【篇一:拾起时间的碎片】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极速前进,带来了生活变化的翻天覆地,一切看起来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生活开始分崩离析,被碾成一块块碎片……
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时间……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仔细回想,自己有多久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了呢?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在仅剩的一些空余时间里也只会低头看手机,因为相对于读一本满是文字的书,屏幕上鲜艳的画面可有趣多了,也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去琢磨词句的含义,长此以往,我们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不仅如此,外出的次数也减少了,在家只用动动手指,想要的东西就会自动送上门来。哪怕有机会出去吃一次饭,聚一次餐,每个人也只是一心扑在手机上。
“碎片化”会给人一种抓紧时间的错觉,自己好像一刻不停的做着事,却着实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偷走了你无数的精力与时间。“人是群居动物。”我在很多地方都听过这句话。顾名思义,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交。在各种聊天软件风靡的年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社交”。看似增加了社交的次数,实际上却是隔着冰冷的屏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一旦离开了网络,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和人打交道了。
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碎片化”又走了我的注意力。有时候刚定下心来想写一篇日记,手机的提示音就不合时宜的响起,于是就开始聊天,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手机占据。在打字的间隙时间草草写几个字,到头来却发现什么都没做成,好像忙碌了一整天,却一无所成。
其实“碎片化”也不完全是坏事,重要的还是我们怎么利用它。鲁迅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在乘车的间隙,等人的几分钟,中午休息的时间,都是可以利用的时间,而我们却不以为然,沉浸在互联网。在有限的时间中高效的做事,才能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们应该拾起时间的碎片,把他们拼凑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做事更加游刃有余,而不是毫无目的性的瞎忙活了。
【篇二:时间的碎片】
凡事都有两面性,时间的碎片化也不例外。当时间如同切开的蛋糕般落下边角碎料,它们究竟是“画饼充饥”还是水滴汇成大海,我想应该二者兼得吧。
现代都市人群大多行色匆匆,时间于无形中被分割开,上下班途中,业余空闲时间,甚至是上厕所的时候,都是时间落下的边角碎料。网络与手机的存在,让我们在时间的碎片里捡着阅读的碎片,只可惜如同猴子摘玉米一般一边捡,一边掉。
微博热搜榜每十分钟更新一次,每一天打开微博,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网民们就像是参加了一场跟团游的旅行,在一个景点处拍照留念后再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而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照片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甚至出现断章取义,歪曲新闻事实的现象,或是夸大客观实际,以此来博取点击量和浏览量。大多体验过碎片阅读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空虚。尤其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阅读的人,看起来似乎生活非常充实,实则如筛子一般,满是漏洞。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一种休息放松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碎片化阅读会变得越来越主观化,我们会有选择性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以次带来心理上或是感官上的快感。而碎片化的只是吸收虽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遗忘率巨大,它仅仅像是在大脑中走了一个过场就匆匆离开了,所以当我们结束阅读时就产生了一无所获的巨大空虚感。这就如同画饼充饥一般,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能较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也会因量变而引起质变。就拿学生来说,在英语这门科目上,单词量是较为重要的,可平日学习生活十分繁忙,不可能有专门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单词,如果能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日积月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也能使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转换学习工作时能更快的投入进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就像拼拼图一样,由小而见大,能很好的提升自己。
蛋糕的碎屑若是散落在蛋糕周围,它们注定是没有价值的,可若是将它们当做装饰点缀在蛋糕上,也能使蛋糕更加诱人,碎片化的时间也是如此,只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很多,为生活增添乐趣和充实感。
