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主宰自己】
别任耳朵摆布你的生活,你得有主见,有自己的判断,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被“盲从”的大潮淹没。
信息时代,你的耳朵简直成了一座繁忙的车站,每天都有无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信息拉着笛驶进车站。但你有没有想过,要亲自去验证一下信息的真伪呢?如果你因为其他大多数人的想法便轻易地给“非法”信息开了个通行证,那么,你就要在一场盲从漩涡中迷失自我了。
我们怎样才能主宰自己呢?
我们得学会“独处”。
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寂静的夜色中独自深思的一潭素水,风来袭,它不起涟漪,内心的河床映着天上那一轮明亮的光晕,似一颗最坚定的眸子,观察着世间的风云变幻。独处的妙处就在于,你在人潮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风云变色你也可以处变不惊,人人自危发狂你也能泰然处之。你在自己内心的桃花源里耕种生活的食粮,只听从来自灵魂古井的幽唱,不听那世外的喧嚣与纷繁。
独处的人会像庄子一样,成为一棵树,深深扎根在心灵的土壤上,无论风雨、雷电、月色、焦阳,都依然潇洒地伸展着身体,伫立在自己坚信的土地上。
我们要有主见,就要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我么生活的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可以以一颗简单的心去征服它。我们也许会被它骗,因为我们没有相信自己。
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时,很多事情都变得豁然开朗。
他们说水仙花是没有颜色的精灵,但我知道水仙其实是有颜色的,它有白得像雪的花瓣,有绿得如玉的茎叶,还有泥土般厚实的块根。它像遗世独立的仙女在水边流连忘返。在很多时候,我们是那么容易就听从了别人的语言,他们说什么,我们也就跟着说什么,诸如没有颜色的水仙这类小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见,拥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是多么重要啊!
我们生活在由“别人”组成的世界里,但请记住,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别人的言行对于我们来说永远只是借鉴而已,绝不能当作标准答案照抄照搬。做自己的主宰,不被别人的言行摆布,才能做自己想做的,成就自己想成就的。
【篇二:正视预测不盲从】
近日来,一个清晰的梦境时常在我脑中浮现:高考成绩出来,我竟然考了三百八十几的高分,并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自做此梦以来,我向好几个同学描述了这个梦,就好像梦中事件已经发生或终将发生一样,骄傲之色溢于言表。
但这终究不过一个虚幻的梦,尽管我满心虔诚,将它当作对我未来的“预知梦”。虽不免失望,但我心中如被下了暗示,坚信我将来是会有大出息的。
英国作家査理斯出身贫寒,自幼酷爱文学,也写了不少文章。一天,他出去跑步,回家后发现自己平时用来写作的本子不见了。査理斯顺着原路返回寻找本子,突然发现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个本子,正是他的。他连忙上前说:“这本子是我的,您能还给我吗?”老太太笑了,把本子还给他,说道:“我刚才看了一下,里面的文章真不错。你知道吗?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你今后一定是一名作家。”査理斯暗暗地将老太太的话记在了心里,把成为一名作家当做自己的目标。创作的过程十分艰辛,但査理斯一想到老太太的话,心中就会重新充满无限的动力。最后,他成功了,写出了一个个令人赞不绝口的故事。我想,如果我也将这个梦当作对自己的激励,充满动力,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与否,于己,都会收获颇丰的。
与此同时,奋斗的路上我也不会死脑经地只盯准同济一个目标,中国优秀的大学很多,我需要找的是适合我的,而非因为一个梦而确定的不确定的学校。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未来谁也说不定。正如乔希尔所言:“我们整天工作,却睡在草堆里,到死才发现这是个陷井。”当我们开始预测自己的生活,我们就无法摆脱预测的羁绊,就拒绝了人生中的绝大多数的可能性。在一味预测中发展的世界,是单调而无意义的。
我很喜欢《阿甘正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那人生的下一站又会是哪里呢?世界那么大,我们应当于预测之外,多走走看看。
预测不坏,我们要乐于接受它,并以之鞭策自己,在多选择的人生路上,稳步前行。
【篇三:笑谈“跟风”】
“风往哪里吹,我就往哪追。”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着社会变化带来的阵阵徐风。一觉醒来就开始东张西望,迫不及待想要窥视别人在干什么,看自己超前还是落后,混沌或是清醒,惟恐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落得个跟不上潮流的“罪名”。他们以极其敏锐的嗅觉试探新鲜的氧分子。无论东风西风南风北风,还是香风臭风正风邪风,来者不拒,心随风动,急急匆匆,忙忙碌碌。
