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内心呼唤的是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根据调查大约7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想念父母时,他们默默哭泣,默默想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细心生活的照料者。”但现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亲情的呵护。他们的成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哭恼和欢乐无从述说,面对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也没有人加以指导。就像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寒暑假期能见上一面,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异常严格,奶奶也是如此,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所以导致孩子形成了专横、霸道,自私自利、情绪很不稳定,学习基础差,排斥同学,自我保护意识强。再这样的继续与爷爷奶奶生活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我们都无法得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赚钱毁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对于像他这些的留守儿童来说希望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陪伴。
根据2000年的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当他们看到他人与父母一起相处的时候肯定会特别的想念父母。想念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一个人坐在村口,望着那条回家的必经之路,想着父母可能马上就回来了,但是每每都会失望。
在举家欢庆,庆祝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对于许多留守儿童来说能与父母吃一顿饭都是一个简单而又奢侈的愿望啊。他们的父母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为了这些节省的路费可以存下来成为孩子下学期的学费,所以他们决定几年才回家过一次年。孩子们每一次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都是他们所珍惜的,他们也希望时间能够流逝的慢一点再慢一点的。他们的父母也努力赚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的孩子接到他们的身边,陪伴他们长大。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我们应发挥社会的力量去关爱留守儿童,不断给予他们爱心,让他们远离深渊,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的是精神上的帮助。做到不去嘲笑他们,与他们做朋友。
留守儿童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
【篇二:一个留守儿童的心里话】
我叫候天磊,是甘肃武威农村的一个孩子,我今年已经11岁了,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不知为什么我的爸爸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他似乎从来没有感觉到有我这个儿子的存在,他没有照顾我穿过一次衣服,没有为我做过一顿饭,也没有给我买过一次生日礼物,没有接送我上过一回学……我真不敢相信他是不是我的爸爸,他既然是我的爸爸,为什么竟这样无视我的存在?
写到这里你不禁会问,既然爸爸照顾不了你,那你的妈妈呢?哦,我的妈妈呢?我的妈妈在哪里?亲爱的朋友,我也不知道啊!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我的妈妈,她是哪里人?长什么样?她现在在哪里?没有人告诉过我啊!爷爷奶奶说,爸爸在北京打工,和妈妈在一起。这是真的还是在哄我?如果是真的,那么亲爱的妈妈,你既然生了我,为什么不养我,不照顾我,不来看我,我的手里连你的一张照片也没有,你不会是奇丑无比见不了公婆,见不了儿子吧?也不会是外星人吧?就算你不养我,你能来见见我吗?也让我对同学们扬眉吐气地说,自己是爸爸妈妈生的,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更不是有人养无人教的野孩子,我的妈妈呀,你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不来看看我?
今天学校领导对班主任说接到了《甘肃省大风蓝色预警》通知,要求家长前来学校接孩子安全回家,同学们的家长都带着外套早早来到校门口接他们了,可我的爷爷奶奶因为年迈,行动不便,迟迟没有出现,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此刻,我的内心在大声地呼喊:“爸爸妈妈,快来接我吧,让我也拉拉你们温暖的大手,让我也靠靠你们温暖的肩膀吧!”
今天我又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生气地批评了我,还给爷爷打了电话,让爷爷好好管教我,可是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想你们想的太厉害了,老师讲的内容只听进去了一半,老师留的作业也没听全,我在写家庭作业时遇到困难也没有人帮我,作业也没有人检查,没有人签字,爷爷奶奶都没有文化,所以我也就不想写作业了,尽管第二天会被老师批评,但是我认为我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同学是有爸爸疼妈妈爱的,而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别人能做的我不做就合理了。
对着漫天风沙,我声嘶力竭地呼喊:
爸爸爱我吧!妈妈回来吧!
爸爸爱我吧!妈妈回来吧!
爸爸爱我吧!妈妈回来吧!
