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娱乐与育乐】
中国“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中国的超豪华古代建筑群;中国的传统民间陶艺;以及中国的诗书礼乐,历来被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视为文化中的瑰宝,如一颗耀眼明星,闪耀在华夏大地上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化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它们正等待着时光的检验。有些低俗的文化,如:古代女子的缠足,三从四德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会被淘汰。但值得我们思考与忧虑的是一些优秀文化竟慢慢遗落在历史长河之中。
面对当代中国,西方文化“侵袭”、“肆虐”,污浊文化兴起的现状,正有一些人在慢慢的为中华文化的崛起做出着贡献。现在电视上推出的一档档文化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濒危的精神灵魂,让无数人感到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啊。
现在的人们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往往更追求娱乐,让娱乐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将中华文化很好地传承。现在有些电视台推出一档档文化节目,这些节目没有低俗、无趣的对白,没有滑稽、可笑的场景,有的是能真正警醒人们,荡涤人们心灵的最真实、最单纯、最简朴、最原始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节目将幽默与益智,将娱乐与传承完美结合,不失为救济中国的一剂良方。传承文化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效果。只要能达到教育世人,传承的目的,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好方法。
当人们在空洞的娱乐鼓噪之风中,在追名逐利、求俗炫富的情况下审美疲劳时,人们往往更追求精神文化。这些节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做到了经济与传承双丰收的结果。可见,娱乐与文化并不是相背离的,利用娱乐的诙谐幽默增补文化的乏味,利用文化的内涵来增补娱乐的空洞。娱乐与文化完美结合,定能形成一股强劲之风,刮去人们心上的阴霾,唤醒人们传承的良知,让文化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一个新的板块:家风昰什么?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些人的家风是“孝”;有些人的家风是“诚信”;有些人的家风是“待人真诚”。人们都在纷纷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留给后人的昰什么?那些优秀的东西确实需要发扬。当此时中国的电视业正被一种污秽的文化怪风所侵扰时,当一档档追求节目效果,视觉冲击,节目内容低俗、老套的选秀、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时,这种新文化节目如一股清纯之风,驱散笼罩在中国电视业中的阴霾。
可是娱乐也是有限度的,当“酱紫”(这样子)、“鸭梨”(压力)这样的词层出不穷时;当一代--诗圣杜甫的画像被人涂鸦时;当一些新鲜怪词层出不穷时,人们是否应该考虑,可以适可而止呢?文化是神圣的,容不得有半点糟蹋。为了自己娱乐而贬低文化的价值,确实是不可取的。
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有传承它们的义务与责任。我们应用各具特色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在我们手中发出绚丽的光芒。在娱乐中享受受教育的欢乐。
【篇二:让娱乐文化与传统文化齐飞】
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人们的愿望是填饱肚子;现在,人们更嚮往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大量的娱乐文化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电影、歌曲、电视剧……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
当然,这些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文化时尚总是与大众传媒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在利益的驱使下,商人们便製造了多种多样的时尚文化,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文化时尚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含量有限,例如大量歌唱选秀节目的出现,导致了社会一些负面效应,如人们盲目地追星,发明星梦,以为想要成名,会唱歌就行等。
因为娱乐文化注重新颖,与当今社会联繫更为密切,也符合了年轻人的个性,导致年轻一代人在追求新鲜的时尚文化时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抛在了脑后。新元素的加入,传统文化便显得乏味,必然备受冷落,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影片一般围绕著一个主题或者形式没有创新,所以会显得有些呆板、枯燥。并且富有创意的时尚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的注意力便转向了时尚文化,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被冷落,渐渐被遗忘。
然而,面对商业娱乐文化的强势来袭,人们也并非全然接爱,为了挽救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政府也对一些娱乐文化进行调整或限制,如面对大量的歌唱节目也相应地实行“限唱令”,鼓励一些弘扬汉化的节目播出,如《百家讲坛》、《艺术人生》、连续剧《渴望》、《人间》等,让人们在娱乐中瞭解中华文化,这是商业娱乐文化对社会的正面回馈。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维繫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一条精神纽带,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集中了几千年来人民的思想智慧,是领导我们抵抗外来侵略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没有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很快就会被外来的思想侵噬。所以,弘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
娱乐文化的发展应以传统文化为源泉和动力,把中华文化融入娱乐文化,不要让娱乐文化仅仅局限于娱乐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利用商业的手段,让中华文化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创新中华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让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所以,应该让娱乐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让娱乐文化更有价值的发展,让中华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中,让中国更富有生机活力的蓬勃发展。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文化是一条长河,是每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无形中影响著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文化的调剂,我们的精神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所以,让娱乐文化与传统文化齐飞吧!
