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祭先烈】
4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是我们缅怀先烈的日子。
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我便以文章的形式,表示对先烈的缅怀。烈士,这是一个光荣、伟大的词,也是一个饱含沉重代价的词。那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换来了五星红旗。曾经有多少人?在金钱、生命、名利、地位等这些东西上出卖自己的良心、国家、同胞。而这些,对于烈士们来说,都一文不值。那是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胜利,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他们用坚实的胸脯,抵挡住敌人的子弹,从而换来国家的和平。
有许许多多的烈士,英雄们,倒在了弥漫着硝烟的战场上,抗疫一线的道路上。他们有的仅有20岁,有的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有的顾不上自己的亲人,就先离开了人世。而他们,却无怨无悔。他们甘愿抛下自己的头颅,洒下自己的热血,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是最纯洁的,最勇敢的。他们为的,是我们的国家,他们在保卫人民,保卫生命,保卫我们共同的家。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而此时,英雄们最纯洁的灵魂已升到天堂。但相信他们一定能看得见自己用生命换来的祖国的安宁,和谐,繁荣。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些可敬的烈士英雄们。每位少先队员都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好各门知识,我们将会手持烈士、英雄们留下的火炬,用生命去完成你们未竟的梦想。发奋图强,高举旗帜,继承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出一份力!
愿英魂不朽,愿英灵长留!
【篇二:清明祭先烈】
四月一日,离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来到郁达夫故居前,参加“清明?祭先烈”的活动。
随着杜老师温柔的嗓音,我们迈入了一代文豪郁达夫曾经居住过的小院。院里,草木葱茏,尤其是那柚子和枇杷,静立一角,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也许,它们曾伴着郁达夫从孩提到少年,从孤独到蜚声文坛。正厅,郁先生的画像悬于正中,我仿佛看到他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一心投入抗日之中,用自己手中之笔化为武器,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左侧镜框里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诗,是鲁迅先生赠与郁达夫的,也成为了郁达夫短暂人生的最中肯评价。
沿江而行,来到位于鹳山的双烈亭,这是为纪念郁达夫和他的大哥郁曼陀而建造的。1839年11月23日,一声枪响,郁曼陀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汪伪特务枪口之下。几经辗转,他的血衣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富阳,我想,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不忘国耻,为国家强盛而学习。血衣冢旁,白色的小花迎风摇曳,似乎在为英雄的逝去而缅怀。两侧的大树不时发出沙沙之声,好像在为英雄的逝去而悲鸣。肃穆之中,我们在双烈亭内静默、哀思、献花,亲手折的纸花寄托了我们对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佩:他们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站在春江第一楼上,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也曾站在这儿凭栏远望,写下了一首诗: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他就是郁达夫,生于斯,长于斯,他是我们富春大地的好儿郎,更是我们富阳人的骄傲。
【篇三:清明扫墓缅怀先烈】
贺老师告诉我们清明节可以去给烈士扫墓,还让我们用纸做白花。我又紧张又自豪,自豪是因为我们可以代表全校去扫墓,紧张是因为自己要作为少先队代表发言,我怕自己做得不好。
扫墓的这一天,阳光明媚,凉风习习,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了校车,一同前往水濂山。到了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景物让我忍不住“啊!”了一声,居然跟发言稿上描写的一模一样!道路两旁是苍翠欲滴的松柏,纪念碑大约有二十米高,碑顶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碑正面刻着“革面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碑身用白色云石围砌,我想:这里是不是埋葬着许多烈士?