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时代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人们的头脑加速运转,步伐越迈越快,仿佛时间也被甩在身后。只要是有风的地方就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地方电视台追着选秀节目的风,于是粉丝团体像个大蜘蛛网一样遍布了各个城市;股民们追着炒股买基金的风,怀着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巨大信心,却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办公室里的白骨精们追着借贷买房的风,恍惚间自己竟也沦为了“房奴”一族……喧闹的世界每天都在翻滚和沸腾,人们陷入到风的旋涡里,渐渐麻木掉。
然而如此跟风的动力所在无非是欲望二字。要想有资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粉饰自己的外表,就得在自己原本的圈子之外看看别人怎么生活。有趣的是,跟风在现在看来似乎是有历史渊源可寻的。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懂得“与时俱进”了。唐玄宗李隆基好丰腴之美,于是举国上下都成了胖美人杨玉环的粉丝:女子为求胖而增肥,男子则以娶到体态丰满的妻妾为豪。仿佛一夜间姑娘们的腰身都粗了一圈。现在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体重严重超标的胖女人何以美到让皇帝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弃江山于不顾呢?回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几乎是个追求骨感的时代。水果当饭吃,减肥茶当水喝,只求变成骨感人类。就差走起路来能听见骨头叮当响。这固然有些夸张,但仍可以看作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已。
尽管模仿可以理解,但盲从却不可取。行为上的盲从脱离了头脑,思想上的盲从则是脱离了本心。健康的人完全可以光明磊落地走路,不必把自己弄成睁眼瞎,跌跌撞撞茫茫然然。人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不必因为他人身上发出的光使自己成为别人众多影子中的一个。
在跟风的庞大背景下,真理就掌握在了隅隅独行者的手中。虽然有人说“粉丝不是吃的,狗仔队里并不是真的有狗,炒作不再限于厨房里,韩流也跟冷空气没什么关系了”,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路,这条路怎么走都对,要错就错在他们不想走自己的那条路,而总想着走别人的路。
【篇四:不要让“堵”屏蔽你的生活】
不要因为堵车而毁坏你的心情,不要因为堵嘴而典当你的良知,不要因为堵心而荒废你的人生。堵事何其多,换一种方式存活,不让要“堵”屏蔽你的生活。
跨越“堵”需要一种昂仰向上的信念,而不是盲从的信念。曾看到一则漫画,讲述的是儿子在苹果树下读书,而父母却在树上扔苹果砸儿子,其中父亲说了一句话:“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第二个牛顿”。这幅漫画讽刺那些父母面对儿子成绩上的“堵”,采取了一种荒谬的做法,这无一不是盲从信念在作崇。因此昂仰向上的信念对跨越堵的门槛是不容忽视的。
跨越“堵”需要智慧,而不是愚从。“我为自己代言”,提到这句激人奋进的广告词,想必大家已经知道是陈欧了吧!陈欧是80后,却活出了不一样的80风彩,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时代,在诸多毕业生为工作在白领阶层而挤破脑袋时,而陈欧却选择与自己朋友合伙开化妆店,仅三年就成绩突出,当他人质疑时,陈欧说:“我不是水瓶座,要善变通。”而如今的陈欧名利兼收,这都是变通的智慧。面对毕业就业的“堵”,陈欧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愚从。世间通往就业的路有多条,关键是你选择哪条。“堵”的大小在于你处理问题的智慧,不要坐等机会,只想坐收渔利。
跨越“堵”需要勇气,而不是怯懦。电子研究家高锟一生研究非导体材料,当传统学说认为光不能在玻璃中传播时,他大胆质疑,尽管研究路上一路嘲讽,讥笑相伴,他却不予理会,经过多次试验,长期研究,他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子学,推动了电子革命,赢来了互联网时代。当初的他如果没有质疑权威的勇气,没有勤于思考的勇气,没有越挫越勇的勇气,或许今天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便捷,不会如此美好。正是面对“学术研究的堵”,成就了这一巨星。
缺少跨越“堵”的信念,世界会变得缥缈;缺少跨越“堵”的智慧,世界会变得肤浅,缺少跨越“堵”的勇气,世界会变得脆弱。
不要让“堵”屏蔽你的生活,用“堵”点亮生活。
【篇五:大地栖息者】
近年来,AlphaGo大热,这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围棋人工智能,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人机大战牵动了所有人的心,有人说柯洁在赴一场必将失败的战斗,“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呼声一时大噪,人人都开始惶惶不安。
