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相关作文

【篇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小时候,常常将“我要维护社会平和!”挂在嘴边,可是,如今我们已经长成标致的小姑娘,小伙子了,我们开始要将这些话实践起来,从小事做起。

逛商场时,我曾常常看到购物车零落在各处,一个穿着布满皱褶的白衬衫的老爷爷,总是每天默默地在整理凌乱的购物车,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在商场里,到处充满了冷气,凉凉的。可我依然分明的看到老爷爷额头上那几颗清晰的汗珠,我分明感受到所有的灯光像是聚集在了老爷爷的身上,我分明体味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整理购物车并不是老爷爷的工作,整理购物车并不是什么大事,这只是一件很渺小的事情,但它也依然能感动人心,温暖社会。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共享单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可是,我们却常常将它乱摆放,扰乱公共秩序,甚至是损坏它。我常常在街上看到共享单车被摊在地上或是挂在树上,有些共享单车不是鞍座不见了就是脚蹬不见了。我们又为何不伸出自己的手,在平常散步时将它扶起,而是任由它躺在地上呢?维护社会秩序,对我们来说,似近似远,从我们生活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一份便捷。

或许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从生活小事做起,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我们常常想着自己要做很大的事,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篇二:苏轼:“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

【篇三:何以解忧,唯有白雪】

“一舞一倾城,一眼一释然。”——题记

天灰蒙蒙的,像一个密不透气的锅盖,雪,我满眼忧愁地望着你。你会下来吗?不一会儿,你竟穿过迷蒙的雾气飘飘洒洒扬扬,扬扬洒洒地落下来啦!

雪——你让我惊醒

白雪,你从空中洒下,摇摇曳曳地现着你婀娜的舞姿,你与你的同伴缠绕共舞着,继而又远远离去,你舞动着你的袖衫,你那玲珑剔透的“容颜”,洁白细腻的“肌肤”,宛如一位正处豆蔻之年的少女。一舞跃起,更如一首短小的诗歌,一阙动人的琴曲。你随着风儿摇摇晃晃,缓缓靠近了我的窗前。我猛然惊醒,我不正处在豆蔻之年吗?美好的光阴,光明的前程就在我的眼前闪现着。为何要忧愁?

雪——你让我愧疚

白雪,你缓缓离去,殊不知玲珑剔透的你,内心竟是如此的无穷丰富。你游到大街小巷劳作着,光秃枯褐色的树桠杈上留着你的身影,家家户户的屋檐上还残留着你的足迹,你亲吻着它们,它们拥抱着你,你取下了自己曾经轻盈的袖衫,脱去了以往的舞衣,用自己的身躯去打造一个粉妆玉砌的新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你的袖衫装点,“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你的巧手剪裁,你劳作的同时,远远地望着我,我心生感慨,大把的光阴,灵巧的双手,本应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我却拿来懒惰,此时,我有点愧疚,我缓缓低下了头,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雪——你让我希冀

白雪,你缓缓下落,如今你的肌肤已凹凸不平,千沟万壑,容颜已悄然逝去,成了黄色和黑色,而你依然缓缓下落,如今的你,步已缓,容已老,身已缺,可你却融入了那一方有同伴的土地里,静静地去感受春天的萌芽生长,去嗅那芬芳的三月的桃花雨,去看那四月的芳草地和夏日的漫天云焰。去聆听秋天大雁的天籁之声。待到冬天,重新洋洋洒洒地飘落人间,再次装点世界的美丽。只要心中有希望,美会在前方!

一念——起舞;一瞬——劳作;一朝——希冀。

我是有大把光阴可用的青年,可常怀忧愁,不曾起舞,心怀懒惰之心,失去希望,我会失去打造自己美好世界的权利,时光转瞬即逝,没有时间让我忧愁,应当点亮自己、用心耕耘,满怀希望地去期待明天。

白雪,你终让我释然,忘去忧愁,寻找到了自己应该属于的世界。

再抬头看天,雪的眼里满是闪亮和欣喜。

【篇四:何以登顶人生之峰】

高考完后,身心俱疲,于是在家闲躺了几天。之后家里和外面的朋友说要去泰山旅行,于是我们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我们为了看日出,于深夜12点开始上山。开始时比较兴奋拿着手电筒乱照乱跑。然后走了一会很悲剧的发现根本就没有看到山在哪里。兴奋过后,就略感疲惫,只得听着歌,放慢了脚步。