扫墓仪式开始了,第一个环节是奏国歌,大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静、庄重,敬着队礼,目视前方。第二环节是默哀一分钟,我们把白花捧在胸前,低头闭目,神色凝重,向革命烈士致敬。
轮到我发言了,我紧张地接过话筒,捧起讲稿,抑制住内心的激动,饱含深情地开始了讲话。我越讲越轻松,一幕幕画面出现在我脑海里:读到武装斗争时,我眼中飘过了解放军手握长枪、手雷等武器跟敌人战斗的情景;读到牺牲了30多人时,我眼含热泪,想象烈士的亲人盼望他回家的情形;读到祖国繁荣富强这一句时,我忍不住暗下决心:我们的祖国很富强,但我们更要认真学习!……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讲话,他们的神情告诉我,他们像我一样热血沸腾,满怀憧憬。
我们的扫墓活动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高昂的歌曲中结束了。白云仿佛停止了飘动,静静地望着我们这群缅怀先烈的同学们。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革面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上。我想起了刘胡兰,想起了王二小,想起了李大钊,想起了千千万万个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生命的先烈们……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的幸运是这些战士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篇四:清明祭先烈】
今日,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普照着绿草如茵的大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与郁达夫文学院的挚友们来到郁达夫故居前寻找他的踪影,祭奠这位伟人。
我亲手折了一朵小白花,握在手心里,然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静静聆听郁达夫文学社苏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郁达夫小时候的故事,我不禁感叹郁达夫不愧为一个自学天才。他严谨的学习态度,让我一阵羞愧,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衣食无忧,我的学习态度还不够自觉,我要向郁达夫学习。手捧小花,我们缓缓走进了郁夫故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门两侧的鱼缸。据说那两个鱼缸还有一个故事呢!年幼的郁达夫在院子里玩耍时,看见缸内嬉戏的金鱼,便想去捉金鱼。谁知一个不小心,掉进了缸里,幸亏侍女翠花及时发现救起了他。若干年过去了,郁达夫一直把翠花当做自己的亲生姐姐和救命恩人。走进大厅,几幅珍贵的书法作品和几张郁氏兄弟的合影吸引了我,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厨房、郁母卧室、郁达夫夫妇卧室等等,这些旧物,虽然有些破损,但处处透着家的温馨和气息。
告别郁达夫故居后,我们徒步来到了鹳山公园的双烈亭。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郁曼陀的血衣塚。他是一个爱国的法官,经常审判汉奸,屡屡会收到恐吓信,终于在一天回家的路上,被日伪特务杀害。虽然他走了,但是精神依然在,激励了更多的爱国青年奋发向上。接着向前走我们走进了双烈亭,我们全体鸦雀无声,默默看着石碑,然后闭上双眼默哀一分钟,祈祷他们在天国一切安好,最后献上了亲手做的小白花。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一棵树龄有三百多年大樟树下,在这里春风拂面,鸟语花香,我们在这里写起了自由诗,我写道:眺望清清江水,围坐大树底下……
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郁达夫,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耷拉着小脑袋,静静地看着波光粼粼的富春江水和来去自如的帆船,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静……
【篇五:清明祭先烈】
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了郁达夫广场,准备去参观郁达夫故居。
我来的挺早,老师怕我们闲着无聊,便让我们折纸花,说是待会儿要在双烈亭献这种“白花”。我们折了一会儿,等到人都到齐了,老师就让我们排队郁达夫先生雕像前,先跟我们分享郁达夫从小到大的各种事迹,比如“皮鞋风波”,然后又和我们宣誓。我等了又等,等宣誓完了老师终于带我们去参观郁达夫故居了。我既愉快又兴奋地进了郁达夫故居。一进去就到达客厅,里面有一幅陈旧的待客桌椅,四周贴上了郁达夫的肖像、诗歌与事迹。我左顾右盼,心想:郁达夫学习真刻苦,竟然小小年纪就和二十多岁的人在一个地方上课!我想着想着,不知怎么的就走到了郁达夫的房间,我一进门,就惊呆了——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床破烂不堪,柜子也十分陈旧,书架上全是郁达夫的书籍,上面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我禁不住又感叹:“郁达夫在这么简陋的地方,却能有那么大的成就,真是了不起!”又不知怎么的,我就沿着西面楼梯下来,参观完了郁达夫故居。
老师又发给我们一张纸,让我们填写刚刚从郁达夫故居里看到的东西,我回忆了一会儿,接着就行云流水的写下去,一会就写完了。
又过了一会儿,老师又带我们去双烈亭。双烈亭坐落在鹳山上,我们爬了好一会儿才到达目的地。我们先到郁曼陀先生那儿,先默哀一分钟,然后我们便把准备好的“白花”拿出来,放在郁曼陀先生坟前。紧接着,我们又去郁达夫先生那儿,默哀和献“白花”。当我们从双烈亭下来,老师看还有点时间,就让我们写诗。写完了又让我们齐读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感受他的文采。
在不知不觉中,十一点三十分到了,我们就带着如愿以偿的心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