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时时早,事事早】
在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三味书屋》后,一句话记忆深刻:时时早,事事早。
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在上私塾的时候,一次的迟到,被老师惩罚,从那以后,先生在书桌的左上角刻下了“早”字,并且这个字刻在了先生的心中,以后做事,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的奋斗了一生。
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我对比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父母爷爷奶奶的照顾着,生活的无忧无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的日子,从来没有觉得什么事情事我应该抓紧时间来完成的。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我先看了会电视,又到冰箱里找点吃的,当我吃得心满意足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由于拖来的时间太长,等作业完成,都已经到了晚上10点。第二天,到学校老师要检查前一天的家庭作业,我写完了,没有装到书包里,在学校跟老师解释的时候,老师这样说:“说你多少遍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什么作业写完了,不能自己整理书包呢?“我低下头,喃喃的说”事爸爸妈妈每天都说我上学很辛苦,我作业完成以后,他们要检查,要帮我整理书包的,他们……“说完,我的脸红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这样的事情麻烦过家长。而且每天的作业都要力争抓紧时间来完成。
从那以后,我力争做事也要节约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争取时时早,事事早!
【篇二:危险时时存在】
“啊!”随着一声尖叫,我的下巴被暗红的血染红。小姨惶恐地看着我,而我早已昏了过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天,我和小姨还有弟弟正在家里玩,玩着玩着,我和弟弟便提出要出去玩的要求。由于我和弟弟还不满8岁,小姨又特别疼我俩,便带我们到一辆三轮车上玩。在三轮车玩了一会儿,我低头便看到了地上有一块白色的石头,非常光滑。我便想:这个是什么石头,有点像玉石。不管了,我一定要看看这是什么。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便弯下腰去,伸出手向那块石头摸去。摸索了一会儿,我并没有摸到什么,只好将头向那块小石头靠去,慢慢地我的脚已经离车有些距离,忽然,我一个栽倒葱便向地上倒去。撞向地的一瞬间,我的眼前一黑,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只听见弟弟的哭声和小姨拼命呼喊我的名字。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有一双粗壮而有力的手,将我抱起。
不知过了多久,等我睁开眼时,已经是晚上了,小姨、妈妈还有爸爸守在医院的床边,眼中充满担心,整个人憔悴极了。“怎么了?”我问,妈妈见我醒来便说:“当时,你的下巴一片鲜红,面色苍白。弟弟被我吓得哇哇大哭,而小姨见我昏过去,脸上血色全无差点也昏过去。”我听了这话,才明白,我为了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摔到地下,并且很严重。现在想起来,依然是那么可怕!
听了妈妈的话,我想起来这句话“好奇心会害死猫。”看来,这句话在我身上灵验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去做那些危险的事了。
【篇三:人生时时皆欢乐】
一年之中,欢乐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只要你留心了,便一年四季都是欢乐之时。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春天,生机勃勃,当你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那迎春花开得正旺,眼前一片芳菲新绿,心中不免会有些欣喜,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即上心头。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欢乐如泉眼般宁静,却绵绵不绝。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到盛夏酷暑,便常有人怨声载道,因天气的炎热而烦躁不堪。但是古人有云:心静自然凉。当你心平气和之时,再去细细品味这盛夏带来的乐趣,你便会爱上那只有在夏季才能吃到的可口冰激凌,才能赏到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才能感受到那种只有在白日曝烤后才能体会到的夏夜清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海阔天空的欢乐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飒爽清秋,夜深人静,却见一轮明月独挂天边,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她千古的故事,令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哀愁。但这哀愁,却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秋那萧瑟却清凉的美带给人们的那种无言之欢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季在寒冷中不知不觉的来了。这是寒冷的季节,也是欢庆的季节。新年的热闹如期而至。春节期间,无论大人孩子都回了老家,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春晚”……无论是自家的、别家的,每个人的面孔上都流露出欢喜之意。大人们都喜欢喝些酒以示欢庆,有的浅斟徐酌,悠然自得,有的则烂醉如泥……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人的面孔上流露出的都是亲人团聚的喜悦。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应当是鞭炮了,一天到晚手拿“摔炮”、“鱼雷”、“烟花”等各类“炸弹”,到处“爆破”,“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却个个乐此不疲。冬天,是一个喜庆、洋溢着节日欢娱的快乐季节。
欢乐,时刻都藏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乐观,留心观察,它,就会永远伴于你的左右。
【篇四:事事关心勇担责任】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站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被“围攻”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体现的正是这种“事事关心”的责任感。
世界属于每个人,我们不应是冷眼的旁观者,而勇于承担责任,尽自己的力量,让社会之树,蓬勃生长。
而这种责任感正是当下我们中学生所缺乏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大批只关心成绩,而对家国大事漠不关心的学生。行走在路上的我们,往往行色匆匆,对不文明现象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不曾想去过改变它。
像这样的、从象牙塔里走出的我们,又是否会让不守规则的事情无人制止、让漠不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蔓延呢?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发展则国发展。”怀想近代中国青年学生,脑海中浮现的,是文质彬彬却斗志昂扬的形象。发起五四运动的人,是一群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被捕却无所畏惧的,是一群忧国忧民的青年学生。青年人的觉醒才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青年人对时代的担当才是中国人对国事的关注,是他们的担当,为中国几近干涸的血管注入新鲜血液,让觉醒的脉搏,跳动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历来为中国正统思想说推崇。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任重而道远”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茅以升十岁那年知道台湾被日本侵略,气愤不已,立志报国……与先人之志相比,而今少年之梦,是否过于浅薄了呢,而今少年之行,是否过于幼稚了呢?
