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千百年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象征,他们就如中华文学海洋中那价值不菲的珍宝,这些珍宝的内质,是我们独有的美德,而我们诵读中华经典,就是为了将这些文学珍宝传承下去,将我们的中华美德永远当做标签贴在我们的心上。
看了“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我心里很受影响,我眼前的这些阳光的和我一样的中华儿女,用全新的形式将我们的经典美文展示的很出色。但在我的心里,这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比赛,这还是参赛的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文化的忠诚,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乐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我们自己的东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也都与时俱进,对于时代的变化我觉得只能说是太快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艺术,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但是,现在许多人不去传承更不愿意去传承我们中国自己的艺术文化,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崇尚了西洋音乐,西洋艺术。90后的长辈们,00后的兄弟姐妹们,孩子们学着钢琴,大街上的部分孩子背着吉他……学习一些别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并没有错,热爱更没有错,但是,在学习这些的同时,又有谁想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艺术在西洋艺术的热潮中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渐渐散去的不只是去传承的人,少的,还有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热情,曾经拉着二胡满面欢笑的孩子们不见了,曾经热爱京剧的人们消失了……
或许,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在以后的时光会更加冷门,或许,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在以后的时光会被刚刚睡醒的人们重新热爱起来,每一个中国文化永远都不用担心被人抛弃,永远都不用担心被人遗忘,永远都不用担心失去了传承者。曾经辉煌过的每一个文化,我们都有责任让他延续下去,这是对艺术的尊重,能做到的人,才真正是有资格传承的人。
艺术被前人附上灵性,我们又何必叫他们寂寞,尊重他们,他们将更有力量,无声的侮辱他们消受不起,最后只能选择离开这个少了些包容的世界,而若到了那时,这个世界也将永远失去一个深爱着的却无人问津的孩子。
【篇二:留住美德】
美德是一盏灯,照亮社会的发展,照亮祖国的未来,照亮我们的前程。
刚踏进中学大门的我们已经从天真的孩子变成了少年,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在我们接触社会的同时,美德却在我们身边一点一点的消失。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心都是善良的,重要的是以后的培养。
走在街上,如果有人问你,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是你说你最崇拜的人是雷锋、毛泽东等人,那么,你的周围的人一定会哈哈大笑,认为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认为你老土,乡巴佬,难道象雷锋美德这样高尚的品德真的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吗?
不,不是的。美国某军校掀起学雷锋热潮学员们争着传抄雷锋的名言已蔚然成风,这和国内的一些人提起雷锋精神便发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没想到的是在国外,在资本主义国家,竞有人把雷锋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了。
其实仔细想起来,这也不足为奇,雷锋精神是人类美德的体现,它的的影响遍及世界。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孩子是最有美德的人。”不错的,有位科学家说过,教给我最多东西的学校就是幼儿园,它教会了我:吃饭要洗手,好的东西要留给别人,别人说话时不能打断,要帮助别人……它教会我什么是美德。
美德是不分国界的,美德是不分年代的,美德是不分人群的!让我们把握生命,留住美德!让我们拥有美德!