【篇三:碎片化的时间】
手机,是占用我们时间,使我们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时间的重要原因。德奥弗拉斯多曾经说过:“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的时间却经常被手机微信而占用。
“叮咚”手机铃声从远远地书柜传来,正在认真写作业的我,听到手机铃声响起后忍不住的想打开手机,看一看究竟是什么。但终究我还是没有抵挡住诱惑,我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小学同学的微信群又在刷屏了。紧接着,一条接一条的消息出现在屏幕前,我心里想:真是烦啊,自己不学习还要打扰别人。我关掉手机,将手机放到一旁。
过了一会,手机铃声还是不停地响着。我忍不住想要治一治他们,我再次将手机打开,这一次,我看到了许多有趣的话题,我的心开始动摇了,我不禁也想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聊天。我开始和他们一起聊天。一开始,我想:我不能聊太长的时间,但是,过了一会后,我开始忍不住,想要继续聊下去……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沉浸在那些话题中。这一个小时中,我什么作业也没有写,浪费了许多的时间。正在这个时候,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了,我赶紧放下手机,开始写起作业了。但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我还是无法专心下来。脑海里都是刚刚聊天时的内容。我又拿起了手机,开始聊了起来……。这一次,我几乎忘记了时间,直到所有的同学全部都下线了,我才反应过来,我竟然已经聊了快两个小时了。这两个小时是无法弥补的,是我浪费了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下班回家坐地铁的人们都把时间浪费在了手机上。我们可以将时间充分合理的去利用起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移动互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起来,但我们不能将时间浪费在移动互联上。
【篇四:碎片化的时间】
现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几乎没有整块整块的时间来阅读,来运动。时间碎片化是因为补课,是补课把我们宝贵的周末变得琐碎。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而现在的我因补课变得讨厌学习。
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时好时坏。妈妈盯着成绩就上去了;妈妈不盯者,成绩就下去了,可是差的时候也并不太差,也可以在中等左右,可妈妈却不满意。一天我正在写作业时,妈妈突然对我说:“昕晔啊,我给你报了四个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奥数,英语新概念和羽毛球。”我听了就好像晴天霹雳一般。“可不可以不上啊?”我试探地问道,“我已经有一个数学课和古筝课你还给我报班,这样很累的!”可妈妈的话却十分坚定,不容置疑:“不行,必须上,不上你的成绩会比别人差很多的!”
我把我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哭了很久,不让任何人进来。那一天我好像被噩梦缠身了一样,精神恍惚,没精打采地。自那以后,我的周末就被补课给占领了,连读书的时间都被撕得琐碎。
三年级以前的我十分快乐,周末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了,无忧无虑;三年级以后的我一点都不自由,有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就算做完了也不能休息,还要去上课。三年级以前的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阅读,可三年级以后的我,读课外书的书得间都快没有了。如果把我比作一头小鹿,那三年级以前的我就是在森林中无忧无虑,肆意奔跑的小鹿无人看管;三年级以后的我,就是被人们抓到动物园中,天天有人看管,没有自由的小鹿,内心是多么的渴望自由。
现在的我十分想大喊一句:“爸爸妈妈。不要再给我报班啦!”
【篇五:时间,生活的碎片】
三分钟——可以选择发呆,可以选择刷微博,也可以选择背十个单词。一分钟——可以选择自拍,可以选择玩玩手中的笔,也可以去做一道难度中等的计算题。三十秒——可以选择发呆、刷微博、玩玩笔……好像也没什么可以做的其他事儿了。但仔细想想,也可以整理一下书桌,跑个两百米,帮父母折几件衣服。那——一秒呢?——似乎只可以发呆了吧……不不不,只有里愿意,一秒钟可以认真的书写一个字,可以用心记住一个笔画较多,难写的字。没错,每一秒钟都可以充分利用。
周五放学回家,先去家边上的超市选购好下周的所需品,然后晃晃悠悠地散步回家。回家后看几页书,吃晚饭。饭后便休息一会儿开始做作业——语文,一小时;数学——一小时;英语——一小时;物理——半小时。中间还夹杂着几次休息,最后便在十点钟“打完仗”,睡觉。——这就是我周五放学回家到睡觉的七个小时。
周六周日,那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经常跑去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参加活动……最后,周日下午急匆匆地刚回家,再被爸爸妈妈日常训话“怎么还有作业没做完?”然后气呼呼地锁门“闭关”……夜晚,屋内的灯光随天上的月亮一起照亮整栋楼;我奋笔疾书的声音和夏天的知了相互融为一体;桌上、地上那些五彩缤纷的书啊,被灯光溅得我眼睛阵阵酸痛。
花了那么多时间才刚写完作业?嗯……有手机的诱惑谁能控制住自己!
终于,被威胁上交手机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直线下降。没几周时间,我甚至可以周五睡觉前将所有作业完成。可是周六周日繁忙的活动仍让我挤不出时间复习我薄弱的英语。一次英语课上,老师无意中说起自己会在地铁上看书……没错!地铁上看书!每周我都会花两个小时在地铁上,我要利用好这两小时。
现在,地铁上经常会有一个女孩子,有时她捧着本英语课本,背着课文;有时,她读着一本英文原著,仔细推敲字词的含义。她手里的那些“五彩缤纷”的书啊,似乎被地铁上的灯光照得闪闪发光,书的香气,也早已融入了空气。
碎片式的时间,碎片式的生活,不仅仅是改变学业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