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 喧嚣里独处
喧嚣里独处
发布时间: 2024-11-02 11:25
阅读:

【篇一:喧嚣里独处】

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社会,与人交往的喧嚣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在喧嚣里独处。

独处,顾名思义,独自相处,分为物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前者是行为,后者是目的。古代隐士逃离喧闹的俗世,在山野中独处,为的就是精神上的独处,在心灵的宁静中寻找自己的内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喧嚣里不能独处。所以人们常说:“大隐隐于市。”

独处,是自己与自己之间永恒的对话。将浮躁沉淀,从而使心灵达到新的高度。梭罗筑屋于瓦尔登湖畔,沐浴在柔和的晓风中,氤氲在梦幻的晨雾里,静谧的湖面如同他静谧的心。《瓦尔登湖》就这样从他心底里流了出来。波德莱尔说:“我想在黑夜的寂静与孤独之中赎回己声,品味自己的骄傲。”他站在漆黑的天穹下,审视着世间的丑恶与自己的内心,《恶之花》于独处中绽放。桓温的挑衅下,殷浩坚守自己的本心,不为所动:“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铿锵之语,振聋发聩。独处者以其独守心灵之姿,让精神得以升华。

反观时下,多少人在网络喧嚣里“迷了眼”,在现代资讯中“失了志”。面对网络资讯,多少人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动辄捶胸顿足,义正辞严地随大流的批评。真相大白,事件反转后又一面倒地赞美,纷纷如矮人看戏般随着他人话短长,于喧嚣之中失了本心,失了思察。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适当地与人交流则更能启发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钱钟书先生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你看,独处与交流,一个也能不少。

然而我今日谈在喧嚣中独处,并不是否认交流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独处更为稀缺,我们都应该“在黑暗中醒着”!

那么该如何在喧嚣中独处,引苏轼《墨君堂记》中的一句话作为回答:“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是的,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在喧嚣中独处!

【篇二:在喧嚣中静默绽放】

窗外霓虹交错、车水马龙、匆忙奔走的人群川流不息……。在街边这家小小的咖啡馆里,这个透明的隔音玻璃让我仿佛远离了喧闹的街市的小地方,也许这就是闹市中难得的安静乐土了。

静静地望着落地窗外的世界,人人步履匆匆,没有一丝想让喧嚣停下来的意思。我不禁茫然:在喧嚣中过安静的日子有何意义?

恍惚间,我看到选择湖畔构筑自己乐园的梭罗,静静地卸载了城市的喧嚣,他在湖边沉思,目送日出日落……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独居湖畔,与世隔绝,可却怡然自乐,在喧闹中寻得安静,沉醉之中,得此升华,最后终诞著名的《瓦尔登湖》。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纵然外面的世界嘈杂喧闹,只要沉醉在喧闹外的安静,何处不是乐土呢?我豁然……

灵光一闪,我看到一个人影闪烁在广袤的沙漠中:是三毛。这位生于繁华的台北,却又不喜于开牅同喧的女子,这位称不上美丽却风情万种的迷一样女子,这位万水千山走遍,饮尽生命一份悲欢苍凉的女子,世界纵然喧闹,可却喜于沉醉在喧闹外觅得的乐土——撒哈拉沙漠上安家。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她的芳影和作品终得流芳百世。谁说,这不是在喧闹外寄居安静的所得呢?

在喧闹外寻得安静,在浮华尘世中觅得安生,我豁然……

琴声悠扬,竹林之中,七人同坐同乐,肆意酣畅。竹林外,昏庸君主和奸臣当道的司马氏集团肆意作恶;竹林内,竹林七贤清高似竹林茂盛。欢乐似竹叶清郁。在竹林的世界里,虽然不可以“平天下”,却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心灵的自由美好,畅然物外,其亦乐哉。

斯人已逝,嵇康的《广陵散》终成绝响,而竹林七贤不仅以卓荦超伦的才情、美丽的诗文彪炳当世,更以高尚的人格辉耀千秋,万世长存。

谁说喧嚣完全是生活,在喧嚣外的安静也会绽放百代芳华。陶潜结庐种菊,恬然自得;林徽因乱世静心,终成绝美;张爱玲过洋隐居,已成绝响……

在喧嚣中,独坐在安静里,我明白了许多:也许外面的世界的确喧嚣,可你在安静的生活中,照样能绽放精彩。

我,一名也曾浮躁的都市人,手捧一卷《宋词三百首》,沉醉在喧闹外的安静里。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窗外,霓虹交错,喧闹依然……

