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刻意的无知与追求真理】
刘瑜说:“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就像这位父亲,当追求真理并不能带来利益甚至会带来损失时,他无情阻断了儿子对真理的渴求。利益至上是一种本能。
曾有人询问,为何中国数千年历史,却从未出现一个牛顿式的人。因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中国学者便一起围着孔子转。至于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树?两个铁球哪个先落地?食物为什么会腐败变质?于仕途无益,不言。王小波说,如果有一位哲人王解决了世上一切难题,他一定要生活在这位哲人王之前的时代。而中国被孔子这位哲人王统领千年,大抵是仕途利益太重,将真理压得不堪一击。于是每出现一个企图分开“丝瓜藤”“肉豆须”的孩子,都会有一个中国式的父亲站出来,告诉他,别这折腾这些无用之事,学好四书五经科举致仕才是真理。
有一个与“丝瓜藤、肉豆须”同样纠结的问题叫“电车难题”,当一辆失控的电车开来,是把身边的胖子推下去保全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坚持人权至上冷眼旁观电车上的人死去?这一难题被国外诸多学者争论已久,在国内却并未掀起波澜。国人对此大多嗤笑,浪费时间。当追求真理会带来麻烦时,选择无知真是太过明智!明智到某位法官会说:“不是你撞的,你干吗要扶?”法官很聪明,他知道调查真相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所以选择无知;研究院很聪明,知道为瑞海物流公司造假可以收贿,所以闭眼不看;物流公司更聪明,知道无视资质可以赚钱,所以坚持储存危化品。刻意的无知可以省麻烦得利益,却总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父亲拯救了那一小块地的食物,而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却被扼杀。于实用主义者而言,父亲是对的,因为丝瓜和肉豆的口味并不会被藤的缠绕方式影响;于科学家而言,孩子是对的,因为科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许多都源自这类“无用功”。“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源于对职称名誉的无欲无求,一心向学、不顾名利看似愚蠢,但站上诺奖舞台的人却是她。当年红极一时的于丹借《论语》出书演讲名利双收,这做法确实聪明,不久却因读书少而写不出东西沦为笑柄。可见,追求真理的无用功会在某刻得到回报,而坚持无知的智慧也终会扒下光鲜的表皮。
BBC的一部记录片再度引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质疑。明明我们是最努力的,为什么诺奖得主人数远少于西方国家?大概因为,西方国家的家长会问“你问了什么好问题?”而我们的家长会问“你得了多少分?”前者在追求学术,后者在追求学历。中国人当真不知道求知的重要性吗?我们是知道的,但当保持无知可以更便捷地取得高文凭、好工作,我们显然更关注快速提高的方式。然而时间会在某刻回上一击,告诉我们,刻意的无知是短暂的聪明,而追求真理则是长久的智慧。
所以,小男孩,告诉你父亲,尽管那不影响食用,他们还是应该被理清。因为人生那么长,我们总需要一些“无意义”的真理。
【篇二:成功的真理】
在3月3日的下午,天空中下着点点滴滴的小雨,我如同井底之蛙般的呆在家里,闷得很,于是奶奶便要带我去挖野菜,我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找了一个袋子,准备放菜边,拉着奶奶急忙跑去,奶奶说到那里要经过学校和田野,让我别喊累,我拍拍胸脯,一副顶天立地地的样子对奶奶说,这点小事可难不倒我,奶奶说我不能光靠口头上的功夫,要有实际行动,一路上我蹦蹦跳跳的往前走,左瞧瞧右望望,可是好景不长,刚到学校旁边,奶奶就要打道回府了,说是因为雨像要下大了,此时真是一盆水从天而降,泼到我头上,从头凉到脚,连心都凉凉的。想想都走到这儿了,可不能半途而废呀,我努力让奶奶回心转意,经过我软磨硬泡一番后,奶奶终于同意了,尽管我知道这的确很不明智,但内心的倔强让我这么做了,雨有些大了。但我仍向前走,因为这条路既然是我选的,就应该走下去,走了一段路后终于到了,雨突然变小了,也许是老天被我的执着所打动了吧,看世上的猪正努力的发芽,地上的小草早已探出头来,只是被遮住了,似乎在和我玩躲猫猫的游戏啊,走进树林,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啊,泥土的清香随着空气扑鼻而来,让我感到无比清爽,天空中的小雨彻底停了,我在没听见雨滴的声音,树木挡住了方,在这林子里好舒服呀。
我和奶奶开始了,挖野菜,可是我们怎么也没找到那种菜?我暗暗叹了口气,白忙活了,忽然奶奶喊了一声,这有。我所有的坏情绪都消失了,此时我诗意大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使劲帮奶奶拔菜,这菜可真淘气,拼命挣扎,可他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我的魔掌,我想有了第一棵就会有第二棵就会有第三棵吧,我和奶奶装了一袋之后才心满意足的回了家。将菜洗了几遍,煮了汤,我小心翼翼吃着用自已的劳动果实换来的食物,为了找到它,可真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来之不易呀。转念一想,这可真是多亏了我呀,要不是我坚持向前走,我和奶奶恐怕不会满载而归了,这次挖菜是有些累,也遇到了一些坎坷,但在这中间我体会到了那种惊喜与快乐,并且明白了想要成功,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坚持!
