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民俗风情】
“哎,要不然让她两个弟弟压轿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让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护法”。既有红包拿,又能坐豪车,我们自然一口答应。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驶进了一个村庄,突然司机大叔将车停下,我透过前挡风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阵”,一条条亮红色的长鞭婉若游龙盘旋于天际,一桶桶烟花像火箭发射器似的,矗立于道路的两侧,“放”只听一声令下,巨龙开始了震天动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犹如一个个等待放学的小学生一般,冲出束缚,接二连三直冲云霄。现在虽然是早上看不到烟花绽放出的灿烂笑容,但从一声声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声中,我感受到了它们体内储备的无穷能量,在一瞬间释放,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飞翔、绽放,它们的笑容多么美丽璀璨,多么无与伦比!
“鞭炮阵”正热闹着,尽头的“锣鼓阵”也开始了表演。只见鼓手们个个戴着色彩鲜艳的红头巾,在风中飘摇着,手持一对短小结实的木鼓槌,高仰着头,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大鼓也系上了光鲜亮丽、喜庆红火的腰带,舒服地趴在一个结实的手推车上,跟着欢快的旋律,伴随着击鼓大爷的节拍,鼓面上下浮动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锣的响亮,还有场边雷鸣般的掌声作伴,真是好不热闹!
“锣鼓阵”的表演还没结束,“啦啦队”就急不可耐的上场了!他们都身穿亮红色的大衣,身披喜庆的“大红袍”,手里拿着锣或者镗,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迈着轻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边敲着手中的乐器,边对旁边闻声赶来凑热闹的人们说:“乡亲们,今天我们家有喜事,都来吃个喜糖、喜馍!”说着她便开始绕着花车转了起来。这时有人递过来一个盛有喜糖、喜馍的大红瓷盘,瞬间她身边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她一会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会儿又抓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白膜随手一抛“喜馍啦!”她大声喊着,笑逐颜开,乡亲们更是喜不自胜。
“迎新娘下轿了!”嘹亮的一声喊道。我深知“买卖上门了”。新郎打开车门笑脸盈盈地对我说“该下车了!”“嘿嘿,不行。我使尽全力拽着车门。新郎摇了摇头,高声喊道:“红包伺候!”身旁便有两名大帅哥送来红包:“红包在此,请压轿查看!”我“扑哧”笑出声来,在确认了红包金额后,我将一个红包分给了表哥,然后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车。“左右护法”就这样被两个红包快快乐乐地“收买”了。
今天的迎亲真热闹啊!我不仅满心欢喜,还体会到了特别的关中民俗风情!
【篇二: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令人期盼的春节马上到,大家是不是很激动呢?因为春节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馅儿足、饱满的“耳朵”,那个味道可比肯德基、麦当劳好吃健康多,还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这个“耳朵”就是驰名中外的饺子,你猜出来吗?
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响声让我们感觉很开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
过年玩的时候把“腰包”花扁,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有压岁钱呢!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可是,有些家长要帮孩子保管,我觉得这样是不妥当的,压岁钱本来就是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被“岁”这个妖怪抓走。
春节还要贴春联,贴春联是为增加节日气氛。此外还要贴门神等等。但你们知道贴“福”的时候为什么要倒着贴吗?因为这个意思是福“到”。
现在春节又多一项活动,就是大名鼎鼎的'春节联欢晚会。为看这项节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价。不过很值,因为春节联欢晚会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以前过春节的时候许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的春节吧!
【篇三:不可失却的民俗】
记得为了建造三峡,三峡库区的人民曾进行了浩荡的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毅然踏上离开的路。同时也记得,在搬迁的时候,一个三峡的居民问过:四条腿的兽保护住了,两条腿的人呢?因为,三峡,毕竟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有他们过惯了的生活,有他们世代流传的民俗啊。
史说,秦王曾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而安陵君主在一大一小的利益面前,却回答说: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想,安陵君主选择守护故土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是他绝不能放弃的故乡,那里有绝不能丢失的民俗吧。
民俗,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习俗,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春节除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希望;我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生命;我们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奠为国而死的屈原;我们在中秋吃着月饼望月,同家人团圆……这些民俗风情,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一种的习惯。
民俗,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尊重民俗,意味着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民俗,意味着传承文明,传承中华的辉煌。
记得某天看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表演的回放,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缶声声声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呐喊悠悠传来,缶面的LED灯组成巨大的汉字,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蓦然感到一种震撼,那是一种源于文化魅力的震撼,源自古老的习俗的震撼。
所谓民俗,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一种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宝藏。忽然想起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无论怎么去崇洋,归根究底骨子里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已被我们的生命所接受、习惯,与之融合。民俗,是一方百姓个性的体现,而正是因为它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民俗,却是一种辉煌灿烂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妙的东西。
【篇四:民俗的守望者】
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晚上,我和同学卖完孔明灯后,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西大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店铺前还有着光亮,走过去一看,却是一个老奶奶,在店铺前放置了一张案板,铺着红色绸缎的案上放满了各式水果和食品。我们很好奇的走过去,问老奶奶这是在干什么?老奶奶微笑着对我们说:“敬月!”