【篇三:面对喧嚣】

如今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喧嚣,总是充斥着浮躁,股市、网络、娱乐圈……面对喧嚣,我们必须保持淡然。

面对喧嚣,我们必须要有陶渊明那种“身处闹市却不受车马喧闹之扰”的心境。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官场黑暗,金钱和权力似乎才是强大和成功的象征。面对喧嚣,陶渊明选择了隐居,选择了淡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田园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人生的智慧。面对周遭的喧嚣,他无力改变,只得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追寻他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然而,总有些人面对喧嚣,他们选择的是追逐和融入。比如,当“拜金主义”“富二代”“官二代”等这样一些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词汇进入我们视野,芸芸众生都被裹挟在追随金钱和权力的喧嚣中时,总有人在开车撞人后大喊“我爸是李刚”,总有人在节目里说“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欢笑”,他们都是被身外之物蒙蔽了双眼的人,都是因为喧嚣而埋葬了追求内心快乐的人。

当我们以淡然的心态面对喧嚣时,我们必将获得无限宽广的胸怀、无限长远的目光和无限豁达的心境。就如王小波那样,他身处文革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却能以一种淡然的姿态面对周围的一切。所以他才写出了那本具有极高思想价值的著作《沉默的大多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才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淡然地面对喧嚣,总会让我们能从更深刻的角度看待世间百态。

时代的主流也许是喧嚣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处世的态度,选择面对喧嚣的方式,而绝不是成为盲目的从众者。我们90后这一代,也许周围满是喧嚣,但所有的一切都不应成为影响我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因素。

就像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一样,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同样仍然需要淡然。我们要用更深刻睿智的目光去面对喧嚣。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90后去推动,因为肩负着这样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上进的“四有”青年。

【篇四:喧嚣中的宁静】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中最有名的就是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了,不久前,我就去了西湖,品味“孤山寺北贾亭西”间的风景了。

去时正值炎夏,虽没有《钱塘湖春行》里初春的生机盎然,但映入眼帘的荷花也使我感觉到了夏日里的一份清凉。

我们先慢慢往前走,人很多,天气很热,但湖的绿树成荫为游客们带来了一份清凉,我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

到了坐船的地方,我们匆匆地上了船,我挑了一个旁边的位置,看着湖面上的风景,静静地听船上的导游讲解。我们首先看到了《白娘子传奇》里的“断桥”,它原来不是断桥,是杭州在冬天下雪之后,雪融化之前会变成黑灰色,从远处望去就成了“断桥”。船渐行渐远,我们看到了三潭映月,相传是苏东坡在杭州西湖时所创设,并且这三座石塔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假月十分难分辨。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这一景象,但也十分佩服这样的设计。

乱花渐欲迷人眼,下了船,我们走上了一座桥,鸟瞰西湖的美景。湖边的花朵的确为西湖增添了几分色彩,原来在山水之中也不只有蓝色和绿色,加上了彩色花朵的点缀也真是别一番韵味呀!看着船下脉脉的流水,还不时地从船尾冒出一圈圈起伏的波纹,随后就散开了,不见了,只留下一条条水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

下了桥,看厌了湖中的水,便凝视远方。天气很好,但因薄薄的白雾看上去有点儿阴,薄雾浮在湖面上,静静地弥漫在远山近岭和这西湖之间。

接着,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雨大,但只下了十几分钟,雨后的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波色潋艳的湖面。夕阳终于赶在暮色蔓延之前挣脱出云层,在湖面上洒下一片斑驳。湖畔的垂柳掩映着在夕阳下浮光跃金的湖面。如烟般的绿色与夕阳的金色相互交织,如梦如幻。

虽然“最爱湖东行不足”,但围着西湖走了一圈,我们也必须要回去了,后来,我也常常会翻看杭州地图,看着西湖,仿佛自己又身处在这个只待了两天的城市之中,也依稀记得西湖的美景。在一个大城市中,它的宁静、美好,我永远都忘不掉。

【篇五:为“喧嚣”正名】

提及“喧嚣”,被所谓真理洗脑的人便会自动引申到浮夸、聒噪和令人发指。然而我想说,所谓安静不过是厌世之人自以为的乌托邦,而所谓喧嚣只是思想上的哑巴对伟人的嫉妒。

都说喧嚣是当代社会的时弊。然而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像是原始社会安静是缺乏语言的结果;封建社会安静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也是文明程度不足教育不普及导致的无话可说。而现代社会喧嚣是因为这个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交流、思维碰撞,也就是所谓的“喧嚣”。

