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要盲目地追求】
有一天,一只乌鸦看见一只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用爪子抓走了一只绵羊。乌鸦心想:老鹰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做到。于是,它开始每天练习,一段时间后,它开始验证了。它从高高的天空中俯冲下来,抓住一只绵羊,想抓着它飞走,可是,飞不起来,而且爪子还缠在了毛上,最终被牧羊人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地追求。
这个故事在我们班中也演示了一遍。那节体锻课,操场上的所有班级都在练跳长绳。我们班分成了三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女混搭一组。“你们先自己练一会儿,等一下我来验收。”班主任大声喊道。“好,知道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来来来,女生组这边!”李同学喊道。八位女生站在中间准备就绪,两位甩绳子的人手势一装,绳子甩起来了。“一,二,三……二十,二十一”同学们一边数数一边跳,我们齐心协力地一口气跳了三十多个。“你们看!男生们跳得那么快,等会儿我们也跳得快一点吧?”阮同学提议道。“我觉得可以呀!”我毫无压力地回答。“不行吧!速度快了,跟不上怎么办?”王同学担心地说。……
“来,计时一分钟,我来验收了。”班主任拿着秒表走了过来。“预备,开始!”随着话音刚落,绳子甩起来了。“一,二,三,加快!”绳子速度渐渐快了,同学们费力地跳着。“啪嗒”绊倒了。“继续,快点!”阮同学着急地喊道。绳子又一次甩了起来,可是没跳了几个,又绊倒了。跳了几次,时间到了,个数也没几个。“让你们练了这么长时间,才跳了这么几个。我可是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这组上的呢!在干什么?”班主任生气地说。同学们沉默不语,心里却明白得很。
“算了,我们还是按原来的练,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盲目地追求啦!”李同学提议道。“对,不要盲目地追求!”陶同学大声地喊道。“预备,走起!一,二,三……”从跳长绳这件事中,我认识到了:在没有扎实的基础时,不要盲目地追求,要做最好的自己。
记住,别人的好,不是自己的,盲目地追求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受伤的还是自己。所以,不要盲目地追求,只要做最好的自己。
【篇二:拒绝盲目刷题】
刷题逐渐走进了中国学生的世界,它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可我认为,它的弊大于利。
刷题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有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并没有获取较大的益处。也许在疯狂地刷题后他们会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
做题在于精,中国有句老话“凡兵在于精,不在于多”。中国的军人大概有几百万人,但每次遇到险情,第一个冲向前线的是特种部队,甚至是一支不到十人的特战小分队。其原因就是他们是从百万军人中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许他们一支小分队的实力就可以与普通部队的一个连乃至一个团相抗衡。做题也是如此,大量的刷题没有用的,不如把每题做精,以不变应万变。
做题在于质量。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温州建立了一个生产牛皮鞋的厂家。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厂里的每一双鞋都是用上等的牛皮材料经过精细的加工程序而制成的,虽然它的生产效率很低,但得到了众多人的青睐。这个厂很快在全国红了起来,老板也获得了一笔很大的收益。但不久后,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为了降低鞋的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开始把牛皮削薄,用第四层甚至更薄的皮料进行加工。短时间内,他的确在生产效益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成本也降低了许多,但有不少客户反映鞋的质量。最后,没有人买这个厂家的鞋子,全国也开始打击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很快这个厂便倒闭了,老板陷入了还债的深渊中。可见,质量好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粗制滥造的东西一定会被淘汰。做题也如此,不能一味地追求刷题的数量,而是要把每一道题理解透彻,做到精益求精。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成绩优异的人,可能他们并没有刷题的习惯,就印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会做题的人从不刷题"。没错,刷题的方式不值得我们提倡,疯狂地刷题更是荒缪和愚蠢的行为。
总而言之,刷题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学习在于精、在于质量、在于思考的深度,不仅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三:不盲目攀比,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小河在大海面前是那样的渺小瘦弱。但小河不会和大海比磅礴,它静静地流淌在大山之间,保持自己最纯真的温柔。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不要盲目攀比,才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与他人攀比时,我们往往会分散掉自己的精力,无法发挥自己的特点,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只有发挥自己的特点,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盲目攀比,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儿时,我羡慕别人会弹钢琴。在那优美的旋律下,我身心生嫉妒。我想着别人会弹,那么我学一学,也一定会弹。我拜托父母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再把大量的精力投入进去。把自己的学习抛之脑后。本来我就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学钢琴更是没有天赋,但是因为心生的嫉妒,极度想让我超越别人。在最近的一次考试来临之时,不仅我的钢琴方面没有一点起色,学习也一落千丈。
当时我们要听进父母的教导,继续向钢琴方面发展。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在钢琴上面,可是还是一样,没有弹出正确的音调。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差距。后来当时的班主任找我谈话,询问我的情况。老师那慈爱的目光攻破了我的心理防线,我将一切全盘托出:“我看别人弹钢琴弹得特别好听,自己也想弹的跟别人一样,甚至想超越别人,我觉得自己也可以。”老师听了我的话笑道:“你也不想想你是不是这块料,傻孩子。”我认为老师是在嘲笑我,一时脸色发青,感觉心里十分不对味。老师似乎也看得出来跟我说道:“你在学习方面这么有天赋,为什么要把精力拿去弹钢琴呢?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既然你尝试过了自己不是这块料,那么应该早日回头是岸。学习是你的特长,特别是数学这方面,王老师经常跟我夸你呢。你想想,别人弹钢琴弹的比你好,你学习也比别人好,不是吗?”