即使如此,我们心中仍有一个坚定的观念:人工智能不伟大,伟大的是创造他的人类。就像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近代社会,人类不断创造机器改造机器,所追求的是快速和效率。但这样的要求却渐渐引到了人类自身上,我们要球自己高效,永远都做正确的事,追求金钱的富裕,名声的显赫。在磨平自己的棱角的过程中,我们跑的更快,但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更有甚者失去了自己的同情心与价值观。每一代苹果都有一个共同的卖点:更换内核,提速!但人不能一味要求自己如精准控制的机器,人不可能永远正确,正因为一些错误,思想的摇摆,人生的迷茫,我们才能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个性。
但不可否认,人类的“机器化”已经慢慢发生了。失去同情心的例子已屡见不鲜。从多年前的“小悦悦事件”我们就感受到了人心的淡漠。若是一个人工智能都尚且会通知急救,而人类却选择大步离去。也许是为了避免事件重演,最近又推出了“好人法”,即急救者不必对伤者的死亡负责。这让我不禁思考,若是没有这条法律,我们难道有理由选择漠不关心吗?
人类的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而它的形成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不是盲从。自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后,人们反其道而行,出现了大热的“小确丧”。所谓的“丧文代”在一开始许是一种调侃,它也许符合部分人的心境,但随后附和的人中,又有多少是持有这样的价值观呢?让热潮的价值观取代自我的,这不是独立,在自我迷失。柴静在《看见》中定义独立,不盲从是其一大性质。
除了AlphaGo,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写诗也是一大热门。它依靠着词汇的堆砌,组成了一首简单的小诗。有人自愧不如,感叹自己的文学素养竟然不及一个人工智能。但是一个疑问也随之产生,人类写诗的目的多是抒情,但是冰冷的机器又有何情可以抒发呢?
我们一向认为只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此在”即拥有历史,周围世界,身体的物种才会关心世界,进行创造。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栖息于大地,我们不是海洋中的水,会汇为一体,而是人间不同的草木,独立生长。现实残酷或温暖,为我们打上灵魂烙印,我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关心世界。这是我们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而这区别,不能舍弃。
【篇六:找到自己的调子】
闲来无事,哼着自己喜欢的小曲儿,也许这曲子不够高雅,但它是自己的调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调子,不要妄求跟随他人,不要不假思索地跟随大众,即使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也没关系,因为你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叫“关公面前耍大刀”,笑别人不自量力。但敢于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的,一定拥有挑战不同的勇气和精神,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具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精神,在思维一致的人流中,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调子,不盲从,坚定自己的选择。
缺乏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国家走向落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调子,千篇一律的腐朽制度使中国没有生机,几千年前我们以中国的循规蹈矩为傲,反对甚至用鄙弃的眼光看待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可最终却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局面。现在,我们需要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创造一个屹立于高山之巅的中国,一个永不落后的民族。
牛顿坚持了自己的方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砸中了牛顿,他并没有和他人一样把苹果吃掉,他萌生了这样的念头:“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一道微弱的光芒在他的心中划过,最终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牛顿找到了自己的调子,坚持自己的选择,是心头那一束微光燃烧成一片光明,因此遇事我应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能盲从,对待事情要有自己的见解,找到自己的调子。
人的一生其实和乐曲是想通的,有高扬的、有压抑的、音声相和,方能和谐绚丽。而每首乐曲都应该有它自己的调子,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调子。
