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灯火阑珊处】
点点星火点亮我的心,也点亮我内心的记忆,将我带到那日,被点点花灯装扮的河边……
小时,我最盼望的是元宵节。那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爷爷会像变戏法一样,从身后拿出一只花灯,各式各样,小兔、小青蛙、小鸡、小羊……我便欢呼雀跃,将灯高高举过头顶,一边跳,一边跑,嘴里还喊着:“爷爷万岁!”爷爷便笑着看着我,嘴角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那年,爷爷给我买的是莲花灯。那时,我大概才上一年级,见花灯是纸糊的,上面用水粉勾勒着粉色的细纹,那架子是用竹子做的,花中间安放着一只小蜡烛,细细摩挲,那细纹如珠串般,是那么珍贵,那莲花娇艳欲滴的模样,比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还美上几分。“走,爷爷带你放花灯。”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也洋溢着一份激动和开心,那时我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孩,自然高兴得紧。
爷爷一手提着花灯,一手牵着我,宽厚的大手将我小小的手全部包裹,手中传递的温暖让我安心。我们来到河边,见早已有人在此祈福,双手合十,闭上双眸,以十分真挚的姿态,在心中默念美好愿望。河上漂流着花灯,晕黄的烛光,映在爷爷的脸上,显得那般淡然,而我却分明从爷爷的眼睛里看到一只只火焰在跳跃,又那么激昂,那平静又难掩激情的神色,是我一生也难以忘却的神色。河中静影沉璧,爷爷将花灯放入河中,花灯在我们面前停留了一会儿,便随着波流远去——爷爷一直将双手紧紧合十,一脸认真严肃,好似要心中的愿望立即实现一般,见此情景,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双手合十,默默许下心中的小愿望……
“走,咱回家,回家。”待到花灯飘远,爷爷笑着牵起我的手,那令人安心的温度再次传来,在月光的映照下,我和爷爷的背影是那般和谐温暖。
回家后,我曾问过爷爷,那天许下的到底是什么愿望,爷爷摸摸我的头说:“没什么,你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就好喽!”阳光洒在爷爷的脸上,勾勒出硬朗的轮廓,我点点头。
那日,花灯漂浮在河面上,一只一只,寄托着每户人家的美好愿望: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幸福……
时光流转,那只花灯好似一直漂浮在我的心海,从未忘却。
【篇二:灯火阑珊处】
忆往昔,此处曾经血流成河,火光飞舞,哀嚎无数;望今朝,这里游人如织,感慨万千。是什么造就了这美丽又辉煌但伤痕累累的城市?是历史文明的壮大,怀着一腔热血和满心敬仰,我来到了这灯火阑珊处——赤壁。
还未见到“赤壁”的真容,我的注意力便首先被那江边的渔船所吸引,木制的船身静静地停在湖面,来自祖国西南角落的我几乎没有欣赏过它,优美的身姿、古典的气质,一瞬间,我的眼前一片明朗。
在同一片水面,停泊着几艘复古战船,波涛中、斑斓上,是哪国的士兵在驾驶战船?是孙吴、是公瑾,看着中湖中推开波浪的古战船,我好似身临其境,站在了他们的身旁,见证着这赤壁曾经拥有的种种荣誉和那点点辉煌。
步步向前走,我来到了湖边,水面异常平静,没有一丝涟漪,如同一面明镜,看着已经被时光洗去原本面貌的木桥和留中之上的刀刃痕迹,我不禁多了几分崇敬。码头边有一个已经破败不堪的圆台,虽然没有任何标注,但看着它我还是不由的出神——也许这就是当年孔明借东风时的法台吧。
回望过去,历史的长河总会泛起一点涟漪,过后又成为瀑布,借东风便是一件,当曹魏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吴蜀只有联手抗敌,但“东风不与周郎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孔明站了出来,用那小小的羽扇纶巾,保住了赤壁,保住了赤壁千千万万的百姓。
乘船来到江中,这是景区乃至城市名字的由来——“赤壁”。看着那龙飞凤舞的两个赤色大字,我的热血不禁沸腾了——这可是东汉末年那场惊天动地的以少胜多之战的弟弟啊!中心中激动的同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曹魏二十万大军的严阵以待。
这场战争从曹魏的“铁锁连环”,到孔明的“借东风”,再到黄盖的“苦肉计”,都为赤壁的传奇辉煌增光添彩,使它成为了“灯火阑珊处”。
到了“灯火阑珊处”,我才发现,原来我要的历史一直在那儿,但城市已被那历史的沉重变得疲惫不堪!
