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悠悠艾草香】
日渐升高的气温让青绿的艾草散发出略带苦味的清香。微风袭来,这恬淡安然的香味便充盈整个庭院。
杜甫曾云:“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可见杜甫也是十分喜爱这艾草的。挂艾草,是祖传的一种习俗。记得小时候,姥姥姥爷健在时,每逢端午节,老人家们都早早起床去割艾草。姥爷割的艾草株挺叶阔,而且叶的背面还有一层白白的好像是涂上去的粉一样,但摸起来却滑溜溜的。姥爷知道哪儿的艾草长得好又多,每个端午节姥爷都会割回来一大捆整整齐齐的艾草。往院子里一放,那艾草的香气便四散开来,即便在房间里也能闻到。姥姥便会边用桃枝把艾草固定在大门和屋门上,边对我说,等艾草晾干了,姥爷就会给我用艾草扎几个小把子,夏夜里,我在院子玩耍时就不怕被蚊子盯了。因为点着一把晾干的艾草后,那些闻起来有些许苦味的“艾香烟”就会保护着我,我就可以安心地躺在竹椅上啃着又甜又凉的西瓜了,姥爷此时便会用艾草编的扇子为我扇风去热……
可是,自从姥姥姥爷走后,夏夜里,再也没有熏过艾草烟了。记得在姥姥病重的一天,我央求表哥帮我从邻居家要来一把干艾草,当我把艾草拿出来让姥姥闻时,姥姥笑了,却又落下泪来……
其实,姥姥姥爷与我见面的次数很少,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回去。所以艾草是连接我和姥姥姥爷之间的最重要的桥梁。每当看到艾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姥姥姥爷,从而觉得心酸,所以已经有很多年不挂艾草了。人已不在,挂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当今年过端午时,闻到那熟悉却又陌生的艾草香时,却又买了把艾草挂在屋门上。夜里,按照姥爷的方法熏起了艾草烟,遗憾的是,被艾草烟环绕着的我的身边,不见了那个为我打扇的姥爷,也不见了在一旁跟我聊天的姥姥。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天国的姥姥姥爷,端午节快乐。
【篇二:悠悠时光记忆永驻】
时光转瞬即逝,有些人、有些事却难以忘记。短短几月,我体会到了竭尽力气奋斗的辛苦与快乐;短短几月,我结交了许多挚友,他们让我感到了快乐。老师把他们所能教的都教给了我们,毫无保留。几个月来,我一直都为我能在这个班级而感到开心。
白驹过隙,短暂却又十分充实的学习生活将会过去,班级的景象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这里有同学们的欢乐、奋斗、悲伤……以后,我们又将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只要奋斗,我们终将有改头换面的时候,为得钢骨洒热血,我命由我不由天!
