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距离产生美】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以前不太理解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明白,距离产生美是真理。凡事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过犹不及。
我其实并不太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圈子里你接触的人总是不同的,那么和什么样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这是一门学问。我以前一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难以下定决心去拒绝别人,总觉得拒绝别人情面上过不去,挺不好意思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礼貌罢了,举手之劳的事情答应也无妨,不过或许给了别人一种温和如白莲花的假象。你不习惯去拒绝别人,别人也就习惯了向你索取。你不拘小节,答应得太爽快,别人或许会感动两秒然后觉得你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下次大事小事继续找你。所以学会拒绝,永远不要让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应当。
我以前有个很“奇葩”的同桌,第一次让我帮忙接水,我礼貌一笑答应了,第二次“不择手段”让我答应了,第三次直接命令我去接水……不知道多少次,我忍无可忍拒绝了,她生气的说看白我了。我问她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麻烦别人,她回答说,能够让别人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麻烦自己?
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人都溢满善意,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应该保持客气而又疏离的距离的。你可以言辞温和,可以安静腼腆,但一定要学会拒绝,学会保持距离,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轻松洒脱。
对于熟悉的人我们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梁实秋说:“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就算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不要太过形影不离。毕竟友情需要保鲜,无时无刻都腻在一起不见得会增进感情,反而会少了些话题甚至产生矛盾,可能我比较喜欢自由,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时候我反而挺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美好,不希望别人打扰。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过犹不及。心灵的距离需要我们好好去把握。
【篇二:那一刻我们没有了距离】
距离,是指路程之间的距离,还是那心灵之间的距离呢?在我的身上,距离在我身上两者都有。那么在那一时刻,距离带给我的心情会是一样吗?
不,不一样。
——小引
小学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近,简直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学校,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读书;放学后,我们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开心得不得了。
时光匆匆地流去,小学那快乐的时光不会再返回,只能把它当作最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那次,是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的学校生活了,五颜六色的气球挂满了教室,彩带缠绕着气球,把教室打扮的十分漂亮。桌子拉成了两排,学生们按顺序地坐下,开始表演各种小节目,还不时地吃着花生、瓜子,喝着饮料。那一刻的我们,是快乐的。节目表演完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一些例题。那一刻,老师变成了学生,和我们一起讨论着,让我们把老师当作朋友。
临近结束的时刻,同学们在不停地写同学录,原来的那般快乐已逝去,现在只有伤心。
我们不想离去,还想在一起学习。可惜不可能了,欢声和哭声掺杂着,那一刻的我们,变得很亲很亲,没有距离可言。
升入初中,虽然一个学校还有几个认识的人,但到分班时,只剩自己一人,孤零零的,甚是悲伤。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远的距离带给人的不是快乐与高兴,而是寂寞的,伤心的,在两人之间,如果距离远了,只是让人更加思念对方,没有一点美可言。
距离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这问题上,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距离产生的是美还是不美的。心灵的距离,会让我们改变态度,从而更加了解对方,而在路程的概念上讲,它产生的就不是美,它只会让一个人更思念另一个人,让那个人更加伤心。
没错,那一次的毕业联欢会上让我们没有距离,而之后的之后,距离会有吗?
【篇三:拉开了的距离】
距离,究竟是能产生更多的美,还是更远的距离?
——题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曾记得我,甚至问:你是谁?
“讯儿哥”,一句将我拉回到了《故乡》中,闰土那闪闪发光的钢叉与夏夜的西瓜地又映入了我的脑海,那时的闰土,那么天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这一幕幕充满着童趣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但是,这一切,都在鲁迅外出求学的时候戛然而止了,可当鲁迅再次回来的时候,“讯儿哥”
变成了可悲的“老爷”,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年也变成了年老体衰,面黄肌瘦的大叔,而且思想也从过去的孩童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封建传统,特别体现在闰土让水生磕头的那一段,而鲁迅的思想则变成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可能在鲁迅眼里,闰土还是当年的闰土,但是闰土自己将自己定到了一个下人的层次,那条壕沟鲁迅迟迟无法跨越,由此可见,距离,是多么的可怕,距离产生美?呵,也可能产生更荒唐的障碍。
曾几何时,我们天真的玩伴,童年的“发小”,是多么的亲密,上学放学都在一起,打闹,欢笑,可现在呢,各奔东西,去了技校的人,羡慕我们有学上的人,没有学上的,就沦为了社会上的混子,当大家再像以前一样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隔阂真的是越来越大,投机的朋友不在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羡慕,妒忌,愤恨,埋怨,当你再想和以前的朋友在一起时,不可能了。
