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光环】
“你们是我头顶的光环,你们将给我力量;你们是我头顶的光环,你们将给我希望;希望我也是你们的光环,给予你们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位明星受访时,所谈到希望自己与粉丝的关系,可并非事事都完美。“追星”一词当下成了社会矛盾思想的体现。粉丝们对明星狂热的追求于明星而言到底是光环还是压力环?明星们能够带给粉丝的集聚效应,究竟是动力还是阻力?
追星是一把双刃剑。一位明星从默默无闻到大红大紫,所经历岁月的沉淀也许正是他努力的体现。而粉丝们对这位明星从始至终的热爱往往能够通过明星的星路历程而映射到粉丝的生活身上,给予粉丝们追求的勇气,向前的动力。因为他们不断努力,始终眺望着远方的明星光环。
少男少女或许往往因明星的事例而勇于追求自己的兴趣与梦想,取得成功。香港著名影星李连杰从小将李小龙作为自己的偶像,立志将中国功夫文化发扬到好莱坞,最终当他登上星光大道的那一刻,我想,他是做到了。美国有一位少年,自小受到当时政治明星肯尼迪的感召,这仿佛成为了他头顶上的光环,于是,他决心要成为和自己偶像一样的人。二十年后,当他走进白宫,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所梦寐以求的梦想,他就是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也有的人因为热爱邓丽君而成为了歌唱家,崇拜乔丹而成为了篮球运动员。明星于他们而言是头顶的星辰,是奋斗的目标、光环。
追星是一把双刃剑。反观当下娱乐圈,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的明星反倒默默无闻,一夜爆红的现象级明星比比皆是。粉丝对明星的追求早已不单单是热爱,而是一种伴随流俗而改变的狂热和不计后果。大连一名十六岁少女因崇拜的香港影星张国荣自杀而自杀;温州的一名中学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尽。这样的现象,不仅造成了粉丝的悲剧,还给明星以巨大的压力。试问此时,他们头顶的光环还依然存在吗?
追星是一把双刃剑。狂热追星在当下社会是一种病态,却也快要成为一种常态。追星,不是错,只要理智,依然利大于弊。明星的角色对我们来说,美丽且光鲜,他们就像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星,可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抓不到那颗星呢?就像有人说过:“我应该向上,因为后方有推力,前方有动力,他们迫使我走向前,去探看我因为追求而所达到的未来。”追星不是一种信仰,却也不是鄙俗,它是我们接近梦想的动力。星空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要在追星中迷失自己,因为你最终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最好的自己。平行时空下,你的头顶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光环,它们将在不远处发亮、显现。
“年轻的朋友,我们总是这样慌张而前,满天星光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你要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从不言弃。因为我能看见你圣洁的光环,以后我们各自还有一生的梦想与奇迹。”
【篇二:坚持,光环始终在你身上】
为期两天的运动会已经落下帷幕,令我忘不了的是那个男子1000m的比赛。
“加油!加油!”同学们的助威呐喊声在操场上空回响。五彩的班徽像浪潮一般在大家手中挥舞着。运动会男子1000米即将开始,运动员们个个胸有成竹地在起跑线前做赛前运动,仿佛枪声一响,自己就能遥遥领先。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使整个赛场沸腾起来,呐喊声、尖叫声混成一片。
再看赛场上,运动员们像离了弦的箭般冲出起跑线,飞奔在跑道上。这时,一个身影映入视线——那是一位瘦小的男生,他双手握拳,咬着牙齿,努力地向着冲刺,超越了一个又一个选手,但他却摔在了地上。
一个个同学轻松超越了他,一声声叹息在赛场上回荡。可他竟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用双手吃力地撑起身体,试图继续比赛。鲜红的血液从膝盖渗了出来,他忍住了疼痛,拖着沉重的身躯向终点奔去。
汗水一滴滴从他脸上滑过,脚上的疼痛让他不禁放慢了脚步,本身已经注定成为最后一名的他,回绝了放弃的机会,眉宇间又充满了自信。200米,100米……10米!他咬牙坚持跑完了1000米!许多同学围绕着他,顿时,我感受到了他身上散发出的光辉!
