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有我的困惑】
新的学期又一如既往地开始了。我穿着校服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再次迈入了阔别了两个月的校园。
但我在学校里看到的还是老样子――不论年级,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穿着校服的上衣,下半身为各自的裤子。极少数低调一点儿的穿着休闲裤,而大部分时尚一点儿的则千篇一律地穿着牛仔裤。走进校门,就像来到了牛仔裤的专卖店。
去年的一天,我在学校里碰见了表姐,她和她的同学看到我穿着校服的裤子,都议论纷纷:“这校服的裤子太难看了。”“这么丑的裤子穿在身上太丢人了!”……“下次不要穿了!”姐姐说。
一番唇枪舌剑我有些招架不住——在这个生物课本上所谓的青春期,谁都会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受不了了,回到家要求妈妈洗干净后放到柜子里,再也不穿了,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妈妈只好答应。
可当我第二天早晨醒来,妈妈又要求我穿那条校服的裤子。我很不高兴,因为昨天这让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妈妈生气:“本来想换其它裤子给你,但转念一想,你是学生,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不是去比谁穿的更时尚;虚荣心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东西,这种思想以后不能有。”听到妈妈的话好像有些道理,于是随即脱口而出:“好,我穿。”
冷静下来,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思想很可笑——为何要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为什么要让别人的看法来决定我的生活?但是,我不是个很冷静的人,我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陷入那片沼泽之中。
进学校的时候,我还是想掩饰这条裤子,飞快地走进教室。但我已经学会了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甚至学会在表姐及其同学的责怪下装得若无其事,满不在乎,或者装愚装憨。
可是,我仍然觉得我身边有一片沼泽,校服的裤子只是个载体,我困惑着……
【篇二:直面困惑】
世人在面对困惑时,无外乎两大结果。一种是解惑,另一种则是麻木。至于哪些结果更多一些,我一直都认为,困惑和麻木更大程度上属于前因后果的关系。
在处世哲学的观念中,有“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之分。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两者区别,我认为正是对待困惑的方式。“入世”的积极向上使困惑豁然开朗,但“出世”的颓废逃避也导致其继续消极,继续困惑。
面对旧中国社会的怪状,鲁迅先生困惑了。他“彷徨”,他“呐喊”,“狂人日记”震惊神州;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畸象,韩寒同学困惑了,先以一个中学生的名义穿越那“三重门”,后来又把思维定格在不变的“零下一度”,也激发了不少同龄人与他一起振臂高呼,“像少年啦飞驰”;面对当今文化界的种种丑态,余秋雨先生困惑了。他辞去实际官职,轻装上路,进行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行程里作下“山居笔记”,在人情冷暖中领受“霜冷长河”,在古文明遗址边“千年一叹”,最后感悟出“行者无疆”。但是,怪状依旧延续,畸象仍然存在,丑态还在显现。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不必再去惊扰他伟大的灵魂;韩寒同学不再愤青,弃笔改作了赛车手,余秋雨先生也放弃申辩,独自揣测下一站路行何处。
曾经的斗士不再抵抗,曾经的智者不再雄辩,曾经的困惑继续困惑,曾经的麻木依然麻木。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于面对困惑的麻木的继续,在于面对麻木的精神的僵化。面对麻木的笼罩,“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大夫投入汩罗江;面对麻木的笼罩,孙中山先生依然发出“天下为公”的呼喊;面对麻木的笼罩,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如航标灯般清晰。
我们应该如何?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应该如何?是乖乖地闭嘴,还是对困惑的现象提出质疑,“真理只有一个!”
生活如此,社会已然,困惑依旧。这些都是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正面现实,坦然处之。
我们拒绝麻木!
【篇三:困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当你急切的想要寻找一样东西时,其实把家翻成了底朝天也找不着;当你终于放弃并瘫坐在乱成一锅粥的地板上时,轻轻碰一下桌子,它竟然从天而降。是我们寻找的不仔细吗?不,也许不是。也许是我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那里不可能有我们要的东西。于是放过了就在眼前的答案。
就像做一道数学题,它不可能这么做的,这太简单了。于是即使空着也不敢写出心中的答案。等到老师讲的时候才捶胸顿足后悔不已。是我不会吗?我想,当然不是。
就比如对一个男生有好感,于是每日谈天说地,谈人生谈理想。总能感觉到他对自己的一丝丝好感,却又在心里不停的告诫自己,别自作多情,人家只把你当哥们。于是,男生变成回忆中的初恋,却无从谈起。
遗憾吗?当然遗憾。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我们失去了最初的本心。在喧嚣杂乱的金钱世界中,我们何不抬起头看看城市上空?在这哄闹的城市中,寻找一份宁静,在繁忙中觅得一个归属。
或许这篇文章偏离了它原本的立意,但是在日复一日的高三复习当中,我很害怕自己会迷了心,变了样。为了找一支笔急的乱发脾气结果发现它只是掉在了书的背后;做题时想太多,以至于总是否定对的。
愿自己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取得一份自己的清静。
【篇四:不必困惑】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路。路上有风景,也有荆棘。看着风景,心情便愉快起来,快步前进;若是不慎被荆棘刺破皮肤,忍受着现在的痛苦,回想起上一站的得意尽欢,愈感现实的玩弄和不公。为什么?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为什么要让我的人生如此大起大落,充满挫折?也许有人会为此感到困惑。可以说,挫折是人生最大的困惑。
在一座云烟缭绕的青山之上有一尊石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不少人来此游玩,就免不了踏着蜿蜒直上的石阶来到它的脚下,或顶礼膜拜,或照相留念。不管如何,人们都对石佛的艺术价值赞不绝口。这使石阶困惑起来。它问道:“我与你都是出自同一条矿脉,同一块矿石的,为什么上天的待遇如此不公?你风光无限,而我却只能是让人踩踏的角色?”石佛平和地答道:我经过了千锤万击,无数次的打磨才得以有今日的境遇,而你却只经了六刀。”
挫折是上天给予的财富,是眷顾而非不公。人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学会生存,变得成熟。到了最高境界,便只剩下乐观的心态和波澜不惊的从容。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它就像开在荆棘丛中的一朵玫瑰,待人采撷,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得到它。李白和苏轼都是千古文豪,都有相似的境遇:官场波折,人生失意,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他们也曾不解,也曾困惑。但是正是这些挫折所带来的磨砺,才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恢弘大气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胸襟。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才能唤起创作的灵感,浇铸成千古绝唱。
挫折能使顽石变成艺术品,也能使人从”材”变成”才”。所以,不必为挫折带来的困惑而困惑。在人生路上,荆棘丛中或许就藏着路人最想要的东西,或金钱,或快乐,或健康。也只有那些鼓足勇气面对横在眼前的荆棘,正眼而视的人,才有机会发现它。而那些逃避荆棘,躲躲闪闪的人,只能在原地徘徊,等待别人来为他砍断荆棘,这可能吗?
