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回望那一段悠远的岁月】
三爷家的院子很大,却到处堆放着柴火。大大小小的,有好几垛。他割草很快,一般人是赶不上他的。他一季割的柴草一年都烧不完。不只做饭,还包括冬天烤火。他家的火整个冬天好像从来没有熄灭过,但就是用不完!
我们那时还小,不懂事,老是爬三爷家的柴垛,在上面玩耍。爬小柴垛,根本不算事儿,就像走平地。再稍大一点的草垛,也不成问题。退到四五米开外,先小跑,再加速,距离草垛还有一步远,前腿一跃,后面的腿再顺势一个跨步,拉着上面的草就“一步登天”了。这是小孩子的游戏,大人干不来!
柴垛顶上地势好,一眼就能看好远的目标,并且自己不会被发现。况且站在上面随时可以探测到家里的情况。要是家里来了拿礼物的客人,还是爹从县城买了东西回来。我一般不会错过这些表现的机会的。就悄无声息地溜下草垛,殷勤地帮忙拿东西。通常是在夸奖声中收获一些好吃的。要是喊去到别家借东西啊、上地干活啦,这等讨厌人的活,就是耳朵听出了茧子也只当没听见,不下来。常常玩得开心,撒尿是不会下到地面的。通常是站在上面,憋足了尿,像浇地一样,捏着管口,细细的水柱飚到好高好远。有时几个人会比赛,通常那个刚掏出家伙还没尿多远就没了力量,把尿垂头丧气洒在柴垛上的人,是被大家所不齿的。
大的柴垛不容易爬。但越是有挑战性,征服后的快感就越大。要先找上一根胳膊粗细的棍子接脚,脚再踩在棍子上,然后拽着上面的柴草,一会儿工夫,这个高高的“山头”就被我们“占领了”。有时是用人梯,踩在那个“队伍”中体格较粗壮的“战士”的肩膀上。先上去的兴奋地喊着“冲啊!冲啊……”胜利的欢呼早把那个“勇士”的喊叫声淹没了。在一声又一声的祈求夹杂着骂声里,我们才会伸出一只手,两三个人齐力把他拉上去。这边脚步还没站稳,就听到一声吆喝,“几个兔崽子,前天刚训过你们,今天又来祸害我,滚!”。三爷回来了!不,狼来了!这时才不会管谁先谁后,一个个就从草垛顶上滑了下来,低声叫着倒霉,四散躲藏了起来。其实,这都是枉然,他除了耳朵聋,眼睛一点也不瞎。是谁家的孩子,他早看得一清二楚。
记得有一次,爹从县城回来,恰巧赶上三爷在骂。知道我们几个没干好事。爹就阴着脸冲着我命令“回来”。我扔下伙伴,一个人慢慢往家里走。还不算是走,是蹭。想着可能会受到的“奖赏”,我内心里充满胆怯。一般这个时候是我跑得最快的时候。爹回来,没到家就先摇一摇自行车的铃声。我通常是欢叫着飞奔出去迎接。有时爹故意从车子上不下来,车子也不减速,故意逗着我在后面喊着追;有时是停下车子,让我钻到前面的横梁上坐着,摇一串响亮的铃铛。到了家,还没等把车子站稳,我已经急不可耐地把手插进了口袋。
可这次不同,不挨揍就够走运的了。我忐忑着,站在距离爹两三米远的地方。看他在收拾可能是骑坏了的车子脚蹬。
又干啥了!
我没敢吭声。傻愣愣地站着,低着头抠手上的一块不知什么时间粘上去的泥巴。
整天不干活,也不干什么好事。明年咱家买牛,你负责割草。
他顿了顿。到时跟着你三爷学学,割草就包给你了。
我低低地“奥”了一声,像是同意,其实是在应付——割草?牛还没见影子呢!
