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南京之旅
南京之旅
发布时间: 2025-02-26 19:42
阅读:

【篇一:南京之旅】

“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一池春水胭脂色,流到前朝梦里来。”寒假期间,我来到了南京久负盛名的秦淮河,不是第一次来了,但每次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十里秦淮,六朝金粉”,沿着秦淮河一路游览,且行且停,扑面而来的是属于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沉淀数千年的悠然和稳重纷至沓来。如今的秦淮河早已不见了乌篷船的影子,大部分是黄顶红柱,雕梁画栋的游船,更加精致华美,却失了几分古朴和风骨。靡靡之音不再,却依旧繁华,灯影桨声,风采绝伦。透过这十里绵延,我似乎看见文人雅士曾会于此泼墨挥毫,谈诗论曲;各路商贾亦云集此处,醉生梦死,奢侈无度。

到了秦淮,很难不了解曾发生在这儿的风流往事,其中,“秦淮八艳”的故事脍炙人口。如今看着这儿的波纹起皱,悠扬绵长,也能想象到这些客居两岸,或美艳绝伦,风姿出众,或清新灵动,才艺过人的佳人名姬,与风流倜傥的公子王孙,谱写出一曲曲郎情妾意,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坐在秦淮河边,遐想着那些故事,在璨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我恍然有一种前世今生的悲喜交加,感其所感,痛其所痛,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我来到了夫子庙,正好就在秦淮河边,刚进门就是孔子像和两侧的状元榜,我买了个福签,写上自己的愿望并绑在上面,默默祈祷着。这儿浓浓的书卷气息,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子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勤恳与坚定。说到读书,就不得不提古代最重要的选官途径——科举。夫子庙的对面就是江南贡院,科举的考场,还能看到古代考生用的文房四宝,以及考试时的隔间。贡院坐落在秦淮河画舫码头的旁边,在坐着的同时,还能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风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出贡院,不一会儿就到了乌衣巷,这儿曾是豪门宅邸,走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等人。如今已不复昔日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闻名而至的游客对王谢华堂踪迹的探寻。我站在门口,抬头看着石砖上绿色的字儿:乌衣巷,缓缓扫过周围的灰砖白墙,别致精巧的院落。透过庭内干枯的枝叶,想象着数千年前的郁郁葱葱,山清水秀。门庭若市的宅第,品茗吟诗的才子,书香世家的温和沉静的气质,都让我心生向往。

此次南京之行,让我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以前对旖旎风光的赞叹,更多了知识和阅历。能通过这些留存至今的景色联想更多有关当时的事件或情形,从而得到更深刻的体悟,将其运用到我今后的人生中,一定会越来越好。十里江南,是我的人间。

【篇二:南京研学】

去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是有着“金陵”之称的南京。一大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上了旅行的大巴车。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此次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和老师同学们刚进到馆门口,就被馆前的雕塑给震撼住了。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还有那被怀抱在怀里的孩子无不触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进入馆内,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到眼前那一层层堆积的白骨,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937年,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幕:在破旧的南京大街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百姓们正被惨忍的日本侵略者追击地四处逃亡,南京城的各个巷口都能听到百姓失去亲人的哭嚎声,还有侵略者视生命如草芥,随意杀戮的丑恶嘴脸和猖獗笑声……当我把思绪从痛苦的回忆拉到现实中来时,我发现展馆内没有一个人窃窃私语,大家都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凝视着展馆内的每一件遗物,这些都仿佛在警示着我们不要忘记30万遇难者同胞的屈辱历史。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我们离开了纪念馆,又马不停蹄地坐上车,向南京科技馆出发。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仿佛碗状的建筑物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科技馆”三个大字,同学们从刚刚沉闷的气氛中突然活跃起来,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的声音。一进入展厅,我便飞一般地直奔大厅,参观了“模拟的小型龙卷风”,让我感受到我们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卫星观测天气,研究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机器人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机器人弹琴”,“机器人舞剑”。我最喜欢的当属“机器人舞剑”,只见那机器人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动作十分协调,仿佛真人在表演一样,每舞一次,都赢得了我们阵阵掌声和喝彩。接着,我戴上了3D眼镜,观看了海洋生物的电影,让我走进了神奇的海洋生物世界,知道了很多我闻所未闻的知识,真的令我大开眼界啊!

就在走出科技馆的那一刻,我被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给惊叹到了。我想,随着祖国变得越来越富强,我们中华民族被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名当代小学生,我们更应该抓住国家繁荣稳定的大好环境,好好学习,长大了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去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篇三:南京的秋天】

【篇一:南京的秋天】

金怡然

夏天已匆匆离去,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这一连串天气和景色的变化,让人感叹,南京的秋天真的来了!

南京的秋天在五颜六色的落叶中来的。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每年11月,漫山遍野的枫叶都穿上了红红的大衣,远远望去枫林如火、漫山红遍,而北京西路被灿烂的银杏树叶点缀的黄金大道,不由得让人驻足流连。

南京的秋天在街旁的水果店里。柿子像一个个红通通的小灯笼;苹果像一个个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一筐筐金黄色的柑橘更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南京的秋天还有沁人心脾的桂花。街道旁、公园里、小区里,到处可见的桂花树上一簇簇金黄色的小花朵,发出虽是淡淡的却诱人的清香,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沉浸在桂花的芳香之中。

啊!我爱南京的秋天!

