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什么把桥洞做成拱形】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比如木桥、高架桥、钱塘江大桥……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桥洞都是拱形的。为什么大多数的桥洞都是拱形的呢?这个问题让我疑惑不解。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很多线索,线索一:这样比平面行更美观;线索二:拱形可以排水,不会对桥带来太大的冲击;线索三:这样可以减轻桥的重量,使桥变得更坚固,还可以省下材料。那么还有什么特点能让我们不得不去做实验呢?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盒饼干、八本书和一张硬纸板。接下来我们开始实验了,我们先把书分成两组,它们的厚度尽量一样,一组放在左边,一组放在右边,距离稍微远一点,再把硬纸板横放在书上;再加一包一包饼干放在硬纸板上,直到塌了为止。并做好记录在上面的饼干有九个。第二次和第一次差不多就是把硬纸板要问放在书上面,变成拱形状,我们将剩下的饼干的都放在书上面,都没有到。实验结束后我们发现平面性能承受九包饼干的重量,而拱形的却可以承受十九包饼干重量也巍然不动。
所以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拱形承受的力量要比平面的大。通过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是因为拱形能将外界对他的一部分压力分解到左右,而不是只向下压,这样大大减弱了所受到的压力,于是也就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了。
这节课又让我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我觉得非常开心。
【篇二:为什么鼓掌】
鼓掌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对某件事的看法,它代表了我们内心对于一件事情的评判。鼓掌的本身,应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听者的内心感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演变,“鼓掌”变了。它变得廉价且易得,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只是成了一个形式。
刚抵御过德国的苏联,有过这么一个事件:在斯大林晚年的时候,一部专门用于歌颂他丰功伟绩的“真实”的歌剧在苏联的一个小城上演,小城人倾城奔向歌剧院,去看这部演出,到场的有老人,也有孩子。在剧中结束后,幕布拉上,观众起身喝彩。大家拼命鼓掌,谁都知道,有特务看着呢,人人都望着演员快些上台谢幕,好能快些坐下来,离开剧院。
可是不知是为何,演员们却一直没有来谢幕,于是站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一个个就顿在那儿,不断地鼓着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观众们就这样鼓着,老人的双腿开始打战,年轻人面色惨白,孩子们也瞪大了眼睛,站在座位前,手平举着,大家不断坚持,谁都不愿率先停止,小城是一座空城,只有剧院里在一直发出着声音。
鼓掌的声音震耳欲聋,所有的人都在鼓掌,他们是在向编剧的创意致谢?还是在向歌剧的精妙绝伦,演员的无双演技敬礼?又或是自己内心之中对于这部歌剧的赞美?我想都不是,鼓掌的各位绝不会因为这些理由,有些个可能甚至还在恶心,可是他们都鼓掌了,鼓了那么长时间,他们只是屈从于一种力量,当时的“对国家忠诚”、“对领袖忠诚”。
在如今社会,仍然不乏这种鼓掌。在一家国内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交流签约会上,大公司的经理为小公司员工现场助兴,歌声非常“悦耳”,令人印象深刻。在结束了之后,大家大声鼓掌,共同称赞公司经理的好嗓音。因为大家谁都知道,如果这次会面顺利,自己的公司将会得到一笔大订单。谁都不愿放弃。
在这里,我们又因为另一种力量而鼓掌,如此“悦耳”的歌声,竟也能获得如此称赞,又是在为了什么?
我们为了钱,为了权,还有的人为了面子。鼓掌早已变了味儿,再也不是那种内心态度了。我们为什么要鼓掌?一个人在该鼓掌的时候就要鼓掌,不该鼓掌的时候就不要鼓掌。
【篇三:祖祖,您为什么要走?】
春天的一个星期六,上午的作文课刚下,妈妈要我自己坐车去看祖祖。
上了车,开了一段路后,妈妈打电话过来,哭泣着说:“为为,你快点来哈,呜……,祖祖走了……”“啊,不会哦!”心里突然一股酸气直涌了上来:“祖祖,您怎么就走了?也没等我来看您最后一眼。”想着想着,眼睛迷糊了,“祖祖,您为什么不陪我过完我的生日啊。”
还记得,每当我,或妈妈回家时,经常坐在门口的祖祖都会说:“哟,苏锐来哦啊?何子为呢?妹妹呢?吃饭了没有?没吃快去吃嘛,菜还是热嘞哈。”
可现在祖祖不在了,每次回家,总觉的门口的长椅子上好空,再也不会有问候了,再也不会看见祖祖坐在这条椅子上面了。
那是去年冬天的事。我们坐在火炉边烤火。我一边烤火一边在手机上玩游戏“拳皇99”,上面有一个角色每次出场时,都要吃一个蛋,经常被噎着,我被他打败了。我愤怒地说:“你这个吃蛋的,每次都要噎着,干脆噎死算了。”
祖祖听了,说:“你噎着哦啊?”我赶紧说:“没得,是游戏上头嘞这个人,每次都要吃蛋噎着。”“哦,所以啊,以后吃东西都要慢慢嘞吃,不要急,免得噎到。”
祖祖,您为什么要走,您就这样抛下了我,以后谁陪我聊天,有谁来关爱我啊?祖祖,您的小为为,祝福您在天堂的那边过得更好,更好!
