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凉风】
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个的夏天,一个平淡的,又夹杂的特别的夏天。
倒不是因为那年的夏天里蚊子特别多或特别少,也不是因为那年新口味的冰淇淋特别好吃或特别难吃。
那年夏天,小区里停了一次电,物业不找人来修。搞得整个房子里和蒸笼一样。
母亲当时听我被热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一堆动静,就缓缓从书中抬起了头,轻声说:“去凉席上躺一会吧,稍稍凉快一点。”
那个时候我四年级,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稍稍有了点知识就最喜欢和母亲顶撞,还非要把母亲噎得无话可说的年纪。张嘴就道:“才不,去席上睡不成铁板烧才怪。
母亲看了我一眼,说:“你这样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更热,还不如去躺一会,心静自然凉……。”
我不耐烦,打断了她的话,说:“好好好,去去去。别说了,心烦。”
我躺在凉席上,翻来覆去了好几下,心中无比烦躁,热浪漫天席卷而来,睡不着,便让母亲给我念一些枯燥乏味的词句,和着窗外一声高过一声的蝉鸣,我竟然真会周公去了。
睡着睡着,竟然真的隐隐约约感觉凉快了起来,在朦朦胧胧之中,感受到有一缕风,细细吹拂过我的面颊,缓缓掠起了我的发,很舒服。这阵风,轻柔地抚平了心中的所有燥热,身上的所有燥热。大概真的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了吧。
大概是睡相不太好的缘故吧,我也许是压到了什么东西,有些许疼痛袭来,睡梦中朦朦胧胧地掀开了一下眼睛,翻了下身,才发现,一个人影。
母亲在扇风,她举着扇子,一下一下的。我隐隐约约看见了汗水滴滴答答的从她脸颊上划过,恍恍惚惚听见她嘴中低低的,轻轻的喘气声。
我别过头去,感觉睡意没有了,一点都没有了。
我曾经读过很多篇关于写母爱的文章,千篇一律者有,滔滔不绝者有。但我觉得这些文章里很多体现母爱的举动我都经历过。亦或许是他们所书写的爱太热烈,太明显,而我母亲给我的,太平淡,太细节。
细节到粗心大意的我,难以发现。平淡到素来喜爱轰轰烈烈的我,难以感受,认为母亲并不爱我,并和她作对。
想着想着,眼泪就无声了下来。和她低低的喘息混在了一起,和她凉凉的风融在一起,和她淡淡的爱化在一起。
【篇二:凉风起,秋意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空气中没有了夏日的炎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道路旁的梧桐树上的树叶开始泛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凉风起,秋意浓。
十月,初秋,夜晚,一场秋雨正在冲刷着夏季的余温。穿衣,推门,离家,去街上感受今年的秋意。“一场秋雨一场寒”走在街上便感受到丝丝凉意蔓延在空气中,围绕在身边,慢慢地贴近肌肤,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抬头,看着雨点从夜空中坠落,映着路灯的灯光你会发现每滴雨点并不是直直地落下来的,而是一道道放射状的斜线。没有雪花飘落时的妖娆,没有落叶凋零时的摇曳,几滴雨点落下,每一滴都在地面上浅起一朵水花,之后便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一切都是那么安详。
漫步,一片梧桐叶在空中舞蹈着,在这场秋雨中“谢幕”。这是我才注意到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早已用自己的落叶给光秃秃的柏油路戴上了星星点点的装饰。每片树叶都安静地躺在地上,都安静地等待风起,都安静地准备着离开这个世界。梧桐树已不再是盛夏的浓绿,从中可以看出几分微黄。那种颜色就象水彩画一般,但不同的是那几片与树枝“难舍难分”的树叶为这幅天然水彩画多添了几分浓浓的秋意。
看着,路上的行人打着雨伞或戴着帽子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跑去,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揣在口袋里,嘴里也抱怨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和这似乎是突如其来的秋意。而我则继续在路上漫步,古诗中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呼吸这清爽的空气,能嗅到秋意的味道,象新茶一样的芬芳而不会过于浓厚。端详这初秋的夜景,能看到秋意的颜色,象水墨一样的淡雅而不会过于单调。聆听这冷寂的季节,能听到秋意的声音,象天籁一样的美好而会不过于伤感。
凉风迎面踹来,带走了几片落叶也带走了最后残留的夏意。每个秋天都象今年的一样却又都不完全一样,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或长或短,不尽相同,但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不多不少;每个人经历过的事情也都不一样,但全都是喜怒哀乐,不温不火。也许生命中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就在这个秋雨飘落的季节。就在这个落叶摇曳的季节。就在这个凉风起,秋意浓的季节。
【篇三:夏日凉风】
炎炎夏日,我坐在家里舒心地吹着风扇,看着报纸。忽然,我被《晋江经济报》中的一则报道吸引住了。
在7月15日报纸头版的显眼位置上,有一幅大照片。照片上有几位头戴草帽的环卫工人正聚在一个大的保温桶四周喝着茶,聊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保温桶的右边挨着一个保温箱,里面装着馒头;保温箱的旁边还有纸杯、湿纸巾、面巾纸、一次性手套等。大照片上有一行字——环卫工人的“加油站”。
我连忙把目光转移到照片左侧的文字上。原来,这是三创园对面的农家饭庄专为环卫工人设立的“爱心奉茶点”。这里除了有茶水,还有点心和一些常备的防暑药具等。夏日里的每一天,总有三三两两的环卫工人到这儿休息,给自己“加加油”。经记者多番联系,本不愿接受采访的店主才说出了一切。原来,世纪大道三创园路段没有可以让环卫工人休息和喝水的地方,且工人们也舍不得花钱买水喝。于是,店主就萌生了设立爱心奉茶点的想法。后来他觉得环卫工人很早就要出门,有时可能顾不上吃早饭,所以就想着再配一些点心;又考虑工人因为工作,双手会沾满灰尘,不方便拿馒头,于是又配备了一次性手套……在店主看来,这些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力所能及的事,不值得宣扬。但为了让更多人加入爱心公益的队伍里来,他才接受了采访。
果然,报纸的宣传效果确实不一般。这不,新闻刊登后,爱心店主的一个个体贴入微的善举,不仅给顶着烈日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送去了一阵阵凉风,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善心人士加入慈善的队伍中,许多人纷纷为奉茶点送来豆浆、包子等食品……
看完这一系列的报道,我激动地冲妈妈喊道:“妈妈,快带我到三创园,把我们家那箱面巾纸送过去吧!”
善是严冬里的暖阳,善是酷暑里的凉风;善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传递。愿这一阵阵“慈善”之风吹遍晋江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