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永生不息的传承】
那份顽强,燃烧着一只只跳动的生命。
那份执着,震撼着一颗颗火热的儿女心。
那条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
山间的杂草是生命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草并不似外表那般柔弱。它们体内酝酿着的是熊熊大火,它们的血液在燃烧。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羁的灵魂,不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将用自己特有的勇气去战胜一切伤害。最后留下的,便是那在风中摇曳的胜利旗帜,那源源不断的勇士之风。
坚贞的爱情是上天的垂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对那纯粹的儿女之情说出了坚贞的誓言,引得世人都甘愿做那小小的春蚕。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道不尽的故事与缠绵竟都融入这短短的诗句中,化作无畏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奔腾的黄河是自然的恩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生生不息的黄河满载李白对命运的感慨,那豪迈的气势满是他对世事的感悟。天赐一条黄河,天赐一位诗仙,黄河养育的中华儿女才有这般的灵骨,这样的飘逸。
文化的力量如此惊人。以此于现如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根深蒂固,早已无法拔起,早已融入那翻滚的黄河,渗入地层、流入人心。
鲁迅,一大文学巨匠,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他的《野草》、《呐喊》、《彷徨》以及那本《朝花夕拾》早已对全人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人。
莫言,那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红高粱》已走向世界。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当代社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别样的新世界。
有人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高雅的形式才足以显现其存在意义。亦有人觉得,中国文化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到之处方可尽显其价值。
而我却认为,中国文化确藏于书本中,是中国文人的气脉;亦不过也是山间的一株草,耳边的一首歌,身旁奔腾着的一条河,是中华民族每一秒的呼吸。
不论追溯到上千年前还是展望几千年后,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这条长河,这串中华民族几千年时间和心血精心编制的珍珠必定会永生不息地越挫越勇、越陈越醇、越传越广。
看,那流淌着、渗透着的中国文化。
【篇二:精神贵在传承】
有一个人,做好事不留名;有一种行为,温暖而又感人;有一种精神,平凡中透露着伟大。这个人就是雷锋,这种行为就是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就是雷锋精神。
今天,雷锋精神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随风飘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就如骆驼刺一般深深扎人我们的心房;就如野花一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雷锋叔叔用行动体现了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他的精神不知影响了多少人啊!
雷锋叔叔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不错,毛爷爷也曾说过:“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传承这种美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雷锋叔叔的代言词,他那种精神深深烙印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
在当今社会中,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值得,反而有人“把好心当作驴肝肺”,诬陷你,就因为这种社会现状,好心人越来越少,社会风气也越来越污浊,但也不乏那些在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那颗屹立在路旁的大树,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他们都屹然不动,他们就如交警一般,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们都风雨无阻,在那宽阔的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兢兢业业只为人们来往通畅。清洁工们也同样,为了我们共同的家,他们时时刻刻打扫环境,创建美好家园。他们不怕辛苦,不怕脏也不怕累,努力保持环境的清洁,他们这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母亲,他们这么做也是因为他们身上具备着雷锋的精神——无私奉献。
雷锋精神我们应该传承,作为祖国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具备着这种精神,随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和谐,让国家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吧!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篇三:汉灶文化礼堂,传承婺窑文明】
清晨,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伴着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们哼着小曲,迈着愉快的步伐,一览了汉灶村的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
我们来到了婺州窑,欣赏了陶瓷的魅力。我们先听了工作人员的讲座,初步了解了婺州窑。之后,我们便开始参观婺州窑的陶瓷,这一些陶瓷可真精致,一个个光滑剔透、造型生动逼真。你看,这个陶瓷如同一只老虎,瞪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仿佛是要把旁边的小泥人吃掉似的。你看,那个陶瓷是关羽的样子,一手持青龙斩月刀,一手抚着长胡子,十分的威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参观完了婺州窑,我们又踏着一条路旁满是狗尾巴草的小路,向汉灶文化大礼堂进军。一阵微风拂过,风中含着的露水,一下子全扑在我的脸上,仿佛是给我的见面礼。
到了文化大礼堂,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许多老人的微笑,那一张张慈爱的脸微笑着看着我们,像是在给我们的祝福。走进大厅我们便看见了一张标牌,上面写了“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与我们王校长常说的“存暖心,做暖事,说暖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温暖的好人。接着我便看见了《新二十四孝图》,上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孝顺父母。我现在认为以前和父母发脾气很不应该,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
看完这些后,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听了讲解阿姨的介绍,原来别看这里白天那么安静,晚上可十分热闹了!大家在广场上跳舞、看电视、聊天、下棋,样样都有。在文化大礼堂里还会组织一些免费的活动课,让老人们参加丰富的生活,比如:教老人们做西式蛋糕,教老人们认字,学习各种本领等等。听完后,我们又看了墙上的名言,许多都对我们人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中"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意思是: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战。
下午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染上了一层金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次参观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我们满载而归,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快乐的心情,踏上归途。
【篇四:传承经典丰富自我】
在当代社会,流行的读物泛滥,信息过剩,人们的思想都很浮躁。我们青少年更是盲目地跟随潮流,很多读物都不适合我们的心智,读后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静心研究经典诵读就会滋养我们的心灵,打开我们的心智,优化我们的人格,修养我们的身心。
