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种大蒜观察日记】
2月2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妈妈回家的时候给我带回来了两个可爱的“朋友”——大蒜。
妈妈说让我种。我看着白白的小球似得大蒜说:“圆滚滚,叫我怎么种啊?”妈妈笑着说:“傻孩儿,你把它们的‘ 外衣’脱下来就明白了。”我剥去一头大蒜的“外衣”。哦,它原来是由好多个“兄弟”组成的。乳白色的皮肤,肩挨着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好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我挑了一瓣小蒜再用一个小花盆给它安了“家”。再浇上一点儿水,最后我对大蒜说:“你可要快快长大呀!”
3月3日 星期六 阴
放学回家我到阳台上去看我的大蒜“兄弟”。
啊,大蒜已经开始发芽啦;那小芽是绿色的,就像光秃秃的头上长出了一根“头发”。我从透明的花盆一看;泥土里的大蒜长出了根。我又给大蒜浇了点水对他说:“快点长大!”
3月9日 星期五 晴
大蒜长出了两片叶子,绿绿的,直直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大蒜叶子里又长出了一片小蒜叶,好像袋鼠妈妈袋子里的小宝宝。
再看看根部,“白胡须”已经长得很长了,好像要把“花盆”的底部顶破似的。这时,我吃惊地发现,原来的蒜瓣已经干瘪,失去往日的光彩,而小蒜瓣就像妈妈养育的孩子,正在生机勃勃的生长!
【篇二:外婆家的年】
每到过年我总会回外婆老家过,农村的年味会更浓郁,乡野的环境也更好玩。
在城里过年,都是晚上吃团年饭,外婆家的团年饭是在早上,而且是越早越好,那里的人说,谁起来得早,灶王爷就会给谁降来福气,让他一年平安,所以那里的人们每到过年都像比赛一样,早早的起来做上一大桌子的菜,生怕谁掉了队。外婆家的年过两次,除夕过一次,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象征着这一年的不顺心都跑了;大年初一也要过一次,象征着一年新开始,新的希望,初一这一餐一定是有鱼的,年年有余嘛。不管是大年三十还是初一,外婆家的团年饭必须要有清炖白萝卜。菜园子里刚扯出来的白萝卜,洗好切块放上清水炖个几分钟,浇上肉汤,再撒上碎的大蒜叶,清清澈澈。吃多了大鱼大肉,来上一块白萝卜,那种滋味唇齿留香。
外婆家的年还可以去“送恭喜”,“送恭喜”就是孩子在除夕那天,去别人家里说一句祝福的话,主人家就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发饼干和糖果。我最喜欢去送恭喜了,在除夕这天吃过团年饭后,就邀上几个好友,带上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去左邻右舍家里,喊上一声"恭喜恭喜,恭喜发财咯!"这时主人家会出来给每个小孩子发饼干或者是糖果。我们都是一路小跑的,一个个争先恐后,好像跑得最快的那个人会得到更多的糖果一样。我和弟弟总是结伴而行,每跑几家我们就数数得到了多少的战利品,然后相视一笑。路上不停的有孩子在奔跑,外婆家的村子其实是有蛮大的,我们跑一圈回来差不多要一个下午的时间,等我们扛着战利品回来的时候,我们就像是打了胜仗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的。
这个时候外婆会让我们把送恭喜得回来的饼干倒出来,看我和弟弟谁送的恭喜多,每次我都是战败的那一方,弟弟说,因为他是本地人,熟悉路,没有漏掉的人家。不过每次弟弟都会拿出他的一部分来分给我,让我们变得一样多。然后我们两会偷偷的把这些战利品藏起来,不让大人们知道。
外婆他们那里的人都非常喜欢我们这些孩子去送恭喜,因为寓意好,孩子去得多,收获的祝福也就多了,要是哪家没有孩子去,就说明他们家里收获的祝福不多,每次去了后,那些叔叔阿姨都会说,等下再来哈,我们家还有很多好吃的。
外婆家的年是不同寻常的年,是有乡野气息的年,是无忧无虑的年,是送出祝福和收获祝福的年!