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是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拿去做一件事情。可能会有所成就,但是拿去做多件事情,那么会一事无成。
在那之后。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面。在一边听老师讲新课,一边补漏的过程中,我渐渐的明白了,学习是自己擅长的事情。别人可能新课都还没有弄懂,旧课也一知半解,可我能在这个过程中把新课和落下的课一起补起来。刚下一次考试来临的时候,我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考试。用上自己的所用所学。成绩明显的就进不了,原来只能考到92分的成绩变成了98分。
在自然界之中,狼是那么的凶猛,而弱小的猫咪,在它面前就是那样的渺小。可猫咪。永远不会和狼比武力。在狼抓捕猫的时候,猫可以躲上树,而狼也就束手无策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不盲目攀比,才能成为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篇四:不盲目攀比,迎接最好的自己】
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不盲目攀比,才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春秋战国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没有人不惊叹她倾国倾城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她手捂胸口,双眉微皱,惹人怜惜。当她这样从居住的乡里走过的时候,人们觉得西施即使病了,模样仍然很美。乡里有一位女子,容貌很难看。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很美,就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乡里走来走去。乡里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大门紧紧关上不出去;乡里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绕开她,躲得远远的。
其实长相难看并不算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最可怕的是一门心思的攀比。东施就是忽略了自己的特点,反而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优点,盲目的攀比西施的所作所为,让人看不见她的特点。所以,只有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不盲目攀比,我们才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讲的是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一段时间后,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优美的走姿,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可以想象一下,倘若这个燕国人没有与走姿优美的赵国人攀比,他也不至于如此狼狈的回到燕国,也不至于忘记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正是因为他盲目的与赵国人攀比,才让他忘记了自己的特点和目标,最后以如此狼狈的结局回到燕国。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或者是自己发光发亮的领域,所以我们不需要重复别人的人生来攀比。稍微攀比一下,那叫给自己动力。如果盲目的攀比,只会给自己压力。在盲目攀比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所以导致想努力却错了方向,盲目攀比也会让我们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不盲目攀比可以在自身需求的满足中得到快乐,更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特点和目标而努力。所以不盲目攀比,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目标,我们才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人与人之间不应该盲目攀比,就像天上飞的鸟和地下游的鱼,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看清自己的方向,不盲目攀比,才能迎接最好的自己。
【篇五:不要再盲目追星了】
在21世纪这个新潮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星了,小到身边的同学,大到许多三四十岁的人都在追星。
追星,顾名思义就是十分关注一个明星。不少的人都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为了与自己的偶像近一些,不惜倾家荡产地去买自己偶像的明信片、演唱会门票……更有甚者为此而付出了生命。前段时间我看新闻就看到了一则这样触目惊心的报导:一个女子因自己的偶像公布恋情而跳楼自杀!我不禁感慨:追星真是太可怕了!有人为了追星,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家人、朋友。其实,追星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有那么多闲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一本书,多写点习题或者多关注一些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比如说屠呦呦,她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药学家。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她的这一发现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宝贵的生命。最终,她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屠呦呦为社会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而我们却不认识她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她不是明星。那些明星一有什么事就会上报纸,上新闻头条,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时却只被刊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直到她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大荣誉,她才被人们注意到。
如今,追星已成为新潮的代名词,可是我想说:追星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请多关心一些真正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