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而为人】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失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想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质的飞跃,但也有人叹人事凉薄,说人类似乎淡忘了那些流转千年的价值观与美德风尚。在全社会都对“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忧心忡忡时,库克的担心同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广厦千万,夜眠七尺,良田万顷,日仅三餐。生而为人,还是应当有所敬畏。这里的“敬畏”应是饱含情感而带着初心的,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近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座有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或浓或淡的情感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没有情感、毫无敬畏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好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令人心寒。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讲究“忠恕”之道——忠,谓尽心为人;恕,谓克己待人,是如人之心、将心比心。这二字都是掺了敬畏的,是不由得使人“恭而安”的。
现在的人类大多都怀着敬畏之心的,而且多是因信仰之由。如此想来唯心也挺好,虽说让人神神叨叨的,但也好歹让人信着、做个好人。
我姥姥信佛,信了大半辈子。她每天烧香诵经,也总是告诫我“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千万不可胡作非为。我虽不笃信,却也不可置否。可如今有些人啊,做了好事便想让天知道,做了坏事又盼着天不知,所以做事罔顾后果,说到底仍是没有一颗敬畏之心。
哲学上说只有人类才具有“意识”,才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计算机很“聪明”,但“它”不是“他”或“她”,它没有情感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识,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我们可是人啊,胸腔里跳动着的,是生命的力量;脑袋里蛰伏着的,是情感的浪潮!
小小一块屏幕,于方寸之间,便囚住了人的情感,但生而为人,我们不会也不应沦落至此。库克的担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理应加以重视,但一撇一捺之间撑起了太多,从唐虞上古直说到如今……
生而为人,确应有所敬畏;
生而为人,终是与机器大有不同。
【篇二:生而为人】
长久以来,人类都只是世界秩序中的一小粒。我们镶嵌在庞大的宇宙机器中,如此简单地生活着。可莎士比亚说:“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之于世界来说,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钢筋水泥矗立城市中,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似乎也在我们心中竖起了一堵堵墙。人工智能的诞生与演变至今的成就无疑震撼我们。人们总在思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是否就在不远的将来?而我想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坚信使命,人类的存在有它坚不可摧的意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别即在于思想方式的不同。人工智能学会的思维,不过是人类部分的记忆,是人类不断锤炼出的最理性的思维。前不久,“阿尔法狗”战胜柯洁一事,为人们所关注。记得网上有这样一则评论甚是吸引我。“阿尔法狗”赢了,不会笑,而你输了却会哭。我想这其中的距离便是情感。
试想一下,失去了情感的人类,每天生活在嘈杂却机械的尘世每一步都小心谨慎地做下预判,利益分明,仿佛机器运转,循规蹈矩,这样的人生一眼可以看穿,毫无生气。一切皆为可知,我们终究湮灭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情感是人类被赋予的天生的能力,是不可被亵渎辜负的。人类拥有情感,总有自己独有的世界观和同情心,是用来推动世界发展成长的。我们在成功时喜悦,在失败时痛苦恼怒,在犯错时羞愧不堪……这些不同的情绪交织着,涌出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力量。当人类失去情感时,对万物报以不屑的态度时,这是停滞不前的可怕预兆。正是有了情感人类才会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改变发展前进。就像进行田径比赛,假设机器与人一起赛跑,或许机器会在合理的运行范围内通过计算,找出最稳妥的速度冲向终点,但人不一样,我们会怀着对胜利的渴望而以无限的动力奔向它。是肾上腺素的激增,是心脏的跳动,是炙热的温度。
