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中华美德点赞】
中国,一个拥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文明国度,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其文化悠远流长。许许多多的孝子、明君……层出不穷。在几千年里,没有因时间而被遗忘、磨灭的,便是国粹——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行。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教导我们要遵守长幼次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这些,从一本古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弟子规》。牙牙学语时的我们便开始背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含义博大精深,每一个人初读时,都有不同的理解。我理解其为:我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然后要注重诚信。要关爱身边的人,对每一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和鼓励。如果做到了这些,还有余下的时间和精力的话,那边要努力学习知识了。这些不正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吗?做人便是如此,可见从《弟子规》的内涵便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堂堂正正的做人。《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影响着一代又代人的成长。
生活中,中华传统美德也无处不在。清早,太阳才刚探出头张望着。电视上播放着新闻:近日,海地发生地震,伤亡惨重。各国的维和官兵及当地警员正积极抢救民众。这其中,我看到了中国的维和官兵,他们的身影在废墟中穿棱。据知情人员解释,在海地工作十分艰苦,不仅是因为战乱,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微不足道的感冒、发烧,在海地面对的范竟是死亡!维和队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废墟上挖掘,一些队员因为无法使用大型工具,只能用不戴任何防护工具的手挖着,他们不顾双手的疼痛,尽管双手已然是血肉模糊,他们仍坚持不懈。一条条生命在他们的奋斗下“重获新生”。这样舍已为人的精神浸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泛爱众,而亲仁。”他们的身上有中华美德的影子。
另一则报道也是关于维和官兵的。在一次恐怖袭击中,犯罪团伙携持一超市的工作人员,威胁警方并投出催泪弹,警方犹豫不决。尽管中方维和人员泪流满面,仍与罪犯周旋,试图解救人质。终于,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人质成功被救出、中国维和人员成为了当地民众心中的守护神,各界对中方维和人员的英勇行为赞叹不已!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中国的维和警方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事后,记者采访时,维和官兵骄傲自豪的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代表中国!“是呀,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是中国人,他们的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成长的。“泛爱众,而亲仁。”
在国外,有许多留学生。而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多年前也是一位留洋学生。李老先生也受了留洋热潮影响,想要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寄宿的家庭只有一位老妇人居住,季老先生得其如亲身母亲一般。战乱时,他得到了牛肉、白糖,第一时间反应,是要把肉和糖送给房东老太太、师长、同学等人。“首孝梯,次谨信。说得道理正是如此。战乱爆发后,他一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爱国、孝敬、懂礼法。这些从季老先生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身上拥有中华传统的人,无论是战士,是名人,还是学者,无一例外都受到世人的尊重,敬仰。这说明了中华美德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无时无刻在遵守这些美德。中华美德难道不值得我们为其点赞吗?
【篇二:谦虚是中华传统美德】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诗词激励着人们,使人们不断进步,谦虚是成长路上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孔子是一位伟人,当时他已家喻户晓了,孔子并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虚。一天,孔子去拜访老子,想拜老子为师。老子见孔子想拜他为师。心中很是疑惑,孔子当时比自己名声还大,为什么要拜自己为师呢?孔子虚心请教他人,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连一代圣贤都虚心请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呢?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关于谦虚的。杨时跋山涉水,经过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程颐老师家中。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程老师正在午睡,杨时不忍心叫醒老师,于是,便在程老师门前,笔直地站着,一动不动,大雪无情地飘落着。一个时辰过去了,程老师还没醒,杨时早已变成了“雪人”,三个时辰过去了,五个时辰过去了……程老师终于醒了,杨时欣喜不已,终得拜师。
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释圆让他画一个茶杯与茶壶。年轻人把茶壶画在了上面,把茶杯画在了下面。释圆见了问他为什么不把茶杯画在下面呢?年轻人回答了这个问题,释圆告诉他: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清泉,年轻人恍然大悟。
虚心是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把虚心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篇三:与中华美德执手相约】
历史的长河永远不停歇的向东奔赴,无情吞噬着这个世界的点滴,让往事变成故事。然而在这世界上却有着一种文明:五千年的沉淀升华与永存,给予了黄色人种专属华夏的气质与气魄。
