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自省之道
自省之道
发布时间: 2025-03-09 18:12
阅读:

【篇一:自省之道】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固然是聪明的,但能清醒认识自己的人,更加明智。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反省,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苏东坡年轻时颇得神宗喜爱,官居高位,名震九州。但在一群小人的联合诬陷下,东坡卷入“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平日亲近他的人明知他是被冤枉的,也不愿写信安慰他。就连东坡本人寄出的信也得不到回复。他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何罪,也不了解众人冷漠的行为,但他并不怪罪他人,而是开始自省。在给李端叔的信中,东坡表明自己以前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就像树上的木瘤,石头上的晕斑,犀角上的洞腔,以此来取悦于人,其实恰恰是事物的毛病所在。他曾以为自己懂得为官之道,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可笑。通过这种自省,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去体味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正是这种自省,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新的升华,给我们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

而在他之前的陶渊明也懂得自省。陶渊明本来为养家糊口做了一个小官,却因为违背自己的本心而深感痛苦。任职不到一载,便借着为妹妹奔丧的缘由匆匆辞去了官职。他感慨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通过自省,他终于回到了熟悉的田间,找回了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自省就像一把刻刀,小到可以雕琢个人,使之散发光辉,大到可以打磨一个国家,使之雄于世界。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混乱时期。周王国的势力早已衰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并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一个国家如果学会自省,变法图强,就能抢占先机,在扩张与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秦孝公率先审视自己的国家,想要改变这个位于西方蛮荒的落后小国。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出征求贤才的公告,他知道,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商鞅就是秦孝公要找的那个改变秦国命运的人。他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统一度量等一系列变法革新的发展策略,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通过自省,实施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自省,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秦王朝。

两千多年后的日本效仿秦国实施变法,即著名的“明治维新”,使这个当初和秦国一样落后的岛国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对于当代中国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自省,对内不断深化改革,对外不断扩大交流,中国才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真正雄于世界之林。

一个人学会自省,可以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一个国家学会自省,可以以史为鉴,谋求更高的发展。故曰,自省之道,可富民可富国。

【篇二:人贵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无完人,古人在自省中修身养性,而如今我们更需要在自省中完善自我。

学会自省,直面自我。自我反省并不是一种苛待自己的手段,相反我们常常能够在自我反省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邹忌窥镜,谓其妻曰:“我就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复问其妻,其客,答与妻无二。而邹忌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在这一片或真诚或虚伪的赞扬中,邹忌并没有昏昏然,实属难能可贵。他窥镜自省,直面自我,从自身为例而入朝见威王,大述其建,赢得了威王的重用,可谓“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

学会自省,改善自我。花需露珠的点缀更显骄傲,人需自省的修饰更加完善。夏朝的时候,一个反叛的诸候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败,但伯启却说:“不必了,我的兵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打败了,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定要加以改正”。从此,伯启忙于朝政,任用贤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这可是“见贤思齐齿,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一个典列。伯启通过自我反省,选贤举能,改善自我,不用一兵一卒,震慑了敌人,从而征服了敌人。

学会自省,创造自我。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司马光以一方圆木,警示自己,学习要坚久以恒;廉颇——闻过则有改第一臣,他以国为重,以民为天,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历史中,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越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反省自我,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自我反省中,直面自我,改善自我,创造自我。由此可见,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自我反省,并不是自我苛待,反省是一个自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过程。

愿我们能通过自我反省,创造出最好的自己。愿我们能在学会自省后,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篇三:生命需要一盏自省之灯】

方志敏:“人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要有所作为,而这,便需要善省吾身。”生命的旅途,昼夜交替,如何度过生命的黑夜,便成了自古不变的话题。生命需要一盏灯,助我们走出黑暗,一路向前,而这盏灯,便是自省。

生命需要一盏自省的灯,这样才能抵御诱惑,坚守本心,一路向前。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一炮而红,各媒体的橄榄枝,纷纷向他伸来,名与利,于他,便是触手可及。如此多诱惑向他招手时,他却继续隐居瓦尔登湖畔。他告诫自己,他只是作者,那些功名,不属于他。生活的精髓,终被他吮吸。生命需要一盏自省的灯,这样才能恪守本分,一路向前。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终不属于我们。当我们在这些罪恶的咆哮中沉迷时,我们其实已经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人的忠告,便如耳边风般,难泛波澜。只有自省,才能惊醒梦中人,走出黑暗。生命,需要自省的灯。

生命需要一盏自省的灯,这样才能总结经验,明察秋毫,一路向前。

华尔街投资家克里斯托夫开创了一面“错误墙”。每个导致公司受损的错误,他都仔细反省,终写在那面墙上,日日警诫。这面错误墙,终成他宝贵的经验财富,他的公司,亦跻身全球500强。常言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自省,便将祸患变为经验,当下一个祸患即将诞生时,便将其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自省,便成了制胜法宝。一路的荆棘,却成了头脑的补品,一路向前。生命,需要自省的灯。

而这盏自省的灯,却要用谦和的态度来点亮。

当一个人妄自尊大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真理早已被他弃之不理,他人的告诫,他们熟视无睹,更别提自省了。这份狂傲,终让他们自取灭亡。只有谦和的心态,才能让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点亮自省的灯。孔凡礼放低姿态,谦和请教,终裨补阙漏,反省自身,成为伟大的古籍整理专家;吴孟超肝胆春秋,虚心钻研,反省疏漏,终一路向前,点亮生命……

塞利纳《长夜行》:“没有自省,就没有力量。”生命需要一盏自省的灯,伴我们走出黑暗,一路向前!

