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相关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宋代诗人,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是一个觉悟高,知难勇进的沙场战士。

苏东坡是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进京赶考,遇上了主考官欧阳修。考完后,欧阳修批改卷子,他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本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却不想是一个无名悴苏东坡的作品。他还说,三十年以名,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东坡。可见苏东坡的学识有多高,才能让欧阳修给予这样的评价。

苏东坡也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宋代诗人。当时的朝政,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使苏东坡陷入了忧虑。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却还是忍不住提出自已的见解。苏东坡走访民间,听到了百姓的哀号,但上奏不成,只能用文章来表达其悲愤之情。

苏东坡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他被贬黄洲,遭人冤枉,却依然能够泰然处之,正常耕作。没有去抱怨任何人。也不知,他的一句“我这一生没有遇见过一个坏人。”感动了多少人。

苏东坡更是一个觉悟高的非凡人才。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笑对人生,笑看一切,领悟到了别人从未触及过的境界。若不是他的思想独特,怕也难悟到这个境界。可,他就是做到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东坡,学识渊博、悲天悯人、心胸宽广、大仁大爱,一个与常人不同的大文豪。

【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不然他的文章怎么会如此受人喜爱?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人,不然为什么他可以辅佐皇帝,也可以陪农民谈天说地?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成就巨大的人,不然他的作品怎么会流传海外?

苏东坡在东城会考时,主审官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时被苏东坡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三。一直到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是苏东坡。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苏东坡却没有一点儿与他计较的意思。苏东坡大方的气度和出众的才华让欧阳修赞叹极了。他说:“三十年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才华横溢。

那一年,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一点点摆脱了内心的困惑,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有时候,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地。在他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而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总不会忘记对人奉献自己的大爱,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未错过。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大爱无疆、体贴平民。

苏东坡,他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气息横扫北宋文坛。以气势恢弘的豪放词与花娇柳媚的婉约风一争雌雄,成为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成就巨大。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起伏不定,既有高居庙堂的辉煌,也有被贬的流离岁月,但他从未泄气,反而在被贬期间创作了许多为人们广为流传的诗词。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有才华的,是有爱心的,也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就像落到石缝里的一颗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了他的茁壮成长

【篇二:读懂了什么】

读懂醉翁之意

苍茫尘世间,几许梦影逐天长。闻说南山之外有乐土,烟火淘淘不相离。滁州之地,醉翁之趣。

——题记

滁州醉翁溢花心

庆历年间,欧阳修政治失意,贬至滁州。政事清简,常与客来饮于醉翁亭,眼神迷离,揽镜自照,青丝华发,不绝叹然号曰“醉翁”。行至滁州,想当年,欧阳修将衙门前装饰的花团锦簇,将庄严化为蜂蝶阵阵。乐呵呵地端坐其间,不知愁苦,又不无烦忧。

读一首醉翁亭,道尽其惜花之心,我不懂,看他兢兢业业,开怀畅饮,这可是贬黜之地啊,他却自得其乐。初读,疑惑浮于心中。

淮南扬州君一顾

三年之后,欧阳修赴任扬州。腰缠十万贯,来此温柔乡。来此之后,建立淮南第一高堂,大肆举办宴会,赏花饮酒。他常带优秀后生一起游乐,北宋史上政治文化,思想上的精英几乎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为他们筹资出书赶考,曾放言苏轼道:“老夫当避此人,放他出一头之地,可喜可喜。”

我在史书另一旁不禁动容,这才是宗师风范,尽显人品与胸襟!再读,想那编织成迷离绚烂的花间之路,似乎渐渐明白,他以月光温酒,分明是欧阳修的绝世风流啊!

