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认知与心态。例如阅读,或许几年前,阅读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翻阅着膝上的带有墨香味的书页,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可如今,捧着实体书阅读的人缺越来越少,取代了它的,便是碎片化阅读。
现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然进入到了每一户人家,而它强大的功能也会使你看到如下的现象:在车站等车时,会有人拿着手机,随着手指一次次的滑动,屏幕上的文字也悄然变更;在工作闲暇时,也许你身旁的人正津津有味地翻动着他的微信朋友圈,看着一个个“百分之99的人都不知道”的消息;甚至有不少人,在吃午饭的同时,也刷着一个个网络社区的帖子,读得不亦乐乎……
或许你会认为,这不是很好吗?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也为自己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可我并不这么想,在我看来,当那些文字变得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时,当阅读变得不再完整、断断续续时,阅读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改变:
它不再是有质量的,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变得流于表面。很少有人会逐字逐句地看完整篇文章,而是快速的扫一眼,知道个大意,这一页就过去了。以至于不论这些文字有多美、这些文字的内容有多么令人深思,这样阅读的人只会在乎内容的大概,却不会继续追究下去,这对于他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使阅读的质量降低了许多。或许有一天,两个看过同一本书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一种人会认为这本书的文风朴实,内容却值得深思,从文中的种种细节处理,能够看出多个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令人感同身受;可另一种人,与他交流起这本书来,他却只能说出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对书中的主角与一些情感的表达,他却一知半解。
它不再是充满智慧的,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变得浮躁。面对朋友圈中一篇篇“重磅”的文章,很少有人会对其内容进行辨别、怀疑它的真假,看完后的随手转发,使自己也变成了谣言的传播者,使舆论一次次地走向更高潮。有人会对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破口大骂,这似乎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在谣言澄清后,那些原本激动愤怒的人缺不再发声,悄悄地删除关于那些文章的评论,没有道歉,也没有说明,仿佛原本网络暴力、言语辱骂他人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它不再是有深度的,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变得通俗。如今,阅读各种经典文学,如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鲁迅先生的小说,徐志摩先生的诗歌的人已越来越少,可那些心灵鸡汤、伪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缺节节攀升。有人用着矫揉做作的文字,却认为自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爱情篇章;有人写着鸡汤文,看似拥有着正能量,却又似乎在告诉年轻人“不用担心,你会成功的,尽管你不努力”的错误三观;有人靠着八卦论坛,透露着自己满满的优越感,输送着大量的负能量……
碎片化的阅读肆意地破坏着我们的文化,或许最终,我们再也无法拥有经典、拥有灵魂的栖息地。对我们而言,这必然是可悲的。让我们一起,向碎片化的阅读说不。
【篇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闯入了人们原来安宁的世界,开启了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许许多多传统习惯逐渐被网络的多功能所替代。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曾经喜欢读书的“书虫”们,渐渐喜欢上了碎片化的网上阅读,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广泛流传;淘宝、京东这类大型购物网站的崛起,消消吸引着“购物狂妈妈”的目光;曾经足球场边狂欢的“球迷爸爸”,开始在手机前手舞足蹈…。网络无时无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碎片化网络时代,给我们学生带来的是利还是弊呢?作为一名学生,每日每夜我们都在吸取知识,接受知识的来源的方式以前主要是课堂、电视及书籍,现网络传播知识的方式也渗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受家庭空间的限制,以前买书时我思虑较多,在得到爱书时,会不自觉的珍惜它、全心融入书的情景中;现在电子书的出现,帮我解决了空间的不足,让我阅读量可以更多、吸取的知识更广;然而网络小说也夹杂着进入了我的视野,当我看那些吸引眼球的网络小说时,往往放弃了阅读好的书籍,对我的判断选择力、自控力提出新的难题。“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碎片化的阅读,暴露出了它的弊端。
网校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学生课外补习选择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辅导,一个老师可以带成千上万的学生;传统的现场教学,受教学场地的限制,能不能坐下五十人都难说!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本很高。而我们学生,在去学堂上课的路上,遇上狂风暴雨就要遭殃。网校则不同,就算外面下酸雨也不用担心。此外,网校通过发微信、邮件的方式布置作业,让学生网上完成,可以避免迟交、忘带作业的种种情况;对于我这个“笨鸟先飞”的孩子,碎片化听课给了我时间,今天听懂一点,明天回放再听懂一点……,帮助我渐渐全面掌握知识。碎片化的学习,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使学生吸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快速“更新”。
碎片化的的生活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它给予了我们许多,也夺走了我们不少,而利与弊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
【篇三:碎片化的时代信息】
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中,我们上下班,上下学。在马路上,在地铁里可以看到人们都在浏览手机上的微博和微信,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事情。
正如我们所见,人们对于电子产品已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熟练,上从老,下到小,每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电子化的时代所主宰。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时代发所无法阻挡的现象。
电子化的时代是快节奏的,每一分每一秒世界都在改变,从而促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订张机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可以从手机的新闻头条中了解时事新闻;我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在“淘宝”上购得我们所需的物品……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得到许多益处,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因为有这些益处,人心难免会变得浮躁。碎片化的时代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正如科学是没有善恶,只有真假,核能可以造福人类,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能源。但它也可以摧毁人类,“核爆炸”会使千千万万的人失去生命,失去家园,失去幸福,碎片化的生活亦是如此。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
首先,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观,对于碎片化生活,我们应该既不拒绝也不裹胁。常言道“自家主宰长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不是知识”,学会阅读经典,从经典中学会分析事物的利与弊,善与恶。
学会筛选信息,放出眼光。对于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要学会有规则,有底线,知道什么是我们需要得到的?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既不可以将信息拒之门外,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盲目而且毫无目的的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生活,拾得这个碎片化信息中的真金。不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有精神底子,让我们在时代中不断提升自己,选择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学会生活!
