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相关作文

【篇一:沙子与珍珠】

沙子应该都想变成珍珠,因为一旦成为了沙滩上的珍珠,那份光彩夺目,便无人可忽视,但变成珍珠需要难得的机缘,并不是每粒沙子都可以如愿,那些无法变成珍珠的沙子,就注定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就注定只能是悲剧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没有机缘变成珍珠,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可懊恼,做好一粒沙子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王送惠子一个葫芦种子,惠子将其好好培植,结果其种出来的果实巨大无比,无法用来装水,因为没有人能举起它,也没法用来做瓢,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容下它,所以惠子认为它是一个无用之废物,打算将其砸烂扔弃。庄子却认为,世上每一物都有其独特之用与价值,这个被惠子所抛置不用的大葫芦,完全可以把它系在腰上,让自己逍遥自在地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才应该是这个大葫芦真正的作用所在,惠子的想法太过于狭隘和浅陋!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上去似乎和沙子与珍珠没有关联,但实则不是。庄子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诫世人:天地万物各有各的用,人不该将其妄相比较,更不该妄自菲薄。

不起眼的沙子没能变成珍珠,没有珍珠的那份璀璨光耀,自然容易被忽视,但它不应自卑,因为它也有着珍珠所无法具备的功用与价值。一个将自己生命功用与价值默默发挥出来的人,难道不应得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

上世纪中叶,时代的巨变,强烈的外界冲击,让一批批的学人和教授失去他们的光环,沈从文也不例外。从名声斐然的北大教授一下就跌为了每天带着扩音器,摇着小红旗的博物馆讲解员,他的学生汪曾祺远远看着这都觉得凄然。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被人瞧不起的位置上,沈先生却干得认真又热情,有人回忆说“先生那时讲起文物来便旁征博引,不疾不徐,娓娓而谈,引着你不由得往历史的深处想去”这是怎样的钦佩与尊崇!更不必说在那里他还写出了《中国服饰史》,这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开山之作!

那时的沈从文难道不就渺小卑微如一粒细沙?

西哲康德说:“在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良知”。其实我们只要能尽己之能,无愧己之良知,就算无法璀璨绚烂,就算得不到外界的承认与尊重,那又能怎样呢?内心无愧无悔,方才是人生最大的荣光。

能不能变成珍珠,靠的是机缘,机缘是生命外部的东西,不可把控,所以不重要,但能不能做好一粒沙子,则是我们生命内部的事情,因而是我们一生最该紧握的辎重。

【篇二:情有独钟】

世间万物多少事,又是哪一件让你情有独钟,难以忘怀?

是森林的天然气息,还是夏日沙滩一晒的休闲?是大海畅游的自由,还是林间的静谧?不是,这些都是疲惫时的小憩罢了,无论是林间的静谧,还是海洋畅游,最终都必须回归于这喧嚣的尘世。

21世纪早已不是李白,王维,陶渊明时期的乡村,到处到耸立起高楼大厦,哪里还能寻得一席静谧之地。于丹有一本书曰《趣品人生》其中解释道:真正的静,并非你走进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静是一种假静,是外界赋予你,不是内心真正体会领悟到的。当走进喧嚣的世界,内心独有的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静’……没错,我们是人,特别是当今时代,人没有办法回归自然,隐退于山林寻求静谧。唯有让自己的内心学会‘静’才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自身的追求与发展。

林语堂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多与内心交流,让自己品味情有独钟的内心世界。当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问一句:心,今日你有什么想法?心,回答的第一句就是你内心最想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很傻的行为,但这样的行为却是与内心最好的沟通,是自己对人生最好的反省与思考。

照镜子只看到一张人皮,却没办法看到皮内的心是善良美丽的,还是黑暗的。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又有谁仔细看过你的双眼,思考过昨日的一切。

我爱静谧的世界,喜欢与内心独白的交流,甚至钟情于他们。

独处静谧的世界,让内心的独白流露。外界的喧嚷与吵杂,就让风吹散吧!