颖州花语耳相闻

到了晚年,他辞官定居在颖州。年轻时,他曾做过此地太守,将西湖治理的荷花柳絮纷飞,笙歌欢笑不绝。

行走在花间的他,拈花为词,以诗拌酒,心思磨成了墨汁,在纸上游走:“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千年史书悟说理

我终于读懂了他,在其内心深处,是对现实的洞察和热爱,以忧家思国为催化。所以它细致生活,惜花之心常驻,拼命珍惜每一个瞬间。为文他散文,诗歌无一不绝为官,他历任几朝,是重臣元老;为政,他清明务实,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

他一生所到之处,从洛阳的花,路过滁州和淮南高堂,与西湖荷花重叠,这象征着青春与希望的花在他生命中如火绽放,我希望之花开到尽头,永远胜放在史书与时空中,这是我从书中读懂他的醉翁之意与绝世风流。

【篇三:碎片化的时间】

枝头花团锦簇固然让人心动,但散落的花瓣在风中的最后一段舞,舞得倾国倾城,落英缤纷绚烂摄魂夺魄,亦令人为之动容。

话说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时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飞了起来,路上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职场如战场瞬息万变。连我们学生也不例外,不是在去上学路上,就是在去补课路上;不是在做学校作业就是在做家庭作业。从早到晚,时间总是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留下给我们的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让我们苟延残喘。而我仿佛已经麻木,顺从的让这时间的碎片散落一片,在我盲目地顺应着生活的奔波时,累崩我警觉到自己的生活也已被撕成碎片。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就来了同样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为什么有些人就只能完成校内作业,而有的人却可以在作业质量有保障的情况下去做自己的感兴趣事情呢?比如说在我们班上排除智商和补课班等多种外因,有的人在暑假里不仅完成了作业,暑假生活充实而又精彩:参与志愿者活动,去外国做交流生,看看电影,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有的人暑假忙于应付作业,在家埋头苦干,两个月过的紧张而乏味。

我自制了一份有关做作业时的时间,地点和习惯的问卷,并给我认识的同学都做了一下,结果发现那些“学霸”们和普通的同学的差异甚大1: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是普通同学的2/3、2:他们做作业的地点很独特,比如飞机上;地铁上;公交车上等。3:他们做作业的习惯也不一样他们往往是先把所有的做这样作业所需要的东西那好,再开始做,合理应用碎片时间对于那种“学霸”们来说是一种技术,可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它们是被忽视的。虽然“学习一会要放松一下”这句话是不错可你算一算:每天你至少会有一个小时的碎片时间,你要是把这些时间累积起来,每个礼拜就是七个小时,每个月就是30个小时,每年365小时,除去睡觉时间,以12小时为一天的话,那是整整一个月呀!

实际上碎片化的时间积攒古来有之。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中就有记载“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欧阳修本人也总结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郑板桥善读,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时间坚持朗读。可见古代先贤也是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并根据时间的长短合理利用,才有了令后世瞩目的成就。

从此我的生活有了改变,我开始善用碎片时间。上学班车上我开始听新闻早播,尽管只是一条条简报,但我从碎片式的新闻中获取了更广泛的了解世界,了解政治的资讯;我在晚饭时看百家讲坛的录播,我知道了西域佛教的发展史,浅学先秦诸子百家的渊源和各自观点政见。通过碎片式学习,我不但开拓了知识面,也发现了我的兴趣点——-先秦诸子百家。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网上翻阅各种学派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研究成果,我以《诸子百家的论点之差异之我见》完成了演讲课题,从此我不再是通俗的生活碎片顺应者,而是努力的珠海拾贝,使它点亮我的生活。

当我们生活中的被碎片化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时,我们不应一味地顺从现状或麻木的顺应。而应该重拾碎片,使之成为我们对现有生活的补充和改变。我们应合理使用碎片时间,顺势而为,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小亮点,让它点亮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花之美不仅在枝头,落英缤纷也动人。

【篇四:扩写卖油翁】

北宋时期有一位射箭能手,他就是北宋官员陈尧咨。他百发百中,这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匹敌。因为他射箭技术好,所以陈尧咨经常在外炫耀,正是因为他很自大,所以引来了一些人的不满。

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里射箭,一个为了杀杀陈尧咨的卖油翁站在园子门口,将担子放下,故意斜着眼睛看陈尧咨。陈尧咨发现卖油翁斜眼看他,瞬间慌了心神,原本百发百中,现在成了发十支箭中八九,卖油翁看了微微点头。

陈尧咨很不满,快步走到卖油翁面前说:“你懂射箭吗?我射的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翁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一听,火冒三丈,说:“你一个卖油的老头子,不去卖油养家糊口,居然来我家轻视我,你有什么资格?”卖油翁说:“凭我倒油就有资格。”于是将事先准备好的葫芦和铜钱放在地上,把钱拿起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舀起油穿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内。卖油翁神情淡定,说:“我这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练罢了,跟你射箭技术好一样的道理。”

