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捏泥巴】
一阵泥土味儿的香,悠悠地飘进了我的鼻孔,我忍不住猛吸了几口气,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气味便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久久不肯消失。那味道像一只巨大的手,把我的脸推到了右边我看了看,没东西;又把我的脸推到了右边,我看了看,没东西;那手又让我转了半个圈,嘿,果真有小孩在捏泥巴!
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蹲下身来,抓起一块泥巴,在手中翻来覆去地捏着,一种亲切的感觉便荡漾而生。雨后的泥巴,很潮湿,很松软,只要拣掉泥巴中的石头,再加一点干泥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自己想捏的形状。我抓着泥巴,在手中翻来覆去捏结实,幻想着我捏好后,每个小孩都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争着叫我教他们。可我捏了好一会儿,手中的泥巴仍没一点儿形,不是太松就是太结实,不好捏。这时,一个胆大的小孩抢过我手中的泥巴,娴熟地捏着,不一会儿,就捏成了一个孩子形状的泥巴块,我一下子就对他刮目相看,可那小孩却说:“这才是我的一般水平呢!我认真捏的话,比这还好看呢!”
再把日历翻到2009年,回忆起童年捏泥巴的场景,心里就会亲切无比。那年,我5岁,正是孩子们最贪玩的时期。那个时候,我家门前有许多土块,每次我想捏泥巴了,便拣来一些比较松软的土块捏。我的想象很丰富,每次捏都会捏出许多新奇的玩意儿,有时候连大人都赞不绝口!有一次,我捏了个小汽车,一个邻居的小孩看了很是喜欢,那时我只知道钱可以买许多好吃的东西,便让那小孩拿钱和我交换,结果那小孩拿了一张100元和我交换。我把100元拿回家,可想而知,我被家长臭骂了一顿,100元也还给了那个小孩,可小汽车却送给了他。
现在,一个个学习作业压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这么自由的玩耍,但想起以前的事情,多么怀念。
【篇二:玩泥巴】
广阔的田野上,总是立着几座白皑皑的蔬菜大棚;万里无云的天空中,偶尔“叽叽喳喳”飞过几只麻雀……我却喜欢这宁静的田野和遍地的泥土,几乎整天都宅在“田野妈妈”的怀抱里,玩泥巴。
背上我的玩耍工具,踏上我的“小毛驴”(滑板车),顺着昨日的足迹,一路哼着小曲儿,一会儿就“到站”了。
坐下来,用小铁锹往泥土里使劲一插,然后用足力一撬,铁锹上面的泥土,就与下面的泥土分开了,再把泥土轻轻放在脚旁。重复着这一连串动作,一会儿工夫,一个小坑就搞定了。接着,打一桶水,倒入小坑。准备好了!可是,我左看看,右看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了!是“馅料”,做泥巴团子怎么可以少了它呢!
我抓起剪刀,挎着竹篮,顺着路边,挑野菜。想要团子做得好吃,那得挑新鲜的野菜。左一束,右一把,没费多大功夫,就满满一篮了。别看现在满满一篮,洗起来就不然了。一场“冷水澡”后,似乎很冷似的,野菜全都挤在了一起,“缩”成一团。
哈,准备工作总算做好了!我回到小坑旁,先把野菜馅料放在一边,然后系上围裙,撸起袖子,那样子跟爸爸下厨时,没多大区别。我先抓起一把泥土,泡在小坑里,等它完全浸湿,费劲儿掏出来时,原本松散的泥土,转眼变成一坨软塌塌的烂泥,趴在我的手心。嘿,要的就是这个模样!最后,我把泥巴压扁,放上洗好的野菜馅料,搓成圆,洒点儿水,不一会儿,一个黑黝黝的泥巴团子就大功告成了!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我的“杰作”,向大家展示。小青姨妈看见了笑着说,她小时候,就喜欢和我妈妈一起做泥巴团子。
也许,我喜欢玩泥巴,就是妈妈的遗传吧!
【篇三:泥巴与陶土】
老李刚回到家,就看见儿子坐在火炉旁捣弄那些泥巴,老李的脸就拉了下来。儿子堂堂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去找工作,就一直呆在家里研究那些泥巴——儿子口中的陶土。管他叫什么土,在老李眼中就是一烂泥巴。老李跟儿子谈过这件事情,但儿子说,这是他的梦想,他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老李没再说什么,认为儿子只是一时兴起,过不了多久就会去找工作。
但一两个月过去了,儿子依旧没有去找工作。这天,老李回到家,看见儿子坐在火炉旁,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你怎么还在这儿弄这些泥巴?玩这个有什么用?又赚不了钱,不能当饭吃!”“再等几天。”儿子只说了这一句,就从身边拿起陶土,自顾自捣弄起来。
这几天,老李回到家,都能看到陶土有着不小的变化:先是有了初步的形状,后来就有了些颜色,最终,在老李惊奇的目光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精美的花瓶。
儿子拿起花瓶,说:“其实我一直都在工作,我的工作就是陶土工艺。可能你们会认为这不是正经的工作,不能赚大钱,这些东西在你们眼里只是烂泥巴,但这对于我来说,承载着我的梦想。而且,家里的花瓶,饭钵,这些都是用陶土做成的。其实,一件事物的好坏,关键在于你看待事物的眼光,眼光不同,价值也就不同。”老李呆呆地站了好一会儿,才默不作声地拿起那个花瓶,向房间里走去。
之后,老李看见儿子在做陶土工艺时,会停下来看看,时不时还会去帮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