这个寒假,通过观看“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我走进了国学的殿堂,那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的世界。我渴望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那朗朗的声音,那抑扬的韵律,滋润着我的心灵,启迪着我的智慧。于是我打开一本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行诵读,它使我深受启发,就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我许多道理。
一、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是《弟子规》中的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在定某些计划时,不妨宽松一些,这样就会使我们没有太多太大的心里压力。但是功夫要用的紧。每天都要努力,不要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在制定学习和读书计划时,都会适当的放宽五到十分钟,这样做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在学习中认真仔细,静下心来思考某些问题。我的读书和学习并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平常就非常认真努力,今日事今日毕,不会到临考试前才用功,像这样,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效果也很好。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我们: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要马上把问题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意,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通过。这是认真学习的态度。我每次学习完以后,都会拿出一个小字条,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问同学,问老师或者自己查资料来寻求正确的答案。
二、我认为自己做的不足的是:“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记得有一年冬天很冷,妈妈叮嘱我一定要带好手套,可是因为有一天太过匆忙,手套落在了学校里。妈妈就责备我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忘带手套了呢,这么小的事儿还记不住啊!”我有点儿不耐烦了,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怪我,不就是手套吗,忘带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马上回了一句:“不就是忘了吗,老是唠叨,真烦。”妈妈只是楞了一下,并没有说什么,我也没在意,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这段时间读《弟子规》,我才发现我真的错了。
三、以后要怎样做
以前好的学习经验和习惯还要保持,而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生气。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精神宝库,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之渊海。我慢慢地翻开那一页页带着书香的卷宗,仔细品味,深沉思考,我发现我找到了思想深处的根
【篇五:生命不止,传承不息】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而文化则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题记
小时候的我曾不知“文化”为何物,随著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才渐渐地对“文化”一词有了些许瞭解。
何为“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从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开始,我常常都会趴在父亲的怀里跟著他读一首首的唐诗宋词,《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过年放鞭炮会令我欢天喜地;八大菜系里的美食刺激著我的味觉神经;京剧里华美的服装也让我无比著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同时,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也影响深远,并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身处岭南古镇,可以接触到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中,骑楼就是岭南文化的表现之一。在那一条条古老的街道两侧矗立著一栋栋带有岭南特色风情的骑楼:拱廊直簷,外牆雕塑著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案。在那驻足停留,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埋藏在那一栋栋骑楼背后深深的孤独:随著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它们的主人迟早有一天会将它们遗弃在小镇的角落里,独留下它们支撑著残破不堪的身躯见证世间的沧海桑田,抑或是无情地将其拆除,重新建造装潢华丽“气派”的洋房高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和物质上的享受而把自己民族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抛之脑后于不顾?他们可知道,一个没有民族文化为自身内涵的人,到头来就如同一具空无灵魂、行尸走肉的躯壳!
中国文化是华夏儿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蕴藏著鲜明的民族特色。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如果没有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如何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立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正遭到史无前例的压制和漠视的今天,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孰轻孰重?物质上的富有远远比不上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理应去拯救!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有责任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弥足珍贵,让我们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伴随著生命脉搏的跳动大放异彩……
【篇六:自强不息,学有所成——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不仅使我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学到了不少可贵的民族精神。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范仲淹勤奋读书》这篇了。
虽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刻苦用功。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同学送来了美味佳肴,他却说,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就过不习惯艰苦的生活了。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使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也使我想起了我和朋友白烨的事。以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总认为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上课常常不认真听讲;作业任务总是马马虎虎完成,做好了作业便看电视玩电脑,心思一点也没在学习上。一个学期期末的前两周,一天晚上,我早早地写完作业,想找几个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就给她一个电话,她说:“快要考试了,我要在家复习功课,今天不去玩了。”听到这儿,我感到一阵心酸。白烨把学习看得那么重,而我,作为她的朋友,为什么没有学会她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呢?
此时,我如梦初醒,突然间明白了: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供我读书,我非但没有好好珍惜,还把时间给荒废了。太不应该了!如果我也能像她那样刻苦学习,那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我立刻跑回家去背书了。
现在我更下定了决心要读好书,作业写完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电视,而要去多阅读课外知识,巩固课文理解,争取优异的成绩。
所以,只要自强不息,便能学有所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刻苦读书,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让它光照千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