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我在书中找亲属
我在书中找亲属
发布时间: 2025-01-06 09:17
阅读:

【篇一:我在书中找亲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这样形容孔子。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而作为孔氏后辈的我,自然受到先祖的影响,不由“心向往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介书生,一代君子,孔子的儒道改变了这个世界,流传至今。

英语课下,老师布置好今晚的背书任务后便离开了。我收起书包,正欲走时,同桌一把拉住我:

“小孔,今晚我约好同学出去玩,明天的背书任务,你就别查我的了。”

我立马回绝:“那可不行,你不背我怎么向老师交代呢?”

他求我道:“我们是多久的好朋友了,你就帮帮忙。”

又挑了挑眉:“团结协作嘛!”我犹豫起来,虽想义正严辞地拒绝,可又碍于几年的同学情谊。我陷入了纠结中。他见状嘻笑着转身离开。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回到家,打开《论语》,孔子的语录映入眼帘。君子团结却不勾结,小人勾搭却不团结,友谊固然重要,但要建立在清正廉明的基础之上。先圣言此,一下子,我坚定了信念,心中敞亮。

我不知孔子是否也经历了同样的难题,最终选择了真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在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的远近时,也会踌躇不决而虚心接受“孰为汝多知乎”的批评;当爱徒颜回死后,他并没有卖掉车子为颜回买棺木;自己的学生冉求为季氏搜刮财产,他也高呼“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生活中的选择也曾考验过圣人。

孝亲悌义,孔子是我的良师。

期末考试失利,我心情苦闷,母亲不断安慰我,我却嫌她啰嗦,从而把脾气发到她头上。她先一愣,后默默退岀房门。心情平和之后,我翻开《论语》,“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啊,孝即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容色,我心中愧疚,忙与妈妈道歉。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礼”的重要,每每与长辈交谈,总会想到孔子的言行,他一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恪守的传统礼仪标准,所以我也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因此常常被长辈们称赞。

孔子周游列国,有时身处逆境,颠沛流离,却依然乐观道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纵使自身博览群书,也不骄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教会了我乐观而谦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孔子第80代传人,我常反复诵读《论语》。孔子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着我向着真理的方向不懈追求。我会以他为典范,做一个合格的“君子”。在这位亲属的引领下,以书为友,传承孔子的精神血脉,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篇二:我在书中找亲属】

书中自有黄金屋,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如同我心中的亲属。

我是老子的子孙,我是孙子的门徒,我是李白的后裔,书中亲属高贵的血统岂能在我这断流?我的血管中着书中亲属的血,我奋斗,我成功。

我心中至亲的书中亲属一定是被们称为“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林徽因生在一个诗礼之家,她饱读诗书。诗书充实了她的思想,涵养了她的气质,使她比一般的大家女性又多了一份博学知礼,这样的女性应该不仅是我的亲属,更是所有女性所要学习的榜样。

如果只是博学知礼,那么她绝不会绽放出连男子也赞叹不已的光芒。林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她的丈夫在建筑方面的重大成就,都是受她影响的结果。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曾激励了连我在内的多少女生奋发向上竖韧勇敢。

林徽因用她的博学知礼、勇敢坚韧种给予了我精神的依托,更教给了我安身立命,成就成功秘诀。

我与我书中的亲属一齐向着成功的彼岸阔步前行。

【篇三:我在书中找亲属】

只要春天不死,就会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题记

我与《平凡的世界》之间的故事,大概要从步入中学时,需要大量阅读说起,在这样的契机下,路遥那本厚厚的《平凡的世界》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桌上了。它装饰了我的书桌,更点缀了平凡世界里我的每一个梦想。

一个人在一定的人生阶段,一定的际遇下,大概都有一本最适合他去读的书,对我而言,在这个弥漫着正能量芳香的青春时期,最适合我去读的书就非《平凡的世界》莫属了。每次翻开都会眼前一亮,平实而积极向上的文风,为我呈现了多么朴实的世界呀!看完之后不禁感叹:披星戴月的学习时期我从来都不曾孤单过。

烈日下,蝉鸣悠扬悦耳,更加烘托了岁月的静谧,我独坐书桌前,邂逅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相遇”——孙少平的人生际遇,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内心深处,孙少平早已是我跨越时空的知己朋友,那个陕北农村的青年,用一腔不甘平庸的热血告诉我:年轻人,你应该像我这样度过一生。

每次放下书,我都会觉得自己变了,世界变了,一切都不复从前,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文学艺术,让两颗相隔数十年的心灵互相交流,更让我认定自己的人生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所改变。

孙少平独自一人对抗着农村社会“得过且过”的思想,而更深层次则是孙少平自我价值的实现。他自力更生、积极乐观、对书痴迷、学习艰苦、忍饥挨冻却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岩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的少年心路历程。

小说中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少平在村中学教书,在黑板上为孩子们写下“世界”二字,少平说“你是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孙少平一直关心和注视着双水村以外广阔的大世界,对于村里的事,他绝不像哥哥那样热心,他自己身在村子里,思想却插上翅膀,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天地里恣意飞翔。他下定决心追求生活的理想,理想的生活,为理想矢志奋斗。

曾几何时,我也希望自己用所学的知识走向外面的世界,追寻自己的脚步。也曾因自己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与自己深度对话。我与这书中的人物,更像是已然知心的老友,共同健全自己的人格与精神世界。

即便有一天,我遗忘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像一阵风,吹散了那些细腻的笔触,吹散了那些鲜明的人物,吹散了那些华丽的辞藻。但无法淡化的,是阅读过程中那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的顿悟和他带给我的生活热情,那种热情已沉入心底,融入灵魂,成为我人格的一部分了!