【篇三:灯火阑珊处】
在黑夜里行走时,我们需要光去指引前方;误入歧路时,我们需要光去冲开闭塞;处在寒冷中,光虽不能像火一样温暖身体,却能温暖我们的意志。我们都离不开这束光。
宁静的夜晚,我躺在姥姥和姥爷的中间听他们讲邻里趣事,自己也时不时地插几句同学的趣事,窗外透进来的几缕月光映着我们三人的笑脸。不知从何说起鱼喜欢光,姥姥便拿出手电筒往鱼缸里照,凤尾鱼们就呼呼地往光的方向聚,形成小漩涡,很好看。我借着散在墙上的光玩起了手影,但我弄得只是相像却不逼真,姥姥亲手比了个兔子影说:“像吧,以前还会好多种,现在不太记得了。”姥爷在一旁哈哈地笑着。我却并不在乎自己弄得像或是不像,因为我的目光在他们的笑脸中流连,我多想把这一刻的美好全部收进我的口袋,希望它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会的,一定会的。
记忆停留在一次写作业时,总觉得自己房间里的灯昏昏暗暗的,就顺嘴跟姥爷抱怨了一句,便去厨房继续写作业了。在厨房的我听到洗手间有翻找东西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声音又跳到了我的卧室,我好奇地跟了过去。走到门口,映入我眼帘的是闪烁着的灯光,并不是房间的灯发出来的,而是一座把灯棍捆在纸箱上做成的简易台灯,这灯光触动了我的心。“这个临时台灯你先用着,别去厨房了,容易着凉。闲着的灯头瓦数太大了,容易伤害眼睛,我把洗手间里的换到这儿了。”姥爷淳朴地笑着说。我喜欢这座台灯,并且要一直用着它。会的,一定会的。
站在灯火阑珊处,感受到的是身边的人对我的爱。这束光,是亲人的关心,这束光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温暖啊。
【篇四:灯火阑珊处】
我家车库的斜对面有一盏路灯,奶奶习惯于每天在那儿等着未归的我,不管那盏灯是否亮起。
小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走回家,奶奶也总是不放心我,穿着围裙站在那盏路灯下等我,小学快毕业那年,我还是习惯走回家,奶奶也还是不放心我,依旧穿着那条围裙站在那盏路灯下等我。
到了现在,我要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车流中,她更不放心,执着地在那盏灯下等我。我现在一点都不想奶奶等我了,这种感觉好像自己还是个小孩子一样。我下定决心,去找奶奶谈谈。
我推着车往路灯下的奶奶走去,带着一点讨好的语气说:“奶奶,我有件事想和您说。”奶奶抬起头,用那张满脸疑惑且带着皱纹的脸看着我。我继续说道:“奶奶,您看您每天都有这么多事做,就不用每天等我了吧。”她好似松了一口气,说:“我没什么事。”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吧,说:“奶奶,我不小了,您对我放心一点吧,不用每天站在这儿。再说,您站在这,我会回来,您不站在这,我也会回来。您说对吧?”奶奶的嘴唇微微动了一下,对我的话似乎既没有认可,也没有训斥,我想她一定是生气了。可她的表情却平静得很,似秋日的水波毫无波澜,又似冬日的暖阳毫不灼人。
接下来的几天,路灯下没有了那个穿围裙等我的人,我心里竟有些空落落的。
雨,如烟,如雾,如一层朦胧的薄纱,轻轻地笼罩着这个县城,洗濯那附在它身上的尘埃,由于天气原因,天暗得厉害,远处的小鸟纷纷归了巢,我也该回家了。
本以为这雨不能够打湿我,但我低估了它们。毕竟水滴都可以穿石嘛。雨渐渐大了,打在我身上,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可当我在那盏路灯下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瞬间感到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暖气。我赶紧在她身旁停下,看着她关切的神情,听着她啰嗦的话,心里那个地方好像都被填满了。一只手推着车,一只手撑着奶奶递给我的伞,往家走去。
雨停了,可那盏路灯依旧亮着。过了这么多年,最熟悉的人还在最熟悉的老地方。
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