陈尧咨冷笑道:“你懂得射箭吗?高超的箭法可不等同于往葫芦里倒油。好剑法不仅需要技艺,还需眼力,臂力,心理素质,这几样缺一不可,我早便知道你是来挫我锐气的,你还是请回吧!”卖油翁一看被拆穿了,但还是不服气,说:“不如明天我们找个人理论理论。”陈尧咨爽快的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他们找来了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陈尧咨问:“高超的箭法真的就是熟能生巧吗?”没等欧阳修回答,卖油翁又问:“难道好的技术不是练出来的吗?射箭也是同理。”欧阳修想了想,说:“你们不必闹的太僵,把武学贬低成葫芦里倒油,未免太过于偏激,两者也没有可比性。卖油翁是想挫挫你的锐气,因为你平时太过张扬,以后你应该谦虚,不能过于张扬,而卖油翁,给他人提意见,也要讲究些策略,这样他人才肯虚心接受。”

听了欧阳修的话,陈尧咨和卖油翁都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自此,陈尧咨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不张扬,射箭技艺越来越精湛。

【篇五:击破死寂】

责任与使命从来就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而必定是有人接过了命运接力棒,奋力奔向终点。

在沉默的人群中也必定会有人高举双手,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人常被耻笑为“露骨”“张扬”。那么,那些站在天地间,缩着头,弓着身子的人又算是什么东西。台上的人意气激昂,台下的人却一言不发翻着白眼。请问这是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在众多个世纪以来一直遭受白人的歧视。而法律也一直偏向着白人。这个自由平等的联邦羽衣下尽是丑陋与不堪。可是,黑人的反抗在哪里?没有,他们只是沉默着等待着“上帝”来救赎他们。选举权没有,忍了;差别对待,忍了;生活艰苦,还是忍了!一切的一切能忍的都忍了,不能忍的也咬碎了咽进肚子里。可在这份沉默中终于有一个黑人爆发了。这个叫马丁·路德·金的牧师用自己的演讲将所有的不公平全部抖了出来。所有黑人心中的导火线被点燃了。在黑人运动巨大的压力下,政府只好做出了让步。

可是,试问若没有这一丝火星,那导火线是不是永远只是一堆腐烂的绳子?

有时候过分的隐忍是一种变相的胆怯,当正义的怒气充满内心,只有骤然爆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但是勇气并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大胆地尝试与积累。在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惶恐时,如果你能度过难关奋发向前,那么黎明的希望必然会于某一时刻出现。

神宗年间,针对国力衰退百废待兴的局面,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当时这一建议一提出,立刻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对。其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等政界大佬,以及苏东坡这个皇门红人。但是,王安石并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向神宗上书变法之利,并积极寻找支持者。可顶着这种巨大的压力,几乎没有人愿意支持王安石。还不断劝他放弃,终于在一次辩谈寻找中,抓住了守旧派的漏洞并扭转了局面。若从全面的眼光看,欧阳修与苏轼的被贬,司马光的废黜全都拜了王安石所赐。可北宋也因变法换回了短暂的强盛。

在追溯王安石这一生时,这一段往往会被苏轼的粉丝大力抹黑。可事实上,王安石要承受的并不比苏东坡少,他始终一个人奋斗在黑暗的朝堂上,将自己的后背放于空洞之中。这一丝光明是日日夜夜地心惊胆寒与呕心沥血地坚持所换来的。假如他胆怯了放弃了,又或是对变法有了少些懈怠,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可是,如果没有这份大胆的尝试,这份强硬而坚定的信心或许落得的就只有默默无闻。

我们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挺身而出的人,而是沉默寡闻的人。在这个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只有不断地站出来承担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努力向前,奔跑争夺属于自己属于国家的利益。那么社会才能建设地更加圆满。

聂鲁达说过人们沉默的地方要有我的声音。这份声音是对自身的自信,是对黎明的渴望,是对那辽阔的天空,对未来的无尽向往。

【篇六:碎片也可以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常看到有人开着电脑,拿着手机,不时看几眼手机,发几个消息,再看看电脑,敲几下键盘。忙得恨不得多生几只眼睛,多长几只手才够用。