【篇三:关于美食的作文】
奶奶做的海蛎炸尤为好吃,鲜香,多汁,外酥里嫩,是我儿时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笔。
海蛎炸是奶奶的拿手菜。每逢周末,我们一大家子人全都涌到奶奶家,她便乐呵乐呵地到厨房中炸海蛎给大家吃。听着大伙儿拉扯着家常,每周一次的海蛎炸,大家也不腻烦,反而每每都很期待。
常常看奶奶炸海蛎,哪些步骤我早已烂熟于心。奶奶的双手带有薄茧,却能极为灵巧地将一大盆海蛎挑挑拣拣,把肚子未破的海蛎都挑进另一个盆中清洗。他又拿起蒜叶与姜,整齐放置于菜板上,又展现起自己的刀工来,“笃笃笃”几声,很快将蒜叶与姜切成约莫一寸长的碎末。再加入几勺地瓜粉和少许的盐,拿勺儿轻轻搅动,速度均匀,极快地将食物原料混在了一起。
最精彩的是下锅的时候。
煤气灶上红蓝的火焰舔舐着锅底,很快,油就噼里啪啦地跳了起来。奶奶不紧不慢地热了锅,用大的铁勺铲起一团海蛎,轻抖勺柄使它滚入锅中。油花滋滋地溅着,一个个海蛎团子在锅中翻来滚去,渐渐被裹上一层金黄。
母亲也很喜欢奶奶的手艺,因此常在此时向奶奶诚恳地请教,奶奶便也极有耐心地教她,婆媳二人挤在小小的灶台前,气氛温馨而融洽。母亲学会这一手后,也常在家中摆弄,喜滋滋听我和父亲的赞美。
海蛎炸不久便可以出锅了。外表被炸得金黄,盛在光滑雪白的瓷盘中,显得极为诱人。奶奶站在一旁,看着大家争相恐后地夹起一块块金黄的海蛎炸塞入嘴中,连脸上的皱纹中都塞满了笑意。
用牙轻轻咬开海蛎炸酥脆的外皮,轻轻一撕,喷香的肉团滚出,多汁香嫩的海蛎在舌尖上滑动,脆柔交接。享受啊!
奶奶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炸海蛎的手艺并未失传。每每吃着母亲炸出来的海蛎,我眼前常会浮现起奶奶生前的模样,父亲也会感慨道:“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在这海蛎炸金黄的脆皮下,不仅包裹着美味的海蛎,还有着对奶奶的思念,有勤勤恳恳一家人之间的关心与爱。这些东西,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消失,即使物是人非,仍然源远流长。
【篇四:百家宴】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陵阳镇谢家村参观了规模空前的百家宴活动。
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春节快到了,村子里就像过年似的。我们先经过通往宴会的一座桥。桥上扎着一个架子,架子边挂满灯笼。往上看,有许多古时候的雨伞,伞上面有一些美丽的图案。这些点缀让桥变得十分美丽。
接着,我们看见有些人在写春联。他们用毛笔写出的字,真是漂亮极了。我们向旁边走,发现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写毛笔字的小朋友。我听到那位小朋友说:“我们要为那些老百姓写春联,因为我们不想让老百姓花这份钱。”
我们看到了很多旧照片。照片上全都是黑、灰、白的颜色,感觉离我们很遥远。
我们又来到卖百货特产的地方。有卖吃的,让我馋得直流口水;有卖玩的,让我目不暇接。
突然,我闻到一种让我直流口水的香味,原来是我最爱吃的陵阳锅子。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和气菜。这道菜做起来很复杂,需要很多步骤。这道菜最下面由烧好的干豆角垫底,然后,一层层往上加,有红烧肉,有烧熟的大块豆腐,有竹笋炒豆腐干肉丝,还有红薯粉丝,四周加上做工复杂的炒粉丸子,最后洒上蒜叶,作点缀和香料,使得这道菜更加色香味俱全。这样,一个直径长两米的锅子就完成了。然后,把这一大锅佳肴端上桌子,桌子放在谢氏宗祠外面的一条长路上面。这条路上一共摆了六十张桌子。
百家宴活动邀请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镇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致富带头人、乡贤、老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加。大家相聚一起,谈过去、话将来,其乐融融。
谢氏宗祠里面有贤人雕刻的美丽图画,记录了谢家村的发展历史,以及谢氏人历代祖宗的生平事迹,传承给谢家下一代。
百家宴活动让我们在感受一个地方习俗特色的同时,还品尝到了文化美食的精品,真是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篇五: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
