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是禁锢,还是自由?】
有关人工智能与人类两者关系的讨论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了,大量文学作品与影片都围绕着诸如"人工智能试图统治人类”等令人乍听心惊的议题对人们灌输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可怕。但库克的一席话更引人深思。“阿尔法狗”的热潮似乎已经过去,但人们仍不断担忧着重至人工智能反压迫人类,轻则提高失业率。但这些问题在群众意识沦丧面前尚不足挂齿。人类不断发展科技无疑是为了更大维度的自由,但这仿佛一处世外桃源,偶尔拜访听清风佛面。溪水潺潺,是自由,当若长居此处,便成了一种禁锢。现状令我不尽思考,这是禁锢,还是自由?周国平曾同情城中长大的孩子无法归于自然,“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包围着”,不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甚至不知何为重阳。其实当今生活被方寸屏幕充斥的人类当这些孩子更可怜罢。各类舆论如潮水般冲破屏幕,涌入世人的思想,不分好坏的,几乎所有人在这场批判性思维与从众心理的战役中,站到了从众心理一边。“别人都这么做,于我又有何不可。”他们这么想着,原本坚守的价值观一次次被更替,不知何时起便模糊了底线。
区区舆论便有如此大的威力,那些在各类网站甚至电视上频频出现的负面新闻的威力更是不容小觑。当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满足他们寻求比自己更糟的心理安慰的需求,我们逐渐看不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看不到世界一隅悄然发生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幸,是空巢老人独自离开人世的孤独。人们渐渐麻木,渐渐对不幸习以为常,不再去同情,毕竟痛苦似乎总比快乐多些。
不知不觉中,人类“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但这二者又恰是人与兽的区别所在啊,正是因为价值观,才能衍生出理性,正是由于同情心,才能构建成有序互助的社会啊。人工智能导致的岗位丧失,可以通过新兴企业来弥补,毕竟这本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着的社会;至于计算机想人类一样思考,那也并非易事,如今的科技还仅达到局部领域的专业化,距人性化距离尚远。但人性,世人渐渐模糊的价值观与同情心,若按此势头发展,不乏禁锢人类思想,使得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可能性。
愿你,愿我们仍能被一星灯火所打动,仍能对每一个现象思索。
更愿所有的世人都永远不要被自己所追寻的自由戴上镣铐,禁锢。
【篇二:阳光鸭子自由】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我也特别喜欢。这几天学校门口来了几个卖鸭子的老人,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也挤进了人群买了一只金黄金黄的毛绒绒的鸭子回去玩。
回到家里,心有灵犀的发现,妈妈买回来了一只洁白如雪的兔子。于是,我准备了两个大桶子做它们的“家”。“家里”还用毛巾打底,生怕它们不舒服。兔子的家里放了几根青菜,鸭子的家里放了一盆水。当一切准备就绪,我小心翼翼去抱鸭子时,它不让我抱,我一碰它,它就乱跑,我追了几间房子才追到它的。兔子却顺从得多,我把手一伸,它就乖乖向我扑来,像个久别重逢的朋友。天黑了。我刚上床,鸭子就一阵乱叫。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想下床去看看它,妈妈拦住我,说:“你下去会惊扰了它,等会儿它会安静睡觉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也安心睡了。一觉醒来。我隐约听到碰撞声,我没当回事,又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了窗帘时,我迫不及待地下床看我心爱的鸭子,见它静静地睡的沉沉的。忍不住摸摸它,它却一动不动,原来它为了自由献身了。多么可怜的鸭子啊!之前,我以为动物都只是“机器人”。今天,我终于明白:自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就像它-这只在阳光下,灵魂已经自由的鸭子。
【篇三:别被禁锢在“微时代”】
随着时代的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微时代。但当人们享受微时代带来的便捷时,是否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微时代”对国人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汉字的书写。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有了自己的文明。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无不以写得一手好字为荣。一个写得好的字就是一件艺术品,就代表了作者的灵魂。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汉字文化不但没发展,反而越来越衰退。别说写一手好字,越来越多的人连字都不会写了。前些日子看了央视节目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节目,看着那些中学生们为了大赛而拼命记汉字,比赛时写出正确答案后激动的神情,我却一点也激动不起来,为什么要到大赛前再抢记呢?难道这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吗?随着微信、QQ等网络工具的发展,人们可以不动手、只动一下口就能相互问候交流,但是这样真的好吗?随着人们点击屏幕次数的增多与握笔次数的减少,人们的写字能力在不断退化,这还不值得让我们从“微时代”中惊醒,挣脱这“微束缚”吗?
