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林海音的一封信】
尊敬的林海音女士:
您好!
收到我的信你感到很惊讶吧?如果是的话,那就对了,因为我是来自大陆的一名刚升入初中的无名小辈。不过,对您却久仰大名,而且有很多话的要对您说。
今天上午,我写完作业,闲下来,便从柜子里翻出六年级的书来读。刚一打开,您写的《窃读记》便映入眼帘。读到“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时,我就油然体会到您对读书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了——就连放学路上这点时间也要用来进书店看书——下雨时,也要装作回不了家,心里还想着,再大些,再大些。
在生活中,我和您也有着共同的爱好——热爱读书,只是还远没有像您那样辛苦,更没有像您那样跑好几家书店,甚至去“窃读”。
每次,爸爸给我从书店一买回书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撕开保护膜认真地读起来,读到最精彩的地方,我便会关住门,独自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有时候,我读完一遍觉得挺好,便又仔细地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梦里也会再现书中的一情一景。
有一次,班里流行奇幻小说,我也想看,爸爸却不给我买,说:“你看什么奇幻小说!小心晚上梦见恶梦!”我就骑上自行车到书店里来找,要在层层叠叠的书架中觅得一本书可真是不容易啊!我睁大眼睛来搜寻这类书籍,“终于发现你了,你可真难找啊!”便就势蹲在书店的台阶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一页,二页,三页……我贪婪地读着,却不知道爸妈正在到处找我。
终于,读完了,站起来,伸一个懒腰,才发现天早已经黑下来。我把书放回原处,赶忙骑着车直奔回家。到家后,得到的是妈妈的一顿结结实实的责骂。但是,我却仍是劣性不改,乐此不疲。
是的,对读书的迷恋,又怎能轻易放得下呢!
这次的信就先写到这里吧!下次再给您写。
您的读者:武子枫
2016年12月18日
【篇二:读《林海音散文》有感】
初读此书,也只是在老师的推荐下,无聊的时候随意翻翻,却从不仔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是真的慢慢读了进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时候童玩的画面,无一不浮现在脑海中。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逛天桥、跳用竹笔管穿的跳绳、踢用彩纸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着浓浓的乡愁气息。在林海音的笔下,童年是故乡的春夏秋冬,述说着一点一滴;童年是孩子们在做游戏,荡漾着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所所校园,如同岁月的素笺般记录着往事……虎坊桥、天桥上当记、我的童玩、在胡同里长大、家住书坊边……一篇篇作者饱蘸着浓墨写下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古老而自然的画卷。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似乎更加宽裕。可是,现在的孩子都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这一概念。文章里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孩子们也经常聚在一起玩耍,尽情在大自然中活动。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个个脸上笑靥如花。但是现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里,不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从去集市做买卖、玩游戏切换成了上淘宝、做作业。这是物质上的富裕,却是精神上的狭窄和贫瘠。
我有时会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夏日的晚上,孩子们就着房子的灯光嬉戏打闹,老人们边聊天边笑,天上有无数颗繁星,好一幅和谐的场面!可是,我们一放学就被家长禁锢在书房里,只能透过小窗户看一角天空。这时,我们是多受拘束啊!和过去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觉得现在的孩子在遭受另外一种贫乏吗?
合上书,我望了望隔着玻璃看到的天空,心里多么想穿越时空,来到90年前,享受蓝天,享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