计算机,人工智能是冰冷的,它们终究是物,它们学会计算却没有拥有人类一般的思想。而人类的语言,情感都是热的,是有温度的,是赋有真实内容的。人类是会自生的,我们触摸世界,感受它,学习它,而人工智能是不能自生的,它是索取着人类的成果,而非创造。我骄傲我生而为人。我拥有时间一切我认为珍贵的东西。既然为人,我们也应该珍惜拥有的天赋,用身体去体察万物,用情感去感知世界。用语言去表达想法,用思想去创造天地。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时间更好的的“机器”零件。更好地表达情感,去突破,不断前进,我想这也是为人的选择。
千百年的历史于冗长的整个宇宙的故事太过短暂而仓促。它有太多故事,而我们只是扬起了灰尘。但因我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有了温度,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解。是情感,是关怀。正是怀揣着敬畏心,同情心,使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背景下,我想这是人存在的意义。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于我而言,生而为人,我跟感恩。
【篇三:生而为人,无惧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逐渐渗透,对机器人势将取代人类的隐忧被不断提及。而若机器真有一天能同人类一般思考时,人类与机器间的隔膜就能被抹去吗?恐怕不能。我想机器只怕感受不到陶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追寻淡然,摒弃锱铢利害的超脱情怀;体会不到王勃在长天一色的景致下,又叹出“天高地迥,兴尽悲来”的心境;更无法想象如木心所说在缓缓流淌的时光中,一生只够用来爱一人的矢志不渝。
即使为机器装进头脑,浪漫的情思却无法灌输进心脏。可现实是,与其担心像人的机器招摇过市,不如担心人类在价值观与同情心衰退的当下,是否终有一天会活成机器的模样。
失去价值观的人的视界黑白相混。他是主流的影子,只会亦步亦趋地跟从别人的思想,从不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为孱头;他认是为非,任非为是,独立的思想未曾有一刻冲破麻木不仁的桎梏闪现真理之光,是为昏蛋。这样的灵魂仿佛眼前被蒙上一层纱,眼前的世界未曾真切,故一切形象皆可被捏扁搓圆,任意揉造。世界上只有一个力重千钧的周树人,而无足轻重的周树人茫茫何其多。我不知一个没有确立明晰价值观的人如何用灵魂支撑血肉丰盈的躯体;亦不知此等灵魂究竟会为社会贡献何种建树。
如果说没有明辨思维的人看不清黑白,那么失去同情心的人在看到黑白之后,眼中就只有黑白。这样的人对小悦悦事件中,“不做冷漠佛山人”的口号无动于衷;对因地沟油、毒奶粉而受到残害的孩童们所遭受的本不存在的痛苦置若罔闻;更对“微公益”、“衣加衣”、“爱心午餐项目”瞥以毫无意义的目光。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却丢弃了同情心不知回到民众中去的伟人称不上伟人。罗素在《我为何而活》中说“爱与知识将我带入天堂,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将我重新带回地面”。君不见杜甫《三吏》、《三别》,托翁将对人民苦难的怜悯倾注于笔端。在每一片他耕耘过的土地上,这些文字是为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正因其闪耀着同情之心而大放异彩。
未来人工智能将不断代替人类各领域的工作,可生而为人所有义务去追寻和保有的辩证明理的思维和温热恻隐的心灵,正是我们可以雄踞一方,与机器划清界限之所在。只有承担了生而为人的责任,坚守为人所不得不坚守,作为人类的我们才可以尽人事而无悔,尽己力而无愧,在滚滚汹涌的科技大潮面前,迸发强烈的人性力量,活出属于这颗星球现今的主导种群——-人类的神采。
【篇四:生而为人】
纵观中西方历史,解放运动一向以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为核心。生而为人,我们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财产,其实还有一条——灵魂。
生而为人,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构建在一个最基本的世界观之上。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拥有了唯物、辩证的理解;或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这样就催生了主张人权与民主的自由派主流价值观;甚至或为宗教至上、神创世人,于是有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最典型便是伊朗。其实世界上一切冲突,追根溯源都是其背后价值观的冲突与经济利益的较量。而这我们视之为信仰,愿为之向时代发声,愿为之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价值观,正是我们生而为人有别于禽兽,亦或是机械的基础。
一部灾难片中的话曾深深触动过我——如果失去了人性,那么人类已然灭亡。让人类为人类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逻辑思维,还有我们的情感、善心与人文主义关怀。是的,这个世界需要科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来改善物质条件,但它同时也需要思想家、画家、诗人、作家,需要这些常被视之为可有可无的人们,来传承,来发扬我们灵魂中最本质的东西——至善、大美。
在科幻片中,人工智能有时会产生人类的感情,而此般觉醒让他们开始反抗暴政与不公,追求平等与权利,让他们团结、关爱、坚强。是为质变,是为觉醒,因为在他们拥有了感情与意识时,他们拥有了灵魂。那试问,现今人们,这人工智能孜孜以求而不可得的灵魂?
