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的粽子】
来深圳定居十几年,我们一家也渐渐沾染了不过节的习气。
深圳大约是没有什么传统风韵的,逢年过节最大的特色便是各大商场开始打折。商场里都是人挤人,一派热闹喜庆的模样,只是这节过的如何便不太好说。
在我们一家还过端午的时候(其实大概只是仪式性地参与一下),妈妈会在门口挂一束艾叶,我不大记得艾叶是否有香气,只记得开关门时那束叶总晃来晃去,看着挺有趣。
龙舟自然是没得赛的,顶多也就赛赛纸船——倒盆水,把纸船往水里一放,看它慢慢悠悠漂一阵子,末了沉下水底,这有什么意思!
这么说来,端午节最有意思的也只剩吃粽子一环,这倒也是我们最期待的。
楼上心灵手巧的婆婆总送来亲手包的粽子,这粽子确实好吃,也不太清楚是不是有什么秘方。看得出来的只有糯米、红豆、还有一块分量很足的肉。
乍一看还挺普通的,但细看就会发现那米不是雪白的,而是带着点浅棕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发现了这美味的奥秘,并坚定地拒绝了所有白花花的粽子,现在想想大约只是入了味导致的。
粽子绳扎得很紧,把一只肥嘟嘟的粽子勒成了一圈一圈的,活像要爆开了似的。那结用手解不开,得用剪刀剪断草绳,才能吃上粽子的内容。
把那深绿色的粽叶剥开,里面是一个有点松散的锥体,绳子勒着的地方明显凹进去一圈,但重点还是在那扑鼻的香气上。用筷子挑开米,里面的内容一清二楚,红豆已经煮得软糯香甜,糯米很有嚼头,肉块溢着肥美的香气……这些都是我们对着新煮的粽子不愿停嘴的理由。
糯米不好消化,因此小孩子只吃了几个就被勒令不许再吃,于是只得眼巴巴地围着大人转,等着能吃到一两块那让人口水直流的肉。
到现在,偶尔也一时兴起地尝试把白米粽子滚着白砂糖吃,喀吱喀吱的口感倒也不错,只是无论如何比不上那回忆里的肉粽了。
【篇二:端午粽子香】
端午又到了,人家炊烟里都飘出了浓浓的粽子香味。
每年的端午,是住在农村的老少爷们的大忙时节。端午的前一天,大伙儿都会很早的起床,因为还要准备为包粽子的材料呢!那天,爷爷也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午饭后,爷爷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粽子。爷爷包的粽子可真漂亮!一个个就像小孩子的拳头。
天刚黑影儿,爷爷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他自己也彻夜不眠,守在锅旁边,不断的往火堆里添柴,时不时还往大锅里加水。生在两颊银白的胡须,被汗水湿透了,亮晶晶的。爬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照耀下,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在爷爷的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他脸上那股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老农。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泛出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爷爷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继续着他的守望。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终于喷出了浓浓的香味。爷爷把它们从锅里提出,然后摆晾。这时,爷爷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我们也就成了最幸运、最骄傲的“天鹅”。剪下一只粽子,剥开它,欣赏它,吃着它,回味着它。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不光是我们的粽子煮好了,大伙儿的都煮好了。因为午饭后,大家还有一个隆重的节目,那就是聚在一起,交换粽子、吃粽子。我们儿时常念“一颗粽子一颗心,换粽可得满堂金”。大家吃着交换来的粽子,脸上露出了甜蜜而幸福的笑容。
爷爷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人物。爷爷常常以此教导我们,为人要忠,要像那位古人一样。
爷爷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他,总学不成。别人问他,他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爷爷的秘诀在于别人没有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篇三:端午节包粽子】
我的家乡在淄博,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篇四:端午节包粽子】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端午节这天,妈妈买来粽叶,端出泡过的江米,洗好蜜枣,准备开始包粽子。我也想自己动手包粽子,便自告奋勇要帮妈妈包粽子。我拿起粽叶一卷,挖了一大勺江米倒在粽叶里,双手一合,结果粽叶散开,里面的江米也散落一地。看来包粽子并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妈妈笑着说:“你要仔细观察,多多练习,就能包成一个漂亮的粽子”。我又一次拿起粽叶,认真观察妈妈如何包粽子。只见妈妈不慌不忙地拿起两片粽叶,卷成圆锥形,往里面倒进少许江米,然后放入一颗甜丝丝的蜜枣,再倒入一些江米盖住蜜枣,然后用粽叶包裹形成一个三角形,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紧紧扎住,一个饱满、精致的粽子包好了!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又尝试了几次,终于包成一个“合格”的粽子。