时间被快节奏的生活分割成零零碎碎的碎片,人们仿佛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

古人那种“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离现代人越来越远。

于是有人感叹“如果能回到古代多好!”回到那慢节奏的生活,过一过“闲敲棋子落灯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日子。

其实,这只是古人生活的一个方面。碎片化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身为朝廷官员每天都有很多公务要处理,没有完整的时间去读书学习,去做文章。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代文坛领袖的呢?欧阳修道出了他的秘密。就是“马上”、“枕上”和“厕上”,他利用这“三上”的碎片化时间,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三国时的吕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他只是一介武夫,只知斗勇,不知谋略。孙权劝他读书,他说军中事务忙,没时间。孙权说,你再忙,有我忙吗?我每天要处理多少政务,千头万绪,仍挤出一切时间读书。吕蒙很惭愧,从此在军务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读书。终于成为有勇有谋的一代名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名言就由他而来。

所以,古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都在大把挥霍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古人的名言。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关键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让碎片化时间产生化学反应,为我们服务,就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七:游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使得这座本不起眼的山峰闻名天下。

近日,我有幸与同学一起,一览其风采。

琅琊山不高,但清幽秀美。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全国特有的琅琊榆亭亭如盖。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入了山门,脚踩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凉风习习;不多时,便抵达醉翁亭。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好友智仙和尚所建,太守常在此宴饮宾客。朱红色的飞檐在日光下展现出一抹别样的色彩,同色的两根柱子上各挂一幅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亭前是九折而成的流觞曲水,可想当年觥筹交错的热闹景象。亭后是百姓为纪念欧阳修和王元之二人所修的“二贤堂”,二贤堂内的两人塑像,神情温文,眉目可亲,体现了百姓对二人诗文教化的深深敬意。

绕过二贤堂,走至另一边的“宝宋斋”,里面陈列着一些宋时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镌刻着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的石碑了。端庄飘逸的书法配上朗朗上口的文章,“欧文苏字”,堪称稀世珍宝。

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四面环山的亭园内共有九院七亭,在古梅亭和影香亭之间,有一株梅树,人称欧梅;相传此树为欧阳修亲手所植,即便已历经了百年的风霜雨雪,枝叶依旧繁茂。花期虽过,风度不减。想象着,疏影落雪的夜晚,青衿一袭的太守倚梅而立,铮铮傲骨,亦梅亦己;虽被贬谪,却依旧将满腔抱负与热血倾注在了脚下的这一方土地。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太守的与民同乐亦为人所称道。

醉翁亭后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沿着陡峭的石阶登上,俯视下方,可见群山笼翠,起伏有致,风卷林涛,飞传耳际。一扫江南林园的柔绵风格,沉稳大气,使人犹如置身画中,心旷神怡。

昔日欧阳修携好友及滁城百姓一起宴饮山中,其乐无穷。然而,沉浮百年事,风流与谁共?而今回首相望,曾经的王公百姓皆不复存焉,淹没在了厚重的史书里。

古木新葩,而人事变迁,何尝不是?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而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时光荏苒,风流云散。古人已逝,今人依在。生命既是如此短暂,更应惜取光阴,唯有此番,才能有所作为。不负云和月,珍重少年时!

【篇八:当花瓶成了碎片】

“哐当”,陶瓷花瓶摔成了碎片。

在如今的互联网生活中,许多人会抱怨事情都被“碎片化”:时间成了碎片,阅读成了碎片,社交成了碎片……然而,这样碎片化的生活,真的就代表了不好,有如陶器摔碎了,便应得到人们的唾弃?