遇见挫折,不必困惑,也不必感叹。挫折的龙卷风也只能有几分钟的疯狂。挫折过后,生活还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篇五:不再困惑】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把钥匙,每一滴雨露都是一个答案,每一丝云彩都是一盏明灯……他们为我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锁,为我指明了方向。
记得小学有这样一段经历:六一是我们孩子们理想的节日,想着又将会有许多的玩意儿,许多的零食和许多的游戏,大伙高兴极了!老师还说要开一场六一晚会。
大家踊跃报名,欢呼声连绵不断,节目单也琳琅满目。可是有一个小男孩却在一角默不作声——他就是我。我几乎想不出什么,唱歌?不行,我唱歌简直就是夺人性命。再想想啊,小笨蛋,别人为什么天赋异禀?
老师看我心不在焉,便缓缓走来问我:“你为什么不报,坐在这里昏昏欲睡?”我摇摇头,示意自己没什么才能。他笑了,往回走,口中回荡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听着听着,又不断琢磨,最后认为: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彩虹?于是报名“爵士鼓”。
一个锁解开了,可锁中锁却仍未解开。爵士鼓可不一般,学过的人都知道,五鼓四镲片,对于一个三年级而且刚开始学的人来讲,十分不容易。我每天都去练习,有时到十二点钟了作业也还未动过。这一个星期里几乎没睡好,但我又时刻想着:反正都下定决心了,不如把它做到底。
打鼓有时可能会受伤,但是我必须得忍着,流汗时也不敢去擦,流鼻涕时也不管。后来基本可以完成一首曲子了。
明锁已破,可暗锁仍存。到了晚会那天,学校几个高级领导都受老师邀请来了,家长们也数不胜数,一片人山人海,我的节目不知为何被排在了第四个,前几个人都上去了,快轮到我了,我有些胆涩。完了,怎么办?不上去吧,不行,可上去了,万一打错了呢?我正发呆时,忽然听见上面主持人在叫我的名字了,糟了。我突然看见了台上,那练习用的鼓似乎在等我坐上去,我鼓起勇气,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上了台……
相信自己,你的努力能换来相应的收获,此刻的我,不再困惑!
【篇六:时代的困惑】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以碎片化形式铺扑面而来。眼球经济和网红经济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谁谁谁网络直播月入十万以上、某某明星为了不掉粉在节目录制现场耍出种种把戏算尽机关;微信朋友圈各种刷屏,QQ空间里大家各种显摆,万能的社交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实时推文,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引导大家进化成“低头族”
我那70岁的老奶奶只有小学文化,以前连报纸都不看,如今用上了智能手机,每天半眯着眼翻看手机,时不时在微信家庭群中发一些所谓“致癌”绝、“养生”、“第一次流出”的文章——她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刷刷存在感。还常常问我们:“我发的东西你们到底看没看”?反正我是从来没有打开过。然而奶奶照样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爷爷吵架,照例各种“作”,看不出有多大变化。
大时代背景下,我坐在镜子前上下打量一番:——我不漂亮,靠颜值吃饭是肯定没戏啦;我也不“博学”,拼凑不出那许多煽情的循循善诱的美文,我还有许多的数理化作业和ABC,我只能偶尔在朋友群里冒个泡算是签到吧,朋友们以为我不合群,我也只是浅浅的苦笑。
在这种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想要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有时候,我会习惯性地点开微信,QQ等社交平台,刷刷空间,看看朋友圈。然而当我回过神来,时间已经悄然逝去了,而脑海中也没有留下什么映像。虽然短信电话已经退出了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当紧急事情发生时,我还是会立刻拨出对方电话,在最短时间里联系到他,而不是慢慢地编辑完一条微信,点击发送,再等待对方回复。
开学后,课余时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也更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在刷手机上。周末回到家,我会翻开这几天里送到家的从《参考消息》,闻着油墨书香,了解这段时间里的时事新闻。或者泡泡图书馆,在鸦雀无声的人群中,找一隅之地坐下,左手边是一排中国古典文学的书架,右手边则是外国名著的集萃,摊开一本书,沉浸在书海中,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碎片化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一些人眼中,它或许是有韵味,有价值的。但是对我而言,它的博人眼球,华而不实却远大于好处和帮助。碎片化的时代带给我很多困惑,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油墨书香的年代。在这个时代中不忘初心,独善其身是非常难得的希望我能一直保有这份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