由于是在晚上爬的山,根本无法看到山的全貌,也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才能登上山顶,只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如同千斤一般。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人累了就说自己的腿和灌了铅一样。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都无心情看月出东山,听鸟鸣西林。同样的,往上看有一大群人,往下看也有一大群人。我们总在前进时超越,在休息时被超越。

猛然发现,这登山不就如我们的高考吗。高考一路上有多少学子都在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走过这漫漫长路,依靠的不是谁的体力好,而是谁的意志力坚定。有无数的登山者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而他们却因为累与困从而止步不前。相反一些中年人,他们上的慢,体力也没有年轻人一样好,却一步一步的十分稳重,一刻也不停留。在高考之路上,有很多智商过人的学子却不如那些看似愚笨的人。对目标的坚定信念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高考之路上,我们只顾着自己低头看路,一步一个脚印儿,向着目标一刻不停。当我们到达路的尽头,向前看使我们梦寐以求的成功之门,向后看会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了很多我们之前认为的强者。学子们,智力只不过是一个成功的次要因素,只要我们肯努力,即使天赋不好又如何?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永不停歇的奋斗者们。

【篇五:观何以为家有感】

影片开头告诉我,这不是一段发生在和平地区的温暖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穷孩子残酷的成长历程。镜头从难民营转向法庭,这个12岁的男孩,赞恩,竟倔强而坚定地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吃惊之余,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错了什么?

赞恩真的很穷,他没有身份,不能上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还要做繁重的工作,养家糊口。然而,把他带到世上的父母,却从未却从未真心给予孩子爱,肆意指挥他、打骂他。我相信赞恩心里还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质:善良、勇敢、执着、细腻。他离家出走后,竟然竭心尽力地照顾一个吃奶的婴儿。但是,萨哈被父母亲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带着满腔的怨恨,对着肮脏的社会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赞恩真切地说:“希望他们别生了!”然而,他们的父母仍标榜着自己是爱孩子的,难道爱孩子就是把他生出来然后用来赚钱吗?难道爱孩子就是自己没房子住时,把11岁的女儿卖给房东吗?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生,却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爱”残忍地断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负责任的大人,又有什么资格为人父母呢?

我怀着气愤,又想到了自己。

我生活在中国——一个自强、上进的大国。在这个和平的地区,人们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断努力。在这里,“贫困”的字眼在逐渐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权益,脚下的土地也更加绿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恩爱、上进,更是深爱着我和妹妹。我还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学校,老师们寓教于乐,关爱学生;同学们虚心求教,团结友爱,尽情享受知识的馈赠。

在认识赞恩之前,我不知道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竟有一个角落布满着灰色的沉郁。赞思用他小小的身体撞击了我的灵魂,感动之余,我还告诉自己——珍惜拥有。

当赞恩在思索何以为家时,我已经在家的温暖中成长为一个提笔写作的少年,我是幸运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财富,然后投资——关于爱,它是不会亏本的!

【篇六:绿,何以能忘】

还是忘不了那片耀眼的绿,那片与我们共同呼吸的绿。

绿色的布帘,绿色扉页,绿色的盆景,不是我偏爱绿色,而是那绿色总带给我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每次写完作业,睁着朦胧的眼,望着周围绿色的环境,便感到万分舒心。我时常在想,如果地球没有毁灭,而所有的绿色却完全消失,那么,人类是否还依然呼吁着爱护地球,任树木花草灭绝,任这个世界因缺少绿色而变得单调无比呢?