敬月,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名词。回想起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过,敬月,就是去虔诚地供奉月亮,希望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可以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仔细端详案上的物品,主角是一根长藕,据一旁的老人子女说,这个藕是多日前就专门定购的,不但整,还需将一些小细藕也连在整藕上,寓意整个家族的繁衍茂盛。再看看这丰盛的物品,心里在想,那咧嘴笑着的石榴应该就是子孙满堂的意思了。还有整串的葡萄应该就意味着硕果累累吧?我正这样想着,一旁的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看,都是双数呢,四个苹果、六个柿子、两包月饼”。一旁的家人又热心介绍起来:“这都是希望成双成对、事事如意、六六大顺。放藕的茶盘里放着的金色小鱼,还有白色玉石兔子头上扣着红花,都是图个热闹。”是啊,很平常的两只小白兔因为头上戴了两朵花,立刻显得生动起来。
第二天,我去奶奶家,把这个发现告诉他们时,他们竟然很激动,一问才知道在他们的小时候,也有这样的风俗。爷爷和奶奶的童年,一个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一个是在有着“天下粮仓”美称的繁华的漕运之都度过,他们的童年都有这样的习俗,是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爱的节日,“敬月”之后,小孩子们走动窜西,到那家吃那家,好一派热闹景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爱上了洋节,已经淡忘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现在,即使在传统保留相对较好的乡村,也没有多少人在敬月了。
回想起那一晚,整条大街沿街的房屋门窗都紧闭着,路上几乎没人,只有他们一家在虔诚的按着传统,摆着传统的供品,等待十二点的到来。空寂的大街给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敬月的老奶奶添上了一种神圣的氛围。
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的去过一些洋节,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神瑰宝啊!
愿老奶奶一家可以继续守望这个几近失传的习俗。明年,我也想在家中的院子里摆上丰盛的供品,也同家人相拥在一起,共同敬月,也成为我们淮安民俗的守望者。
【篇五:民俗文化】
晨起的第一声鸡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小树林里有那尚未迁徙的鸟喳喳的鸣叫,这一切让我沉醉在富有民俗传统的乡村气息中。
今日的民俗文化似北方树林的鸟儿一样难觅,它被汽车的鸣笛声堙没,它被各家各户紧闭的门锁住,它在点的时代渐渐消失了踪迹,我寻找着这冬日北方的候鸟,不经意间发现我鼻下萦绕着它纯朴的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的夜晚,打破了冬夜的沉寂,爆竹声不断,烟花点缀着漆黑的夜空,屋内各家各户都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共同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女人们索性不睡了,连夜包上好几盘的饺子,年纪稍大的带着像我这样补水的孩子在一旁叠金元宝,然后夜深了,四周爆竹声也似识趣,渐渐停止了,爱闹的孩子也累了,钻进了暖和的被绣着喜字的大红绸缎被子里,女人们不再拉家常,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桌上的老式摆钟静静的摇摆,桌前的老人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依旧叠着金元宝。
时间凌晨4点,爆竹声再次占领了整个乡村,女人们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将包的饺子送到了大铁锅里,拉着风箱,老人端着满钵的金元宝走到神像的贴纸前虔诚的跪下,手中用蜡烛引燃了钵中的金元宝,眼中闪烁着新年的喜悦,孩子们被爆竹声吵醒开始哭闹,大人们成群结伴各家各户串门拜年。
我是亲眼看过他们是怎么拜年的,走在前面的往往是家中的长子,手里捧着女人们连夜做好的饺子挨家挨户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他们少的三五人一群,多的十几人一伙,走进正屋,双膝跪下,两手作揖,然后寒暄几句,把饺子留下又前往下一家,4点多到7点多才渐渐不再有人来,孩子到爸爸妈妈手里,有的孩子稍大了,自己可以保存压岁钱,年纪小的孩子投向羡慕的目光,看着屋外的眼花默默地期待快快长大,自己保存压岁钱。
今日座座高楼平地起,一人一家小蜂室,下班回家后个子飞回各家后,大门紧闭不相往来,这就是城市化带给我们的。
鼻下民族文化的气味似乎渐渐淡了一些,可爱的现代人,此刻你们的重担既是传承这份淳朴。
【篇六:家乡的民族风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圣洁的山水哺育着勤劳善良的家乡儿女,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将延边这座边陲小城装点得绚丽多姿!
走进延边,就走进了魅力四射的多彩民族!长白山脚下的延边素有“歌舞之乡”、“礼仪之乡”“民族团结之乡”等美誉。精美绝伦的民族歌舞、浓郁淳朴的民风民俗、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构成了这里特色别具、赏心悦目的民俗风情文化。
能歌善舞、闻歌起舞是朝鲜族的民族性格。走进延边,你随处可以看到身着色彩亮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朝鲜族同胞,不管是婚宴、庆典,还是休闲、聚会,情之所至,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会畅快地舞上一段。朝鲜族舞蹈中最为典型的要数象帽舞,我县的百草沟镇是“中国朝鲜族象帽舞之乡”,那如彩虹低飞,似银蛇狂舞的象帽舞化作一张张名片,将延边介绍到大城市,介绍到宝岛台湾,介绍到国外。
热爱生活、讲究仪表是朝鲜族的民族习俗。“白衣民族”酷爱整洁,家里家外收拾得一尘不染,自己也要从里到外精心打理。朝鲜族素有“东方礼仪民族”的美誉,重视礼仪,尊老爱幼是延边儿女习以为常的行为。年轻人在长辈前饮酒要侧过身子,与尊敬的人说话要用“敬语”,遇人点头致敬……如果购买朝鲜族人贩卖的小食品,她们还会向你道谢。
家乡最值得我炫耀的要属这里令人垂涎欲滴、留恋忘返的朝鲜族饮食。滋养大补的狗肉汤、开胃生津的冷面、佐餐佳品泡菜,还有打糕、米肠、发糕、松饼、土豆饼、酱汤、辣椒饭……光是听说,就会勾起你的馋虫;亲口品尝,你定会唇齿留香,撑得迈不动步,更舍不得离开!
我美丽的家乡——延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比那漫山遍野的金达莱更要旖旎多姿,热情好客的延边人欢迎您走进延边,来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