相逢也只是偶然,相逢即刻又将分手。数个春秋以后的时光,谁人能预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无需思念,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朋友,不必时时忆起过去的少数,只要心里有一星光闪动,偶然的相逢时能有一丝清纯的激动,能有一声问候,这就最好,也就足够。也许我们还会聚在一起,许是新春,许是中秋。也许,之后我们不能相会,即使偶然的相会也得匆匆离去。只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某人能微微地递来一个笑容,让如今的岁月留存心底。也许我们还能约定相聚,也许还能在一起合影留念,但定难全数而归。有的是脱身不能,有的是今世难回,怎能梦想是谁?也许是你,也许是我。如果,就像当时,那该多好。
不要说人生不过是相聚与别离,生活的意义在于友谊的长青。当冥想的日子已经飞逝,烦嚣的世界把我们带去,谁会记得旧时的友谊?且让我在此留下轻微的痕迹。生活是美好的,道路却不总是那么平坦的,关键是如何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因为美丽的彩虹在雨后,真诚的友谊在别后。
时光转瞬即逝,在天真的岁月里,我们种下一生的缘分。此时的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树影摇晃,轻风阵阵,吹动我们彼此的心。曾经受伤,曾经迷茫,曾经彷徨;还会受伤,还会迷茫,还会彷徨。即使如此,多少年后,我们仍可以说,这段岁月,彼此相伴,真好。
【篇三:浓浓粽子香悠悠端午情】
五月的悸动中,纷至沓来的是艾叶摇缀、荷韵清凉、药草飘香,暑气漫溢的炎热在中药的调和中温柔了许多。
艾——全草入药,可温经、去湿、散寒、止血……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可制艾条供艾灸用。
不必说年年端午门前挂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说艾灸缕缕萦绕心头,单是一口软糯清香的青团,就足以唇齿留香数日了。
水波泠泠,山脚下河水轻抚过石滩,拂过青树翠蔓沙沙作响。岸边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长着一丛艾草。微风卷过,激起阵阵异香,在水花浮动间荡漾。姥姥带着我采几株艾草,叶片上柔软的绒毛扫过手心,留下药香四溢的温柔。冲洗,择净,在锅中煮出翠绿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软的叶片捣成深绿的浓浆。姥姥把糯米粉细细筛过,阵阵雪白纷扬而落,又倒进艾草浆。一会功夫,光洁柔软的面团便焕发着翡翠般的光泽。冰凉的面团在手中滑过,团成杏儿大小的小球,在锅里蒸熟。咬一口,冲鼻的艾香首当其冲,糯米的软糯香甜混杂着草药淡淡的清苦,却有别样的清凉。
箬竹——以叶入药,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清热止血,解毒消肿。
粽子是所有人最温情的端午记忆。姥姥总是提前早早地买好成捆的箬叶,浸水泡除泥沙,端午节独有的清香自此便弥漫开来。一颗颗雪白圆润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腾,涨着鼓鼓的肚子,可爱极了。姥姥捧起一张箬叶,叶子在她粗糙的手掌里竟然显得格外娇小玲珑。姥姥熟练地把箬叶卷成圆锥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两个蜜枣,或装上我最爱吃的咸蛋黄和鲜肉,以糯米封顶。双手一压,便把粽子牢牢盖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彩线缠绕下锅煮熟。水汽氤氲间,糯米香甜温柔了他的背影,粽香弥漫丰盈了我的回忆。
藿香——全草入药,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拣去枝梗杂草,整理成大小统一的枝叶,曝晾干燥,揉碎后再扬去尘土。姥姥将香材碾切成小块,在土灶铁锅上小火煸炒,点点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额上肩头,浸湿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细,裁下一块方形的彩布,绣上小巧的纹饰,手持银针,引着丝线在布间飞舞,把彩布缝成四角形。我帮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进棉花里,填进小布包,拴上彩绳铃铛,小巧的香包便诞生于巧手之间。最喜欢的便是把香包挂于书包上,银铃脆响携着异香飘随,把一份温情常带身边。