如今我家中很少种盆景,唯一可见的便是那浑身带刺的仙人球。不知是物价上涨了,连植物的身价也翻了许多,还是没人来细心照料这些不被关心的生命,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每晚与我争夺氧气的滴水观音慢慢枯萎,那在阳台上与世无争的常青藤被送给他人,就连花盆不起眼杂草也被去除的一株不剩。尔后,我家的绿色也正这样一点点的减少。唯独留下的便是我那一屋的人造绿,看似美丽,却毫无生命力。

没事我总爱出去走走,因为外面总有我需要的绿。公路两旁的行道树织成一张密而生机盎然的绿色之网,树影斑驳,每次连我的步伐也会随之轻快许多。望着那随处可见的芳草,那叫不出名的野花,我才知道这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可爱绿色,而我却时常忽略了它们,真是相见恨晚,恨不得把这所有的绿色带回家中独自欣赏,可惜我却不能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因为这绿色的家园是需要我们共同拥有,共同珍惜呵护的。

还未游遍祖国大好河山,我便早已心属那充满着神秘气息的西双版纳。高大秀欣的参天古树,带着许许碧绿与清凉的潺潺流水,那一路延伸的绿色小道,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的梦中。烟雾缭绕,我早已分不清哪是梦哪是现实,沉醉其中,慢慢陷入这绿色的涟漪。即使是梦,也但愿此刻不用醒来,流连其中,不再往返。

忘不了那耀眼的绿,就更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片绿色一点点的减少。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多植一棵树,哪怕是一株草也好,用行动去创建我们所拥有的一片绿色天地。这是世上可以忘记的东西有许多,唯独绿色,何以能忘!

【篇七:一步何以遥远】

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公园,有一处地方破坏了这份美感,这便是公园一角的垃圾桶。说来也怪,垃圾不待在垃圾桶里,却偏偏在四周散落了一地。

一天,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背着书包,结伴走在回家的路上。但他俩经过这个垃圾桶前,并没有捂着鼻子急忙走过,而是盯着垃圾桶看了一会,不禁皱起了眉头。

女孩指着这堆垃圾,心里很不是滋味地说:“垃圾桶明明就在眼前,地上怎么还一片狼藉?”话音刚落,她就弯下腰,不怕脏地伸手将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男孩知道捡垃圾可以让地面暂时保持整洁,却不是长久之计,得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挠挠头,冥思苦想。忽然间,他眼前一亮,掏出笔和纸,趴在地上埋头写了起来。

当女孩捡好垃圾的同时,男孩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垃圾桶上。女孩瞄了一眼,竖起大拇指叫好,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文明——只差一步。”

是呀,文明,就只差那小小的一步。

一步,只有半米的距离,只需要半秒不到的时间,为何有那么多人做不到,为何垃圾会溢出来,难道真的是做不到吗?

同样,地上的纸屑,又有多少人视而不见,或直接跨过去;旁边就是斑马线了,又有多少人抱着侥幸的心态,懒得走这几米路?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最真实的自我。

试问,一步何以遥远?

【篇八:不刨根何以问底】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解,终为惑矣。不刨根不可知其源,不问底不可明于心,故欲明于心,先刨开黄土沙石,究其脉络根细。

纵古观今,人们行于科学探索的大道之上,需要刨根问底的态度。

当神农刨开一株株草药以究其药性时,不顾自身安危探索未知的植物时;当张衡走遍震区探索地震规律,不顾长者以鬼神之说威胁时;当孟德尔播种下一颗又一颗豌豆来研究性状差别时,我便看到了求知之光闪烁,科学大门敞开。

听过一个父亲教育孩子:“种丝瓜和肉豆是用来吃的,并非用来分辨的,你只需照顾它们长大,摘下来吃就行了。”也许父亲是想告诉孩子,要懂得避轻就重,但我却认为这位父亲谋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刨根问底的精神。

前日屠呦呦因发现青篙素而获奖,在探索科学的旅途中,她在一百九十多种样品中不断的提炼萃取,三百多次失败中徘徊,年复一年的埋头苦干终于成功结成硕果,制造了可以抗疟疾的多种药物,成功救助了无数疾病缠身的人们。

倘若屠呦呦仅将青篙素当作食物不去分辨它的成份,倘若袁隆平仅将水稻当作食物,不去分辨它的品种优劣,如此优良的技术还要埋没多少年呢?

