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解剖《花木兰》】
诗歌当中的木兰,是有情有义、勇敢机智、胆大灵活、又热爱生活的人。但是在电影中的木兰却表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花木自小便聪明伶俐,志气高昂,虽然她一心一意想要父母为她这个女儿感到骄傲,却常常弄巧成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残疾的父亲毅然接过征书。一旁的木兰希望能劝阻官员,可官员丝毫没有怜悯之心。木兰懂事孝顺,可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并没有发言权力。
木兰毅然替父从军。开始时,她不自信、容易气馁,但是凭着不懈的努力和一股韧劲,她克服心理生理障碍,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成为军中重要的大将。
回到大营,大家惊觉大部队在匈奴的魔爪下全然覆没。在一片狼藉中,木兰找到一个娃娃,她捧起它,贴近怀中。木兰的女子天性,对童稚的爱护由此可见。
在雪山上,新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木兰丝毫不惧,充分展示在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当自家将军不幸掉入雪流,木兰不顾生命危险的去营救。可见,木兰真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好女子!
在战争中,伙伴们发现木兰的女儿身,并把她遗弃在冰山雪地。木兰却并未灰心绝望。匈奴再侵,木兰回京报信,可惜人们已对她不再信任。木兰却并未放弃,她带着同伴闯入皇宫搭救皇帝。相比将军的紧张恐惧,木兰在千钧一发之际再次以高强的武艺和聪明机智解救将军,并顺利打败敌人,解救皇帝。谁说女子不如男?
皇帝称赞木兰,承认她的功勋,皇帝在天下人面前向木兰鞠躬,这的确是不会出现在封建社会的事情,但是谁又能说没有受感动呢?
木兰并不是传统的闺阁女子,她聪明,好强,有自己的主张。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她得到了多方的帮助,但成长毕竟是个人的事。她凭着自己的意志,经历磨难与挫折,终于由一个平凡的女人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篇二:木兰从军】
今天中午,我一到教室里,就听外面教室像疯了一样,乱得不可开交。
我一问才知道,他们要演一个叫“木兰从军”的故事。我虽然不知是什么故事,但是我知道大概。花木兰替父从军,我演花木兰的弟弟去杀猪。因为我对诗不熟悉,所以我拿着一把玩具刀一直说:“我去杀猪了,我去杀猪了。”大家都要笑倒下来了!
虽然这是一个故事,也是我们的一个表演,但是也让我知道了一个“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我还看到了一个表演花木兰的人。她吃饭的时候,一开始她的妈妈说:“你个木兰啊,一天天的就是玩,打打杀杀,有什么用?”这时听到外面天子的圣旨,让花木兰的爸爸到沙场去战斗。但是,据说她的爸爸已经上了年纪,演木兰爸爸的人说:“我已经十万岁了。”花木兰的妈妈又变了一个语气说:“木兰啊,你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好孩子,你爸爸已经老了,全家就靠你了!”
木兰一想:弟弟还太小,姐姐还太爱美,爸爸妈妈都有一点老了!只好自己去了!
我看他们演的栩栩如生,我真佩服啊!
【篇三:美丽的木兰草原】
【美丽的木兰草原】
彭煜祺
你知道武汉的草原是在哪里吗?它就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草原。
大家都知道黄陂是木兰将军的故乡,而木兰草原是“木兰八景”之一,也是花木兰将军骑马射箭的地方。
木兰草原景色优美。一进草原我就闻到了树和草的清香味,我仿佛来到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海洋里还有几匹马儿在吃草呢!远处有几棵树在风中摇摆像在跟我们招手。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悠闲地吃草的马儿,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草原里有许多游乐项目,首先爸爸带我去的是草原的“激流勇进”,我和爸爸穿好雨衣上船,船开动了,当船缓缓上去的时候,我的心都要快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当船飞速下去的时候,我紧紧闭上眼睛,抓住栏杆,心里默念到:“快点下去吧!”只见船“嗖”地一下就到了水面上,激起了千层浪花,我们的衣服也落下了不少水珠。
爸爸还带我去坐了彩虹滑梯,晚上还带我去看了篝火晚会,还参加了泼水节活动,真是有意思极了!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来这里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美丽的木兰草原】
曾梓瑜
绚丽的草原,清新的自然!呼吸这里的清新的空气,这地方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来吧,还在等什么?跟我一起去瞧瞧这个奇异的木兰草原吧!