亲情的淡薄也是“微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亲人之间一起生活的纽带是什么?是感情,是亲情。每天起床后互相问声好,过节时一起吃顿饭,遇到困难一起面对……。这些都是亲情的体现。可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亲情变得越来越淡薄了。从起床后的相互问候变成了手机屏幕上呆滞的表情;从饭桌上的欢声笑语变成了屏幕上的上下翻动;从一起过年时吃团圆饭变成了几条简短的信息……这些不经意间的改变都逐渐冲淡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微时代”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近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大一、大二年级的四千多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时间的去哪了”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手机、电脑等网络产品占据大学生大半空闲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我们浪费时间在微博时,我们曾想到过时间的宝贵吗?
不要再不经意间就被“微时代”禁锢,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拿起笔写一手好字,与亲人一起去游玩,让时间变得充实,别被禁锢在“微时代”。
【篇四:打破禁锢的梦】
没有梦想的人不会取得瞩目的成就,没有梦想的国家成不了伟大的国家。
——题记
梦想是什么?
他是每个人心中最美丽的期盼,从心底升起的朝阳,未来天空中的彩虹,它伴随着每一个有抱负的人的一生,他是清晰地,美丽的,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动力之源,令我们为之激情澎湃,甘心奋斗一生!
失去梦想的人,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船舶失去罗盘的指引,失去前进的动力,陷入茫茫湍流,随波逐流。没有梦想的人,就会失去理想的罗盘,失去人生的方向,思想的混沌会羁绊住前行的脚步,抑郁的乌云会遮挡对未来的企盼,即使成功就在眼前,也会失之交臂。
如同井底之蛙,终日固守着那狭隘的天空。
这口井,牢牢禁锢了一只青蛙的任何的梦想,没有梦想的灵魂,永远都会被封闭在堕落的深渊,被万千无形的锁链牵引,只会怨天尤人,孰不知,解开锁链的钥匙,就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那就是要勇于编制自己未来的美丽梦想,为之流泪流汗甚至流血。只要奋斗过,拼搏过就无怨无悔!
看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繁荣强盛,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几代革命志士建立一个富强伟大的国家的梦想,为了它,无数革命斗士、共产党人舍弃亲人,舍弃家庭,撒尽热血。为实现强国梦而舍生取义的戊戌六君子,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而舍身的李大钊、刘胡兰、方志敏……他们一个个为梦想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为摆脱列强欺侮,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带领红军完成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打碎帝国主义威胁而产生的“两弹一星”功勋,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铿锵决策,嫦娥绕月,神州飞天……无一不是凝聚亿万中国人强国梦想,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建设者、科技工作者,为了这共同的梦想前赴后继,无数的革命者为之牺牲,很多建设者、科技工作者累倒在工作岗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义无反顾呢?那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富强国家。
今天,繁荣富强国家之梦离我们渐行渐近,梦想之树正在茁壮成长,这是千千万万拥有美好梦想的中国人辛勤浇灌的结果,有梦想的人才能取得期盼的收获,有梦想的国家才能成为伟大的国家,让我们每个人怀揣美丽梦想,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篇五:突破“习惯”的禁锢】
井底之蛙习惯于对着井壁幽鸣,终究见不了天空的广阔;河泽之神陶醉于自身的川流盈溢,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永远领会不了海神若的浩淼难测、虚怀大道。
习惯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便见不了大世界,如一潭死水不思外流,全赖自生自灭尔。人如果将自己关在四角天空下,不思突破,不思进取,只能浑浑噩噩终其一生。南宋王朝不思进取,委曲求全,偏安江南一隅,最终落得个国破江山逝的悲惨结局。所谓居安思危,谋之于未乱,北狩的徽宗恐怕追悔也莫及了吧!明成祖朱棣却不满足现状,挥军北上,一举歼灭残元势力,再而迁都北京,拱卫塞北,铸就了大明王朝的辉煌。
牛顿曾经谦虚地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得。的确,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离不开前人的知识铺垫,但如果牛顿一味坚信前人,不思进取和创新,怕也是难成就他“自然科学之父”的美名。科学家们正是懂得突破习惯,敢于反对权威,才能够有所发明和创造。比如哥白尼,面对神学的权威和上帝的光环,他敢于突破习惯的禁锢,反对神学权威,坚持真理,提出“日心说”。尽管不为世人理解,更不为教会所容,他自己也落得身首异地的悲惨下场,但历史证明了他的勇气和睿智。
习惯的思维、习惯的处境往往将我们麻痹,如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安乐死”。踏不过自我习惯的约束,就会阻碍自我前行的脚步。这些习惯就如遮住我们眼睛的绿叶,阻挡了我们远视天空的视线,将使我们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就像那个洋洋得意的河神,难免贻笑大方之家。
当我们习惯于自己的处境时,该时刻警醒:也许危险就潜藏在不远处。让我们鼓起勇气,突破习惯的禁锢,走出自我的圈子,享受大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