回首往昔,当我们想起过去的种种美好的时候,将它永久的保存起来吧,就把它当成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删掉不好的东西,留下最好的东西,将拉开的距离永远保持在哪一瞬间,足矣。
【篇四:距离产生美】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不是所有的相聚都表达快乐,就像不是所有的距离都表达疏远。
距离产生美,美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穆斯林的葬礼》中,“月恋”这一章,当韩新月过生日时,她的恋人、老师楚燕潮远在上海,却千里迢迢发了一份电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上海到北京,两个人远隔千里,可在这样的距离上,他们心却贴在了一起。如此的距离,如此的美,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距离产生美,美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作了《水调歌头》这篇流传千古的名词。在词的最后,苏轼感叹:纵使远隔千里,只要心中最想念的亲人平平安安,能够与自己共赏同一轮圆月,也便心满意足了。这种“虽在天涯海角,但你若安好,我便足矣”的距离之美,真是让人为之感动。
距离产生美,美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只眼善鼓琴,一个善听。“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钟子期离世后,二人阴阳相隔,从此,俞伯牙不复鼓琴。心中的知己之位只留给了钟子期。虽说再也不能够见面,虽说
一个人间一个地下,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但在彼此的心中,知己只能是对方,永远不能变。这样的距离美难怪能永世流传,。
距离产生美,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神奇的美。这种美,带给了人们的是爱情、是亲情、是友情,这种美,经久不衰。
【篇五:距离,不一定产生美】
上述材料,让我想到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距离产生美”。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两者之间因为距离的存在,相互的感知就会变得模糊,甚至产生错觉。这何来“美”之一说呢?因此,若要寻求真美,必得靠近审察,必得亲力亲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这句话实在精妙。它告诉我们只有近距离地亲身体验才能把握规律,只有零距离地亲身接触才能寻得真谛。是的,古往今来,大凡取得伟大成就的人,肯定脚踏实地,肯定实事求是,肯定因地制宜;而不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华而不实,追求所谓梦幻般的“距离”!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年轻时就喜欢与昆虫等打交道。有时候为了观察蚂蚁,甚至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人们都说这个人疯了,同伴也不拿他当正常人看待。可是他后来却完成了旁人望其项背的生物名著《昆虫记》,弥补了生物学史上的空白。再说达尔文,为了完成《物种起源》一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球考察。著书时遇到一个不明确的现象,他不是凭借记忆猜测,也不是捏造事实,而是再去亲自调查取证,从而写出了这部杰作。
法布尔,达尔文正是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才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相反,因为“距离”给我们带来许多遗憾的实例却太多了。比如中外扬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只知道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却很难准确地知道李冰父子在几千年前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因为我们无法穿越时空的距离回到当时的情景,去了解当时的建设情况,更无法明晰地打听到当初建设时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时空拉开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也阻隔了我们的认知视线。
所以,我们不必盲目追求距离,更重要的在于做好眼前的事。“感动中国”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诗史”,每年被评选出来的人物都有一个很大的共性:他们用行动诠释爱的真谛,用行动弘扬责任的价值,用行动衡量承诺的份量。“感动中国”之所以感动中国,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立足本职岗位,用真情真义去传递一个正能量。也许正因为如此,如今社会上流行一种“接地气”的说法。接地气不就是要我们脚踏实地,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有迈开步子,把脚下的距离一步步地缩小,才能真正地发现美,也才能真正地创造美。因为人们处于遥远的地方,是看不见一棵在地平线上努力生长的小草的。
【篇六:距离产生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钢笔,天天盼望着能得到那些陈列在柜台里的笔。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熠熠生辉,抹过油的外壳反射着金属的光泽,各式各样的造型吸引着我……
过后那几天,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使用它们。老妈知道这件事后,就让我在网上选,网上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谓的货比三家在这可真是令我头痛——一家比一家便宜,一家比另一家评分高。我就这样看了老半天,终于选了一个自己比较放心满意的,但又有一个想法在脑中闪过——便宜没好货!放下手机,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与老妈协商——去实体店!
来到文具用品市场,放在玻璃柜里的钢笔在灯光下散发出诱人的光芒,我当时差点垂涎四溢。接着,钱打开了笔与人的屏障,又缩短了人与笔的距离,我很高兴,但这情感,并不是出于言表,而是我手舞足蹈的动作,也许老妈会觉得——儿子已经喜欢得不正常了。
坐在车上,我想着那支即将与我0距离的钢笔,心中不由地泛起一点小激动。它静静地躺在盒子里,也许会给我惊喜,或者,给我失望。
感觉过了很久,家门终于出现在眼前,我拿钥匙用力拧开锁,飞快地转了两圈,接着连门也不关地冲进去坐下来,用尽全身的“洪荒之力”撕开漂亮的包装,接着拿起笔,慢慢地端详它每个角落,只不过,与放在柜台里面的时候有些不同,我尝试着把它放在阳光下,靠近去看,发现也没什么,吸点墨写写,与平常的钢笔也没有区别,写出来的字与普通的笔也没有什么不同,并没什么神奇,大同小异是对比最完整的形容。这时候,我的脑海里蹦出两个字——距离,店家就抓住了两点,第一是买家十分迫切的心情,第二就是这微妙距离,这个距离促使着买家欲望增大,但是等东西买到手,同一种物品的吸引力,也就迥乎不同了。
我想这最终证明了一个定理:价值定理——当你拥有某一项东西时,你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