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请别再冷落我】
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的长河无情地带走了童年的那朵浪花,也夺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宠爱。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妈妈坐在屋外的凉椅上,抱着小小的我,数着星星,讲着故事给我听。可是现在,早已物是人非了,过去的那段岁月像河水般流走了,剩下的只有冷漠的残迹……
现在我已经上初三了,爸爸妈妈对我也越来越冷淡了。
每天下晚自习,走到家门口,把钥匙轻轻插入,只听见门清脆的“咯吱”一声响,门开了,接着迎接我的就是黑暗中的黑暗。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在黑暗中摸索着。终于,打开了灯,屋子里空荡荡的,个个房门都锁着,只剩下我的影子在电灯下晃动……
晚风透过纱窗吹进屋里,我感到了丝丝凉意,但是我的心里却好冷好冷……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用想就知道父母在干什么。
我坐在沙发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我只要这几分钟,静静地回忆着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没关系,爸爸妈妈不陪我,还有电灯和时间在陪伴我。我努力告诉自己要学会坚强,不能哭,可是那委屈的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滑落了下来。
想着别人现在可能是和父母一起看电视,也可能在一起讲笑话,而我却与孤独寂寞相伴,脑子里像麻线一样乱,无奈、寂寞、怨恨、无助、黑暗通通向我袭来。
爸爸妈妈,请你们别再冷落我了好吗?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的陪伴、安慰和鼓励啊!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打开家门迎接我的是你们那爱的笑容。我一个人在家里真的好空虚,那是黑暗中的死神,终有一天将会把我吞噬。爸爸妈妈,能不能多抽出一点时间陪陪你们的孩子呢?哪怕只有一分钟,那一分钟对我也是心灵上的慰藉……
爸爸妈妈,请别再冷落我了。
【篇二:利益族群?冷落文化?】
21世纪正是碎片化时代。科技发展企图让人们改变生活本该有的方式。生活中各个领域因此被分解化诸多零块,而这种碎片化生活正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是利是弊?
碎片化的泛滥导致人类无法继续认知旧文化。手机将取代一切书籍。大家更愿意在手机上查一些小说来阅读,而不是捧着一本经典书,趴在桌上阅读。人们已经习惯了微博、QQ、微信、百度……来得知广泛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却都是零碎的,只是让人稍微有肤浅的一些大致了解。
即便如此,我也被卷入这碎片化生活。看书有不懂之时,又禁不住查查百度去了解。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人总是要学会适应新生活,否则就会像老年人般与社会脱轨。不过现在的老人也都捧着手机阅读各类碎片化知识,心灵鸡汤,养生知识……
那碎片化生活总不可能完全贬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查找答案,无聊之时,去看看段子。也不经深感有趣。就因为如此的许多理由,人们不愿意阅读报纸,而是看手机上的新闻,看看网友那风趣评论。人们更愿意去看看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时代》……而不是《四书五经》。
无论是碎片重圆,还是碎片化,碎片化生活已经慢慢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心态和认知,这时就要我们沉淀心灵,对碎片的情感进行整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篇三:莫怪经典受冷落】
国人常云:人不可一日无书。可见,书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被人们推崇为“经典”的书在现在很多人眼中成了朽木,认为根本读不下去。而相比之下,通俗文学作品通过网络阅读的方式却是颇受大众喜爱,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国人抛弃了传统经典文学。而我认为不能下此妄议。
在我看来,“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中一些经典的传世之作荣登榜首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这些经典都是很早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数现在已经成百上千年了。在年代相隔久远的情况下,作者的很多看法与现在社会大相径庭,读者很难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
而另一方面,这些经典多为文言文或半白话文体,国人如今用的都是白话文体,虽然语文课上可能上过几堂文言课,但那也是无济于事,毕竟我们缺少一种语言环境,而且所学文学知识也有限。这就让我们对那些经典作品的理解产生了很少影响;先不提那些名著人物繁多,故事情节错综复杂了,连一句话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又怎么还能读得下去呢?
还有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人名地名繁冗,总让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堂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相信读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种体验:读到后面,早己忘了前面讲了什么,而那些人物关系则更是傻傻分不清楚了,另外,外国文学因为是翻译过来的,很多句子僵硬死板,毫无生趣,也很难与本土文学接轨。
而通俗文学和一些网络小说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往往给人一种这就是在写自己的感觉,如今人们都生活在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注定了人们读书方式的改变。相信如今,为了看懂一本书而要像一位国学研究大师一样拿着一本文言文字典古翻左查的人员少之又少吧。
所以,“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出炉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们不必一昧地发表国学衰败、传统经典抛弃的言论,应该理性对待,经典自然是经典,没有人能否认和推翻它,可是,我们也要重视时代的变化。就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没有人敢说他们不是经典,不是伟大的思想和治国方针,可是我们如今为何不用那一套理论来治理国家呢?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啊。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当一切都在讲究变革命创新的时侯,那些名著经典是否也该另辟蹊径,改头换面,重拾其往日风光。例如前不久很火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就很好地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让观众重温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再如《百家讲坛》的成功,一位著名学者的讲说,让名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了解传统经典的同时又不觉得枯燥乏味。
所以,莫怪经典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