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每当读到这首《春江花月夜》,就会由衷地赞叹那轮玉盘的皎洁和明亮。是啊,自古而今,只有月亮亘古不变地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夜晚的孤单,成为夜晚唯一的光,引领着诗人的感怀,悠悠千百年多情而永不停息。
当月光落入李太白的诗笺中,他便抒发出“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观月写景,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来描绘长安城月下的喧嚣;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去关心仕途遭贬的友人;用“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来抒发自己的凄冷情怀。再读“欲上九天览明月”,我不觉思绪纷飞,为什么不用“揽”字呢?后来我就转念一想,大概是月亮在古代一直是极高仕雅的存在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之中,诗中的月亮,一点点照亮了我的童年。当月光融进了思念里,就有了别样的情愫。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月亮总是最明亮的,想必,彼时杜甫的心中,应该对家人们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吧!王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将自己思念的情怀表达得含蓄而又深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往今来的明月,包含着太多的祝福和思念。
月亮代表祝福,同样也代表着美好。《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令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一句话:“你是我的月亮”,那弯千百年来皎然天上的娥眉,总会让人联想到人世间,一切美好的存在。
在乌黑天幕中,月亮却一直散发着光芒,从而照耀了许许多的诗人们孤寂的心灵,映射出太多的文思和梦想。愿它那温柔迷人的光辉,永远照亮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
【篇二:各国变得越来越相似】
由于世界上科技的发展,全世界的商品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在对这个问题持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商品的相似性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现如今都能享用到同样的优质便宜的商品,国家之间的差别也随之变得模糊。有人认为这种变化是正面的,因为它能够打破国家和地区差别让人们都享用优质低价产品。而有人持与之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些人觉得这种变化加速了文化差异性的消亡。我的个人认为,这种趋势是有利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从中获益。
共同的市场虽然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变得模糊,但是它更能让每个公民享受到巨大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可以购买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产品,这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变得更高。比如说随着物资流通的便利,我们可以方便的驾驶德国产的汽车去上班,在办公室里使用美国产的电脑处理文件,享用一杯来自巴西的咖啡,午餐吃一些来自马来西亚的水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市场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发展趋势让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变得更加便利。由于共同的市场和商品的流通,各个国家的语言、习俗以及法律法规都变得更加相似,这就给消除了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障碍。例如,美国的旅游者即便是到了亚洲也能够享用熟悉的快餐,到了电影院能观赏好莱坞大片,买到自己熟悉的化妆品,这就给他们的旅游带来了无比的便利。
必须承认的是,有些人担心这种发展趋势会减少国家和地区间产品和风俗的多样性。比如说有些国家地区独特的手工业产品,由于国外廉价产品的冲击不得不退出市场,人们购买产品的可选择性下降。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跨国旅行者在外国的超市里发现里面的产品和品牌和自己家门口的超市里的相差无几,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失望的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同质化的发展会给降低产品和国家的多样化,但是这种发展的确给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能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我认为它是正面有益的一种趋势。
【篇三:形相似】
一株纸花远远望去,或许可以以假乱真,但只要走近端详,便会发现,它与真花相去甚远。纵使巧夺天工、绚丽夺目,也不过是死物。生命的律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不会被外表左右。这是内涵与灵魂存在的意义。
空有外表,就如同绚烂的泡沫,一触就消失。
鲜花娇艳迷人,光彩夺目,却终难逃脱很快枯萎、凋零的命运,而松竹,虽看上去平淡无奇,色彩单一,但四季常青,终年不败,自有一番清新脱俗的韵味。外表出色,不代表内在同样完美。内在拥有良好的品格,即使表面稍稍逊色些,也无妨。晏子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却天生长得矮小,遭人耻笑。但他用自己的才华和个人魅力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还流传千古。由此可见,外形所左右的只是一时的看法,而内在确实起决定的作用的。外表可以改变,但内心的价值观却难以改变。无需在意外表,一时的总是昙花一现。
拙劣的模仿往往只能适得其反,是因为内在的差距难以逾越。
杨雄曾模仿孔子写《法言》,虽然有意模仿圣人的口吻,但却无法写出孔子浑然天成、澎湃博大的气势来,因为孔子的胸襟、气度如高山大海般深邃,自然而然的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杨雄却刻意为之,不免生硬造作。外表的模仿,只是流于表面,但内在却是一个人一生所要展现和依靠的东西,无法模仿。内涵是不自觉所流露出的品质,是心之所往。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外表美好,就如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了。
注重培养内心的美德,让灵魂纯净,做自己。
没有支柱的大楼注定要轰然倒塌,失去翅膀的雄鹰注定要坠落大地。失去了灵魂、本质,无论外表怎么改变,都会坠入深渊。不要一味地想成为别人,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独特的自己。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但只不过“认真”二字,他凡是做一件事,必要竭尽全力,毫不怠慢地认认真真完成。他不追随别人的脚步,只做自己。他的灵魂已在孜孜不倦中洗尽铅华,走入无我、无我之境。学会塑立内心坚定的信仰,修缮美德,让内在的气质内涵超越一切,散发出去,这才是真正要做的事。
抛弃外在,追求内在的美德,才能真正完善自己。只追求外在的相似,只会弄巧成拙。注重内在修养,你反而会看淡世间世事,以独特的眼光探寻一切。
【篇四:年年有“鱼”】
我家客厅正南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十分醒目。这幅“画”,没有用颜料,是用银镀成的。
粗看一眼,这幅画上的四个小孩生动活泼,胖嘟嘟的,煞是可爱。一个小孩在放鞭、炮一个小孩在放爆竹、还有两个小孩在抓鱼,喜气洋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四个没有课业负担的小孩蹦蹦跳跳地跑到大院里,玩的不亦乐乎。一处池塘上结了一层冰,水底的鱼儿正欢快地游来游去。天性好玩的孩子们很想探索水底世界,其中一个小孩提议说:“要不我们来钓鱼吧!”另外三个小孩都拍手叫好。他们在冰面上凿了一个窟窿,又向邻居王大爷借了一根钓鱼竿,便在冰窟窿旁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线。突然,鱼线开始剧烈地晃动,其中一位力大的孩子将鱼线一提,便扯上来一条硕大的鱼。四个小孩子喜不自胜,抢着抓鱼,今天的晚餐又多了一道可口的饭菜了!我再仔细观察这幅“画”,发现有一支梅花正在“凌寒独自开”。“画”的右下角有一座拱桥,桥下许多鱼儿在欢快地嬉戏。估计小孩子们就是在那里抓的鱼吧!远处,仿佛有一个集市,那里人潮如织,每个屋子前大红灯笼高高挂,预示着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
我被这幅画给迷住了。我由衷地佩服这幅“画”的作者,独具匠心,创造了这么优美的工艺品,我要加倍爱惜这幅“画”,让它更好的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