端午情绵绵,草药香悠悠。裹着碧绿的心事,苦涩而沁人的药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
【篇四:清明艾草回忆】
迎风走在草坪之上,艾草的清香氤氲在空中……——题记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都到外婆家。那时,总要做十几个清明饼带回家,而今年的我坐在草坪之上,回忆着童年的清明。
雨还在下着,远远望去,那连绵的山犹如舞动的花,四面环水,一条条碧绿丝带飘动着。许久,那场雨悄悄的停了,抬头望去,只是灰沉沉的一片。
我走到外婆家的院子里,闻到那浓浓的艾草香,越来越浓,越来越浓……外婆正在厨房准备着,我跑到厨房便大叫:“外婆,我来了,怎么没做清明饼?”我正环顾四周,外婆笑道:“哟,丫头来了,饼在外婆的肚子里呢!”我急坏了,我又给那场雨带来了伴奏,便放声大哭,外婆从锅里拿出几个清明饼递给我,说:“来,吃吧,只有这几个了。”我有滋有味地吃着,那绿油油的“外套”轻轻咬一口里面的馅儿流出来仿佛流到了我的心中,我抬头看着外婆,那慈祥的脸,笑起来同一朵盛开的花绽放着。我问道:“外婆,教我做一次清明饼吧,教一下吧。”外婆说道:“好好好!”外婆到院子的一角摘下几片艾草的嫩叶,清洗干净;接着等水烧开把艾草焯一下立即取出,挤出苦汁,再打成菜泥,加入糯米粉、盐和水,外婆老茧纵横的手在盆地里熟练揉搓着;然后取出小面团用手压扁,在里面放上馅儿;最后把清明饼在锅里蒸一下。慢慢地,又有一锅的清明饼出锅了,那香气飘着,飘散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我趴在桌前,看外婆那忙碌的身影勾起了我的回忆。
雨又下着,那灰蒙蒙的天空,仿佛涂上灰色的水粉……
我和外婆坐在屋前,外婆看着我,又望了望天空,说:“丫头,外婆教你念一首诗。”外婆笑了,嘴角上扬45度,如阳光般温暖。我听了拍手叫好。外婆边念边和我一起拍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也随着外婆的口音念着,渐渐地,我趴在外婆的腿上半睡半醒,外婆又念起童谣:“清明节,下着雨,吃着饼哟,闻着香。”我也悄悄地念着:“清明节,下着雨,吃着饼哟,闻着香。”
外婆的身影在我的眼中无限放大,似一尊素美的画,动人无比。
而那段记忆似一幽残梦,烙印在我心中。
【篇五:悠悠艾香浓浓情】
又是一年仲夏时节,窗外绿叶葱茏,阵阵艾香扑进怀抱,又是一年端午节。绿树摇曳在窗玻璃上,映出一家人喜庆忙碌的背影……
端午节的准备是从跟着爷爷割艾草开始的。爷爷告诉我,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并且端午节这天是艾草药性最强的一天。所以大家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割艾草。爸爸搀着爷爷,爷爷拉着我,祖孙三代在我家屋后山坡上的草丛中仔细地寻找,漫漫绿色,我们却不肯放过一草一木。偶然发现了一棵艾草,爷爷用镰刀轻轻地将它割下来,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地吸一口气,笑容弥漫在脸上,笑看着爸爸说道:“就是这个味儿。”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将艾草放在鼻子下面,“真香!”我高兴地大喊道。我随手将一棵艾草放到口中嚼了嚼,“好涩,好涩”,我一边大叫,一边忙将口中的艾草吐了出来。爸爸和爷爷看着我,开心地大笑起来,爷爷拉起我的小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苦涩的艾草却能散发出阵阵清香,这就是艾草用深厚的积淀回报大自然。万物皆一理呀!”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只是紧紧地拉着爷爷的大手,认真地听着。艾草割好了,回到家,我用红布条将艾草系在门上,既驱蚊,又辟邪。嘿,真喜庆!