【篇四:我在书中找亲属】

生命的形态千万种,书,也是一种生命,平淡而又复杂。

原本以为,自己早已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了如指掌,但其实是我太狂妄。作家许可著的《愿人生从容如水》,使我对世界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也使我有了强大的内心,它引领着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在世,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苦痛,才配得上多少幸福。”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然而岁月不会因长路漫漫而停下脚步。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争取,才能不断地向世界索取。

我曾有过飘忽不定的时候。在我还没接触到这本书前,常常感觉内心世界“打”起来了,混乱不堪。可当我大概理解许可说的那句话时,内心竟也“停战”了。

在许可的引领下,我为读懂了这本书而感到不安,我害怕所有的纠纷抑或是喧嚣。心理的压力会令我喘不上气来,那种濒死的节奏我无法想象。

然而,许可的另一句话适时出现了。它仿佛是黑暗中被点亮的那盏灯,明亮得让你放下了所有戒备。

许可说:“从容的人生,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正处于濒死状态的我,如同快要枯竭的花朵的我,一下子活了。许可就像是我生命之水的源头,引领着我走出了一片“战争”的内心世界。

生活中,我常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总是难以释怀。为了获得,我总是执意去向往与追逐,耗尽一切,也失去了许多乐趣。

许可在书中提到:“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但一个人不会拥有所有的美好。”这句话又一次点醒了我。

正如她所言,这世间的一切都太过精彩,但你也只能拥有一个角落的眷恋;至于其他的精彩,也许你会错过,不会拥有。然而,你并不能因此错过而终日悲叹。

人生如一场旅行,时而落寞,时而繁华,时而沉重,时而惬意。它告诉我很多道理,并且常常是以书的形式为载体。而《愿人生从容如水》这本书籍就如同我的“好姐妹”,它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篇五:我在书中找亲属】

当落日在最后的时候洒下一地斑驳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满怀希望的人力车夫向我走来,他脸上含笑,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他——-就是祥子,我在书中寻找的亲属。

祥子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名车夫。他生来便不是时候,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卑微的出生,注定他生来便不幸,但对我来说,他是令我感到自豪的亲属。

祥子拉的是“希望”的车。

在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兵抢走后,他逃了出来。他并没有应失去车而自暴自弃。而是重整旗鼓,决定从头干起。然而,就在他要攒够钱时,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堕落。因为他的满怀希望,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责任"的车。

当他被虎妞的假怀孕给骗了时,他毅然放弃了在曹先生家安定的生活。当他在拉车时不小心被绊倒时,他关心的不是自己是否受伤,伤势如何,而是关心自己最敬重的人——-曹先生的伤势如何。事后,他离开了曹家,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对不起曹家。对于虎妞,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对于曹家,他自觉没有尽到仆人的责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因为他的负责任,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情义”的车。

对于素不相识的老马爷孙,他慷慨解囊,花了几天赚的钱请了那对爷孙一顿自己舍不得吃的饭因为他的慷慨,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已崇高”对于祥子,他一直是我在书中寻找,引以为傲的亲属。

【篇六:我在书中找亲属】

从小,我便成长于快乐的环境之中。几乎没有额外的补习班,父母对我的成绩似乎也抱有一种随缘的心态。我从小便成长在这样一个没什么压力的环境下,大概也正是这种无压的环境,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所喜爱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我坚持了最久的,最热爱的,便是书法了。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茫。

有人曾告诉我,在这个信息与科技全都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人工智能足以取代人力的时代,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观赏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电脑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岂不更加精湛准确吗?

说实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那时的我,纠结,迷茫,我不知是该顺应时代潮流还是遵从我内心所爱。

直到我阅读了叶广芩先生《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苦雨斋》,我深深感受到了叶广芩先生对于传统的追寻。

叶广芩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她所热爱的,是古老的灯盏,对联,是飘着缕缕花香的茉莉清茶,更是年轻人口中的“古董”。但是,我看到了她即便不被自己的至亲所理解,却也依旧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那是她真正的心中所爱。

霎时间,我忽然明白了。当我看到叶广芩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爱护与坚守时,我好像看到了内心的自己,看到了我所期望的自己。从那时起,叶广芩先生如同一位同我精神相通的亲人,一步步引领着我。

我忽然懂得了,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我不再为练习书法时的挫折而轻易打败,不再为老师的批评而灰心,更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论而退缩。因为我所追寻的,是我发自灵魂深处的热爱。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持着我,不轻言放弃。

流行是什么?流行不过是时下大众所追求的事物罢了。

我想,即使传统文化与时下流行并不完全相符,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强大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终会被更多的人发现,探寻。

现下,有更多的年轻人,一点一点地向传统靠拢。他们将书法,汉元素等曾经被认为“晦涩,古老”的事物,逐渐地融入现在的社会之中了。

在《苦雨斋》的最后,那个最初对传统不屑一顾的少年,对他的祖先行了最深沉的一跪。在这一跪中,是对祖先的景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而我,大概也寻到了自己的答案。我对书法的追求,应该是那一份在一撇一捺,抑扬顿挫中寻到的心灵的宁静。无论未来时代如何发展,总还是要有人回望过去,在曾经璀璨的历史与文化中,拭去上面的尘埃,使他们重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我希望我可以是那样的一个人,就如同叶广芩先生那般,在繁杂的世界中,坚定着自己最初的热爱与本心。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