【篇三:娱乐文化】
文化可以娱乐,娱乐中也可以带着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者可以相互融合,这是我的观点。
当今世界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然而在以前却并不是这样的。现在的我们把唐诗宋词等看作中国的一种文化。然而当年诗人词人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在如今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代表。当年的诗人词人们汇聚在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说不定就是很愉快的事了。这大概便是文人之间的娱乐方式吧。诗词不是诗人词人们“娱乐”时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表现诗人词人们的情感,理想,胸襟等等。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兴趣等皆有着自己的娱乐和文化方式。古时的各种各样的戏剧,如京剧、川剧、豫剧、皮影戏等。古时街头说书的,卖艺的等皆是古人的一种种娱乐方式。或许咱们可以在娱乐的后面加上文化两个字,“娱乐文化”。这在当时仅仅作为寻常百姓娱乐的方式如今却是我们当今的一种种不可遗弃的文化和传统。
如今我们用文化作为娱乐的方式也算是一种“新”的方式,利用当今的通信方式,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合进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现如今的我们创造出来的属于我们自己某一种娱乐方式或许会成为今后人们的文化象征代表。
如今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种种属于大家的文化,无界限的,国际的,通用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国家所能接受的“娱乐文化”。一种种人们共通的娱乐方式逐渐文化化。这里的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延续性的,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当今文化娱乐方式。
娱乐大家一起快乐,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娱乐和文化并不只是两个单独的一方面,两者可以结合,进而融合,说不定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人们不经意间的记住,传承下去。
【篇四:小议娱乐与时尚文化】
时代的年轮伴着巨响轰隆而行,身边的风景犹如飘去的野姜花,旧的离开,新的绽放。
如今的文化生活,消散了空灵琴音,弥盖了了低级娱乐,掩去了书香诗意,浮显了*。现代的文化生活,正如所谓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鲜的,外来的,自制的娱乐节目,娱乐游戏以“独特”的气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成为人们在当今社会面对的各种压力下的消遣。
而我们堂堂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唐代鼎盛的诗歌文化,明代有名的礼乐制度,自古就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礼仪制度,我们有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有淳朴良好的礼仪制度,可是我们不去保护,不去忠诚地继承,而把时间浪费在狂热流行歌曲,热追选秀节目,我们沉浸在低级娱乐中无法自拔。
我们从文化废墟上走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娱乐和满足,而在各种各样文化中,在目不暇接的娱乐时尚中,我们盲目地追求能直接“满足”我们空洞内心的娱乐文化。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杂而不精。多而不良的文化,造成了当今社会的文化之轻。
在当今低级娱乐文化满天飞的当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怎样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创造新的时尚文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可多元化不代表全部吸收,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必要的。而当今年轻人,过分狂热地追求欧洲文化或其他异地文化的人数逐步递增,有多人去看看真正的文化,那沉淀了千年的文化。没错,单一文化的确使人乏味。但我们也不可以被异国文化的郁金香迷得不知所向,选取其中精华的异国文化,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才是符合当今时代的。
在武侠言情大行其道,音乐文化也逐渐受侵蚀时,真正的时尚文化究竟是什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真正的时尚文化是兼收并蓄的,是能让人感到一种文化魅力的。文化的内涵,有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也有时代创新文化的新鲜气息。