【篇四:这件事我做成了】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做。
每每吃着爸妈精心准备的早餐,心中总有一个念头:我也要给爸妈做早餐,哪怕做一顿也好!一旦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怎么赶也赶不走。于是,我趁暑假,给爸妈准备了一份惊喜。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揉着惺忪的睡眼,在厨房翻出所需要的食材。为了让自己神清气爽,我洗了把脸。我从冰箱里取出三个鸡蛋,扭了一下煤气灶上的按钮,就听“噼里啪啦”的声响,却不见半点儿火星。我一连扭了好几次,还是乌龟壳上找毛——白费劲。我沮丧地把手放在按钮上,使劲一按,再一扭,蓝色的火苗“嘭”的一下,跳了出来,真是天助我也!我往锅里倒了一点油,把鸡蛋打入锅里。“咝——”我吓得赶紧拿锅盖当“护盾”,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拿着锅铲,笨拙地铲着鸡蛋。可惜鸡蛋粘锅了,好好的“煎蛋”变成了“炒蛋”。第二个鸡蛋也下锅了,这次倒是没有粘锅,可我怎么也不能将鸡蛋翻身。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汗止不住地从额头上冒出来。当我好不容易将鸡蛋翻过来时,却看见了一张“包公脸”——鸡蛋糊了。我无奈地将糊了的鸡蛋铲起来,打入第三只鸡蛋。有了之前的经验,第三只蛋没有碎,也没有糊。好吧,这个煎蛋勉强过关。
我把惨不忍睹的煎蛋夹在面包里,配上火腿和沙拉酱,端上餐桌,正巧碰上起床的爸妈。他们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不约而同地笑了。顿时,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透了!
我想亲手为最爱的爸妈做一顿早餐。这件事,我终于做成了。
【篇五:这件事我做成了】
冬天虽然冷了点儿,但北方的春节依然是热热闹闹的。其中,有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
大年三十,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为家人做一道菜。
“妈,快来帮我!”“没时间,你自己做吧。”于是,我去找爸爸。“我只会吃,不会做!你还是找奶奶吧。”爸爸头也没抬,就把我给打发了。可我看到奶奶那匆匆忙忙的身影,心想:靠人不如靠自己,还是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吧。
我走向客厅,在冰箱里搜索了一阵儿,心里盘算着做什么菜呢。突然,我发现有几根黄瓜和爸爸带回来的哈尔滨红肠,便决定做一盘凉菜。我先把黄瓜的皮去掉,切成片。可是切出来的黄瓜片,有的太“胖”,像块橡皮,有的则瘦成一张纸,这可怎么办呢?可是,这对于我这个小吃货就是小菜一碟。“噌噌噌”三下五除二,它们全进了我的肚子了。接下来,我切得非常仔细,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但是,切出来的黄瓜片仍然五花八门。我一边吃一边伸了伸有点酸的胳膊,心想:做菜原来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可咋办?放弃吧,任务完成不了了。突然,我想起了妈妈曾经说过的话:“做任何事,要静下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重拾信心,一回生,二回熟。瞧,我左手按住黄瓜,右手拿刀,小心翼翼地切,渐渐地,头上都冒出了粒粒汗珠。黄瓜片和红肠片终于体态均匀了。接着,我要给它们“排队型”了。黄瓜一圈,红肠一圈。最后,盘子中间还空出了一枚硬币大小的地方。这可难不倒我,我像风一样跑到厨房,找了一颗漂亮的大红枣,把它安安稳稳地放在盘子中间。“耶!我做成了,我独自一人完成任务了。”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爸爸妈妈闻声赶来一看,都朝我竖起了大拇指。奶奶还夸我是小厨师。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最后,我给这盘菜取了个顶级响亮的名字——甜甜蜜蜜。
这盘“甜甜蜜蜜”,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的成果。它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希望我们的这个大家庭也一直是甜甜蜜蜜的。
【篇六:这件事,我做成了】
这件事,我终于做成了!
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从小就不敢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胆地与陌生人说话,就连跟亲戚打招呼时的声音都小得像蚊子叫,更别提用英语交谈了。可去泰国的那次旅行,我却鼓起勇气用英语和别人交谈了一回。
那天,我们即将返回中国。到了机场,导游把饭卡分发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楼上的美食街买晚餐。我和爸爸妈妈便赶快上楼,来到了美食街。美食街里的美食种类繁多,有营养丰富的三明治,色香味俱全的面条,还有各种各样的饮料……令人眼花缭乱。我再三考虑,决定买一个汉堡,爸爸妈妈则买了两个三明治。因为我们马上要去领登机牌,所以吃的只能打包。妈妈点完餐后对我说:“宝贝,你的汉堡要打包。你用英语跟他说一下吧。”我听后,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用英语和人交谈,万一讲的不好,他听不懂怎么办?正在我紧张不已的时候,营业员已经把汉堡拿出来了。我只好做了一个深呼吸,硬着头皮走了过去,结结巴巴地用英语让他把汉堡打包。他听后,很快打包好,把它递给了我。我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原来用英语交流也不是那么难嘛。
领登机牌时,我一边吃着买来的汉堡,一边想: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再也不会退缩了,我要勇敢地迎难而上!
大胆地和别人交谈这件事,我终于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