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认清本质,返璞归真】
茵茵菜园,万物葱茏;莽莽自然,奥秘无穷。当丝瓜藤与肉豆须纠缠错乱之时,我们又当怎样抉择呢?是绞尽脑汁分辨二者还是任其成熟享受果实呢?
英国诗人海涅有言:“生命的本质在于简约。”当我们苦苦纠缠于如何在大千世界中分辨两片相同的树叶之时,不如认清事物本质,抓住主流,在浮华躁动中享受返璞归真的乐趣。
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是一位懂得返璞归真的思想家。他自幼天赋异禀却厌恶成为一名禁锢于经史子集中的腐朽儒生。他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去追寻属于自己内心的桃花源。父亲的“圣人之言,长者之教”没有让他丧失天生的好奇心;家族的一心入仕没有让他丢掉善辩之思。枯了灯油,白了发丝。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冲破了不适合自己的学优则仕的禁锢,于曲躁静疏中寻得了内心的清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懂得返璞归真的文学家。百草园中的私塾没能改变他“叛逆”的性格,他放下了不适合自己的手术刀,擎起了真正医人内心的如椽之笔,在众生纷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桃源。一句“公仆为民,道义成章”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他认清了人生的本质,让生命返璞归真。
相同之例,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
韩愈在《马说》中塑造的千里马是一位渴望返璞归真的追梦者。假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马者能够认识其才并让其食饱力足,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奔跑之路,那么千里马又怎么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呢?
知行合一,探寻内心是王阳明的选择;以文愈人是鲁迅的选择;渴望物尽其用,一展胸怀是千里马渴望的选择……
孩童因为不懂得丝瓜与肉豆最终都要用来吃的本质而错误地去分辨两者的不同。正如海明威所言:“抓住主流才可享受自然的魅力。”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物尽其用,方可在大千世界之中寻得内心的本真与一方的宁静。
认清本质,返璞归真。
【篇二:敬畏的本质】
山是刚,“千障起,长烟落日孤城闭”;水是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怜爱水的柔,我更敬畏山的刚。
扫遍华夏五千年的风云灿史,我深深明白敬畏的内涵。显然,敬畏有两件外衣,第一件是害怕,是畏惧,而另一件就是崇拜,是爱戴。或许吧,爱戴崇拜才是敬畏的本质。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永远是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多少年来,我不曾从他那里得到过一句赞赏的话,一声关切的问候。每次看他训斥弟弟妹妹,我的心就开始不停的颤动,绷紧所有的神经。是的,我怕他,。我曾一度的对他产生恐惧。或许他就是午日的烈日,死死的烤烧着早已过分缺水的我。那时的我就如同拖着疲倦身躯的绵羊,在夕阳西下的无边大漠中用充满倦意的眼神向遥远的前方张望。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都是敬畏,是恐惧,是害怕。
伴着俏皮老人的匆匆脚步,我走入了全封闭式的校园,终于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生活。我本应欢喜,可为何内心总有一丝凉意和隐隐的刺痛?
夜幕悄然开起,静谧的夜,自由的心,躺在床上,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我甚至不敢闭上眼,因为我想看见爸爸,听见他的严厉的呵斥声。陡然明白,我式刚出芽的嫩草,离不开刚毅的山,或许山挡住了草的视线,抑制草自由的成长,但没有山的庇护,草如何立根于大地之上,浮萍般脆弱的生命,焉能挡御狂风暴雨?
“打是疼,骂是爱”,严厉的父亲,你的苦心真的很高奥,女儿此刻才明白,之希望它还不算太晚。
【篇三: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
人类相比计算机而言,拥有的是其鲜活的感情与灵动的思想。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代替的。
人工智能让计算机严格执行程序,以其精确性完美地输出。它是人类的成果,是将人类的理性高标准呈现的作品。然而,人类并不是冷酷的,他们有主观的思想,有感性的一面,也有所追求的价值观。他们也会为利益所动摇,但更多时候,感情往往会束缚着他们,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他们。
本应如此,但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极端的人群。有些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他们注重程序性,仿佛一切皆有正确的答案,执着地相信那些非人性化的行为才是真理。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他们无情地走过;看到那些有身体缺陷的特殊人群和力不从心的老年人,他们甚至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他们从此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宽容和谅解的品质,冷酷却浑然不觉。他们追名逐利,在充满金钱与利益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欲罢不能。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物质上的满足都是虚幻缥缈的。当你身处于一个远离世俗的环境,你若没有感情和思想,没有自己内在与精神世界的富裕,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到的追求,你将一无是处,置身于荒凉萧瑟之地。因为当你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时,你将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你并没有用心思考。计算机完美地执行程序也不会为之欣喜,它出错了也不会为之失落、不甘,它没有跳动的心脏。
计算机是人类所创造的,人类若不及它岂不是讽刺?人类自然不像人工智能的高科技那般完美无瑕,甚至计算机替人类做了很多完美所做不到的事。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我们正因为经历了无数困难与挫折,在失败中走向成功,反而更加辉煌,更值得被纪念。计算机是平静的湖水,微微泛起层层涟漪,人类则是波澜壮阔的逆流而上的浪花,倔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断地挑战,完成对自我价值的探索。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讽刺呢?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束缚,死板地思考,失去多变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没有创新精神,停留在原地徘徊,甚至向后倒退。时代在进步,我们又怎能一味地滞留而不前进?