【篇七:囫囵吞“枣”】
随着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飞速增长、“普及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一再被提及。时下,想在空旷的车厢里、乘凉的树下看到有人认真地翻着书页,真是“少之又少”。手上拿的更多是一部手机、一台kindle等——能更“快”帮助人们了解资讯的碎片化阅读工具。所以人们逐渐倾向于囫囵吞枣式地阅读。
而碎片化阅读催生了“标题党”、“头条控”等,他们恶意夸大措辞、掀起舆论风波来博取大众眼球。这些都容易让年轻一代断章取义,造成误读,淹没真相;微信朋友圈亦是“伸”出一双大手,硬生生剥夺孩子们看书、朗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破坏我们的传统式阅读,侵占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青春,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因此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要敲响警钟。首先要把碎片拼接、整合、利用起来。阅读的时候,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培养对知识的整理能力。阅读之后,学会去记忆自己感兴趣的、有裨益的新鲜事物。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我们要更清醒地去汲取知识,辨识错误的信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其次,传统阅读不可废。实际上,不是阅读的人少了,而是爱阅读的人少了。现在大部分学生看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竞赛,甚至只是老师要求的缘故。极少的人是为了“自己”。其实——一盏茶,一本书,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悠哉游哉。正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仅仅是泛黄的书页也能使时间“暂停”,使青春“永驻”。
阅读要“慢”。就算这个“枣”再小,如果不消化其中的“肉”、不吐出其中的“核”,不去“咀嚼”,不去“品”,仍然得不到书中精髓的感悟,理解的升华。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为什么不能“慢”一点?把“吞”换成“品”,只有静下来慢慢领悟,才能获得真谛。
【篇八:拒绝盲从】
古有成语曰:三人成虎。讲的是三人都言市有猛虎,最终皇帝信以为真的荒唐故事。到了如今信息时代,想要传播流言早已无需动口。只要按按键盘,点点“转发”,便会有无数人将虚假的信息奉若真理,极言其优。可事实上,他们完全无视了信息本身的真伪便盲目跟从。对此,我不禁高呼:面对信息,我们应拒绝盲从!
面对信息,盲从究竟因何而来?以吾之辟见,盲从来自于人们内心的不自信以及思维的懒惰。信息爆炸的今天,只要动动手指大量信息便会映入眼帘。辟如,前段时间落网的网络推手“秦火火”便是制作虚假信息,利用从众心理的激进分子。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将无数虚假微博顶入“微博热搜榜”,之后再利用人们的不自信,诱使人们相信这些虚假的信息。由于内心缺乏自信而选择盲从,由于思维懒惰而疲于求证,这致使无数网友深受虚假信息之毒害。所以,面对信息一定不可从众,要经过自己的理智判断再做出选择。
面对信息,盲从可由理智避免。2012年被许多人称为末日之年,无数“专家”声称世界末日将在这一天到来。群众本来的恐惧心理更由《2012》这部灾难电影的上映而被点燃。不少人真的做好了末日的准备,有囤积粮食的,有大量买蜡烛的,有重金购买末日船票的,更有因恐惧与绝望而选择自杀的……可事实上“末日论”可信吗?只要经过理性的分析便可以辨析。“末日论”虽源起于国外的专家机构,可事实上许多的权威机构,科研杂志,政府部门对此不是辟谣便是只字未提。无数权威的冷淡态度证明,末日之说纯属虚构。而国人的不理智便借末日之说而被利用,大量的买不可能用上的物品来应对末日的到来。致使无数黑心商家利用这一虚假信息赚取了丰盈的利润。由此可见,许多盲从源于不理智,而理智可以避免盲从。
面对信息,盲从我们果断拒绝!俗语云:求人不如求己。面对这纷繁的信息世界,与其将希望寄托于那些“专家”的建议和群众的趋向上,不如通过自己的严谨求证来做出更顺合自己心意的选择。但同时,专家的意见以及大众的趋向我们也不能全然否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与意义,把它们作为参考也未尝不可。总而言之,集百家之长加由自己的思考,面对信息,我们更不会迷茫。
人们时常会为自己找借口,“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那么说……”,但是我们也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当再次面对信息时,请不要急于做出选择。一番冷静的思考之后再去决定也为时不晚。总之,我们都应谨记:面对信息,拒绝盲从。
【篇九:卑微的小花】
原来,一朵野花,也可以不自卑,不盲从,不媚俗,不屈服,无论生存状态多么艰难,自然保持强健的生命状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容和顽强地绽放生命的精彩!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来了,我受苦,我爱!”