欧阳修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盖惟此,方可心属思而。”散文大家欧阳修正是充分利用了生活中所余下的“碎片”时间,才会作出遗传至今的,令人感叹不已的文章。

如今生活余下的碎片,从“三上”,变成了等地铁公交,三餐之后等等的时间;从写文,变为了掏出手机——这也正是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人们笼统的认为,只要是看手机,都是无益的。

互联网的确错综复杂,五花八门的应用令人眼花缭乱,往往打开手机,点这点那,最后便忘了最初打开手机的目的——也许只是看个时间、查个天气,亦或回条短信。但我们不能忘了,古代有游手好闲的人,也有像欧阳修这样抓住时间的伟人————没错,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我们都该敬奉他们为伟人。现实中也有这样懂得利用碎片的人们。他们点开手机,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浏览时政新闻,与朋友或客户进行交谈,继续阅读一本好书。他们不会像迷失的羔羊在其中乱转,更不会受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应用的吸引。在碎片化的过程中,这些人抓住机会,提升自我,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互联网、手机、碎片,并非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因为这因人而异。在懂得自制的人的眼中,这些是宝贵的财富;而游手好闲的人最终也只会游手好闲,还会推卸责任,反过来批评是互联网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成了无价值的“碎片”。

我将陶瓷碎片捡起来,用胶水粘合,又放回书架上。我依然喜欢这个花瓶——碎片构成了花瓶,花瓶也因这些碎片而独一无二,令人心醉。

【篇九:在重复中不断前进】

每天吃饭、睡觉、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时光却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时光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在一种重复中不断向前,也需要在重复中前进。

不断重复,在重复中扎实基础。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督促他读书写字,天天练习,天天坚持,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中,欧阳修少年时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代风靡的李阳疯狂英语,其教学理念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到了脱口而出,为英语学习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不可否认,这种重复的练习是枯燥而琐碎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屑于这种重复,但结果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须知,海市蜃楼、空中花园固然美丽,却因实实在在的根基的“缺席”,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一场空虚。

在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去大胆创新呢?是殷实的基础。而创新,它基于基础,却又立于基础之上。西汉时,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为汉武帝所用,创造了儒学的又一次辉煌。

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冲存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先生正是凭着这种“闯将风度”,闯入了新文化运动,闯进了《新青年》,创新了文学,唤醒了多少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踩着前人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哥白尼没有盲目地向前走,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是的,要创新,就要打破束缚,就要有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怎样才能去创新?我们需要带着一种“不满”的心理去看基础。基础固然重要,它也太浅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载着不满的人类,向前进。

因为有了重复,我们夯实了基础;因为有了基础,我们才敢于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历史才不断前进!

【篇十:幸福的存折】

每个孩子都是爸妈的存折。

父母把希望储蓄在这本存折里。欧阳修的母亲克勤克俭,一心希望把子女抚养成人。从欧阳修五岁起,他母亲就陪他写字读书,背诵诗歌。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千方百计去向亲友借书。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儿子,无论严寒酷暑,没有半点懈怠。几十年如一日,她把这本存折储蓄得满满的,最终欧阳修成为了杰出的文学家。孟母怀着希望,便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姚明的爸爸妈妈怀着希望,便有了如今巨大的篮球精彩历史。

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孩子省吃俭用,为了孩子辛勤的工作……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把希望储蓄在孩子身上。

父母把所有的爱储蓄在这本存折里。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犹如春天里的阳光,带给孩子温暖,带给孩子光明;犹如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坚固的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父爱犹如一座山,给孩子坚实的依靠;犹如方向盘,关键时刻为孩子指明方向。

乌鲁木齐有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每天政府都会派一辆送水车给那里的人们,但车路却被一头母牛给挡住了,无论司机怎样抽打它,它始终不动,直到司机给它一点水,母牛没有喝水,这时山下冲上来一头小牛,喝了水。母牛为了给小牛找水喝,强忍住被挨打的疼痛,直到小牛有水喝,面对这种伟大而悲壮的母爱,不能不让我们为之感慨和敬畏。或许我们身边的母爱没有这么悲壮凄惨,但是母爱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旁。父爱的滴点提醒、母爱的深深拥抱,这些都是他们储蓄在我们身上的爱。像马克·吐温所说“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

父母储蓄了希望储蓄了爱,我们应把他们所储蓄的加倍回报给他们。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许多事,要走过许多沟沟坎坎。一个人没有一帆风顺的,要天天面临考验,面临抉择。但在这些事情中,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始终如一支持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一路从不忘储蓄他们的爱储蓄他们的希望。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他们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路上,照耀我前行,使我在铺满荆棘的路上,披荆斩棘,一路顺利走下去。

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成人,我们学会报答他们,他们会从存折里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回报与幸福。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