艾叶飘香,全家团聚,欢声笑语,此时此刻怎么能少得了端午节的压轴大戏包粽子、吃粽子呢。母亲一大早就请来了大姑和二姨帮忙,也补回了因疫情而少了的团聚。母亲先将浸泡好的糯米拿出来。又将昨晚在热水中浸泡过的一大筐粽叶端上了桌。再将马莲草在开水中泡一下,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二姨手持粽叶,从盛着糯米的盆里舀起一勺雪白的糯米放在卷好的粽叶筒里。呦,真滑,有一些糯米像是坐滑梯一样,从粽叶筒的底部滑落下来。姥姥这时传授秘诀:少放一些,用手拢住了。姥姥可是我们中手最巧最麻利的。粽叶在她的手上来回翻转着,令人目不暇接。最后大家又拿出马莲草在粽子那肥胖的身体上系了个“腰带”。担心那绿色的裙子会滑下来,露出她那白滚滚的身子来。一个个乖巧的绿衣服姑娘,安安静静地伏在案板上。母亲将他们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十五分钟,再文火煮五分钟,母亲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筋道、爽口、弹牙。锅里的粽子姑娘们好似在唱歌跳舞,叽里咕噜响个不停。我不顾锅边的蒸汽,伸着脖子望着里面被雾气环绕的粽子姑娘。粽子姑娘们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直冲进我的鼻子,刺激我的味蕾。等待的时间可真漫长,可能是姑娘们得好好打扮打扮吧。等粽子一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只较大的粽子,准备剥开粽叶,一口塞进嘴里。大家都忙说:“慢点儿,小心烫。”确实太烫了,我抓不住了,一撒手,胖乎乎的粽子掉在了地上,大姑忙过来替我解围。一家人伴着米粽的清香,欢笑声不绝于耳。那淡淡的香味胜过一切佐料,恰似亲情胜过一切虚无的东西一般。
我在淡淡的清香中感受着浓浓的亲情。艾香与粽香弥漫开来,窗边绿叶沙沙地作响,我凝望着窗户,玻璃上映出一家人最美的身影……
【篇六:端午艾草香】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端午节的到来。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初四晚上,妈妈忙着给我们编“端午索”。只见妈妈拿两根五彩线放在腿上,朝下一搓,然后提起来,两股线像有魔力一般,滴溜溜一转,神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麻花似的五彩斑斓的花索。我和妹妹早就等不及了,见妈妈编好一个就去抢,抢到后戴在手腕上,左看右看,觉得既漂亮又神气。抢不到的只好提高警惕,等待下次。淘气的妹妹把两腕上戴得满满的,跟我比试一番,又去炫耀别的小伙伴。据说端午节戴“索”可以辟邪祈福,妈妈每年都要精心地准备、搓编,但我们只是觉得很新奇。
初五清晨,东方的天边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晨雾像轻纱一般披在山头,我和伙伴们就相约上天柱山挽艾草。大人们说,端午的艾会给家人带来好运,还可以辟邪气、驱蚊虫,治疗好多疾病。山脚下密密麻麻全是人,老的,小的,大家都是要上山去挽端午艾。走到半山腰,往下看,爬山的队伍就像一条蠕动的五彩长龙,望不见头,也望不到尾。大家欢快的说笑,惊醒了朦胧的大山小壑,鸟鸣声,流水声,分明就是天柱山热情的欢迎。
看着已经有人抱了一大把艾下山,我们心里就急了,赶忙四下里搜寻艾草。我专走人少的地方,鞋子、裤腿早就被露水打湿了,也没有发觉。凉爽的晨风轻轻地吹着,美丽的鸟儿百转千回,盛开的野花仰着一张张笑脸。但我顾不上欣赏这些,只是飞速地搜索我的爱物。忽然,眼前一亮,终于发现一簇灰朦朦高耸的艾草!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嫩嫩的叶子上挂着几滴晨露,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光芒。我兴奋极了,弯腰拔了起来。
太阳渐渐升高了,灿烂的阳光给天柱山染上一层金色。站在山顶俯瞰全城,在五彩云霞映衬下,鳞次栉比红顶白墙的楼房显得格外美丽祥和;蜿蜒的汾河水,就好像一条晶莹的玉带。下山时,伙伴们一人拿了一大把艾,不约而同的都在耳鬓别了一片艾叶,有的甚至双耳都别上了整根的艾草。大家相互比着多少、长短,欢声笑语回荡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
回到家,我拣了几根艾挂在了门上,剩余的晾在窗台上。我又精心挑选了几片特别的艾叶夹在书里,心中默默地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然后又拿些艾草送给了院里的爷爷和奶奶,希望他们在一年当中能够幸福健康。
当我忙完这些的时候,妈妈蒸的糯米粥的甜香味也悠悠地弥漫开来,和着艾草的清香,和着人们的欢笑,在阳光下、在五月的大地上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