刨根问底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科研中,同样体现在社会各个角落。

当作者援例不能引于典,当职能者问责不能追其凶,当医生治病不能愈其本,当各行各业成了“分辨无用,能吃便好”的敷衍者,当各职能部门成了不愿刨根问底的“差不多先生”,则中国之势难成,中国之气难聚,中国之骨难铸,中国之魂难凝。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可以去除中国制造,而形成中国创造之风。我认为只有先养成勤学好问,刨根问底的习惯,摒弃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作风才可以制造出可以说是中国创造的东西。

王小波曾说,人生就是遇见一些有趣的事儿然后懂得一些道理。的确,人就是在遇到趣味和探索中趋于丰满深刻。

【篇九:美的空间何以越来越少】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一文中写道:当东方的影逐渐被西方的光代替时,我们印象中美的空间就变得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美的空间是亲人之间的互相温暖、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陌生人之间的举手之劳。但在经济时代中,这些逐渐被忙碌、猜忌和冷漠所取代,美的空间被挤压。

除了现实生活以外,在网络世界中,美的空间同样也越来越少。

“贴吧”、“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如今网络信息的时代,被人们频繁的使用。人们在闲暇时刷刷微博、逛逛贴吧,本是一件令人心情舒畅的事,但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评论区出现的广告链接,有吃瓜群众们的盲目跟帖,有大量水军发布的消息占据屏幕,更会看到恶意诋毁他人的话语出现。做这种行为的,无非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无法排解,于是在网络中不负责的发泄,或为了谋取利益被雇佣推销。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隔着一张屏幕,肆意评论屏幕另一边的人。这些冷嘲热讽的话语,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也会令网络上美的空间越来越少。

微信朋友圈本是记录自己生活中美好点滴,与朋友分享生活感悟的空间,但是现在却被当作炫耀的平台。看似不经意照到的一块名表,仿佛无意透露出的旅游地点,以及时不时提到的奢华晚餐,许多人在朋友圈中进行着物质生活的互相攀比。这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在这个物质时代,我们淡忘了发现生活的美好,也不再注重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只顾感官享受,而轻视内心修养。我们被物质蒙蔽了双眼,精神世界空洞而乏味。

不论我们用什么社交软件,总能看到各种新闻推送准时出现。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太多的新闻都是娱乐明星的小道消息和人们现今生活的奇闻异事。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的甚至播报人们虐待动物的新闻,散发出负能量,看完后让人心寒。这个金钱至上、娱乐崇拜的时代,许多网络传媒为了求得关注,赚取点击量,为了牟取暴利,使原本应该传递新闻时事,散播正能量的空间,变得不再美丽,充满了世俗的瘴气。

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是社交平台还是网络传媒,美的空间都越来越少。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个金钱娱乐时代,人们只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感情和心灵,三观发生扭曲;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又缺少自我约束,不分美丑是非地随意发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颗浮躁的心使我们无法静下来去体会美好,使美的空间逐渐溜走。

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涵养,散发正能量的美,并把这种美传递给其他人。

【篇十: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书,给了我童年美好的乐趣与享受,教会我去思索人生的道路。同样,读书也是快乐的,我的学校正是“生产快乐”的工厂,也是我爱上读书的启源。

刚走进校门,便传来了阵阵书香。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如谱出的一首首悦耳动听音乐。庄严的孔子像屹立在我面前,仿佛在告诉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道理。

忽然,玲珑小巧的小书亭吸引了我的眼球,小书亭用木板搭成,构造精致,书架上琳琅满目。课余时间,我争做“小蜜蜂”,带上了本子,一边阅读一边积累好词佳句,就如沙漠上找到了水源,心情万分激动;又如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了芳草嫩绿的草地,争先恐后,生怕漏掉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我离开小书亭,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图书馆。图书馆存放着成千上万本书,每双周还要上一节阅读课,让所有同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好书在手,我不知不觉被它吸引,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读李白的豪放浪漫,超凡脱俗;读三毛的洒脱,豁达的人生;读朱自清那深沉的父爱,感慨时光飞逝;读鲁迅那铮铮的铁骨……读着读着,我的每根神经如绷紧的弦,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忘了时间,忘了所处的环境……我领略到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感悟到了人类几百万年跳动的脉搏……书把我带进了知识的海洋,我吮吸知识的甘露,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果把所有的书比作大海,我就是在海边拾贝壳的小男孩。书!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成了唯一能倾诉我心声的对象。我爱读书,更爱“生产快乐”的工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