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 走近王羲之
走近王羲之
发布时间: 2025-01-15 14:08
阅读:

【篇一:走近王羲之】

他,年少有成,少年时便写得一手好字;他,勤奋好学,对写字的知识如饥似渴;他,精通各种书法,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他就是——后人称“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再父亲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全是有关写字的技巧,王羲之便如痴如醉地读起来。后来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王羲之只是傻笑。他父亲说,等你长大以后,我再把写字技巧教给你。王羲之急切地说,等我长大后再学,那么青春年华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他父亲听以后,觉得儿子胸怀大志,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地详细地向王羲之解释了一遍。几个月以后,王羲之的书法果然大有长进。后来王羲之有做卫夫人的学生,为他的以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天赋,更离不开他的努力,他的坚持。我们应该学习王羲之,学习他那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学习他那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难道那流传万世的《黄庭经》会从天上掉下来吗?难道那惊天动地的《兰亭序》会在山崩地裂中飞出来吗?不可能!无可置疑,我们的勤奋好学,我们的坚持精神,根本就不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可是我们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吗?也许我们的天赋不及王羲之,但我们可以付出与其相同的努力,甚至更多。我们对于他人的成就,不能仅仅羡慕。我们不能服输,要相信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我们认识了王羲之,也认识了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如果你就得自己能做得更好,请开足你生命的马达,朝着梦想出发。

【篇二:走近了才知道】

大漠驼铃,黄沙漫天。大雁低飞,孤烟笔直。走近书中的你,才知你那柔软的双肩竟扛起一个朝代的兴旺!

告别故土,告别亲友,告别家乡的父母,告别老母亲那一声声亲切的“嫱儿”。小小年纪的你离开那千沟万壑的大山,去到那人们说天堂般的长安。你泪眼婆娑,却硬是果断的转身走向你写满位置的未来。你期待那从未见过的红墙金瓦,你期待那繁荣似锦的长安集市,你说有些东西,只有走近了才知道。

你性格正直刚毅,在别人贿赂画师毛延寿时,你独具一格的没有这么做。你选择你清高孤傲的品格,却也换来了画上你那一颗“落泪痣”。尽管那一颗“落泪痣”丝毫不损你绝世风华的容颜,但那是个封建腐朽的年代,小人谗言说你不祥,让你进了没有出路、门可罗雀的冷宫。你被关在了那个无人进出的宫殿,守着那一块四四方方的填空,偶尔飞来几只鸦雀。哦,原来长安城的天空那么小那么暗。有一种名叫乡愁的情绪在你心中潜滋暗长了。油灯微光映着你婆娑的眼睛,你写了一绢又一绢书信,想给不知在何方的家乡,想给年岁已长的老母亲。你说有些情绪,只有走近了才知道。

“出塞和亲”,宫里这个新鲜的词传的沸沸扬扬。你望着天空,文天上的雁:“出塞?可以去很遥远的地方吗?”雁长嘶一声飞向了远方。在宫中的人正想躲避的时候,你挺身而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这一整个盛唐的兴衰!

披上限量的锦缎丝绸,抱上你那把“嘈嘈急雨,窃窃私语”的琵琶,和亲的队伍踏上了征程。城门大敞,穿堂而过的风吹散了你额前的一缕秀发,鸿雁并肩,琵琶乐起,眼角泪落。你俯下身子,最后一次亲吻了这皇城,这故土,这平原!

出了潼关,你再也回不到这片妖娆的土地,你再也听不到母亲那一声“嫱儿”,你再也不存在于这片皇城。你流干了泪,拨动琵琶,唱着古老的歌谣。琴弦震颤,震落了你脸上凝香的霜脂,为了唐朝的兴旺,你挺身而出,随风而歌!

走近了,才知道,才明白,才感动,被载入史册硬邦邦文字的昭君,竟那么柔软鲜活。美哉,那绝世的容颜;惊哉,那柔软的双肩竟能扛起一个朝代的兴亡!

【篇三:走近自然】

山水兽石,花草树木,这世间最美的景象,莫过于自然了。春雨朦胧、夏风清爽、秋叶烂熳、冬雪飞舞,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卷!

春天来了,我走上前去细品朦胧的雨。天空灰蒙蒙的。不知何时,一串串针尖粗细的雨丝开始在天地间蔓延。它们落在桥上,打着伞的行人踱着步子走着,淡蓝色的伞如同河中青莲,显得幽寂、静谧。它们打在桥下的水中,朦胧的天地间发出“咝咝”的轻响,没有琴声般叮咚的脆响那样活泼,却保守着自己的那一份优雅。它们撒在河边的草上,细细的雨丝在叶上聚成水珠,悄然滑落,溅起点点水花,垂着头的草叶向上一弹,在朦胧的天地间摇曳。这,便是春雨的朦胧。

夏天袭来,我走上前去感受清爽的风。太阳毫无保留地炙烤着大地,火辣辣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发烫的地面透过鞋子烤着脚,一句话:热的透彻!天边送来一阵清风,轻柔拂过,出去人们身上的热气,也将人们燥热的心稍稍抚平,一种轻盈的感觉由内而外的发出,一个字:爽!这,便是夏风的清爽。

