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记忆,碎片】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21世纪,生活上的突飞猛进让生活都变得快节奏。为什么不停下脚步,回首看一下那一块块记忆中的碎片呢?——题记
遇上这样零零散散的生活,不免有些烦闷琐碎。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积如山,令自己感到无限的压力。
漫步在花园之中,雨后的空气分外的清新,一朵朵娇艳欲滴的花朵迎着人们摆动着身姿。那含苞待放的,好似一位娇羞的少女,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滴滴晶莹的水珠汇聚成一个个坑坑洼洼的小水塘,时不时有几颗剔透的露水从叶片间滑落,滴入水中,泛起一阵阵涟漪。
在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之中,露珠在那几片绿叶之中自如的穿梭,在太阳的照耀下,似乎有星星点点的光亮,但那光亮异常的闪烁,内心的好奇心促使身体不由得渐渐靠近。
一步接着一步靠近那一片亮光,不小心踩入一个小小的水潭之中,溅起阵阵水花。看清了那亮光的来源,原来是一块镜子的碎片。小心翼翼的拿起那碎片,就好像在抚摸着一位熟睡中的婴儿,那样的轻柔。镜子映射出自己的面庞,才发现自己确实成长了不少。本稚嫩的婴儿肥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那青涩的脸颊。
本雨过天晴的天气,有飘起了一阵阵绵绵的细雨,如丝如缕。给整个花园都镀上了一层迷蒙的纱。眼前的景象变得些许朦胧,如梦境中一般,似幻似真,这景象,仿佛在何年,何月,遇见过……
记忆中的碎片如拼图一般凌乱
“滴答滴答……”,在雨帘中,远处的教学楼隐隐可见。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的上空徘徊着。雨声混合着那清脆的下课铃声,组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太阳透过云层,透过那氤氲的雾气,如仙境般梦幻。身着统一的洁白校服的学生们在操场的走,他们就如同校服一般纯净无暇。在这浓墨书香的校园之中,不仅仅有学习,更多的则是那课间的欢笑声。
在每班之中,都有着属于每个班的经典。几位要好的女同学一起挽着手一同聊天,上至未来梦想,下至热门八卦。而男同学们则是成群结队的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但其中,不变的则是互相一同打打闹闹,疯疯癫癫的。在太阳的映照下,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庞显得更加的童真,欢乐。挂在高空的五星红旗迎着风儿飘着,是在象征着什么吗?
少年时那段没有愁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是那么的开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眼前渐渐一片朦胧,晶莹的泪水不断的在眼眶中打转,当年的那段时光是那么的,那么的快乐。是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从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这生活变得那么的琐碎复杂。
那年的天真岁月,变成一块块的碎片尘封在记忆的深处,等待着有心人的拼凑。将那副凌乱的拼图重新拼完整。
在遇上这个碎片化的生活时,为什么不回忆一下那段记忆中的童真的碎片呢?
【篇二:碎片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互联网与从前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的互联网已然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却依旧带来一些缺点,例如:“碎片化”。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快。而现在则是讲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来说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只要到看书时便会开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脑的强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书,却无法提起精神来看,又或者心中会涌起一阵强烈的烦躁感让你不得不放下书,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后就再也不会想拿那本书来看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内涵。仅仅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没有逻辑感。发消息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与收看率而写,其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消息与文章就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的“文字垃圾”。长此以久的生活在这些“文字垃圾”的熏陶下的结果,就如同刚刚的例子中的结果一样:对文章会失去兴趣,心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对所有的文章产生烦躁感与厌恶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阅读”。
我不知道如果精卫没有填海,如果孙悟空没有随唐僧取经,贾宝玉没有喜欢林黛玉,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美丽之处消失了,人们的生活会不会由此而改变。但是我们若是依旧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美好。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在纳兰容若那时就有手机的话,那么在卢氏死后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诉苦,也就不会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这么美的诗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时代也有手机,那么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就会马上刷朋友圈说:今天我见到小草从底下冒了出来再附张图,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春》这样优美的散文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而这个结果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时代好好的成长。所以我相信,人们也是时候来反思自己了。
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一定会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时候我们还是得适当的学会“取益避害”!