当今社会的一切,在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机械、同质、冷漠:学生写出的阅读分析与习作千篇一律,不再是自己的领悟与思考,而更多是技巧和套路;设计师给出的图纸制式单调,不再是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审美,而多是一些公式与模板照搬一套;餐饮、咖啡、茶点都“标准化管理”,不见了温情,只余冰冷的配比;甚至连美的标准都被固定了:身材苗条、双眼皮……以致于如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面对此般现状,希望学校,这青年人价值观养成最重要的地方,能少压抑些天性,多鼓励些个性;希望社会能给那些独立工作室多一些支持与空间,激发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情感与初心,拥有有趣的灵魂。
【篇五:生而为人】
人工智能逐渐完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质疑和猜测如潮水涌来。可在这个信息时代,究竟是人如机器,如智能可怕,还是智能如人更可怕呢?
我私以为是前者。
人为何为人?正是因为人拥有计算机也无法运算的感情,会喜悦,会生气,会伤心,会关心他人。会感受温暖。因此,生活富裕的人们会去接济穷人,母亲在地震时会将孩子护在身下,世上会有“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悲歌。正如前日的一则新闻,两位男子因深夜救起落水的醉酒女士而被当地公安表扬。可谁料第二天,公安却意外发现这两位男子竟是当晚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当记者采访二人救人时的心情时,二人却表示:“见人落水当然要救啦!是人都会去的。”
没错,是“人”都会去的。是出于人对于同伴的那一份“爱”,他们虽然是小偷,但当面对濒死的同伴,即便只是一位陌生人,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跳下河去。这一切正是因为他们生而为人,以人的方式在思考着,拥有着同情心。他们做过了错事,却也完成了好事。若他们那晚事不关己的离开,或许这世上只会再多一条冤魂。
苹果总公司所在地,美国。一个崇尚高度自由的国家,甚至允许国民配有枪支。也在前不久,过激分子的一通机枪扫射,造成了一场五十九人受伤而亡,一百多人送医治疗的惨剧。死者是人,凶手亦是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没有了人性,残暴如野兽,冰冷如机器,那样又该如何称之为人?让凶手开枪时,让子弹穿透行人的身体时,他早已失去生而为人的资格。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那只能算作是一具人形计算机罢了。
既然生而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性。这是于本质上区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的一点。毫无人性的例子我们都听过不少,“刁爱青”案、“绞肉机”案等等中外大案都不禁令我们毛骨悚然。凶手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的行为令我们瞠目结舌。这只是一部分的人,但如若人类都变成了那样以计算机方式思考,失去人性的人呢?这个世界或许将快速消亡,战火和哭喊将淹没这颗蔚蓝色的星球。
当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我们可以同他们交谈,同他们谈判,再不济关掉电源将其销毁。可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般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感化他呢?一个只遵于内心欲望而不顾其他的人,又如何称之为人呢?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需要以感情为纽带来维持的,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这不只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同样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我们的内心中除了心底的愿望,还有着外界的联系或干扰来决定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不让自己受伤的同时也不让我们爱着的,也爱着我们的人们受伤。
生而为人多么令人庆幸,我们不是孤单的个体,不是凶残的野狼,我们可以相互依偎扶持。那么就让我们怀存有这一份美好,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