没错这个社会是轻浮的,但轻浮的并不是喧嚣。

常见到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大谈特谈社会轻浮现象,却打着喧嚣的旗号,造就一出声名狼藉。我当然赞同社会轻浮说,现在的精神生活跟不上物质生活的步伐,因此社会轻浮,但轻浮和喧嚣是两个概念,作者能夸夸其谈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是可悲的。自此为喧嚣正名,还它清名一世。

喧嚣是思维的碰撞,是社会的发展和上升。

君子和而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所持不同观点总会有可取的一面和片面的一面,因此社会需要思维的碰撞来客观分析观点中的精华与糟粕,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优化,这一过程便是喧嚣。

不是喧嚣赐予你智慧,而是喧嚣压低了其他声音,让你听清真正的智慧之声。

北欧神话中报丧女妖常发出凄厉的尖叫来预知死神的动向,这种能力不是尖叫带来的力量,而是她要通过尖叫来压低身边的杂音,从而听清千里外死神微弱的脚步。喧嚣也是如此,社会上蠢人太多。自以为是的蠢人更多,清华或北大的教授提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主张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前段时间一清华教授竟提出穷人家的孩子就没必要读书这种反人类的观点,网民们也发出“尖叫”来斥责这种行为,这个社会需要这种喧嚣,这个社会让我如何不喧嚣?

喧嚣是有思想的表现。喧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面对时弊从未沉默的人才是强者。为喧嚣正名!

【篇六:享受独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悄悄习惯于也喜欢上独处,与圣人的敏事讷言、修身自省无关。只是单纯的一个人用安静和自己相处,一个人用沉默和自己对话谈心。

《小王子》里说:“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相信独处就是人生沙漠中这样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明晰的照出自己的影子。心中藏着这永不枯竭的一口源泉,即便是最荒凉的沙漠,也能化作最美的风景。

一个人的闲暇时光里,读几行文字,听一段音乐,品一幅丹青,内心便充盈一种淡淡的感觉。那种心情和感动,一如潮里涛声、秋日碧空、掌间阳光或是灿烂笑容,悠远、淡致、无形。没有相知的人和朋友陪在身边,便自己做自己的知己,那感觉也很美,很好。

独处的时候,喧嚣浮躁退潮,只剩光阴缓缓流动。可以在春天静待融雪和归来的候鸟,在秋天眺望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在四季的年轮里,看岁月静好。尘世间有心便有爱,万物有灵且美。

独处能让人感到淡淡的温暖,有时也有浅浅的寂寞。就像是冬夜一个人坐在火炉边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当我们拥有独处的机会时,也许它的功效并不比一杯热茶更显著。但当我们忙碌起来,失去独处的时间时,就会发现,我们的灵魂渐渐枯萎,整个世界渐渐荒芜。

独处亦为我们抚平内心深处深深浅浅的伤痕提供契机。人的一生会受到无数伤害,来自厌恶的人、深爱的人、相关的人、不相关的人。多数伤害我们无法避免,只能在独处时自舐伤口,让生命在伤疤里厚重起来,长出那种被赞为成熟和宽容的美德。也有一种伤害,原罪起于自己内心的柔软——那种对周遭的敏感知省。若是有什么东西触到这份柔软,定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那印痕会有时很快就消失不见,有时消失得很慢,抑或有时终生与己相随相伴。这种柔软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痛。那痛如雨,急骤细慢来去,皆由不得心和愿。雨丝骤至,在无措中蓦然知觉了那痛,却无人可诉,无人可以责怪。雨中只有自己。可以做的,也只有在雨里撑开一把沉默的伞,然后安静地走到一边,仍是独处。

多数的时候,可以用心和文字为自己筑起一个遮风挡雨的高台。但也有的时候,也许是心绪太过繁杂,高台也只是残垣断壁而无法遮断幽境,只得任由那隐隐痛的心事淡进地老天荒的时间里,留下一方遥远。彼岸,古渡烟柳,一痕碧色流动,几多无序凌乱。此岸,怅然环顾,也只见山色凌乱、水色凌乱、文色凌乱、尘色凌乱,终归一个眸色凌乱。凌乱处,无人能解,解铃还须系铃人,仍是独处。

好在,天地很大也很宽,相信总能挑起一片无雨无伤的天。让心扉半掩,立一阙青苔石阶,存几缕淡阳温暖。翻捡旧笺陈封,提笔重燃新语,故事隐于壁,漫漫。

举目红尘,多少繁华热闹转眼便成了抔土,多少欢爱转瞬便化作了云烟,可寄深情的大约只有独处了。我在独处的一片天地中,看看世界的一岁一枯荣,听听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的心事。就这样,与浮躁喧嚣保持点点远意,做个清凉的女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