爹没再说什么,也没要动手的迹象。再不敢寻思他口袋里的糖果,肆无忌惮地掏他的口袋了。就借故口渴,到灶火屋舀了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了。不好急着逃走,就在屋里磨蹭了一会,随后慢慢地撤出院子,一溜烟地飞跑了。
【篇二:走进爸爸的童年岁月】
爸爸五年级时还没有英语课呢!他们并不像我一样,才三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那时条件差,爸爸初中才上英语课。回到现在想一想,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还是很幸运的,小学就可以学英语了。
爸爸放学时,不像现在我们班同学一样,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视,或去看手机,而是放下书包,跑到外面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打野战,有时还会抓起地上的泥巴,捏一些小动物,或者捏一些碗。我觉得社会变化的很快,学习压力和以前完全不一样,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很少有时间到户外玩了。
爸爸小时候也会像我一样,十分调皮。比如有一次,当时不是周末,爸爸一回到家就放下书包,偷偷拿起五块钱,和小伙伴一起,到村的小卖部偷偷地打台球。一直打到天黑了,才回家。结果一回到家,就被奶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哇,通过这次采访,我才知道,我的调皮性格都是从爸爸那里遗传过来的,难怪现在的我也因此而经常被妈妈教训。
当时爸爸用的文具跟现在的差不多,也有铅笔,橡皮,尺子,圆规之类的学习用品,只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中性笔,当时爸爸写作业用的是钢笔。我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书写工具,其实跟以前的也差不多,只是造型各种各样,引人入胜而已。
【篇三:岁月, 你还会等我吗】
花开就有花落的时候;树木在发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凋枯的那一刻;太阳从东边升起,就注定在西边落下。这一切大概是上天安排好的吧?不,这也许是大自然的规律吧!
世间一切有因皆有果,有生必有死,谁也改变不了这一切。巨人夸父为了留住时间,结果未半而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经历了15个春夏秋冬我们现在只能回忆过去,但无法回到过去,这一切都像过眼云烟一样,最终还是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曾尽力去留住昨天,但当我不经意时,它却悄然流逝。今天我们在尽情“享受”,然而明天我们却在感叹,多么盼望回到昨天,但那是可望不可及的,我们只有乖乖地迎接,把握明天。
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地把握今天,让他在慢慢的、慢慢的消失,虽然我们留不住明天,但我们可以把握住时间,让它在我们学习时流逝,不可让他在我们“狂妄自大”时流逝,因为今天只有一个,到了第二天就成了昨天,就变成了记忆,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什么事都不要留到明天去做,结果事情越来越多,古人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没错,明日是无穷尽的,但在我们的人生中,明日过了一个就代表我们失去了一个明日,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实属珍宝,朋友,当你们浪费了一点“珍宝”时,别难过、伤心,如果你一旦伤心,与此同时,你又付出了双倍的光阴,解决此事的方法是,好好把握剩余的时间,尽力在把握剩余的时间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当你想放弃今天时,你要想清楚这浪费的也许是你的一生不足之处,当你想自暴自弃时你要想清楚这浪费的也许会毁了你的一生,所以你要想明白,三思而后行。
岁月,你还会等我吗?
【篇四:青春岁月之繁华】
青春,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有彩色的梦,绚丽的,耀眼的,美好的。
——题记
那时的我们,桀骜、狂妄但又天真,都固执地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追求着那些不切实际的梦,不会去探究后果,更不会去审视那些伤痛。
我们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和听不完的唠叨,但我们只顾挥霍着属于我们的繁华岁月,用多彩的画笔,渲染着我们独特的青春。
我们永远都在极力地向旁人展现自己的成熟,却永远摆脱不了那内在的些许稚气。外表坚强的我们,内心却不堪一击,我们可以为了一句话而振奋或崩溃,或做出旁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饶雪漫笔下的米砂可以为了路理在黑夜不顾一切地冲进酒吧,路理又为莫醒醒奋不顾身地冲向车海。他们亦然是这个年龄,我们亦是如此。我们可以为了一个煽情的小说而泪如雨下,事后却还是会说这些故事都是骗读者的眼泪。
我们总是寂寞的,靠在栏杆上眺望远方,站在楼顶上仰望天空。那时的天,蓝的可以挤出水来,那时的云,白洁的没有一丝污垢,那时的星星,璀璨的让人炫目。我们想飞,想在蓝天上自由地飞。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美好,摆脱那沉重的压力。远方,有绿草,有花香,有家园,有希望,还有……幸福。看,我们就是喜欢幻想呢!