【篇三:碎片难填灵魂之厚】
时代的齿轮缓慢运转,但人们却活在加速的生活里,为了活得像个人样,他们开始充实自己。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往前奔跑的步伐,却没谁选择按下暂停键,效率至上的选择“强迫”他们走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渗入人心,成了一条最佳的捷径。因为它巧妙地让你认为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学了更多知识,也许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实现了效率而沾沾自喜。
鲁迅曾言,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而今人却一味地走向极端,只追究挤好海绵,却用了那些水浅薄化了知识。如同一滴水中的油,只能看宽度,却没有什么深度。而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碎片化的生活,反而是在于人。人的追求改变了,这才使得鲁迅的话出现变质,那些高效后留出的时间不用来探究灵魂的深度,却是企图以一张张碎片遮掩空洞的丑态,期翼于融进各式圈子,以拥有更多虚无来展现自我,满足自我。
凉风微起,碎片离乱,丑态依旧。于是人们寄托于用更多碎片式的方式,逐渐分离自我来达到充实自己虚无的幻想。为何?其一在于碎片式生活的渗入,这已经成了一条定理,从众的心理促使着人们于加速的现实中不断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生活有着无限大的好处。石黑一雄于“浮世画家”中告诫着读者,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从众并非同流合污,更加不可能是深陷泥潭不愿动弹!
其二在于一个更加悲哀的现实,人们自动放弃了对精神的投喂,他们安逸于金钱至上的社会,成了躯壳的奴仆。物质如雾障目,我们盲了心看不见现实与灵魂分离的矛盾。
而碎片化生活不应该再成为人们被物质所役使的借口了,这一张遮羞布应被扯下,让我们去直面精神与灵魂的呐喊!时间的齿轮再慢也不会停下,也许,是按下我们自身的暂停键的时候了,用海绵中的水去完整自己,增厚灵魂,莫再囚于物质了!
停下吧,一分钟也好。…
【篇四:时间的碎片】
凡事都有两面性,时间的碎片化也不例外。当时间如同切开的蛋糕般落下边角碎料,它们究竟是“画饼充饥”还是水滴汇成大海,我想应该二者兼得吧。
现代都市人群大多行色匆匆,时间于无形中被分割开,上下班途中,业余空闲时间,甚至是上厕所的时候,都是时间落下的边角碎料。网络与手机的存在,让我们在时间的碎片里捡着阅读的碎片,只可惜如同猴子摘玉米一般一边捡,一边掉。
微博热搜榜每十分钟更新一次,每一天打开微博,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网民们就像是参加了一场跟团游的旅行,在一个景点处拍照留念后再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而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照片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甚至出现断章取义,歪曲新闻事实的现象,或是夸大客观实际,以此来博取点击量和浏览量。大多体验过碎片阅读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空虚。尤其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阅读的人,看起来似乎生活非常充实,实则如筛子一般,满是漏洞。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一种休息放松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碎片化阅读会变得越来越主观化,我们会有选择性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以次带来心理上或是感官上的快感。而碎片化的只是吸收虽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遗忘率巨大,它仅仅像是在大脑中走了一个过场就匆匆离开了,所以当我们结束阅读时就产生了一无所获的巨大空虚感。这就如同画饼充饥一般,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能较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也会因量变而引起质变。就拿学生来说,在英语这门科目上,单词量是较为重要的,可平日学习生活十分繁忙,不可能有专门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单词,如果能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日积月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也能使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转换学习工作时能更快的投入进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就像拼拼图一样,由小而见大,能很好的提升自己。
蛋糕的碎屑若是散落在蛋糕周围,它们注定是没有价值的,可若是将它们当做装饰点缀在蛋糕上,也能使蛋糕更加诱人,碎片化的时间也是如此,只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很多,为生活增添乐趣和充实感。