学会选择!
【篇四: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
如今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控制并影响着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同样的,我们的生活也被互联网的发展所影响着。电子阅读、网络购物、网络社交……
这都是互联网所提供给我们的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可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如同手机屏幕里的各式App一样被完完全全地碎片化了。
回想十年前的社会,尽管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小顽皮,但我依然记得当时大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有条理。一天24小时,孩子们与大人们每一天学习、做家务、购物、娱乐的时间都会被仔细地规划出来,并且会十分认真投入地去完成每一项计划。
十年过去了,社会已经大变了样,而互联网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由起初电脑走进百姓家门到如今人人走在大街上都手捧着手机,互联网已经完完全全地改变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过去许许多多必须亲自出门做的事现在单凭一部手机就可全部完成。例如网上购物代替了逛超市和菜市场,微信、QQ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微博也使得报纸处于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说,互联网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比便利,但同时它也在将我们的生活撕成一块块的小碎片。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大多数的人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习惯。原本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的你可能会因为一条打折推送而终止阅读去进行网络购物,也许正在与人在微信上交谈的你会因为一条八卦推送而中断与他人的交流转而去抢所谓的“沙发”。在互联网便捷的优点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似乎也在摧残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改变的曾经我们对“一心一意”这个词的认知。
此外,互联网的碎片化也不止体现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上,它还体现在对消息的碎片化处理上。曾经人们主要通过报纸来获取社会信息,而那是经过报社认真仔细编辑的成果,而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按下几个拼音字母就可以向外界发布所谓的“真实信息”,而人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被这些如同碎片般的信息所干扰,导致人们最终对于真相的理解发生了扭曲,这是碎片化互联网对于人们的认知的影响。
纵使互联网已发展地如此迅速,但它绝不会就此停止,反而会发展得越发迅猛,但我希望,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能够重新串接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有条有理,而不是基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撕碎而发展。
【篇五:当阅读遇上“碎片化”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人们天天焦灼于对信息的筛选,对大篇文章的断章取义现象层出不穷。阅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正面临着被碎片化的命运。
信息爆炸带来的好处自然是有的,而碎片化的阅读也并非一无是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网络的普及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便利化。列如,若是某中学生想了解世界第一次大战过程与结果,在以前,他需要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以了解,而这项活动要耗费的时间是漫长且不可控的,他需要在相关时间段的史实中寻找有用资料,其中便阅读了很多无关信息。对时间的不可控与搜寻的低效率,往往会花费一个人更多的精力。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有用的资料。尤其是当所需要的资料并不多时,这样简洁明了的方式优点更为突显。阅读在此情况下显然是被碎片化的,但它的优点却让更多的人愿意这样做。
其次,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阅读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由于网络的发达,某地发生的事可以在不久后就被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知道,而其中人们要的信息也很明显了。相比隔天再出的报纸,这样的方式更利于人们快速了解社会各地的情况。
碎片化阅读似乎有足够多的优点,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碎片化阅读也有其特殊的缺点。
以上文举的第一个列子为例,查阅大量资料确实费时费力,但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花的时间不会被浪费,多花的力气不会毫无用处,在这过程中,通过完整的阅读,他增长的学识与他花的时间与力气不说成正比,至少是有相关性的。这就比单单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一站的简要过程与结果”,以跳出的内容为答案要更有收获一些。这些收获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是潜移默化的,或许它们并不会派上用处,但对个人的作用却更为重要。
同以这个例子而言,由于网络是虚拟世界的载体,上面呈现的内容并非完全正确,而查阅史料,你会有自己的见解,并非完全借鉴他人的想法,这对培养一个人的主见也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纸质书籍带来的,是一种与作者渐渐产生共鸣的过程。当你翻开下一页,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样一个书看世界,并非是碎片化的阅读能够取代的。
综上,当阅读遇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应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在这个时代中迷茫地团团转,一味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