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老舍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舍先生:
您好!
最初“认识”您,是在四年级的课本上。
那天,我有幸读到了您写的《猫》一文,您把一只小猫咪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可爱,仿佛跃然纸上。我觉得,您一定也和我一样,很喜欢小动物吧!在《猫》一文中,我从一字一句中体会到了您的幽默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现在就请仔细听我来谈谈我家的小猫吧。
我是一名忠实的“动物迷”,无论是活泼机灵的小狗,还是轻灵俊俏的鸽子,也不管是水中嬉戏起舞的小鱼儿,我都喜欢。
就在今年,我家那只总是懒懒散散的母猫,生了一窝可爱的小猫咪,有的浑身雪白,像一个小雪球;也有黑白两色夹杂着,我叫它“奶牛”。她们总是依偎在猫妈妈的怀抱中,奶声奶气地向妈妈撒娇,叫人好生羡慕!
但猫妈妈却不允许我这样做,它总是把小家伙们揽在一起,满脸幸福着,寸步不离左右。这叫我怎么“下手”呢?我想用“啧啧”小鱼干引开猫妈妈,可它根本就不“上当”,而是警觉地将它的小宝宝们死死地护在身下,还朝我“瞄!——”地一声大吼。如果逼急了,就会咆哮着向我扑来,幸亏我反应快,不顾一切地冲出了屋子,才幸免于“猫难”。
原来,母爱在哪一种动物身上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啊!
老舍先生,我好奇于您的笔名和字,一个“舍予”曾经吸引了我好久,我希望以后能阅读到您的更多作品,更希望这封信可以让我们成为一对“忘年交”。
最后,祝您:
文字常“新”,“青春”永驻!
您的忠实读者:侯柏冰
2016年12月25日
【篇二:参观老舍故居有感】
说起北京的名人,最先想起的便是老舍先生了,为了更加了解老舍,这个暑假我便去了老舍的故居参观。
老舍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的故居大门坐西朝东,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着。这两棵柿子树和两颗梨树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北房三间和东西二房为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东西二房为《老舍生平创作展》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还有照片、手稿及生前的遗物等。再现了先生一生的成就,展览分为"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之棋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从一个卑微家庭出身、世代文盲的贫穷孩子,到最后的授予“人民艺术家”美誉,写出《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传世不巧作品,这让我十分的佩服。
老舍的作品我最熟悉的当属《骆驼祥子》了。《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绝望了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有时候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老舍用这本书反应出了当时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事实。
老舍利用一个一个的作品来讽刺、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去谱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我觉得老舍是伟大的。正如他的自我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几十年来日日操练在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这次参观让我加深了对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了解。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老舍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作品启迪着后人,更是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谢现在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