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灵感去哪儿了】
写作,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当然了,除了要饱读诗书,自己的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
今年我才思泉涌,写什么文章都不例外。但,有一次,我还是被难倒了。
那是第一单元的语文考试,前面的试卷特别好做,我信心倍增,沾沾自喜。
翻到试卷作文的部分,我登时一惊——“笑”,这次的主题是“笑”!要知道,我可是沉默寡言的人,偶尔寒暄一下,很少笑,唯独在朋友面前,我还会真情流露。这样的主题,真的难倒我了。我左思右想,“一”字眉皱得难以辨出,汗珠都快要滴落了下来,我满手是汗,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我费劲地捏住笔,才勉为其难地写了三段。教室里传满了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我却难以下笔,没有成为其中一分子。
我脑中一片空白。眼看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迫近,我心一横,随意写了两件不复存在的事来应付。最后,还是老师通情达理再让我写两分钟,我才完工,这时教室里早已空无一人。
走出试场,回想起来,不禁暗暗好笑,又为“灵感”和我“捉迷藏”而满脸溅珠。清风徐来,我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这风像知道我的心思一般安慰我。奇怪了,这时,我的灵感又回来了。
【篇二:灵感的土壤】
沉默不语却爱好写作的她,与她相遇在初二的盛夏。两个有着相同性格的人碰撞在一起如同化学反应一样给人带来惊喜,如此,她们相遇成为朋友,相识成为搭档,相知成为知己。
那时的她总是一身深色的衣服,身上蔓延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冷意,让人避而远之,在她的眼睛里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颜色。唯有她,只要一个眼神便会飞奔而来不会离开的人,她与她并不相同,她好似永远都是天蓝色的短袖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甚少言语,却让人讨厌不起来。
她们亦有着相同的爱好——相约一起去爬山,在山林之中畅谈。在山林中她们找回初衷,寻找心灵的感觉,留下一篇篇美妙而又特别的文章。依稀记得,她们在山林之中畅谈时那种愉悦的心情,她们说:“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我们将化身为自然,描绘自然,我们,是自然的孩子。”女孩向往着隐居山林的生活,所以她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夹杂着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排斥,然而这样文意的文章和她的融合后会有不一样的奇妙变化,原本忧伤的文章变得雅致,让人感触颇深。不过一株普通的植物也能在她们笔下变得鲜活,有情绪,有感情,惹人怜惜、感叹,哪怕一片云,一落叶都能写出它们的精彩。
她们是自然的化身,描述自然的一切和一切自然,让简单变得美妙,让普通变得耀眼,让万物平凡而耀眼。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与赞赏,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她们的文章就是如此平凡,过于平凡,给人以别扭的平凡,让平凡给人以不平凡的精彩!
也许她们曾经是孤独的,是悲伤的,是彷徨的。因为有了彼此,她们有了希望与梦想,有了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心,有了自己要追求的一切!然而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她们终究还是迎来了分别,然而坚固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分别而有丝毫的破裂,虽然未来可能将不会再见,但是她们依旧幸运曾经拥有的美好。她们之间不需要过多的关心与问候,只字片语便已足够,然而在写作上,哪怕隔空万里,也要一同对方讲论自己的文章,不管何时,何地,尽一切可能让对方听到。
从陌生到相遇,相识,相知,因为彼此找到创作灵感。不需要博览群书,不需要查阅资料,对方就是自己灵感的土壤;不需要长篇大论地交流,不需要彼此争论,对方就是自己灵感的土壤。因为有了对方,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她们沉默不语却有着令人艳的默契度,更令人惊奇的是,她们的写作灵感源于对方,源于对方身上的那抹沉默。
两个同样沉默的人碰撞却擦出了别样的令人惊奇的火花,她们是彼此的搭档,是彼此的灵感土壤,是彼此的灵魂知己。
【篇三:灵感的土壤】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然而他说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后百分之一。”由此可见,灵感是十分重要的。
“灵感”是什么?在我们的印象里,“灵感”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它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思维状态,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状态。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正如俗话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要让“柳”成“荫”,无论再怎么随意吧,也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行。
首先,这土壤的主体是艰苦学习。灵感就是把已有的知识,通过特殊的排列而形成新的东西。那么首先得有东西让你排列,并且灵活运用所拥有的知识,才能产生灵感。再者说,如果没有艰苦学习,就算有了灵感你也不会意识到那是一个好点子。
然后就是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以前常听到“灵感来源于生活”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充气雨衣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雨的时候,学生们穿着雨衣,虽然雨不能直接淋湿他们,但雨水顺着雨衣流下,滴到裤腿上,风一吹也十分冷。一个同学在深受其害后,有了充气雨衣的灵感。
认真思考才是最大的分水岭,前面提到的两点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而这个就难说了。拿最普通的例子来说,人人都知道苹果从树上往下掉,而牛顿却会思考为什么苹果不往上掉或者往左往右掉,所以发现了地心引力。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吧,为什么往手心哈气是热的,而往手心吹气是冷的呢?有些人知道这是因为空气流速不同了,然而只是到这种“明白原因”的程度是不够的。外国有个人就利用木板,在上面钻洞,把剪掉瓶底、拧掉瓶盖的空饮料瓶安在上面,有效地把“热浪”变成了“凉风”——这就是一个好灵感。
丰富的感情也十分重要,有时候快乐、幸福、悲伤甚至绝望都可以带来灵感。
