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奔走于热爱,栖息于诗意】
“人该是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的",在世俗中忙碌、先贤的一句提醒不免引人喟叹,但又逼着我们思考那个连答案都是灰暗的问题:我们可曾丢失所爱,或曾遗忘如何生活?
90后四川女孩在网上走红,在她的镜头里,是如王维诗中走出来的田国风光和无数置身于冰冷钢筋水泥的“城里人”求而不得的田园生活。有人因东方元素的介入与众多外国人的喜爱将其称为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典范”,这未免有些标榜,将内涵狭隘化了。情感是在宇宙间而非本国内共振的,与其说是被中国文化所感动,不如说是在李子柒身上与久别的“热爱”重逢。有所爱是种可贵的品质,它展现了细腻敏感的心灵肌理;有所爱而求之是种可敬的勇气,不但有执着,更有“冀以微尘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岁月”的与世俗抗衡而拒苟且的固执。北岛曾说:“那时我们有梦……如今杯子撞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乎,像梦一样,太多的人在人群的裹挟下前进,为了不被世俗所伤只能小心地将自己的热爱收起。任其在角落积尘,最后甚至可悲地将其遗忘。我无意谴责,至少我们还温存着对热爱的感知,才能理解并羡慕李子柒以及和她一样清楚而坚定地握住所热爱之事的少数人,才能被唤醒被感动。
更进一步看,我们只是因热爱而感冲吗?不,在内心深处我们仍渴望着一方类似于桃源、乌托邦式的净土,渴望着它们所代表的美好及诗意的栖居。当这个时代被祛魅,被同质化,我们激烈地讨论着生存与生活的区别,质问着“你是活了计多天,还是只重复活着同一天”,我们不得不失望地承认自己早已深陷于这种界于生活与生存这一灰暗地带,有些突如其来的厌倦推着我们享受些许诗意所带来的内心滋润,但又无余地重归普通甚至乏味的循环模式中,活着,只是活着。李子柒的生活不是模版,人人曾可复制,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重拾对诗意生活的希望,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作秀作假”只是在矮化理想,失去对这种永恒哲学命题的思考。
诚然,我们成不了李子柒。在大环境、家庭、世俗既定的规则之下,我们仍不能也不该摆脱这一轨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和她一样一边紧握着热爱,一边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毕竟,我们总会被美深深吸引。
【篇二:热爱生命】
生命是什么?它不是一场小雨,雨水落到地上会变成水蒸汽再次从天而降;它不是一粒小种子,种子长大结果后,果实里会生出成千上万的小种子;它也不是一个垃圾,垃圾回收后会变成很多东西。生命是一条小河,如果不懂珍惜,它就会白白流失,再也回不来了。
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一张蜘蛛网,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飞蛾,旁边有一只小蜘蛛,小蜘蛛正一步步靠近飞蛾,虽然飞蛾已经知道是不可能逃走的了,但他为了活下去还是在拼命地挣扎,那一瞬间,我胸口怦然一震,我心想,就是这么小小的生物都这么热爱自己的生命,有这么大的求生欲,真是太厉害了!即使它最后还是被吃掉了。
还有一次,我正在吃饭,一只蚂蚁在餐桌上爬来爬去。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便立刻用杯子压住蚂蚁,拿了一个茶杯压在蚂蚁上面,等我忽忽忙忙地吃完饭,拿开茶杯,蚂蚁一下子“冲”了出来,等我反应过来时,那只蚂蚁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这让我感到了蚂蚁的求生欲多么的强大!
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坎坷不平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些坎坷,我们人生才会多姿多彩!所以我下定决心,不能让我的生命白白流失,要让我的人生更加光彩有力!写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热爱生命吗?