华夏文明,一个并非过于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产生别样的情愫,或敬仰,或激昂,就如一股绮丽的烟火,点缀着世界民族之林的浩瀚夜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千年中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三年狱牢,未曾投降;革命家陈天华,闻国于危,连写血书,忠告国民;战国时期的屈原,不忍国衰,为守忠贞,投江示忠;数学家华罗庚,为抉真理,不惜财物,为国贡献。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繁花似锦,而是如血色般的残阳,似火般灼烧着一代又一代怀揣着爱国情怀的忠诚将士那永不熄灭的心。“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双木成林,齐心为众,众人为国,则国必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人若明志,晓事理,知大体,有远志,即使不能有超世之才,也可以立大事,成大业。范仲淹,家境贫困,苦读诗书,最终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越王勾践,为吴所执,欲报吴仇,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最终越国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平坦风光好,而是由历代先人的宏伟志向与刻苦积累下的一担担黄金,雨水愈猛的冲刷,散发的光芒越夺目。亦余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脚踏实地,明志寻梦,梦怀“天下,则国必盛。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基,人若无诚信,无法立足于社会。曾子为给后代做好讲诚信的榜样,亲手将自家猪杀死,以允诺言;周幽王却只为妲己一笑,三点烽火,失诚于兵,最后国破人亡。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封建昏庸碌碌无为,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中,华夏儿女已早树立起良好的民族习惯,将中华民族的“魂”与“形”标志在每个人的心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诚待人,因信而立,立世人之楷模,则国必昌。
正因为中华民族拥有她独特的文化与精神标识,在大浪淘沙的千年历史中,中华文化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立足,而她将是不朽的传说。
如烙印,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如繁星,民族气节永远在中华儿女的胸腔中照明;如涟漪,民族情感将震撼更多华夏儿女心中那永不衰灭的信念与信仰。
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美的中华,让华夏儿女拥有更新的姿态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篇四:传承中华美德做一个文明人】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一走出去,看见的是干净的街道,闻到的是路边鲜花的芬芳。但是,在这美丽的环境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洁工人的努力,而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文明的行为习惯。
文明行为是日常中的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就像你随地丢了一张指甲大小的纸张在地上,随手折断了一根小树枝在手上把玩,又或者是你因为心情的烦躁与人交谈时随口骂的一句脏话。虽然这些都是一件小事情,但往往会让别人对你的这种行为留下一个粗鲁的印象,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文明修养的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光靠一个人去履行着文明的义务有什么用?其实并非无用,这需要你的坚持。也许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会得到众多人积极的响应。或许也有人认为文明,只是单单的不讲粗话,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破坏公物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便是一个文明人了。其实这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了,还远远不足于称为文明人。
“文明”的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你看到地上的一块垃圾而弯腰拾起丢进垃圾桶的表现,是你遇到亲朋好友一个简单的点头微笑,是你碰到教师同学的一声问候语,是你请教别人问题时真心的一句感谢语,是你不小心撞到别人不含糊敷衍的一声抱歉,是即使心情烦躁也忍住不骂粗话的文明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时大多时候都是通过言语谈吐去交流,去沟通。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就能给予他人很大的安慰,鼓励他人加油不要灰心,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暖意,但当你的一句不悦耳的话,如一把利剑,对他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就算即使处于炎热的酷暑,也会让人感到阵阵的寒意袭来。
所以,当话语还未出口时要先思考下是否伤害到他人,可以委婉一点地告诉对方,既不会毁了自己的形象也不会造成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言语谈吐文明,也是美德之一。
文明,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渺小,但人人都实践起来,那么带给社会的影响一定不小。为了明天你我都生活在美丽干净绿化的环境下,一起携手共创文明吧。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而不做,更不要因为一件小恶事而纵容自己去犯错。
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传递一份正能量,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有文化修养,行为举止,言语谈吐都文明的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应将这份文明美德传承下去。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打造更美丽更文明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有文化修养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