【篇三:关爱留守儿童】
星期五下午,我们看了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叫“爱的钟声”。主人公是留守儿童小珍、雨生、小超、龙八和关爱留守儿童的钟老师。开头播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曲子——《乡间小路》。主要内容是这样的:11岁小男孩雨生的爸爸去讨工钱时失手杀人,被判进监狱,妈妈又离家出走,小雨生因此成了留守儿童。后来,无家可归的小雨生加入了一个儿童犯罪团伙,里面全是留守儿童,头领是一个16岁的男孩,叫龙八。他们已偷窃为生。一次,他们趁一个大户人家不在家偷了一个宝盒,结果那户人家报案把他们都抓住了。警察局局长刘所长念在雨生是初犯,放过了他,还让他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后来,刘所长把雨生送到了乡下爷爷的家中,交给爷爷抚养。一次偶遇,让雨生见到了钟老师,成为她的学生。一开始,同学们对雨生有偏见,钟老师的儿子小超和班长小珍认为雨生给钟老师丢脸了,还把雨生赶了出去。后来,钟老师找回了雨生,教他用筷子、学东西。渐渐的,同学们也不嫌弃雨生了,跟他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他们的关系也渐渐融洽。不久,小珍的妈妈打工路过此地,想见见小珍,谁知小珍一见到她就跑,经过钟老师对小珍的谈心,小珍打开了心结,为妈妈送行。后来龙八被拘留所释放了,不远千里找到了雨生,持刀逼他和爷爷交出宝盒。直到钟老师出面,才解决了一场风波。再后来,警察局查明了真相,雨生爸爸被无罪释放,还要回了工钱,一家人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雨生也继续留在枫林小学就读,钟老师还成校长。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那些儿童为什么会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家庭的残缺,还是因为什么?都不是,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缺少爱,让他们感到了这个世界的空虚。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歌叫《爱的奉献》,我要用它呼吁各族人民行动起来,关爱留守儿童。我们都相信这世上有爱,只是缺少释放爱的空间。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份爱留给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篇四:关爱留守儿童】
对于社会上存在较多的留守儿童,人们通常会想到他们生活贫困,物质生活贫乏,于是许多志愿者对他们实施物质上的援助。“精准扶贫”“送爱下乡”。然而,留守儿童缺乏的又岂仅仅是物质,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观念的转变,精神的滋养。
有一则这样的报道:当慰问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把书本和玩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意外收到了一个孩子的纸条:不喜欢送来的书和文具,宁愿要钱,或者是一部可以打游戏的手机。这个孩子的想法虽然不能代表留守儿童的普遍观点,但也不得不引人深思。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打工,与年迈的亲属一起生活,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甚至可以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辜负父母在外辛劳打工,努力上学,最终真正走出自己留守之地,与父母团聚。然而,为什么他们不愿接受书本,却选择手机?我认为,留守儿童真正需要慰问和关注的,应该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当代社会,一穷穷好几代,一富也能富好几代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学习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也更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说,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留守儿童所面对的,是无人监管,无人引导,所以很难在他们心中种下努力拼搏、重视教育的种子。他们需要的,不是爷爷奶奶的放纵,不是无人问津的冷漠。如果游戏和犯罪趁虚而入,填满了他们的生活,那么他们的人生才真正悲哀。
对于留守儿童,与其送书本,不如送知识、传道理。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大学生支教活动。那些大学生们,在留守儿童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帮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只有让留守儿童意识到读书才能不再留守,才能生活得更好,再通过适当的外力帮助,才能改善他们的现状。
曾有一个新闻记者,通过一组镜头将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照下来,让社会了解,让孩子们自己明白留守的伤感和困窘。后来,孩子们努力学习,外界人士广泛关注,终究改变了一批留守儿童的人生道路。
对于留守儿童,不要只将眼光停留在物质援助。真正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心。身虽留守,心不荒芜。社会上的人尽我们所能,留守儿童自身奋发图强,终能助他们走出留守,拥抱美好天空。
【篇五:写给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各位留守儿童家长:
你们好!