袁隆平:“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篇四:灵感的土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土不在厚,有感则行。
不是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学习,也不是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时候,也许刹那间的灵感就藏在那黝黑的土壤里,等待着你潜心挖掘。
我们总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追逐着,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总在马不停蹄中错过,错失那来之不易的时机;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陌路,失去那弥足珍贵的触心。一瞬间,我们会失去方向,我们会变得迷茫,此时,不如蹲下来静静想想,也许眼前那寸土壤,埋有未知的宝藏。+
经过一夜雨水的洗礼,夹着一层淡淡的香草味,那是土壤新生的味道。也许是一粒粒小小的沙砾,但经过不停地翻滚,舞动,最终变成那一寸寸黝黑的泥土。泥土虽不雪白,但却有淡雅的味道;泥土虽不美丽,但却有质朴的气息。或许泥土不如初升的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或许新生的泥土不如圆润的月亮那样皎洁明亮,但它也有它的灵感,它也有它的光芒。好似新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又好似“无情”的落红那样随风轻扬。
灵感不代表创作,灵感不象征辉煌。灵感的土壤,即使一片漆黑,也有它别开生面的芬芳。
一步一脚印,踩着的那是泥土的胸膛;一寸一芬芳,根深蒂固的,那是泥的四肢,泥土的心脏。它特有的芬芳是它的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它特有的灵感是它的一寸一步路,一脚一时光。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对过去的不执著,对当下不怨怼,对未来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对过去的失败不悲观,对当前的困境不慌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攀缘于未来,也不执着于过去,而是安住于当下,把握现在。泥土的一生即是如此,宛如一座时钟,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的准。它的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是人类身体的触动;它的永不言弃,一步一脚印,是人类灵魂的触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灵感的土壤,我愿洒下一樽清酒,敬你那无悔一生的“无情”。
【篇五:创新从灵感中来】
古往今来,一切的用品都是从那一丝丝的灵感中创新而来。当一件新发明的物件出现时,物件的方便使用进步了一小步,却是人类进化的一大步。从原始人类的钻木取火;到后来木匠鲁班发明的锯子;再到后来雷达的发现,标志着一切都需要灵感。
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古人看见火苗。原始社会森林生机勃勃,万物竞争。古人吃着生的肉,喝着冷的血,当一场雷电劈下,森林被击燃。一些动物未能逃脱,烧焦的肉散发丝丝香味,古人捕猎,发现,被火烧焦的肉比生的肉更香,祖先们互相看看,眼中好似闪过一丝灵光,如果用火烤肉不比生的肉更好吃吗!后来,就有人保留火种来烧烤食物,发现火种保留的时间很短,后来又有人发现:木头摩擦可以生热,又通过努力,发明钻木取火。这看似一小步简单的发明却让人类进化了一大步。
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鲁班看见毛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要使树木变得即平又光滑的木板,着实让人费力,但鲁班在实践中用心观察,模仿生物形态,发明了很多木用的工具。有一次,鲁班进山砍树,脚下一滑,手被野草割破了,他摘下叶子,用手轻轻摩擦,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着密密的齿在手上轻轻一滑,手背被割了一道口子……哎!对呀!如果把它做成伐木头的工具,不就有快有省力了吗,两全其美啊!经过很多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这看似一小步的创新却改变了人类一大步的进步,因为它从灵感中来。
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斯帕拉捷看见乱飞的蝙蝠。早在很久以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放飞了几只关在笼子里的蝙蝠,只见蝙蝠抖动着带有薄膜的的肢翼,轻盈的飞向夜空,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斯帕拉捷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在放飞之前戳破了蝙蝠的眼睛。望着空中的蝙蝠,自由翱翔。就想:蝙蝠被我戳破了眼睛,为什么还能飞的这么自由呢?他就精心研究;实验;查书;总结;然后验证。发现蝙蝠是发出超生波飞翔的。从嘴里发出,碰到物体后通过反射到耳朵里。然后根据反射时间和飞行速度判断猎物或者障碍物的距离。看着飞翔的蝙蝠。就像,发明一个通过超生波判断敌人的装置就好了。他又实验,发明,创新,开创了雷达。这看似一小步的创新却改变了人类对各大领域的创新。
创新其实很简单。当你有一丝丝灵感时,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努力去研究,去创新,你,就一定会成功。
因为,创新,从灵感中来。
【篇六:关于灵感的作文】
没灵感,有许多事都要灵感,如画画、写作文……灵感是奇怪的东西,你想要抓住它,却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闭着眼一睁开就抓住了。
下午,我在做好书推荐卡。阳光是明媚的,晒到了我的皮肤上,身体感觉暖暖的,可我身体僵硬了,我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远方忙碌的人们。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我在发呆,我把目光转到一座大楼身上,高楼上闪耀着耀眼的光。
我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伸腰,我的好书推荐卡一点儿还没开始做。这时已经夜幕降临——发呆看似很漫长又很短。我时不时望着沉浸在夜色中的大街,街上车水马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噪音。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我似乎都能听得到。
没有灵感!没有灵感!看着正在工作的电灯,闪着洁白的光亮。我说:“你们看见灵感了吗?”我又看了看书包。一会儿,书包似乎说:“看我干嘛,我又不是灵感。”我又在心中默念:灵感!灵感!我用了很多方法来找灵感,可是都没有用。
我无聊地翻着各种书。咦,这是爸爸买给我的书!突然,我停住了!突然,我好像想到了什么!对,就推荐这本。这本书叫《森林唱游》。
灵感有时来的太慢,有时来的太快,有可能来自一本书,可能来自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