【篇四:自省精神铸成功】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发已矣。”旨在告诉人们当面对失改时不要一味怨天尤人,而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为仁者。由此可知,自省精神铸就成功。

自省精神使一个人取得成就。国家游泳队员孙扬曾经犯过许多错误,年少轻狂的他与教练吵架,离开国家队出走,则无证驾驶更使他被国家队开除数月进行管教。在这些日子中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年少无知的举动,在刚结束的韩国仁川亚运会重以全新的姿态出发,力斩1500米个人金牌,打败昔日队手朴泰恒,而他与朴泰恒从伦敦到仁川的友谊也是渐深厚,受到世界人们的好评,为人接受。正是因为孙扬敢于面对过去冼新革面,他才会重新出发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

自省精神使一个集体走向辉煌。马云在亚洲投资会上表示阿里巴巴没有跟上腾讯业务发展步伐,他深刻自省了阿里巴巴集团的竞争方案,“我们想改变中国”,这使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影响巨大的网络批发平台。聚美优品曾被曝光销售网站第二页销售伪制奢侈品,这引起了聚美创始团队的反省,最终适应电商新模局,重新获得消费者的的信任。反之,不懂而反省的IBM被早早收购,记忆中的红梅集团也退了历史舞台……自省精神对于一个集体由其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完善,适应市场才会在历史中经久不误日渐强盛。

自省精神使一个王朝走向兴盛。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忠臣魏征,他经常“犯颜”与太宗据理力争,直言进谏,惹得太宗的“君顔”经常落地,太宗十分气愤地加到寝宫被长孙皇后发现实情,长孙劝太宗:“只有忠臣才会使国家强盛。你这样做会蔽塞忠谏”。太宗顿悟,然后反省自己的过错,最终接受良言忠谏,冶理国家有方,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会有仓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正是太宗的自省精神使他广开言路成就唐朝兴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省在成功路上必不可少,懂得自省的人仿佛有一面镜照着自己,三省吾身,照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些人一定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反之不懂得自省的人只会怨天尤人,使错加倍,那么他们一定会碌碌终身。

自省铸就成功,朋友们请时常举起自省之镜在未来的茫茫中前行。

【篇五:科技时代下的灵魂“自省”】

一触即“发”的时代已经来临,当科技的发展正逐步浸染社会的方方面面之时,当信息化正渐渐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之时,我们,人类,也正不觉中面临着信息桎梏的挑战,迷失于物的沉溺而失了一颗真心。

千百年来,我们探究人性。所谓文学的真正意义便是发掘那精神高地,让心灵充盈,让人性温暖本苍白的世界。然而,时代的发展却让我们逐步迷失“恻隐之心”。所作所为的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就如库克所担心的那样“如机器人般无同情心,罔顾后果”。在历史上便有着这般的情景。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看似玩笑,实则是夸张了的物质第一的社会写照。人性的冷漠却在当今又初露端倪。物质社会的增长带来的是无限的欲望。人性的贪婪,或者说是穷怕了的后遗症让功利性愈发的明显。而这势必会带来情感的缺失。某种程度上,这和法家社会下的人性一样,冷漠无感。缺乏真实感动的生命必将变得麻木可怕。这更是人的可悲,我们本着让世界充满爱的目标,却竟然在完全地背道而驰。常说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若是连同情他人都难以做到,又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精神的高尚?

同情人是为人的情感基础,但仍可大而化之。那是一种对万千生灵的同情,那是以生命自居,与万物共情的宽广。讽刺的便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没有信息化的便捷,老庄便提出齐物思想,将人与自然万物视作同等的个体。每一个人只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而“逸豫亡身”,人性的劣根性在这时代下尽显。失了灵魂,如僵尸般追逐芸芸之“乐”,麻木冷漠,甲壳虫的悲剧并非虚妄。而人们,无所知着。

情感的缺失只是其一,而更为可怕的是个体意识的消磨。所谓“本立而根生”,价值观是人主观意识的行为准则,它的消磨是足以令人生畏的。就如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正如所梭罗所说的那般“我们正被生活琐碎消磨着”,忙碌的节奏下作为芸芸众生踏上一条不断重复的路。这样的人自然是活着的,但个体的特征与意义何在?到最后都不过一点灰尘消失在空气之中。就如前不久的天眼之父去世所引起的盲目跟风,又不禁让我想起杨绛先生去世之后令人震惊的朋友圈的轰炸现象。这是一种自我价值体系的消殆。这样下的人必然会恐惧时间的流失,生命的短暂,不得为人们注视的人生似乎便失去了价值。因此活着对他们而言不过行尸走肉。而更为可怕的,可能是如计算机一般那些失了控的例外。没有价值观的人是无所畏惧的,这不是说自由,而是空虚灵魂的生命之“轻”。不计后果,没有约束,何其可怕!

但就如库克所说这一切尚在“担心”层面。毕竟后人的环境由今人创造,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正目睹着一个个如鲁迅先生那般的清醒者发出金玉之声,深情呼唤。重拾人性的温度,追寻价值理性高地,让我们在真实的感动下砥砺前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