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个有趣的实验】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快乐的作文课开始了,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这节课会上些什么呢!
只见老师拿起一张纸神秘地说:接下来我们要变个魔术,把硬币放在竖起来的白纸上。”老师的话音刚落,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惊叹:“啊!”有的坚定地说:“这是不可能的。”有的毋庸置疑地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还有的半信半疑地说:“这肯定很难吧!”
老师见我们都不信,诡异地说:“好,既然你们都不信,那我就露一手给你们瞧瞧。”老师开始变魔术了,她先把一张白纸对折,接着把硬币放在白纸的对折点上,然后拿住白纸的一端再慢慢地拉开,白纸直了,硬币停在了纸上。成功了,魔术成功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又慢慢地把纸往上一提,纸和硬币就在空中了。霎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掌声。
我见老师这么容易就让硬币放在竖起来的白纸上,心理也只痒痒,于是拿起硬币和白纸,按老师的样子做了起来,但是,每次把纸头拉平的时候我的手都会不停的颤抖,硬币自然也就掉了。求老天爷保佑,这次,就让我成功吧!我再次做起了实验,终于成功了!我心里一阵狂喜,我又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们,他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硬币,有的小心翼翼地拉开白纸,还有的上下移动着白纸和硬币——
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眼看这快乐的作文课就要过去了,我真有点恋恋不舍。
【篇二: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啊,成功啦,成功啦!”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又蹦又跳。多么神奇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们猜猜有什么奇事发生?
我今天心血来潮,想做个实验,名曰:蜡烛跷跷板。什么?蜡烛也能坐跷跷板,这能实现吗?先别急,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先找来了一根又粗又长的大钢针,半节蜡烛,两个纸杯和一个打火机。第一步,把钢针从蜡烛的中间穿过去。我拿起钢针小心翼翼地对准蜡烛正中间用力扎了下去。大事不妙,针还没扎透呢,蜡烛身上却出现了裂痕。我火急火燎,心里暗自祈祷:天灵灵,地灵灵,千万别断呀!我屏住呼吸,闭上眼睛咬牙一按,欧耶!钢针成功出围。
接下来,我把两个杯子并排放好,将身穿钢针的蜡烛担在纸杯上,开始点蜡烛了。可是我把打火机按得啪啪响,另外一头的蜡烛还是老神在在,毫不给面子。怎么回事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请教妈妈。妈妈一看,笑着说:“蜡烛的棉芯都没露出来,怎么能点着呢?”啊,原来是这样呀!我拍拍脑袋恍然大悟。
当我重新把削好的蜡烛放在杯子上,心里暗暗紧张,这次应该能成功吧?我深吸一口气,尽力控制在我那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再次点着了蜡烛。我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蜡烛,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变化。只见两头都点燃的蜡烛一头在上,一头在下,都在滴滴答答不停地滴着蜡油。那一滴滴滚烫的蜡珠犹如一串串热泪,悄无声息地落下,让人不禁想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渐渐的,位于下方的蜡烛火苗变大,滴下的蜡油也更多,就慢慢跷上来了,另外一头则逐渐下降。就这样蜡烛两端你上我下,交替跷起,就好像有一股无形的神秘力量在控制着这个蜡烛跷跷板。
实验成功了,我很高兴,但是原理是什么呢?我上网查询,原来在下面一端的火焰直接烧着蜡烛,蜡烛燃烧得快,变轻了就跷起来,如此往复,就形成了蜡烛跷跷板现象。
你看,每个神奇现象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科学道理。我们只有好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练就一双慧眼,拨开迷雾看本质。
【篇三:有趣的实验】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在家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让鸡蛋浮起来。
我先找来一个碗,里面盛了大半碗水,我拿起事先准备的一枚个头不算太大的鸡蛋放进碗里,鸡蛋“咕咚”一声沉到了碗底。我问妈妈:“妈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吗?”“当然有了,你往碗里不断地加一些食盐试试看吧!”妈妈回答道。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即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食盐,慢慢地撒到碗里去。一边撒我一边慢慢搅动,好让食盐快快融化。但是,鸡蛋并没有浮起来。于是,我就不断地向碗里撒盐。撒到第五、六勺时,鸡蛋渐渐地离开碗底,开始往上升了,我高兴地朝着妈妈大喊:“妈妈,快看!鸡蛋往上升了!”我又往水里加了几勺盐,这时候,鸡蛋一下子浮到了水面上。
看到这个有趣的现象,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向碗里撒盐,能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呢?”“你去查查《十万个为什么》吧,”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回答道,“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的。”没等妈妈说完,我已经冲进了书房,翻开书仔细地寻找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答案。原来,不断地往水里加盐能加大水的密度,加大浮力,鸡蛋就自然而然地浮起来了。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妈妈满意地说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开心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有许多未解之谜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会有所发现,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四:有趣的实验】
下午,我闲着没事做,就做起了实验。
我拿了一个杯子,把它装满水,再拿了一个鸡蛋,半杯盐,一根一次性的筷子,心中充满了懂憬和期待。
首先,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水里,鸡蛋立刻沉了下去。
我想了想,然后用筷子搅水,本以为它会浮起来,没想到它在水“跳跃”了一下,又懒洋洋地倒了下去,就像刚被叫醒的娃娃一样,叫醒了又“睡着了”。
我有点失望,又把一些盐一点一点地往水里倒。这时,鸡蛋渐渐浮了起来。我非常的高兴,又把一些盐倒进水里。鸡蛋已经把它尖尖“小头”露出了水面,好像在打探周围的情况呢!
我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盐都倒进水里。现在,鸡蛋已经完全飘浮在了水面上。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开始,鸡蛋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它会沉下去;但如果往水里加盐,盐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时,盐水就可以托住鸡蛋,鸡蛋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实验,收获也不少,以后,我要勇于尝试,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
【篇五:一个有趣的实验】
春天是养蚕的最佳时节,许多同学都带了可爱的蚕宝宝来学校。老师今天走进教室,告诉我们要用蚕来做实验。
同学们惊讶得合不拢嘴,鸦雀无声的教室顿时变成了一个热闹的“菜市场”,这时大家议论纷纷:“蚕能做实验吗?怎么做呀?”我和大家一样无比期待。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中,老师拿出了一个盒子说:实验的名称就是:“验证蚕是否有视力和嗅觉?”老师又向我们要了五只蚕和几片桑叶,接着把蚕放在盒子的一个小角落,再把桑叶放到另一个角落,老师说:“我们看蚕视力如何”。只见蚕在纸盒里东张西望,仿佛在搜索食物,其中一只好像看到了桑叶,想去吃,可它动不了,因为它和其它蚕的尾巴缠在一起了。老师把它们放到更近的地方,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看见桑叶,同学们都急了,大叫道:“它们又笨又瞎,它们可真是“盲虫”。”突然,它们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很惊讶。老师又说:“让同学拿放大镜来观察它们是否有眼睛?”结果发现,它们头上真的有一双黑黑的小眼睛,不用放大镜还发现不了呢!
它们有视力,那有没有嗅觉呢?老师又拿出了一片干巴巴的桑叶和一片新鲜的桑叶,把这些桑叶放到了各个角落,两只蚕闻到了桑叶味,扑了过去。还有一只蚕本来想去吃身旁的旧桑叶,可它一闻不对,停了几秒,又扑向了新桑叶,最后两只蚕加入了啃食的队伍。
事实证明,蚕是有视力和嗅觉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多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