哇!这里有激动人心的游乐设施,有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保你来这“嗨翻天!”走,我们一起去看替父从军的木兰表演。你看,英姿飒爽的战马立在舞台当中,奔跑时如风般的速度无人能敌。花木兰威风凛凛地坐其上,这英姿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里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接着,去游乐场玩玩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正好可以形容“激勇流进”刺激而壮观的景象,热气球腾空起飞,飞向蓝蓝的天空,坐在其中,地面景物尽收眼底。“丛林穿越”充满惊险和挑战,爱冒险的朋友一定要来,它将帮助你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勇气。
饿了也不怕!就在大门的旁边有各种各样的小吃,烧烤和小卖部,有的烧烤摊还可以自己烤着吃呢。烤肉串散发的香味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这就是木兰草原!来这里吧,一定让你终生难忘,不虚此行!
【篇四:第一次解剖青蛙】
我左手拿着屠蛙宝刀,右手拿着放大魔镜,对着“蛤蟆怪”一番残杀,这就是我四年级的第一次解剖。
那时四年级的我对生物疯狂着迷,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青蛙的”内脏,好奇心让我兴奋不已,叫上朋友拿上小刀和被改进的军用放大镜,装备齐全,随时准备进军。
夏天正是蛙类产卵期,来到后山。因为刚下过雨地面潮湿,有一些小水洼正是蛙类产卵的好地方。我们躲进了由艾草形成的巨大绿色屏障,静静等待青蛙的到来。等了半个多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上钩啦!一看,不是我们期望中的青蛙,而是一只柚子般大的难看的癞蛤蟆,算了,癞蛤蟆就癞蛤蟆吧。我们用一把抓到的艾草杆把它固定在石板上,从颈部下用刀慢慢地切开,一直切到腿那儿,用小树枝撑开肚皮,恶心的一幕顿时出现:血液像开了堤的河水疯狂地涌出之后,一片内脏出现在我们眼前,谁看了都想吐。
但好奇心更胜一筹,咦,心脏怎么还在动?原来神经细胞并没能死亡,举起放大镜一看,通往心房的血管仍然继续流通。再翻到背后观察,突然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喷了出来,直接喷到了朋友的下睫毛上,还有一丁点溅进了眼睛,朋友顿时感觉眼睛疼痛难忍,“啊啊啊”地直叫,这时癞蛤蟆潜意识的防卫,还是触动什么了?
我将朋友送回家后,立马研究起来。记得在生物收上说过癞蛤蟆的毒腺是长在后背颈部的后面一点点,切开一看,果然是的,只见乳白色的液体正缓缓流出。为了验证毒性的强弱,我捉来一只大黑蚂蚁,用树叶沾上毒汗,滴在蚂蚁的嘴里,然后放走。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大黑蚂蚁抽搐了几下,接着走一步停一步,十分艰难,当它走到第五步时,便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好恐怖啊!我连忙翻看肚皮,看到一个内脏里流出不明的液体,会不会又是毒液呢?切开细看,原来是一个翅膀的残体,按纹路按体形按大小来看,应该是晴蜓的翅膀。一只癞蛤蟆能吞下一只蜻蜓,真不可思议呀!