【篇三:上初二,我多了一分热爱】
上初二,我多了一分热爱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书籍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书籍是火,点燃熄灭的灯;书籍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书籍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书籍是快乐,让我多一份热爱。
——题记
书籍如一壶美酒,甘醇香美;书籍如一首歌,美妙动听;书籍如一杯苦茶,回味无穷。
乘着小船在初一的海洋中自由在遨游,路过的风景名胜,不可计数。
我随着曹操来到波涛汹涌的沧海,品味着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千古美文,又随着秋风吟说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优文。不知何时,我又在孟浩然的指引下,体会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又在夕阳之下,欣赏着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亲之感。
我在小船上四处观赏,忽然来到了富春江,这才知道,自己以上初二了。
富春江的景色可比沧海更胜一筹啊!看,吴均笔下的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瞧,吴均笔下的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富春江的水引人入胜,富春江的山气势磅礴,这何不令人回味无穷。在刘禹锡的指导;了,我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精神。在零丁洋里,我领略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在李商隐的((无题))中,我体会到了“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情力量。
初二,更多的美文使我迷醉。
【篇四:热爱生命的作文250字】
我们都应该热爱生命,珍惜我们的生命,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件我们身边的人热爱生命的事吧。
张海油在她5岁的时候因为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没有进过任何学校,但是她坚持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在张海迪十五岁时,她就来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但是她没有怕艰苦,怕劳累,而是乐观向上,在那里,她边学习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还学习医学知识,给广大群众治病。她的顽强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啧啧赞叹。
在我们小区这样的事情,这就发生我邻居李阿姨身上,她从小也没有双腿,但是,却没有放弃过,坚持读书,有时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她的读书声,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现在参加网络写作大赛,经常获大奖,并且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可以不出门就可以工作的岗位。
通过上面这两件事,让我明白了要珍惜生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白白地浪费。勇于向困难挑战,磨练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篇五: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说起梅花》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确实招人喜欢,从古代的诗文便看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句子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我“深入灵魂热爱”的却是另一样东西——竹。
你听过风儿吹过竹林的声音吗?我听过。我家后山有片竹林,风来了,我便坐在土堆上,闭着眼睛,仔细聆听风儿与竹叶的悄悄话。“飒飒飒”缓缓睁眼看,苗条的竹叶儿与飒爽的风儿共舞,风儿一吹,竹叶儿便配合着他的舞伴旋转飞舞,“飒飒飒”一些竹叶儿轻声吟唱,一些竹叶儿青白交织翻飞起舞,像在跳华尔兹。过了一会儿,舞会结束了,风儿歇息了,一切恢复了原状。竹尖儿似乎倦了,垂着头,闭着眼,我和他们一样,在睁开眼已是黄昏。
古时不仅有描写梅花的诗词,也有写竹子的。要说起这些写竹子的诗词,我最喜欢的还是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写出了竹的坚韧还将他的品质用来勉励人们。竹是坚韧不拔的,不会因为大风暴雨而歪斜,所以也形容人正直。
竹还具有实用性:取一根比较嫩一点的竹子,将竹子削成大约两毫米的细长条,再将竹子里面米白色的壤削掉,用水浸泡,就可以编成各种实用的用具,如:竹篮、簸箕等。还可以用来做一种美食——竹筒饭。取一节竹筒,将它用水洗净,再取一碗糯米,将它洗净装进竹筒,堵住竹口用火烤。打开后,飘香四溢。
除此之外,屹立不倒的竹子,也象征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气节,他焕发出的魅力,成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写照。
【篇六:热爱劳动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做这场演讲。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有一件东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劳动!劳动在岁月变化中,逐渐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今日,对于我们而言,继承传统,以勤为荣,应该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回顾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文化血脉生生不息的国度,究其根源,热爱劳动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安宁生活,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繁盛的朝代。劳动成了一个国家的根基,一个热爱劳动的国度是一个幸福的国度。千年的习惯,早已成为传统,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劳动传统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虽历经沧桑,仍历久弥新。在新的征途上,劳动传统必将助力时代腾飞。
如今,勤劳俨然成为了中国人的代名词。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其它国家惊羡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时,一些国外学者开始究其原因。曾经,一位美国学者说到:“到中国去看看吧,那里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这发自肺腹的言论,直接指出了中国人的勤劳品质。正是勤劳,才使得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民劳动素质的培养,201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时间定于每年秋分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其所寄托的含义显而易见:我们要尊重并热爱劳动!通过劳动,我们仅用四十年就实现了国家的腾飞。由此可见,劳动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勤为荣必将是新时代公民的必然要求!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和家政行业正逐渐兴起,人们的劳动减轻了很多。然而,一些学生开始不愿再劳动,甚至讨厌劳动。这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正引发人们广泛的讨论,发人深思。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事实上,劳动的意义远大于劳动自身。生活中,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可以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在学习之外,从一些小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
继承劳动传统,以勤劳为荣。我坚信:亿万中国人共同奋斗,其爆发的伟力将震撼世界!我们中华儿女定不负这伟大时代!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