我们都善于伪装,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酷,很靓,试图向旁人显现自己的倔强和成熟。不可理喻的发型,浓密的刘海儿把眼睛半遮,衣着随意不羁,永远也甩不掉各色的帆布鞋,很颓废的清新。总是喜欢帅气地甩甩额前的刘海儿,却又赶快去整理并不杂乱的发型。这就是我们。
有人说过,不谈恋爱的青春是不完整的。可是那些纯洁的,美丽的小男生小女生的故事,已经被我们阅读过无数次,但却不能感悟到什么。小说毕竟是小说,永远不可能变为现实,这只是单纯的让我们无聊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幻想。
我们的笑容,灿烂如同向日葵,内心却会像南极的夜晚,棱角分明的脸庞透着丝丝倔强,潜意识里却一直渴望被爱的温暖,特立独行的装扮引领着时尚的潮流,长长的刘海儿也掩饰不住忧伤,破洞的牛仔只是给悲伤一个出口,耳钉闪闪的颜色诉说心中的伤痛,怪异的发型显现着独有的倔强,网吧的电玩是我们发泄的对象,手牵着手的校园情侣,有多少个能懂得真爱?这不是非主流,这只是我们这个年龄独有的风格!
青春是我们的,这诠释青春电影的主角,舍我其谁?把脑海中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这场繁华,我们要一起走过。
【篇五:面对萦绕书香的岁月】
岁月的暮鼓晨钟,叩响了新的朝阳,我们仍还在路上。来不及回味昨天,一天便又匆匆开始。忙碌间捧起一本老书,又泛起了我的笑声。
我还是个孩儿时,总喜欢攥着一本童话书追在母亲身后,让母亲念书与我听。母亲倒似无法了,对我笑了一笑,轻轻翻开书,一句两句地读着。我也没听出个所以然,可却笑成了花。夕阳下,母亲念着,我听着,风儿刮着,书香萦绕着,笑声循环着。不知何时,我悄悄沉睡在母亲温暖的怀中,母亲悄悄地理顺着我的头发,风悄悄地拂过我们的脸。夕阳西下,一天竟这般匆匆流去。那被书香萦绕着的笑声,母亲那青春的笑颜,那哭着嚷着要听书的孩儿,倒不见了。
我小学时,迷恋上了书中那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我热衷于追寻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佩服那林冲怒杀王伦的侠义肝胆。拾起一本书,暮光折射进窗里,照在书上。我贪婪地汲取着一文一字,忘却了时间。几时窗外滴滴答答落下两三滴雨来,滴在窗外那棵大梧桐树上,我自又吟起诗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了。自乐得哈哈大笑,母亲笑我傻,我笑她不知之乐。便这般过了一个下午,直至母亲再三唤我,我才不舍而去,凝望着书,会心一笑。
但又不知何时,时间竟这般与我作怪,那本本书上都盖满了灰尘,像是在与我抗议,又像是我嘲笑我的无奈。岁月的霜华,悄悄镀上了母亲的发梢,那幼时会听母亲念书乐得捧腹大笑的孩儿,那会看着窗外细雨吟起诗来的影子,如同流星飒沓,如同过眼烟云。
我只是被时间这条绳索束缚着,一个劲地埋进那万分无聊的教科书中,为了那俩个熟悉却又陌生的“中考”俩字。我哪不知道时间等不及?我哪又不知道母亲的白发更等不及?所以我只得努力地奔跑,时间的匆匆,母亲的霜丝,已经容不得我放纵了。细心捻去书上的灰尘,淡然笑之,再又一头脑埋进功课中……直至身心疲惫,看着窗外俩三只归鸟簌簌飞去,看着那轮残阳一点点地褪去红纱,一点点地埋下了头,想起母亲与我儿时那般无忧无虑的笑颜,倒又乐得哈哈大笑起来了,只是现在的我相比那时,多了份懂事,多了份舍取,多了份傲气!