人有了思想,便创造了世界。而文化则是思想的载体,感情的物参,在时代的发展下,热衷于时尚文化吧。
【篇五:拯救文化并非消费和娱乐】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纵横交错,蜿蜒绵长,勾勒出传承千年华夏文化的纹路和脉络。这图线与精气的水乳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图腾。这充满灵气与智慧的语气符号,便是汉字。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在科技创新的裹挟下高速发展,汉字所占有的精神文化领域和地位正逐渐沦丧。提笔忘字,遇结构稍复杂、使用略冷僻的汉字便杳无印象的情况实在是家常便饭。手指运转轨迹不再是推动笔尖在光洁的纸面上纵横捭阖,而是在屏幕上轻灵跃动,令人眼花缭乱。大数据时代飞速流动的信息,匆忙的生活节奏逼迫着我们在沟通交流、叙述记录时只注重高效、实用至上。于是,贯穿于我们生活中间的汉字愈发单调,传统汉字应用的重音、形、意原则完全被忽视,各种自创的同音字、词、句广泛流行于各个社交网络平台……
试想,在现代文明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人们对于汉字辨识率反有下降,这是何其荒谬的一件事?因此,在一片拯救汉字呼声中,《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应运而生。
作为当下最具代表意义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似乎承担起了唤醒人们对汉字文化保护意识的重任。在选手的精彩角逐中,专家评委的专业评析中,汉字的重要性蕴藏于竞技趣味之中感染着观众,一时间,汉字逐渐成为人们之间的热点话题。青少年看到同龄人于舞台上运筹帷幄,自然跃跃欲试而展开与同伴的较量;成年人被引发对以往学习生涯的缅怀以及自身素质提升的心理诉求,同样会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刻意着重注意于汉字的使用……种种迹象表明,汉字作为汉文化的代表将会迎来新的繁荣。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繁荣即使会出现,也只会是非理性繁荣,是短暂的。我不禁想起前一阵子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活动,从最初的美好初衷到最后的娱乐至死,社交媒体再次展现了利用文化壮大己身的力量。而同样感受也能在这类汉字节目中感受得到。首先,必须承认《汉字听写大会》对拯救汉字文化的积极意义,它在警醒人们应该重视和热爱汉字文化方面起来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我想这种影响终究是有限的,短暂的。毕竟以汉字难度等级建立起来的智力挑战虽能激发人们挑战自我的精神以及因长期文化缺失的所引发的心理补偿,但这无法从追根溯源的角度让人们感受汉字真正的魅力,所以必定不会长久。走出赛场,回归生活,人们对汉字的热忱又会保持多久?因此,将希望寄托于如此娱乐性的节目是不正确的,它又何其能担当起拯救汉字文化的重任?
或许,我们应该明白:让擅长书写汉字,天天与汉字打交道的学生群体参与竞技只是徒增趣味,是消费文化的节目罢了;而让大部分已对汉字生疏、遗忘的人重拾手中笔才是真正的公益文化事业。拯救汉字,决不可将其作为一个话题来过分消费和娱乐。
正如哲学家齐奥朗于《在绝望之巅》中所言:唯有灵魂的震颤才能奏出生命的华章。让我们的心灵透过当今社会生活的浮躁,重拾遗失于岁月的美好!
【篇六:适度娱乐】
在我看来,作为社会某一元素的娱乐,乃黑夜一般的人生旷野上,突然飞出一只萤火虫。娱乐这一元素的出现,就表明人们需要娱乐,这是正常的。然而,若这一元素比重过大,是否就是一件好事呢?
当阳光太耀眼,便会刺伤了眼睛,之于娱乐业,可怕的并非其盛行,可怕的是因其盛行过度而导致整个社会浮躁化,精神文明虚弱化,泡沫化。青年追星、因娱乐而耽误学业,电视趋近以娱乐节目做主导等社会现状并不新鲜。父母、老师担忧,渐渐地领导也担忧起来了。勃朗尼如是说:“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青春、事业悄悄地被娱乐“窃”走了。
由此看来,娱乐过度并不是一件好事。再观当下,善娱乐者能立足于今,不善娱乐者则消失于世,令人发笑。文化界、政界、学术界等趋近娱乐化。娱乐业将严肃的、不会说笑的人赶到了台下。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比饱含精华的古典音乐更让人容易接受,音乐的真谛渐渐在这无味的社会里淡去。向娱乐业发展并非不可取,但是要做到合情合理并非易事。众人皆吟:“浮生若梦,为欢何?”殊不知,光阴已被娱乐尽情“吞噬”去了。
娱乐亦有其好的一面,最近的“故宫博物院”,各种珍品在大众眼下“卖萌”,使中华文化传承之作更具吸引力和生动性,这种打破制度,杜绝墨守成规,以娱乐走进大众的方法值得学习,“死板”的文物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活”了起来,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一件贵重的物品在各地普遍流传起来,这件物品也就不再是稀罕物。“物以稀为贵”,而娱乐人人皆可得,我想这便是盛行的原因。究其根源,还是要谈到娱乐业的价值体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