【篇二:南京的秋天】

轲钦涵

秋姑娘悄悄的来到了南京,趁你没有留意,把古城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姑娘走进金陵城,她还带了见面礼呢!黄外套送给中山陵的梧桐树,梧桐树见到自己有了新外套,迫不及待的穿上了,不停的对秋姑娘说:“谢谢。”红裙子送给栖霞山的枫叶,枫叶穿着崭新无比的红裙子,骄傲地说:“你们快看,我的裙子多漂亮!”边说边摇动着她的小裙摆。秋姑娘还给灵谷寺的桂花一瓶香水,那香水洒满了桂花树,香味十分浓郁,老远都能闻到呢!

秋风妹妹也赶来看热闹,树叶在空中为她跳起来优美的舞蹈。树叶落在地上,像是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植物园里,五颜六色的菊花笑破了肚皮,有的像绒球;有的像千手观音;还有的像礼花,从花蕊里喷出金丝银线……喇叭花也热情地奏响了一首首优美的秋之歌。

南京的秋天,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爱你!

【篇三:南京的秋天】

轲钦涵

秋天有许多美丽的树叶,火一般的枫叶,绣花针般的松树叶,可我最喜欢的是秋天金黄色的银杏叶。

走在南师大的校园里,我看见了金黄的银杏树,一片片小银杏叶紧紧挨着大树,把树打扮得像个身穿金色铠甲的勇士。一阵微风吹来,几片像金蝴蝶一样的银杏叶渐渐飘落下来。这时,我才注意到满地数不胜数的银杏叶,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漂亮又柔软的风衣,这可能是为大地提前准备“过冬”的衣裳吧!

我伸手接住了一片,仔细地端详着,发现它就像一把张开的金色小折扇,多漂亮呀!银杏叶的叶脉呈扇形发散状,叶边呈波浪状,像美丽的百褶裙摆。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用它做树叶画,用它做小鱼的尾巴;做小姑娘的裙摆;做蝴蝶的翅膀……爸爸告诉我:“银杏叶还可以做药哦!”没想到,银杏叶不仅美丽,还有很多用途呢!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里那金黄的银杏叶。

【篇四:南京博物院】

暑假,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它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13万余平方米。

走进大门,一幢气势宏伟的中式建筑就出现在眼前。左右各有4根红柱,中间上方写着金黄的“南京博物院”五个大字。这幢建筑十分对称,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严谨。登上门前的台阶,就能感受到南博独特的古典气息。我先去了历史馆,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藏品,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近代:编钟、江豚形陶罐、青铜金银立鸟几何纹壶、金缕玉衣……不计其数。其中有十八件“镇馆之宝”,新石器时期的玉串饰,西汉的春秋金兽,清代的金观音菩萨立像等等,十分精美,还有不少是国宝级文物呢。

接着,我走进奇妙的数字馆,它把古代的名画变得动起来了,还有与历史相关的小游戏。数字馆分为实体馆和网络虚拟馆。实体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以江苏为多。网络虚拟馆则以网络为平台,打造永不闭馆的“网上博物馆”。

而我最喜欢的是民国馆。它还原了民国时期的市民生活。有火车站、邮政局、客栈……十分逼真,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陶罐呢!这里充满着浓浓的民国气息,走进来就像穿越了一样。我仿佛也变成了当时梳着麻花辫,穿着蓝衣裳,背着小书包的女学生,快乐地在南京城中穿梭,无忧无虑地过着生活。一会儿去邮局看看有没有信,一会儿去书店看看新书,一会儿约上几个伙伴去逛街。就像沉浸在梦中,久久不能忘却。

走出南京博物院,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有惊叹,有喜爱,有向往……

【篇五:游南京方山地质公园】

暑假初,爸爸给我报了一个作文比赛,地点在南京。比赛前一天,我们去了方山地质公园。

汽车“轰轰”地开进公园。其实公园就是一座大山,只不过这座山和其它的山不一样,这里有很多地质奇貌,所以才形成了地质公园。地质公园里树木葱绿,生机勃勃。眼前的路开始往上延伸,汽车挺了挺身子,就一个劲儿往上冲去。突然,在路旁出现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火山口→。”爸爸刚一看到这个指示牌就来了一个急刹车,我差点要飞出去。

沿着牌子指示的方向走了没多久,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石头,原来这个大石头是从火山口里喷出来的。可石头上为什么有很多黄色的斑点呢?原来,火山在喷发的过程中火山岩、火山灰喷到了石头上,冷却之后就形成了黄斑。

可说了半天,火山口在哪儿呀?其实,整座山就是一个火山,火山口在山顶上呢!火山喷发已是数亿年前的事了。我和爸爸一起拾了几个小火山石带回家,留作纪念。

“轰轰……”最后,随着汽车的轰鸣,我们依依不舍地与火山告别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