【篇三:传承中华美德做一个文明人】
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一走出去,看见的是干净的街道,闻到的是路边鲜花的芬芳。但是,在这美丽的环境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清洁工人的努力,而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文明的行为习惯。
文明行为是日常中的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就像你随地丢了一张指甲大小的纸张在地上,随手折断了一根小树枝在手上把玩,又或者是你因为心情的烦躁与人交谈时随口骂的一句脏话。虽然这些都是一件小事情,但往往会让别人对你的这种行为留下一个粗鲁的印象,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文明修养的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光靠一个人去履行着文明的义务有什么用?其实并非无用,这需要你的坚持。也许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会得到众多人积极的响应。或许也有人认为文明,只是单单的不讲粗话,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不破坏公物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便是一个文明人了。其实这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了,还远远不足于称为文明人。
“文明”的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你看到地上的一块垃圾而弯腰拾起丢进垃圾桶的表现,是你遇到亲朋好友一个简单的点头微笑,是你碰到教师同学的一声问候语,是你请教别人问题时真心的一句感谢语,是你不小心撞到别人不含糊敷衍的一声抱歉,是即使心情烦躁也忍住不骂粗话的文明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时大多时候都是通过言语谈吐去交流,去沟通。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就能给予他人很大的安慰,鼓励他人加油不要灰心,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暖意,但当你的一句不悦耳的话,如一把利剑,对他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就算即使处于炎热的酷暑,也会让人感到阵阵的寒意袭来。
所以,当话语还未出口时要先思考下是否伤害到他人,可以委婉一点地告诉对方,既不会毁了自己的形象也不会造成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言语谈吐文明,也是美德之一。
文明,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渺小,但人人都实践起来,那么带给社会的影响一定不小。为了明天你我都生活在美丽干净绿化的环境下,一起携手共创文明吧。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而不做,更不要因为一件小恶事而纵容自己去犯错。
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传递一份正能量,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有文化修养,行为举止,言语谈吐都文明的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应将这份文明美德传承下去。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打造更美丽更文明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有文化修养的文明人。
【篇四:诵国学经典,承传统美德】
文化的海洋,烟波浩渺,国学就是那一抹温柔月光下荡漾的波浪,在潮去汐来中明亮。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有一些事件屡现报端,电话诈骗案致三名大学生走投无路,最终青年命逝的事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生活中,乱占车道,夜半扰民,口出脏话等不文明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都使我们深感忧虑,是否国学传承的美德逐渐淡然?
《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书中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
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每一个人内心都需要一种传统精神的坚守。中国航天科技高级技师徐立平自1987年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这是一种姿势的坚守。还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救出了紧张的老人。将自己的水下装备分给他人。这是一种分享的精神。更有刚刚带领中国女排披荆斩棘夺得奥运金牌的郎平教练,是对传统精神合作的坚守。他们的涌现正是社会真,善,美的主流。在我们的校园中,随处可见互相讲题的同位,帮忙打水的同学,认真备课的老师,这都是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是美德的体现。
国学,于无声处绕梁,于无色处绚丽,于陋巷中金玉满堂,于荒芜中高朋满座。我们应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
【篇五:诵读传世经典,传承中华美德】
经典,是一泓清泉,荡涤了我尘封的心灵;经典,是一条路,容我坚定的走下去;经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每当唱起她,心中就涌起说不完的温暖。
——题记
经典篇目,旷古诗词,典雅美文是怎么来的呢?
她是精神的升华,意志的浓缩,是一种百折不屈、艰苦奋斗的美德。她从口口相传中获得生命,从高尚的中华品行中得到灵魂,最终落在纸上,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启迪。在历史里,在书籍里。
她是《论语》中掉落的珍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是孔夫子的谆谆教诲,是众弟子知行合一的凝聚,更是华夏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知识信仰。多少学子因有她而奋起,多少学子凭借着她的激励走过了寒窗苦读的岁月……如今,《论语》学习纳入了中小学生课程,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读书声从窗口传出,我就知道,这种文明,又得以传承了。
她是从《史记》的竹简间落下的繁花——在浓墨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伟大王朝的背影。现在的我们,面对如此旷世之作,又会有谁理解司马迁在牢狱中创作的辛酸!那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与斗志,在血与泪的冲刷下惊世而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只有时间会懂,历史会懂,意愿传承经典的人,才会懂……
她是经历史长河中的浪潮淘洗过的金沙——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伟志;是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俭朴;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骨气;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之志;也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巾帼之志,更是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心。
茫茫历史长河,赐予了我们无尽的美德与精神,为子子孙孙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且欲仰天高叹——噫,吾之大国经典,万古长生!
在经济大潮波浪翻滚的今天,她融入童声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言语精短却意味无穷——教我们文化,教我们生活起居,教我们做人……总之,作为启蒙经典,她有独树一帜的魅力,为纯洁的心灵上种下了可贵的美德。
这是一份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毅力。
我们更应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走下去。
经典,是一泓清泉,荡涤了我尘封的心灵;经典,是一条路,引领我坚定的走下去;经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愿身体力行,将那经典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