又不舍,再拾起那曾被我视如珍宝的书,合上书卷,轻声微叹,时间匆匆。那年书香萦绕着的岁月,那些珍贵的回忆,那被时间冲刷过的白丝,我也必定珍藏着。
【篇六:岁月沉淀的味道】
天刚破晓,天边泛起微微的鱼肚白,四周仍是一片朦胧,如同笼罩了银灰色的轻纱。昏黄黯淡的灯光隐约从桥头那边荡漾开来,热腾腾的雾气朝天空冲出一柱白雾。四周仍是静谧的,可我知道,外公已经早早地开铺去了。
外公有一门祖传手艺——拉肠粉,每天天刚亮,他就早早地到桥头的肠粉铺忙活了。这种薄滑软爽的米粉,须由青石打造的石磨,才能磨出均匀细腻的米浆。再准备好各种配料,就等乡亲们过来品尝了。
小时候,我总喜欢待在外公店里,看他忙里忙外地招待客人。外公的手艺娴熟得很:首先,在盘子里洒一层油,用刷子涂均匀,然后拿勺子往里倒上一瓢米浆,洒上盐和一些细碎的葱花,倒上配料,再推进炉子里,不一会,便香飘四溢。这时拿出盘子,薄薄的一层粉膜,只见光彩剔亮,软软的却有弹性。倒上一点纯粹的花生油,早已令人垂涎三尺,含于口里,入口即软,香酥味从舌尖传出。我就爱这股味道,不只因为它的美味和诱人,更因为那拉肠粉里有外公的味道。
外公的味道,是最娴熟的手艺,最质朴的气息,是最辛勤的汗水,亦包含着外公最淳朴的心。
“一份蛋肠!”——“好咧!”
“一份肉肠!”——“来啰!”
此起彼落的应和,形成一曲最美的桥头对唱曲。
每天干完活,外公的脸庞总被蒸气薰得发白,却也遮不住他脸上的黝黑,汗珠挂在鬓角上,肩上的毛巾总变成湿巾。
儿时的我,看到这样勤劳的外公,总是不甚明白,他为什么要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或许,人们也只是惊讶于一个70岁的老人为何还如此卖力地拉肠粉。
后来,我才了解,一份拉肠里,不仅展现着外公的勤劳执着,更承载着外公那一段独特的光阴故事。
80年代的香港,相比大陆,确实让人怀想联翩。即便现在漫步在香港老街,仍可一睹昔日的繁华。那时候,外公和太公在香港经营一间餐饮店,外公的手艺可以说是深得太公的真传。在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外公更是爱上了这古老的风味,也很为自己的手艺而自豪。
香港回归后,退休的外公和外婆本可安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回到家乡却盘下了桥头那间十来方的小铺。我知道,外公的执念是源于对这门传统手艺的热爱,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外公常笑着对我说:“你吃到的不仅是普通的肠粉,还有80年代香港的独特风味哦!”在外公的笑容里,我分明感受到的是憨厚中蕴含的那股执着劲儿,那是外公青春的记忆,是历经时光沧桑后的沉淀,是经历人生百味的淳朴!
一碟拉肠,一代人;一段时光,一份情!它是岁月陪伴的守候,是时光沉淀的芬芳,更是多年不变的——外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