情有独钟,享受其中,领悟于内。

【篇三:方圆人生】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益。人生之妙,在于一事一物自有形成之理,极其所用,在变换中形人生之态。

天地万物,一朝一夕间变幻无穷,其姿态有源于自身的,也有经后来随外界变幻的,其本质只是在变幻中适应外界以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于是一岁一枯荣,这个世界以万物生载的身份操纵着万物生机,随着时间的脚步实现生命的更替。

方,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圆,亦是一种人生态度。前者如行义者般刚正,后者是玲珑圆滑之智。正如世间的两种极端品质,一个大气凛然,刚正不阿;一个又是世故圆滑,八面玲珑。无所谓孰好就坏,只究于特定环境。中国是礼邦,教义丛生,都有一家之谈,而综合来,却又体现了人生变幻有道,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演进方向。“上善若水”是一个崇高的境界,为外界所付出,我与你,我与外界,这样的唯心主义,然后以我向外界,来体现中心者的大爱无私,而方圆的外在表现只是对外的行为,体现中心思想的行为。

孟子的思想:“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位圣贤执世间万物都是该有规睐管理着繁荣昌盛,以体现“定”这个字。而我认为,人生应是变的,亦方亦圆,亦动亦静,善于变幻来维持外界的平和状态,这与老子的观点相似,老子强调变幻之道,在变幻中实现大道,估现中心者的大仁与大爱。

人生千姿百态,而我们以最后的决定操纵着人生方向,我们是中心,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决定人生呢?一点上,君子修身以成仁,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以适应外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好的平和状态尽其用。

一个人,亦是一个个体,我们的姿态或多或少决定与改变了外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不争的事实证明个体抑或是整体达到平和或顺世发展规律的个体最终取胜。在方圆之中融烩贯通,各尽其妙,亦进亦退,退与进一步间,是两种姿态,却决定了个体与前后者的距离,这样的一步造就了全局的变换。而聪明的人,大仁与大爱的人,刚正的人,他们的选择就成就了不同的格局。

推于现实,现代著名企业家马云,他的行事风格诡秘多端,进退之间各有分寸,他有一句著名的理论:“亦进亦退方为大丈夫。”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在我们的周围,每一件事都以他特有的姿态承呈于这个世界,正是这样的姿态,决定了他们的用处,适用性和受欢迎度等各种指标。那么,我们的人生与人生态度是否同样适用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态度决定人生?

纵观历史长河,成功的人自有他个体原因也离不开外界因素,对于一个历史现象,我们总是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原因。终于一点,是怎样的姿态造就了怎样的曲度,是否完美与尽其妙,到底离不开其本质与初始目的,即最初的态度。

方圆之间,各尽其妙。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变幻之间出于个体的不同姿态变化,以达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关系,实现最初的目的。

【篇四:破碎与拼接】

还曾记得,听长辈讲自己年轻时候悠哉地消磨时间的方法:花了几个小时,拜访一个朋友,和他用聊几个小时;或者泡杯茶,找本杂志,看上几个小时,然后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破碎。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以及压力和竞争的不断升级,我们不得不将破碎的时间拼接起来,甚至娱乐休息的时间都是碎片式的。碎片化生活带来了更高的效率那是事实,但它却又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遗忘规律。他发现记忆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相当长的时间后就不再遗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眼看到的信息最先贮藏在浅层记忆中。而因为我们在外界获取的信息不断增加,我们的浅层记忆不断筛选和刷新,最后导致遗忘。而碎片化的生活从外界汲取信息的速度是更快更敏捷的。比如刚背完的英语课文,看了一场篮球比赛,刷一会儿微信朋友圈,再玩会儿游戏以后就全部忘记了。这些记忆,来不及进入深层记忆就后一项事情的掩埋。因此,碎片化就带走了我们珍贵的回忆。

在冲走记忆的同时,碎片化生活也不断冲刷着人们的人际关系。有朋友向我抱怨曾经和一个心仪的姑娘在咖啡馆聊天。他原本准备和她谈谈心、交换内心情感之类的。可一个问题下去,姑娘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她的好闺蜜。然后她就边和闺蜜聊天边回答他的问题。可是人一心两用是很难的。“嗯”、“啊”、“什么”、“再说一遍”、“不好意思”,这些词语出现次数一多,男生就无法忍受了,这场谈心在最后也自然是不欢而散。渐渐地,这份感情也就淡了,无法再回头。