妈妈问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我知道那是因为人民为了纪念古代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妈妈还说包粽子是流传很久的民俗,我们要学会这门“技术”,更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知识,长大才能做像屈原那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哎呀,我的粽子煮好了,我可要好好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啊。
【篇五:浓浓粽子香悠悠端午情】
五月的悸动中,纷至沓来的是艾叶摇缀、荷韵清凉、药草飘香,暑气漫溢的炎热在中药的调和中温柔了许多。
艾——全草入药,可温经、去湿、散寒、止血……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可制艾条供艾灸用。
不必说年年端午门前挂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说艾灸缕缕萦绕心头,单是一口软糯清香的青团,就足以唇齿留香数日了。
水波泠泠,山脚下河水轻抚过石滩,拂过青树翠蔓沙沙作响。岸边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长着一丛艾草。微风卷过,激起阵阵异香,在水花浮动间荡漾。姥姥带着我采几株艾草,叶片上柔软的绒毛扫过手心,留下药香四溢的温柔。冲洗,择净,在锅中煮出翠绿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软的叶片捣成深绿的浓浆。姥姥把糯米粉细细筛过,阵阵雪白纷扬而落,又倒进艾草浆。一会功夫,光洁柔软的面团便焕发着翡翠般的光泽。冰凉的面团在手中滑过,团成杏儿大小的小球,在锅里蒸熟。咬一口,冲鼻的艾香首当其冲,糯米的软糯香甜混杂着草药淡淡的清苦,却有别样的清凉。
箬竹——以叶入药,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清热止血,解毒消肿。
粽子是所有人最温情的端午记忆。姥姥总是提前早早地买好成捆的箬叶,浸水泡除泥沙,端午节独有的清香自此便弥漫开来。一颗颗雪白圆润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腾,涨着鼓鼓的肚子,可爱极了。姥姥捧起一张箬叶,叶子在她粗糙的手掌里竟然显得格外娇小玲珑。姥姥熟练地把箬叶卷成圆锥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两个蜜枣,或装上我最爱吃的咸蛋黄和鲜肉,以糯米封顶。双手一压,便把粽子牢牢盖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彩线缠绕下锅煮熟。水汽氤氲间,糯米香甜温柔了他的背影,粽香弥漫丰盈了我的回忆。
藿香——全草入药,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拣去枝梗杂草,整理成大小统一的枝叶,曝晾干燥,揉碎后再扬去尘土。姥姥将香材碾切成小块,在土灶铁锅上小火煸炒,点点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额上肩头,浸湿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细,裁下一块方形的彩布,绣上小巧的纹饰,手持银针,引着丝线在布间飞舞,把彩布缝成四角形。我帮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进棉花里,填进小布包,拴上彩绳铃铛,小巧的香包便诞生于巧手之间。最喜欢的便是把香包挂于书包上,银铃脆响携着异香飘随,把一份温情常带身边。
端午情绵绵,草药香悠悠。裹着碧绿的心事,苦涩而沁人的药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
【篇六: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妈妈说:"苒苒(我的小名)我来教你包粽子吧!″我听了一蹦三尺高,说:"好呀!″
妈妈把洗好的叶子拿出来,我说:"妈,你从哪儿弄来的树叶子呀?能包粽子吗?"妈妈听了说:"傻孩子,这是槲叶,专门包粽子用的,它和糯米是很好的搭档。″妈妈把糯米拿出来,妈妈对我说"糯米要在水里侵泡7到8个小时才可以包粽子。"
我等啊等啊,等到花儿都谢了时间才到,妈妈把糯米拿的出来,然后又把槲叶拿出来。妈妈说:"叶子要拿好,糯米放中间堆成一条线,中间要弄好,底下往上放,手拿住,放点糯米水,两个绑一起。″我疑惑地问:"妈妈这一句绕口令到底是什么意思呀?″妈妈说第一步,要找两片不错的槲叶,然后坏的槲叶往上面放,好的槲叶往下面放。槲叶中间有一条黄线,这个就是它的茎。上面槲叶的茎和下面槲叶的茎要对齐。我说:"第一步也太简单了吧。"妈妈说:"难的还在后边呢!″我却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能难住本大小姐的?"妈妈说:"你真不知天高地厚!第二步要把适量的糯米放在槲叶中间像一条线。"我一听就十分沮丧,刚说过的话在耳边回荡。我的天呐,刚说完就像被一个响亮的耳光扇了过来一样,我的世界一刹那间倒塌了。妈妈说:"别急,别急,还有第三步,第三步就是要把口闭上。″我装疯卖傻:"什么闭嘴呀,我会。″妈妈说"你的小计谋我早就发现了,你看二三步太难就不想做了,准备打退堂鼓了啊。"我狡辩道"怎么可能?″妈妈说″那你就跟我好好学。"看来我的小计谋早就被妈妈识破了,唉,硬着头皮也得上。
"四五步很简单,下面没闭口就让它往上面放一点。然后用手先拿住,再放点糯米水,这样上边也闭口。把两个做好之后就把它绑到一起,一个粽子就做好啦。"我说:"妈妈,咱们两个合作吧?""好吧,你一个人包又慢又不好。还是让我来帮你一下吧。″妈妈我们俩合作,我做一四步,妈妈做二三五步,就这样,我们俩做了一个又一个粽子。第二天也就是端午节这天,我便吃到了我亲手包的粽子。因为太好吃了,我吃货的本性就暴露无遗啦,偷偷告诉你:我一连吃了三捆粽子。
包粽子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端午节的气息,还会让我们锻炼动手的能力。这个端午节你包粽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