窗外的冷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把万物吹向了沉睡,就连平日里茂盛壮大的黄角树也向冬屈服了,带着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一起昏睡过去。这样的冬,充斥着寒冷,让人只想待在原地,无法前行;这样的冬,没有大雪漫天,让人浮想联翩,只得继续前进;这样的冬,满目苍凉,让四周没了生气。即使冬是这样,但在再寒冷的冬里也还是会有让你感到温暖的人和物。
我家在一个小小的镇子旁,镇子虽小,但每一到赶集的日子,就能展现出“大城市的风范”,尤其在春节时期,更是人满为患。冰凉的冷风统治了这里的春节,但却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镇上的房屋和街道交错着,家家户户都上了彩灯,在夜晚喧闹着、闪烁着。我们与那无情的冬作着对抗,只为让冬季不再只是寒冷的。
外婆,一身布衣,一头白鬓。我与外婆非常亲,外婆就像一颗定海神针,遇到任何事,有外婆在就不会感受到害怕和无助。春节,是外婆大显身手的时间。到年前的赶集这天,外婆领着我去镇上置办一些年货,比如说对联、大红福字、门神和灶的纸画。这些是用来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的,也可用来装点房子,营造出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更是为迎接亲人回家。经过外婆的手,房子瞬间就换代升级,本来黯淡无光的空房变成了充满喜庆的暖屋。在春节必做的几件事中,当称压轴角色的就是制作腊肉了,我俩用一下午的时间来熏制腊肉。把家里留有的糠面、小木屑搬出来,再加上找来的柏树叶就开始熏烤。守着,直到白肉变成一块块带着柏叶香的熏肉。一阵风吹过,我似乎感受到的不是瑟瑟冷风,而是一股淡淡的清香。经过一段时间的风晾,它升级成为让人垂涎欲滴的腊肉。它们被外婆整齐地排列在灶屋的墙钉上,不时会滴下油脂,在案板上留下时间的印迹。我家的小狗对这些大肉片十分感兴趣,路过就会停在原地,呆呆地望着,过了一会儿就独自起身离开,满脸可怜,我猜它的内心是无奈的,想吃却够不着。外婆偶尔会煮上几块腊肉,我特别爱吃外婆做的蒜叶炒腊肉。每次遇见外婆正在煮腊肉时,我就会飞奔到地里摘些蒜叶回来,嬉笑着脸说:“外婆,今天又炒蒜叶腊肉嘛!”然后外婆对我说:“要得,乖孙女要吃,外婆就给你炒。”不一会儿,一盘蒜叶腊肉就香喷喷地登场了。有时我会偷偷地去喂小狗一小块,我拿着腊肉在它眼前晃来晃去,它的小脑袋带着一串眼珠子跟着晃,非常滑稽。它吃了以后乐津津的,我也会满脸油渣子的咧嘴大笑。吃着腊肉,我望向窗外,隐约感受到冬季的冷意正在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嘴里腊肉的热和。我想,冬天可少不了这种腊肉,少不了外婆的爱意。
年底,期盼了很久的父母终于回家,在家大概会待十几天。我发现,外婆的心情在这段时间里不由地就很好,我问她为什么,她就说:“过节嘛,心情自然就好。”我想,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原因吧。每次父母回家,外婆就会给他们多煮一些腊肉,父母也格外喜欢吃外婆做的腊肉。等到他们要走时,外婆则会把一大捆裹着报纸的腊肉塞进他们的行李箱,尽管他们再三推辞,说要不了这么多,但最终还是会妥协。这次过年,爸妈给外婆带了一件素色的棉衣,素色是外婆喜欢的颜色。这件棉衣,穿在身上不仅身子暖,心也暖。腊肉,正是有了这一思念之味掺在其中才会如此美味;冬季,正是有了这一思念之暖添在其中才能如此温暖。
年三十,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外婆就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了起来。她们在厨房和客厅间穿梭,两个人“人来人往”,手中端着菜篮、掂着肉、拿着鱼,而最显眼的还是那块腊肉。我在一旁坐着,站着,转着,期待着今夜,今夜的年夜饭注定是丰盛的一餐。终于,年夜饭按时开饭,一张小小的四方桌上,有鸡丁、鱼肉、青菜、冬瓜白骨汤,这些就好像只是陪衬,光芒只打在最中间的这盘腊肉上。电视里放着春晚,窗外绽放着烟花,就是这样,我们吃着、说着、笑着。父亲往我碗里添了一块腊肉,我也往他们三个人的碗里添了一块。一家四口,外婆、爸爸、妈妈、我,一起围在桌边,一盘腊肉冒着热气,炉子旁,暖意不仅沁上肌肤,更是透入心中。
时间一年年地逝去,外婆的鬓发越来越花白,行动也越来越缓慢,这一生,她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父母原本年轻的脸庞,现已布上皱纹,刻上岁月的痕迹。在寒冷的冬季,你们守护了我,每一块腊肉,每一次相聚,你们都让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外婆,爸妈,这一次换我来守护你们,我只想让每一个与你们度过的冬季都充满美好,都是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