汗水,洗净的是你的心;血液,给予你力量;坚持,让你成为一位强者!第一名虽然荣耀,但最后一名的光环却闪耀着光芒……
【篇三:周身光环】
周身的光环挡住了对外界的认知,也隔绝了他人的敬仰和爱慕。
一个是窗户,一个是镜子,二者看似相同,都由玻璃制成。窗户洁净如几,透过它,可以看到别人,甚至是全世界;而镜子却因镀上了一层白银,使得它平面镜成像,只能从中看到自己。
只一层白银便产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想必那个提问的妇人一定也是如此。过去,周身无物,她可以看到别人,而如今,变得富有了的她如同是镀上了白银的镜子,里里外外都是自己,再无他人,便也失去了别人对她的喜爱。
不仅仅是金钱,光环也可以是来自自身的过分的自信。
虽然因竞赛成绩的失常,我与春季班失之交臂,但裸分的全区第三让我在惊讶的同时也萌生了一种自信,幻想着以后我可以在学校里独揽冠军宝座,心里不禁升起轻浮,加之老师们对我“中考状元”的高目标和殷切希望,我浑身飘飘然,目空一切,像是周身披上了光环,耀眼又夺目。
于是,我便像清朝时实行的闭关锁国一般,没有了文化交流和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不再按照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而是自以为是的“胡作非为”,由于周身的光环,我还无法判别别人的情况。
然而,我并没有意识到唐朝时的对外开放使得大唐繁荣富强,出现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我也没有意识到清朝的闭关锁国还错过了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
最终,光环于一瞬之间打破。后来的一次考试,我并没有如愿,更是跌落谷底。
碎片零落一地时,我蓦然发现,原来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如今我以前不放在眼里的同学已经个个变成了可以用来比拟的竞争对手。
正如闭关锁国过后的清朝,一切都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坠于万丈深渊之中。
周身的光环挡住了对外界的认知,自己反而坠于深渊。
【篇四:弃名人光环,取真材实料】
我们的心被名人的光环绑架了吗?难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真本领脱节了吗?小提琴家扮成街头艺人表演和在剧院里表演,同等的技艺,同样的歌曲,民众的关注度却是如此的不同。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也许,当我们失去理智思考和对事物的正确审视时,取而代之的是在大脑里形成的一条定性的“趋向名气”思想通道,我们和昆虫又有多少区别?
以知名度来圈定关注度,而将真正的技艺划定在我们审视的圈子外,多么愚蠢啊!绝大多数人仰视着名气,俯视着真本领,这种错误观念早已成了海潮,不断拍打着我们内心的堤坝。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涌现了许多“小鲜肉”,这些有颜值、有人气的“小鲜肉”有才也罢,无能也罢,在“名气观念的海潮”冲刷下,真本领就像被冲垮的木舟,有与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小鲜肉”成了许多电视影剧的收视保障,让那些有真本领的“老腊肉”暗淡无光,让人惊叹“名气值几许”!古圣贤韩愈《师说》有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今,名气俨然已成为称量关注度重量的唯一砝码。
名人光环下笼罩的事与物,显得如此弥足珍贵而饱受热捧。张岱《陶庵梦忆》中提到的南京名木匠濮仲谦,技艺高超,远近闻名,竹子、木头,凡是经过他的手略微加工,就获得高价。只要他在书面雕刻艺术品上签名题字,该艺术品也将以高价售出。由此可见,名人光环下的实物在海潮中向上突出,成为高地。
如果说名气的高层建筑,最夺人眼球,那么,真材实料就是高层建筑的“地基”。为了防止“名气观念的海潮”彻底将心灵大堤冲垮,我们该有所作为。当然,这种行为不是堵,而是疏。“堵”是禁止人们以名气来看事物,这种做法自然不可取,名人身上自带光环本身没有错,错在群众看待名人时,屏蔽掉了最该被欣赏的才能,而只看到了名气;疏,则是尽可能地引导人们跳出“名人光环”的圈子,透过名气以才能来审视这些名人们。
一件值得你做的事,值得你去做它。同样,一个值得你关注的人,请关注到正确的点上,让名人在脱去名人光环后仍然受到欢迎,让有真本领却没有名气的人走进大众的视野。让那条“趋向名气”的定向思维通道升华为“趋向真本事”的思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