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爱的碰撞
爱的碰撞
发布时间: 2025-01-21 16:41
阅读:

【篇一:爱的碰撞】

冲出门后,干冷的冬风挂在他赤红的脸上,像冰锥一样刺进他的身体。“什么无私的母爱,还不是只顾着我的学习!”天上的云灰蒙蒙的,像出门前母亲那看的脸色。街道上人迹寥寥,只有远处传来几声气鸣声。寒冷的天气使他缩紧了拳头。

他站在街道上,看着变换的红灯,想起母亲那变化无常的脾气。他又想起母亲带他过马路的情景:母亲一直叮嘱他,要注意安全,要是他走路稍微带点蹦跳,母亲就免不了边吼边教训他。“去去去!想她干什么,只知道关心成绩,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他的拳头紧握着,一下砸向了旁边的电线杆,把上面的鸟雀都惊飞了,那惊慌的鸟鸣声让他更加心烦意乱。他的脸再次涨得彤红。

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这个熟悉的公园,母亲常硬拉着他到这来,总是打断他的娱乐时光。“每次都让我做不愿意做的事。”他孤独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太阳像个调皮的孩子似的躲进了西山母亲的怀抱,饥饿感伴随着时间而产生。

虽然母亲对他很严厉,却从没让他饿着,虽然一回家母亲就要对他的学习说长论短,但却没有停下给他夹菜的手。他发现,自己只记住了母亲的不好却没有发现那颗爱着他的心。

月亮升了起来,碎银般的光洒在他脚边,他又想起第一次独自睡觉,那么的依赖,可现在感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他再次感到饥饿。他曾经认为离家出走是很荒唐的事,但是自己却成了这样的人,他带着一丝侥幸来到饭馆前。“世界上那么多好心人,我还不信我会饿死!”但是没有人理睬他,反而头也不回地把门关上了。

这种失落的感觉使他想哭出来,但他没有,因为没人会可怜他,除了自己的亲人。他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以前在家里,他虽然被妈妈拘束着,但是却不会感到生活的艰辛。

他突然明白了,母亲不曾哭过,因为如果她哭了,向生活认输了,那她的孩子还能存活下去吗?她付出了自己的爱,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却得不到儿子的回报,她的心肯定在滴血。

在惨淡的月光下,他回到了家门边,“我该不该去敲门呢?”他的内心一直在逃避,他感受到了母爱,但是却不承认,仅仅是因为脾气的问题而否定母爱。他发现,自己只看到了母亲发怒的样子,却没有记住母亲温柔的样子,他只记住了母亲的坏,却忽略了母亲的好。

走近门才发现,门没有关上,里面只有微弱的灯光,他的母亲在不住地抽泣。听到动静后,母亲猛然站起来,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袖,对他说“我以为我就要失去你了。”霎时间,一切冲突化为浓浓的感情。

那一夜,温柔的月光淡淡地照了一夜。

【篇二:文化大碰撞】

近几天,我去了铜乡乌镇。听闻习主席也去过,当然,我也是要去看看的。乌镇是一个优美的古镇,有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文化艺术,自从开了互联网大会之后,乌镇似乎又多了一番韵味。

来到古镇,才发现他的特别之处。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镇最基本的。乌镇可不会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古人是很少出门的,大多数的时间是宅在家里的。当然,和我们的品味一样,躺在床上消磨时光是最惬意的。大半辈子的时间都与床做伴,得把这个伙伴打扮得漂亮,好好爱护才行啊。床上雕刻着许多的事物,没有一处是多余的,把小小的空间利用的很好,事物互相映衬,十分和谐,做工十分精细,也有很好的寓意。

镇中有许多古人衣物的展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中山装,长袍等,应有尽有,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衣物做的格外精致,透露出古人的雅致。即使有些衣物已有了岁月的痕迹,依然抹不掉古人对生活的热爱。