癞蛤蟆是有思想的吗?看看大脑就知道了。我用小刀把头骨剔出,一个小东西掉了出来,用放大镜一看,粉红色的,接近半圆的形状,错不了,这一定是大脑,我曾在书上看过。但是它只有芝麻点大,难怪癞蛤蟆这么笨!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一个眉豆一样的子宫,果然是个母的!我切开一看,卵没了,但在旁边却出现了一些黑色的小珠子,我细细一看,原来那些正是它的卵。我明白了,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把卵排出,自己则承受着那地狱般的切割。并不是人之间才有亲情,动物也有。这么伟大的母亲,我怎么能对它这样呢?我一时觉得愧对它。
这次解剖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永远难忘。
【篇五:最美的花木兰】
几缕青丝化作尘,身着男服报父恩。金戈铁马相思泪,百战归来振族兴。
织布机在清冷的月光下发出“吱吖吱吖”的声响,随着一声声的哀叹传来。
看着瘦弱的你独自坐在窗前,望着桌台上的金令,无助而又彷徨。它如同阎王的生死簿,随手一勾,就让至亲分离。
可曾恨过,百年的大家沦落至此,却无一可用男丁;可曾怨过,身边女儿之身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曾叹过,心中纵有汹涌澎湃的英雄气概却不能伸展!
为何要在闺中伤心流泪?为何不可像男儿一样一展豪情,以另一种方式美下去?汝非饰物,供人玩赏;汝非器具,令人把持;汝非棋子,纵人操作,涌着一腔热血的,不服于深院的你,才是最美的。
替父从军,奔赴沙场吧,那儿才是你真正的人生舞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杀气充斥的战场上,寒光闪动,是手握利刃的你,血漫四野的旗帜下,眼神犀利,是战无不胜的你。
可风沙吹抚下,分明看到,你的肌肤不再白嫩;你的脸庞不再柔美;你的腰肢不再纤细……这能不是事实吗?苦寒辛劳的摧残下,风霜侵蚀了容颜。铁剑铜甲的背负中,沉重锻造了坚韧的身躯。可曾后悔过?答案是肯定的,谁愿意放弃家的温暖而忍受这份折磨。但我分明从你的眼中看到热血在翻滚,激情在燃烧!
这时的你,偶尔流露几近庄严的柔情。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美的,如旧的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谢绝了所有的封赏,独回闺中。是厌倦了吗?你笑而不语。这只是逃避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静候安宁而已。我依然坚信,这仍就是你的不同寻常的美丽。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独吁于闺中也好,血战沙场也罢,重回宁静亦然。不管是怎样的你,都是我眼中最美的花木兰!
【篇六:敢于自我解剖——读《一件小事》有感】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文学著作中,有一篇短小,精炼,却寓意深刻文章,名叫《一件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车夫的淳朴与善良,而是鲁迅先生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民国六年的冬天,鲁迅先生雇了一辆人力车去赶路,却碰倒了一位老妇人。尽管鲁迅先生坚持认为她没有受伤,车夫却毫不理会,带着老妇人走进了警局,通过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这件小事,使鲁迅先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鲁迅先生对国家没有了希望,已经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国家大事,脾气越来越坏,也开始看不起人。开头中,当车夫扶起老妇人时,鲁迅先生没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灾乐祸:“车夫多事,也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在看到了车夫的行为后,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批判自己的渺小,心灵的黑色,对车夫的尊敬溢于言表。结尾,作家做了深刻的反省,改变了以前的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时时在困难的时候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渐渐联想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我从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自我解剖,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反省,甚至也很少听取别人对自己批评,就算有缺点也不承认:一次考试,我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家后边和爸爸开始了分析,中间的许多错题,我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丢分。可我却自欺欺人,坚持认为自己学的很好。爸爸一指出我的错误,我就怒目圆瞪,强词夺理地反驳:“才不是这样的,我明明就是粗心大意!”紧接着,又想尽办法,证明这些题目以前正确过。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自己的缺点。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感到万分后悔。对“别人的解剖”都无法接受,那又怎么可能自我解剖呢?
鲁迅先生为什么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他不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具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时,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正视它,敢于与它搏斗而不在意他人的指指点点,这样,你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