那年,风吹柳叶,百花争艳,一片繁春。
正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妈妈带我去看花展。
刚进门,那由迎春花编成的花篮便首先映入眼帘。碧绿的藤蔓中,星星点点的这些黄花,热烈的欢迎春天。继续往里走,百花争奇斗艳,排场的郁金香,争奇斗艳的牡丹,五彩缤纷的花排列组合成各种的姿态,喷泉,孔雀,观音……镶嵌其中,尽管看上去不错,但我总觉得它们缺少了生命的激情和灵性。
走到路旁的长椅上,坐下,揉揉已经发酸的双脚,目光却不经意看到长椅旁路缝的那朵小野花。
花是蓝色的,它的根穿过石缝,紧紧地锁住那仅有的一点泥土。它是卑微的,它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低到尘埃里去了。花瓣上还有一颗露珠,阳光的照耀下,还反射出迷人的光泽!多少个日日夜夜,它拼命的扎根,不顾有多艰难,不管有多痛苦,它只为汲取那一点营养。它不高贵,但它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凝视,沉思。谁说命由天定,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像那朵小花,不服输,不被命运所打倒,顽强的扎根,抽叶,开花。
读过一本书,讲的是个小姑娘,才十三岁,从小想做名舞蹈家,可命运对她开了个玩笑,在一次车祸中,腿没了,梦也碎了。可她没向命运屈服,她选择装上假肢。多年后,人们看见了舞台上的她翩翩起舞时,震惊,因为心中有梦,所以再苦再难她都要坚持走下去。她,不也是那朵小花吗?不被苦难和坎坷所打倒!
原来,一朵野花,也可以不自卑,不盲从,不媚俗,不屈服,无论生存状态多么艰难,自然保持强健的生命状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容和顽强地绽放生命的精彩!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来了,我受苦,我爱!”
心中的海,被这一朵小花掀起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篇十: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
现代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普遍了。手机成了所有人不可离开的贴身物品。不论是饭局、旅游、工作、还是空闲时间,都能看到手机的身影,它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碎片化。
碎片化是指零散的、四分五裂的,不聚集的。不好好利用碎片化的生活便不能为我们带来好处,反而会占用我们的宝贵时间,影响我们的正常学习或是引导人们浅薄盲从。
碎片化的生活有时会导致人们阅读过度“碎片化”。有调查显示,新媒体的环境中,人们在被问及阅读的习惯时,近四成的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另一部分的人群“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只有小部分的人会“全文阅读”。渐渐地,网络上的文章会变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形式,用过于浮夸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眼球,而内容实则毫无依据、没有营养与内涵,与标题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这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理解与盲从。因此我们要学会辨识信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节省时间去选择一些有深度且有含金量的信息来阅读。
移动网络虽然有趣、快捷,但它带来的娱乐性、碎片化,可能会更彻底地将个人空间、时间分割。当你想与对方聊个天,结果发现对方正在看手机小说,顾不上回复你;当你想和朋友们出去吃个饭,可没想到的是朋友们正在组团打游戏,提高段位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当你想找人一起逛街,好友却打开了手机淘宝,迅速下单了……种种事迹已是当今社会的家常便饭了,生活一点点的碎片化,我们与亲朋好友间的社交也随之消散了。所以说,即使互联网的功能强大,不好好利用,还是会起反作用效果。
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好碎片化的生活,去做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做“低头族”,沉迷网络。我们可以选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内容,利用平时的零散时间用来学习对于我们现在这种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提高平时的学习效率。比方说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阅读变成有利于学习的模式。碎片化的阅读能够使我们将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阅读变得轻松、容易。
综上,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学会如何好好利用资源,如何碎片化学习,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进行的学习目的,将碎片化的生活过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