我是狮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叫甘红梅。我给你们写信。你们一定很奇怪吧,没什么,你们看完这封信后就明白了。
我知道,你们常年在外打工,挣钱,省吃俭用,总想为家庭为子女多创造一些财富。有时忙的连节假日都没空回家,这种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可是你们在幸苦忙碌的同时,是不是总有一些失落,一丝牵挂?你们可曾知道,在家乡有多少双眼睛在关注着你们,在期盼着你们,特别是你们的孩子。
这种感受我是深刻的,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
在我五岁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先是将我送到附近姑爷家生活,在姑爷家我完成了幼儿园的“学业”,然后又在我外婆家度过一年半的时光,最后我又随奶奶生活了三年。在这几年内,我就像是一件“包裹”,到处存放。我只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虽然不算很苦,但是我心里总是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感。每天进进出出,总感到孤单。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牵着,妈妈搂着,就羡慕要命。特别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别的同学请来的不是爸爸就是妈妈,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穿着漂亮衣裳,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有说有笑,而我年迈的爷爷只默默地坐在一旁抽闷烟,我就感到矮人一截。日子一长,我变得胆小了,话也少了,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后来,大概是爸妈觉得问题严重了,才将我接到他们现在打工的地方,跟爸妈生活在一起了。
跟爸妈生活在一起后,我每天都跟爸妈起的一样早,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我们有时还在一起玩拼图、下棋,经常乐的哈哈大笑;我在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便向妈妈请教,妈妈会耐心地给我讲解;空闲时,爸爸会骑车带我们出去兜风。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各位家长,我给你们写信,是希望你们不管工作再忙,都不要冷落你们的孩子。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关爱。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多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不再孤单,拥有关爱,让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祝你们工作顺利!
狮桥小学六年级学生:甘红梅
【篇六: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
生命因知足而幸福
现今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不用烦恼;父母天天把我们当做掌上明珠一样看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日子。然而在偏远贫困的乡村当中,却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日子。贫困山村中的孩子很稚嫩,但无不向往着外面大山的美好世界。他们只渴望能上得起学,吃得起饭,享受有一家和睦的生活……
在这儿,不会有霓虹的闪亮,只有昏黄的灯泡一闪一暗,在这儿,不会有华丽的高楼,只会有破烂不堪的茅草屋摇摇坠坠;在这儿,不会有母亲暖暖的话语,只会有不远处大黄狗惊心的吠叫……
这本书讲述了26个留守儿童的困苦生活,他们们平均年龄只有9岁,但却要担起很重的家庭劳务,220篇日记,虽然文采一般,算不上什么优秀作文,但在每一篇日记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柔软而脆弱的心,21幅用劣质水彩笔画出的梦想图,21个发自内心的单纯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全国5800万留守儿童的生活写照。
这里的生活是困苦的、是难熬的。他们过早地承担起本不该这个时候承担的责任,每天勤勤勉勉地做事,但却像山上的草和树一样,自由自在却有着被遗忘的苦楚,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都是那么遥远。城里的孩子都是幸福快乐的花样年华,而这些留守儿童却是飘萍一般的草样年华。亲情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得到的,而亲情对那些留守儿童来说却是一种奢侈品。
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非常落后。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句话用在留守儿童身上却是空话。他们缺乏全方位的监督,再加上思念父母,还有家里的劳务繁忙,以至于对学习缺乏自制力、上进心和自觉性。
在一些条件好的地方,父母对孩子是倍爱有加,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晒了的心理。但这些留守儿童很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反而要做父母该做的事;当树上第一片枯叶落下时,父母们便千叮咛万嘱咐地给孩子们添衣加裤。刚有雪花报到,孩子们便个个成了“小企鹅”,而留守儿童没有温暖的衣服,也没有父母的呵护。俗话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而不教,爱而无度,浇灌失当,结出的往往是恶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话还是说得有道理的。父母不能亏了孩子,更不能惯了孩子。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社会的角落里存在着一些渴望着被爱的人。现实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打拼着,每天忙碌的身影在大街上来来回回,他们无暇顾及那个角落;成功人士们站在成功的高度上俯瞰这个社会,他们也永远不会留意在这个社会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等待着爱的孩子们。父母们给予他们了生命,却没有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做出力所能及的事,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让他们将来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