【篇五:碎片的记忆】
有人说人的一生像是奔腾的大海,波涛汹涌着卷向远方的尽头。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如大江大洋一样浩浩荡荡,卷起一朵又一朵晶莹的浪花。更多人宁愿如一条山间的小溪,静默无声地流淌在林间,映着两旁的令人惊艳却不为人知的景色。
大海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地绽放,如同现代人零碎的生活记忆,尽管是不可否认的美好,但却无法在心中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而山间小溪里流淌着的每一滴水都清清楚楚地存着流经过的每一块岩,每一丛花,记着每一处荒芜,每一缕希望,生生不息。
碎片化的生活,以朋友圈为例,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了,可以感受来自天南海北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喜怒哀乐,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可碎片就是碎片,那些图片文字是旁人的生活的碎片,当你把目光全部放在旁人生活的片段上的时候,你自己的生活也就成为了片段。当然,这并不是朋友圈的错。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也太重复,每天机械一样的上班下班,起床睡觉,快到周末的时候会惊讶地意识到,原来已经过去一周了。
似乎记忆还停留在前一天桌上的兰草,而今天一看,其实它早已枯死了。所以中间的记忆是不见了吗?并不是,它只是被人不自觉地忽略,于是化作碎片,淹没在一朵一朵浪花间了。
那么是否还记得笑得最开心的那一天,是否还记得哭得最悲痛的那一天?若不记得,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它们没有消失,只是伴着大大小小的记忆碎片一同淹没在一朵一朵浪花间了。
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只会想不起来。
但因为碎片化的记忆太多了,想不起来的期限也就无限制地延长了。海面上的浪花是没有形状的,记忆也是没有标记的。只能期盼最珍贵的记忆不会在波涛摇曳间褪色斑驳。
所以有时候真的应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每一天是否过得有意义,是在生活还是只是活着。虽然看上去,是否有意义对于现代人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许吧。
其实人的一生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但总要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把那些碎片合起来。抬头望望天空是否湛蓝,低头闻闻花草是否清香,感受此刻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然那些碎片碎久了就真的飘散了,于是整个人就真的变成碎片了。
【篇六:记忆碎片】
每每到了夏天,我总会想起几年前陪我度过暑假的那间屋子。
暑假里,父母不安心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于是每天都把我送到外婆家。那是个极小的屋子,白天阿姨上班不在,就只有我与外婆、和一条极温顺的狗。
只要写完了作业,外婆就任由我玩。有时候手上拿的零食被狗偷去吃了,有时候发出怪声惹得狗直跳,有时逗狗玩踢翻了垃圾桶……那时候天天电视上放映《武林外传》,一遍又一遍重复地看,似乎永远都不会腻;两人比赛算24点,或是打扑克下棋;外婆教我用废纸折纸盒……那时还是拨号上网,偶尔只在电脑上玩一些简单的连连看。
若是天气好,我还能与外婆一起下楼遛狗。我和狗比赛跑步,或者和外婆偷偷躲起来看狗四处寻找。夏日炎炎,我总是跑得满头大汗,狗也将舌头伸出来。“快回去吧!”外婆用上海话唤着我。
坐在风扇下面,我拿着大蒲扇拼命地扇,一旁狗也拼命地喝水。外婆擦了我头上的汗,又去切了冰西瓜来。外头蝉越叫越凶,我与外婆却因我把西瓜籽吐到外边去了而哈哈大笑。
时候不早,该准备晚饭了。我学着外婆和饺子馅,包出一个个卖相奇怪的饺子;帮忙剥毛豆,手指头上都是毛豆的香气;偷吃一片黄瓜,偷拿一块荸荠,笑那条狗怎么连蔬菜都吃得津津有味。外婆以前在新疆,所以有时她也会为我烧新疆的手抓饭。外婆不爱吃鸡肉,也不吃香菜,于是桌上摆的往往是红烧鸭肉。她经常给我烧萝卜,说能明目;也给我烧木耳,总是叫它“血管清洁工”。
待外婆去烧菜,我便在房间里安心坐下了。狗也在它的小窝里躺着,到了一定时间便去门口候着我阿姨回家。待到我妈妈下班,我们便四人挤在一张小桌旁,外婆告诉我要吃完饭再喝水,我就只管吃。我和外婆听她们讲公司里的事情,那只狗只好在一旁馋得直流口水。
后来,又几场大病,住了几次院,搬了几次家,外婆住在了很远的地方。一年只能见到四五次或更少,只好盼着大年初一给外婆拜年。所幸如今身体尚好,餐食请了钟点工打点,有狗陪着应该不会很寂寞。只是我夜里不禁想起外婆的笑颜,想到那胖胖的手掌和充满花露水味的手帕,不免担心她的起居、身体情况。回忆种种,潸然泪下。
繁忙着,繁忙着,有时外婆的笑脸在我脑海里渐渐模糊起来,记忆一片一片伴随着感伤袭来又消失。我意识到时间会冲走一切。我开始读到一些悲伤的故事,或是一些乐观的故事。我回忆的碎片碰撞他人的回忆,哭泣着,最终撞出了一颗柔软而坚强的心。
我终于明白一味的感伤总是像玻璃碎片那般刺痛人心,人总是在生活的磨砺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