【篇三:实践出真理】
最近听说一个故事:青蛙向鱼儿讲述陆地上的新鲜事儿,鱼儿将人理解为用尾巴走路的鱼,将小鸟想象成长了翅膀的鱼……
这其中,鱼儿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联系到人和小鸟身上,虽十分形象,却与真正的实物相差甚远,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一次放学回家,发现家中多了一盆颜色鲜艳,外形奇特的植物。我歪着满是问号的脑袋对着这个新鲜事物,仔细研究起来。看着那一个个淡紫色中间中空外表圆滑且有盖子的葫芦状的东西挂在一株绿色植物的藤蔓上,我不禁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这东西是不是植物喝水用的啊?”,妈妈被我的这一番问话逗乐了道:“这植物呀叫猪笼草,看见那一个个挂着的,像小灯笼似的杯装物了吗?它们都是用来捕捉虫子的,灯笼草爱吃小虫子哦!”什么?植物还能吃虫子?根据我的经验,能吃虫子的应该都是长有牙齿的才对呀!不然怎么咀嚼呢?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心中的困惑,耐心地讲解道:“这植物很特殊,别看这一个个小灯笼,外表十分光滑,里面可大有玄机!笼子底部会自动分泌出像花蜜一样带有甜味的黏液,它会吸引小昆虫前来,当小昆虫停在杯子边缘寻找香甜味儿的发源地时,往往会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结果就会被黏液粘住腿脚再也爬不上来,慢慢的就会把它消化掉再转化成养料,猪笼草就是靠这个特殊的本领赖以生存,如果你想试试就去捉只昆虫来。”
我听罢迫不及待的从外面捉来只小蚂蚁,将它放在猪笼草的边缘。只见它刚接触到小笼子的边缘,以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它,它不停的在“笼子”的边缘转圈圈,最后脚下一滑,一头栽进笼子里。我小心翼翼地把笼子盖拨开,以便观察,只见蚂蚁周身被一层液体包裹,他拼命挣扎,却丝毫没有用,越挣扎被粘的越牢。过几天来看,只见“杯底”只剩下蚂蚁的前足了。原来猪笼草真的如此神奇。
我想感谢妈妈,是她改变了我根据微薄经验就妄下定论的坏毛病,耐心地为我讲解分析,并让我亲身做出实践,来探求其中的奥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探求新生的事物。
从此猪笼草就成了我们家一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点缀着温馨的家,驱走并吞食蚁虫,给我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它更是一件纪念品,我用它第一次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篇四:坚定真理,你定成功】
世事纷杂,浮云遮住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双眼。但,坚定真理,你定成功。
布鲁诺坚定地走向烈火,用坚定真理的心赢得了后世的敬仰;秋瑾不畏强暴,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捍卫尊严的壮歌,他们受到世人的非议,却仍冲破层层阻隔,坚定心中的真理。
或许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所谓的“权威和专家”但就是这些所谓的真理,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普朗克在早年就发现了量子,但因为据前人的学说而不敢超越,直到晚年才在友人的劝说下发表了学说。牛顿,上帝似乎垂青于他,却又因此挡住了前行的脚步。年轻时,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在晚年时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却认为是“上帝的推动力”因为不能坚定真理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无法自拔。
但,生活中总会有坚定真理,大步向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几百年来人们是奉为真理,不敢有半点怀疑。可当被人嘲笑不知天高地厚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铁球同时掷下时,坚定真理的伽利略成功了。我国古代名医李时珍,踏遍名山大川,亲身做实验,终成一代名医,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真诚透明的科学人生”的邹承鲁,常常直率地面对种种压力坚持真理,而不是与学术界的不良现象随波逐流,人们称他为“坚持真理的化身”
坚持真理,需要一种勇气和态度,前人曾说,成功中99%靠的是态度而非智慧,只要我们“咬定真理不放松”,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成功垂青于坚持,勇敢的人,而非懦弱,退避的人。就像诗人兰德在暮年时说;“我用真理来燃烧生命之火,假如失去真理,我的生之火也就萎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真理,在晚年回首时可以骄傲的说,不因回首往事而懊悔,不因碌碌无为而沮丧。相信自己像第六个同学一样坚定地告诉全世界,坚定真理,你定成功。
【篇五:敬畏真理】
真理和知识如星空般浩瀚广阔,人类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个褶皱,就算穷尽一生地仰望和接近,也不能数清有多少星辰;再怎么贪婪地攫取这美景,所能得到的不过是倒映了满天星辉的双目。与人类个体的脆弱有限相比,真理是永恒、无限并且不朽的。站在真理与知识的殿堂前,任何的人类个体都何其渺小,看着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绝对与相对的差距,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