【篇三:道德与权利的碰撞】

一个人,他在拥有道德的同时也拥有着权利。那么,面临选择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去姑姑家玩。暑假刚开始,车上的人是真多啊!我们被人流挤到了车的最前面。随着车晃晃悠悠的停下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奶奶从前门上了车。她东倒西歪地抓着把手,很明显,老奶奶已经快站不住了。让过了座的售票员近乎大吼地喊:“有人给老人让座吗?尊老爱幼,大家帮帮忙吧!”然而没有一个人回应。这时,坐在老奶奶旁边的年轻人被人们定位为“让座目标”。几乎所有人都在逼年轻人让座,还时不时涌出一些骂声。年轻人实在忍不住了:“我工作累了一天,刚才还有些晕车,怎么让座啊?我没买票吗?凭什么非得让我让座,你们呢?”大家沉默了。我疑惑得看着妈妈,妈妈小声对我说:“每个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利让给别人,当然在少数人身上,他们的道德高过了自利。但人性本就如此,无需疑惑。”

最后,一位二十多岁的姐姐站了起来,为老奶奶让了座。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份羞愧。

到了姑姑家,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首先,大家逼年轻人让座,这与道德绑架无异,肯定是不对的;其次,大家以逼年轻人让座为幌子,来掩盖自己不想让座的心理,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虽不对但也无可厚非。年轻人上了一天班,很累还晕车,不让座并没有错。况且他买了票,有拥有座位的权利。但站在道德角度来看,年轻人的确应该尊老,不让座倒显得有些冷漠无情。面对道德和权利,年轻人选择了维权,而大家则认为年轻人应该选择道德。在我看来,大家和年轻人都有错,也都没有错,无非是站在道德与权利两个方面。但我认为,在权利可有可无的情况下,道德应放在首位。

我希望,当我们面临是维护权利还是坚守道德的选择时,我们能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社会需要大爱,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也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

【篇四:东西文化的碰撞】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既保守固执又精明能干,而西方人则是比较自由民主,做事规矩,追求绅士风度和诚信。两种来自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总会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这在看完《东方文化西方语》后感受就更加明确了。

比如,谈到“海外华人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在国外要过三关,即语言关、金钱关、心理关。不过以我在海外的观察与经历,我觉得华人们还要过‘小人关’。”这个“小人关”指的是中国人在国外生活时,老想着在各种管理和制度中找出可以占便宜的漏洞来减轻高昂的服务费用。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被提倡甚至是违法的。但做这些事的中国人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想着自己应该不会被抓到,而且这也是没有诚信的表现,是对自己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在国外,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一个员工可能会因为就撒了一次谎而很难再找到工作或终生失业。高中生可能因为考试作弊而不被任何大学录取。更何况是不排队、坐车不买票甚至是逃税这种事?

“没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这应该是许多国人心中的观念,出国后也屡试屡爽,频频触犯法规法律。我们身边也是常有“没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的情况出现。如规定学生晚自习期间不能去洗手间,有些同学就想出“我去喝水的时候顺便去上洗手间”的借口;上课不许吃零食,有些同学就用嘴叼着牛奶一直喝个不停。老师看了提醒他,他就说“规定上课不许吃零食,又没说上课不许喝牛奶”。在这种小事上都喜欢找漏洞去钻,更别提那些可以“省钱”的“坐车不买票”“逃税”等事情。中国人的精明能干都用在了如何让自己付出很少却能享受成倍好处上。殊不知有辛苦汗水的劳动成果才是最受用最踏实的,靠正确途径得来的东西才最受享用的。

外国人看到我们国人的这些海外行为,即使我们的国民GDP再高,生产总值再大,进出口量再多,终究还是不会从心里承认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出国在外,我们已经势单力薄,更要遵守国外的制度和管理规则。出国留学,入乡随俗是最好的生存方法。学习国外人的礼貌诚信、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尽早度过“小人关”。而不是屡次违反法律,还被驱逐出境,搞得金钱事业两头空。