计算机目前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又怎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前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后者却企图泯灭自生无穷无尽、世代相传的能力,真是荒唐极了。
【篇四:看清本质】
一位老妇人总认为邻居家的衣服没有洗干净,直到很久后才偶然发现是自己家的窗户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真理: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可取得或接近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需要有超凡的眼光,去伪存真的智慧。战国时期的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去相千里马。秦穆公想试探他的本领,便派他去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我已经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看后却发现是匹纯黑色的公马,他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能相马呢?伯乐却赞叹九方皋相马的境界之高。因为九方皋观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它的外表。后来事实证明,那匹马的确是天下难得的好马。九方皋拥有去伪存真的智慧,他相马时忽略次要的因素,只专注于他所需要关注的领域,最终寻得千里马。
看清本质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另辟蹊径的精神。亚历山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传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将牛车用极其复杂的方式绑在神殿上,并宣告谁要是能解开这个绳结,他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此后,众多的人来试解这个结,可总连绳头都找不到,更不知从何入手。远征的亚历山大听到了“戈尔迪之结”的传说,便光顾圣殿。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最终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若是亚历山大墨守成规,被绳结表象的复杂所迷惑,恐怕他也对绳结无能无力。也正因为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是揭开绳结且没有方法的限制,从而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
看清本质需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南北朝时五祖弘忍大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弟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他让弟子们将悟禅的结果写成有禅意的诗,准备把衣钵传给做诗最好的人。一位名为神秀的上座和尚将参悟的禅意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厨房里一个名为慧能的火头僧听后,觉得这个人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做了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最终得到了衣钵,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慧能对此有深刻的认知,若本是虚无没有一物,便无所谓抗拒外来的诱惑。他持有出世的态度,指出了佛法的真谛,取得了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去伪存真,化简为繁。方可认清世间的善恶美丑,抵达成功的彼岸。
【篇五:追求本质的善良】
悉心一想,自己早已不再是歌稚嫩的孩子了,渐渐就要踏上复杂老练的社会,不情愿地被社会伸出的魔爪略去纯真、执着以及对社会种种假想状的追求。
就像一个青涩的少女,到了开始走向成熟的花季,也慢慢地被现实洗去了曾经对白马王子和糖果屋的幻想。
然而,我却想说,就算被现实洗礼过多少次,也不应该抛去自己的那种本质的善良。
“善良”这个已被人们渐渐淡忘的词语,在现如今年轻人们的眼里显得是多么地陌生、苍白和无力。这倒不是因为人们不赞成它的意义,而是因为人们已经对它变得麻木、懒散,失去了积极性。
这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不,既然没有了灵魂,又何以能再称之为生命,最多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同样,现如今的人们对“善良的态度也是如行尸走肉般的躯体,人们虽不排斥它,但也懒得再去理会它,更不用说去为它付诸行动了。
那我想说,如果全世界都不再把本质的善良当做灵魂的信仰,那这个世界不是成了空洞般的死寂。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情,没有了感动,唯独剩下一颗残缺的心去追求着庸俗的名利,多可怕,多可怕!
难怪余秋雨会感慨:“可怜的人类,正因渐渐淡忘自己的善性而走向颓废。”难怪毕淑敏会说:“善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变得肤浅做作。”
【篇六:返璞归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浩浩荡荡的湍流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不为泥沙而阻,不被坚岩所挡,只是流入大海。它们横冲直撞,流往一切可触及的地方,却不知倘若回头看向来路,有多少竟是自己曾不需多走的。曾经的自己,只会盲目地渴望,盲目地向前。
人也是这般。我们总是寻求着当下自己所痴迷所渴求的,即使对于自己而言它所具有的价值只是一瞬的,可欲望总会驱使着人一往无前地去追逐。真正认清自己所能长远拥有的,人方才可以在返璞归真中+寻到恒远的宁静,而非热度退却后的懊悔。
人对于外物的需要促使着他们为之奔走,以至于为其耗费毕生心血也在所不辞。自然,这一方面推动了智慧结晶的凝结,使文明的成长繁荣日趋成熟,但隐藏于光鲜外表下的弊端也展露无遗,人容易为需要所蒙蔽双眼。
无数人在人间走一遭,一生却沉论于对一些需求的渴望中,财富,权利,社会地位等等。而对于这一些欲望无止境的追寻往往使人在日久天长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卑劣本性,甚至于不择手段。吴三桂留起长辫,带领着清军入关扫灭了残存的明军。他无非是推动了历史下的改朝换代,但根本上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一步步向上爬。他做到了,却在一切繁华烟消云散后留下了世人所铭记的叛国罪名。苏东坡为朝野小人诽谤所害而流放边陲,不单单只是因为他的过于优秀和豪放不知内敛,更有的是那些为嫉妒心驱使的小人们的攻击。他们因为苏轼有了自己达不到的高度和难以企及的才华而红了眼,选择了迫害。一切只是源于他们对于欲望的荒谬追寻。
那些为功名利禄穷尽一生的人只是寻找着自己所向往的,却绝非人真正所需要的。孔子为代表的孺家里思想流传至今,它关于道德和品质的观点让人受用至今,甚至成为了文化繁荣的基石。但孺家过于强调的“入世”却给了人错误的想法。他们强调的是人为官抒发自己的广远报负与胸怀,但无意间让人过于强化了名与利的存在,那些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就是对于需要的追寻误入歧途。
人所应该追寻的而非身外之物的怎样的繁华,而是要把目光放至长远,更多地去追寻探索精神和心灵上的需要,方才是令人受益匪浅的。世间的荣华富贵也许会在一瞬间化为子虚乌有,但当人对于心灵的宁静与祥和有了渴望并付诸努力,有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真谛探寻,那么即使是外物再如何的贫简,心中拥有真正的力量仍能给人温暖。
返璞归真之间,人方才得以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不为那些外在所累,而真正看见心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