有的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的一生。牛顿、居里夫人、季羡林、老舍、祖冲之、华罗庚、苏格拉底、尼采……他们是负箧的采玉人,在大山深处开凿自己的玉脉。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一如史铁生所说,是“有限此岸向无限彼岸的眺望,相对价值向绝对价值的投奔。”甚至,在读一本书的你,也可从中窥之一二。追求真理的人因术业专攻不同,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其中有些未必是能让人扬名立万的职业,但真理能赋予人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丰饶,而是精神的强度、灵魂的深度,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真理是跨越时空的存在,它所属的世界,是与现实生活相对的、一个人心灵的外太空——在那里,人类可以不受重力的拘束,自由漂浮。求知者所见到的,是生命除了当下还有别的,除了现实还有旁在;他们不甘心被时代蒙上眼罩,一辈子只与现实为伍,不甘心乖乖在笼子里踱步,在肉体被驯服之后还要交出灵魂。一个人的灵魂若是只埋头于生活琐事,不去时代的地平线以外旅行,不去光阴深处化缘,不寻着古代的蹄印搜索未来的马匹……那就不仅是活得太泥实太拘谨的问题,而是生命的自由度和容积率遭到了危机。若此,人生即难成一本书,唯有一张纸:再大,涂得再密密麻麻、熙熙攘攘,也只是薄而苍白的一个平面。
法国作家纪德说,“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孔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真理并不神秘,只要你努力就能拥有,但是你懂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真理虽不能果腹却令人精神愉悦;虽没有形状却能令体形最巨大的人望而生畏;虽没有实体却能穿越时空代代流传。真理,怎能不让人敬且畏呢?
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切却好象反过来了。商人在做学问,学者却忙着谋利,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多了许多心存杂念的人。当“专家”成了“砖家”,张悟本的绿豆被抢光,真理成为发财手段而非人生目的;当一些人只触碰到了真知的衣角、嗅到一缕幽香,就说已看透它的真面目,让真理成为“作人打扮的小姑娘”;当人们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或个人利益,甚至不惜隐藏真相、扭曲事实、伪造“真理”……这些心态与作法,难道不令人深忧吗?
想到王守仁为“格物致知”,“格竹”到生病;澳洲昆士兰大学“沥青滴落”实验已持续86年,布鲁诺因质疑日心说被处以火刑。可见,真理之路并不平坦,人类有的时候心甘情愿的为它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是求知者身为孤单的音符追寻浩瀚的乐章的努力会前赴后继。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篇六:实践出真理作文】
数学课上何老师出了一道题,如果已知半圆的周长30.84cm,怎么求出这个圆的面积。经过讨论总结,同学们得出了一致意见:整圆周长是∏d,那么半圆面积就是∏r+2r,也就是5.14r,那么上述半圆的半径就可以用r=30.84÷5.14得出,即r=6cm,再用62×3.14÷2=56.52(c㎡)就算出了半圆的面积。
这时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算出这道题呢?对了,用(半径÷2)2×3.14不也是半圆的面积吗?想到这里,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我神采飞扬地向同学讲述着我的见解和方法,同学们听了以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我投以羡慕的目光!老师也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想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高举起手来:“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
我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却一口否认了:“你这种方法绝对是不对的,回去再举几个例子想一想。”怎么可能?老师没有经过思考就轻而易举下结论,我一定要证明给老师看,我的方法是对的!
回到家,我马上画了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半圆,先用常规方法算出面积:3.14×62÷2=56.52(c㎡);再用我的方法3.14×32=28.26(c㎡),咦,结果不相同!难道我的方法真的错了?再举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是不对。怎么回事呢?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我终于恍然大悟:把3.14×62÷2经过变形是3.14×(6÷2)×6,而我却理解成3.14×(6÷2)×(6÷2)了,怎么会不错呢!
经过自己的动手证明,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肯定不会再出同样的错误,这时我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有经过自己动手实践,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学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