最后我认为:精明能干是好事,国外生活要自律;学习当地各法律,适应民族好文化;树立中国好榜样,民族强大迟早的事。

【篇五:心灵的碰撞】

“叮铃铃……”清晨的第一节课到来了。付老师戴着她那椭圆的眼镜,穿着橘黄色的衣服,脚踩着高跟鞋,面无表情地走向了讲台。她一放下书就说:“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听写昨天学的单词。”

“坏了,昨天只顾玩,忘了还得记单词”我惊慌极了。

开始默写了,同学们都自信满满,教室里只剩下老师读单词的声音和同学们沙沙写字的声音。

“嗯,单词就写到这里,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最后面一个同学收上来。”我是多么不想交,因为我觉得写错了太多了,我后悔不已,后悔昨天忘了记

单词。可再怎么后悔,也得交,“为什么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叹息道。

到了下午,英语单词终于看完了,而且我也理所当然地被叫到办公室,老师一句话不说,顺手把单词递给了我,我小心翼翼的接了过来,偷偷的瞄了一眼,“居然写错了这么多……”我悔不当初。我心里默默地想道,然后慌张地看着它,那片红红的错号,像是挂在天上的太阳,太刺眼了。

老师感觉到了我的慌张,平静地说道:“你这次写的可不好啊,是不是昨天晚上没记?”我低下头轻声的“嗯”了一声。“完了完了,她要生气了。”我忐忑想。“没关系,你这次忘记记了,下次可不能忘记了。”我吃惊地看着她,她没有责骂我,也没有批评我,我原以为,她是个不好相处的老师,因为她总是板着一张脸,显得很严肃,这使我很怕她,没想到她是这么的善解人意。“嗯,我会的。”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学英语,这样才对得起她,这样才不会辜负她对我的期望。

经过了几天的努力复习之后,终于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我取得了好成绩,但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考得更好,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窗外的树还在不停的摇动着,金黄色的银杏树叶一部分慢慢地飞落到了地上,而另一部分则在空中飞舞,仿佛喜欢上了天空,像一个个漂亮的蝴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云姐姐看到这神奇的景象,也忍不住笑了。

【篇六:科技碰撞生活】

企业家黑塞曾言:“科技于生活,使我们聪慧,也使我们发现自己的愚昧。”飞速发展的科技固然对人类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在科技与生活必然的碰撞之中,切莫让科技偷走生活。

科技绝不是生活的唯一必需。否则,为何古人会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言?又或者说,在五柳行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操之下,可曾有过对科技的依赖?由此不难见,科技并非打开生活意趣之门的通行证,其初衷也并非让人们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反观现代,科技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活,成为其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微电影《路在何方》便生动地将这些人加以展现:没有电子导航,人们“迷失于”居住半年的城市;失去wifi,人们坐立不安,愈发焦虑……当科技吞噬了生活,人们是否意识到,生活,本该是如何地精致、美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仅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与习惯,却未曾对生活的本质——“精致”二字,有过一丝影响。从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到涉猎广袤无垠的浩瀚星宇,追求精致生活的本能便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科技改变、推进的同时,我们生活之精致也该与之一同发展。李白见过杨玉环,便不假思索吟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不禁令我感叹。这才是生活应有的姿势,而不是在科技之牢中信手敲出“好漂亮”这种俗套之辞。

如此说来,科技对生活的作用,该是“精上添花”了;在对生活精致的追求上,可以令人达到一种更加诗意的境界。

当下最辽阔的风景,莫过于传统生活与科技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的生活守旧,而科技则带来变革创新。现代社会更加青睐的,莫过于后者。因此,看待科技,与其刻意地戴上有色眼镜,不如匡正其位,避免画地为牢,从而使科技之花盛开于生活之上。“精上添花”,那便是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不要因长期埋头科学失去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达尔文先生于此早有先见。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