秋天降临,我走上前去观赏烂熳的叶。一阵风呼啸而过,吹得树叶“哗哗”作响。叶,开始落了。一片一片,像一只一只飞舞的蝴蝶,上下翻飞,它将风当作舞伴,牵着风在空中踏着优美的舞步,翩翩旋转,缓缓落下,风是多么舍不得它的朋友,将它轻轻放在地上,然后默默离开。空中还满是飞翔的“舞者”,一个一个,都不忍与树、与风分别。叶子都落下了,只有几片还牢牢抱着大树不愿离去。大树露出枯黄的枝条,染出一抹萧瑟、与凄凉。可我不会忘记,曾有一群“金色蝴蝶”向我展示出它们最美的舞姿,而后消散在这天地之间。这,便是秋叶的烂熳。

冬天蔓延,我走上前去轻抚飞舞的雪。乌黑的天空上飘来片片雪花,宛如一个个纯洁无暇的精灵,将世界渲染成一片白色。我伸手去接,接到了一点冰凉,我能感受到它在我手心里融化,这融化是快乐的。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它们的一员,身躯虽然融化消散,但渺小的灵魂却能骋驰在这片朦胧的云雾之间。这天地何尝不是一幅画卷,但带来的,却是一片虚无、飘渺的世界。雪花是那样白、那样美,白的纯洁、美的连翩。这,便是冬雪的飞舞。

春雨、夏风、秋叶、冬雪,这不止是时间的轮回,也不只是一幅画卷,更是一片无边的梦幻……

【篇四:走近自己】

十七年,就像弹指一挥间,很快就过去了。我曾经快乐,曾经伤心,曾经迷惘,曾经荣耀……一切的一切,就像天空中的烟花,一闪即逝,让我还没来得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只剩下我陪伴着自己在迷离的黑暗之中……

朦胧中,只听见水声回荡,仿佛这个空间很小,但又很大,我艰难地走着,永远走不到尽头。

我回头望去,依旧被黑暗笼罩,我努力回头,朦胧中似乎有人有来,那渐渐的脚步声,越来越靠近我。终于,我看清了,一个小孩。整个黑暗中,只看清他,甜甜的微笑,似乎是朝我,清澈的眼睛如同碧玉,他腼腆,害羞,两只手别在身后,他笑着,仿佛天空中的云朵,那样洁白。我伸出手去,但他转身,跑开了。正当我思索时,又一个人跑来了,似乎比刚才的大了点,他依然微笑着,眼睛看者我,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洁白,只不过褪去了一份羞涩,不再腼腆,正当我要叫他时,他转过身,向远方跑去。

接着,又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一位少年,他站在那里,似乎在打量着我,眼睛中透出几缕张狂,像火焰那样耀眼。炽热的目光似乎可以扫视一切,在我以为触手可及的地方,一个蓦然,倏忽间一切又化为虚为,遗篇空白让我怀疑曾经的真实存在。我记得,我似乎还要前进,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向前,但我却无法回头……

一个人依旧慢慢地向前走着。突然,我发现,身前有一丝光照,我看见一个人,很熟悉的人,似乎和之前看过的人有几分相象,但眼神已不是洁白,清澈,已不是张狂,炽热,而是有了几分忧郁,忧郁中藏有几分的黑暗,他不再微笑,凌乱的头发使其显得更为面无表情,我在瞅着他,他也在看着我,我伸出手来,他也把手伸了起来:原来是面镜子。这就是我么?那份忧郁和昏暗真的是属于我的吗?我明明不是这样的!“不,你是!以前不是,但现在是!”他走了出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刚才那全都是我,以前的我,曾经的我,现在的我。慢慢地,他消失了。前面是一扇门,一扇我很熟悉,很向往的门,上面已布满灰尘,那门里曾经装着我的东西,

但是好暗,好暗,

大门的钥匙我已找不到……

【篇五:走进书屋,走近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人生指南和行为规范。而读书,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绝佳途径。读书使人见识广阔;读书,使人知古识今;读书,使人风趣幽默。

走进书屋,与书为伴,在其中会有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当人们从喧嚣的闹市中来,从繁杂的琐事中来,去寻觅宁静,感悟平淡,自然而从容地走进书屋,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走近书屋,与书相望,你的思绪会如野草般疯长和蔓延,会倍感生命的高贵,知识的可贵。

走进书屋会让人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当然,也有受挫后乏味地走进书房的时候,心灰意冷地与书群对话,书笑我,我也笑我。慢慢地愁肠纾解,浮躁渐趋平静,紊乱变得有序,顷刻间阴霾一扫,心空一片晴朗亮丽。正如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人生如旅,刻不容缓,走进书房,你便走近了充实。

然后,我们来说一说走近国学。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高境界。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样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比如说《咏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么恰当的比喻啊!我还了解一些夏天的诗歌,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得惟妙惟肖。“小荷才露尖尖角”写出荷叶刚开始的样子,荷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

同学们,让我们想想自己,面对愈来愈难学的学业知识,我们是否想到了孔子的执著?面对与同学的摩擦,你是否选择了楚庄王的宽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马迁的顽强?在个人爱憎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明白了苏武不因家亡而投降于匈奴?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书屋,走近国学”吧!“走进书屋,走近国学”,我们才能更快的完善自己,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篇六:读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