如果一直为简单的成绩奔忙,而无社会责任感的话,未来发展的大梁,就少有人能挑起了吧?如果人人都忽视不守规则的行为的话,社会文明之风,就难以吹遍了吧?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要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需要带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关注这个世界,做一个“事事关心”的中学生。
【篇五:物是人非事事休】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词人,在宋代文坛是不被看好的。但是她,却用诗词与人生,成就了宋代最伟大的传奇。
李清照的一生大起大落,父亲官制在上,母亲也出身名门,李清照的诗歌修养从出生便开始了。她充满浪漫,又有着少女的温文尔雅,在情窦初开之时,还有着一丝羞涩。
《如梦令》中,便体现出一个浪漫的词人,乘坐在小舟上,好奇但又有一丝忧虑的神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完美的体现出了一个柔情女子,天真无瑕的心情。
豆蔻年华,无忧无虑,直到遇到了那个男子。男子优雅的出现在了后面的花园,想看又不敢看的羞涩,“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此以花至人,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当时那个羞涩,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生中晚期,李清照却迎来了忧伤,离愁,悲愤。金华之乱,她只身离开家乡,开始了逃亡之路。眼看着一个个人倒在了自己的身边,心中无比的伤心与痛苦。
丈夫去世,心中更是暗淡无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无限凄凉置于这一小舟……她的诗,读到如见其人,在品读《如梦令》时,那个羞涩年轻的小姑娘也慢慢浮现在眼前,而当读到《武陵春》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那个憔悴的李清照,只得在江上叹息……没错,江山美景没有变,但是人变了,家庭变了,人心变了,李清照默默地失去着,失去着,慢慢动笔,写下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读到李清照的诗,依旧可以模糊的看见那个依稀的,坐在秋千上的,纤纤少女;那个“人比黄花瘦”“凄凄惨惨戚戚”的落寞身影。
【篇六:母爱时时暖人心】
这些年来,母亲的爱一直伴随着我,就像一股温暖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
在困难时,母爱是一缕灯光,替我们照亮前方的路。在我获得成功而骄傲自满时,母爱又是一盏警示的红灯,让我们懂得谦虚才能够让我们进步。
有一次,期中考试,因为我的粗心而只考了八十多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路上走着,觉得回家的路变得如此漫长。终于,我到了家门口,举起来正要敲门的手又放了下来,我十分害怕妈妈要骂我。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门却忽然开了。妈妈站在门口问:“梦茹,你怎么傻站在门口不进来?快点儿进来呀。”我跟着进了家门,妈妈突然间张口问我:“你上次说考了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我一下子觉得家中的空气变得十分沉重,我支支吾吾的回答,只考了八十多分。本以为妈妈要打我,连忙紧张得闭起了眼睛。谁知道妈妈只是说:“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再接再厉就行了。妈妈想看到努力的你,而不是垂头丧气放弃了往上爬的你。”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充满信心,打算在下一次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又一次期终考试,我考了九十八分。我十分高兴地回到了家中,想要马上就将这一个喜讯告诉妈妈。妈妈见我那么高兴,十分奇怪地问:“为什么那么高兴,捡到钱了吗?”不,妈妈,比捡到了钱还高兴,我这一次考试考了九十八分呢!我十分开心地说。妈妈说:“真棒,不过不可以骄傲,妈妈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考得比上一次好。”听了妈妈的话,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
有了母亲的爱,我的家就像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珍珠项链上的光泽是母亲和我之间的一点一滴,每一颗珍珠多包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