碎片化生活带来了高效率,但在高效率中,似乎重要的信息占比也逐渐减少。我们慢慢地丢失了选择能力和自主能力。曾经有位老师这样教导我们:“如果你自己对接受什么不去选择,那么别人就会替你选择,而他们的动机未必很高尚。”在时间破碎的时候,其实生活早已经为你填补了相应的任务。而当我们拼凑起时间时,不会去考虑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比如当我们的手机跳出一条信息,而此时我们又在集中精力地背课文,我们经常会惯性地回复那些消息。而消息的来来回回,当然也伴随着可问的忘却。效率虽然说是提高了,但在本质上一个小时可以背好的课文花了四个小时,实际上有很大的资源浪费。而当时倘若我们不去理会那些信息,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的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只能去面对碎片化的时间,任凭它主宰着我们的生活。但为了最大化地减少损失,我们应该更加强大地武装自己,提高自主选择性,记忆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无法逃避,就只能去坚守,在破碎和拼接里,苟延残喘。

【篇五:阅读刷新着我的生活】

书,是一台不计年代的收音机,传送着古今中外的百科知识;书,是一部包罗万千的电影,演绎着引人注目的人类结晶;书,是一位尽负其责的中介,介绍了伴我终身的朋友。因此,阅读在不断地刷新我的生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总而言之,阅读改变心态,刷新生活。

阅读刷新了我内心的幼稚。一本“孤独”呈现出来的是以待人处事、经验看法为基础的种种经验回忆。正因如此,我吸收了一部分作者为人处世的经验精华,找到了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平衡点。书中有言:“在时空上相逢的我们,不一定在心灵的坐标上相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朋友、找到知己是一种缘分,我们可以促膝长谈,甚至高谈阔论。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不能进行捆绑式的交往,再好的朋友都要有一定的自身空间和独处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对方一定的空间与自由。书刷新了我内心的幼稚和“一相情愿”。换言之,书刷新了我的待人之道。

阅读刷新了我的处事心态。书曾对我说:“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把握现在;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顺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就这样,有许多的心理矛盾都释然了,这句话解决了我内心的许多疑问,我明白了要不受外界干扰地创造自己的生活,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获得了内心长久的宁静,找到了打开未来恬淡平和的心态的开关。

阅读给我重设人生准则。“做事要方,做人要圆”。“方”即处世之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醒自己不为私欲而铤而走险。“圆”是做人之道,并非“圆滑”,而是要懂“变通”,不为小错咄咄逼人。有大智者,虽处于刀山,亦游刃有余。

书,教我待人,懂得处事,能够变通。阅读刷新着我的生活。

【篇六:看清自己,方可成功】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人生也不可能总是艳阳高照,难免会有阴雨狂风。面对这些棘手问题,一昧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是于事无补的。很多时候,你所遇到的障碍,所发出怨言并不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自以为有才华往往蒙住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唯有停顿下来,擦亮心灵之窗,让自己浮躁的思想慢慢宁静,直面自己,反省自己,你才会豁然开朗,踢开人生脚路上的绊脚石,走向成功。

看清自己是为了酿造更美更醇的酒。有人说:“只有看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酿酒美丽的诗篇。”还记得那个潦倒的老人。“集胶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当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开始各处搜集奇闻异事时,人人都以为他疯了,但在看过《聊斋志异》后,却不得不感叹那是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旷世奇书。当他遇到打击挫折时,虽也曾彷徨失落过,但他没有放弃,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只是徒然无功。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以后的人生,挖掘自己的潜力,终于,他成功了。正是有着那份信念,一心扑在文学上,他才能不理会众人的非议,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纵使险阻无数,他只坦然视之。所以说,看清自己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绪放飞,似乎又看到那个女子绝世的容颜,她自幼文采斐然,容貌倾城,她是李忆的妾,也是温庭筠的女弟子。她吟诵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撩动了后世多少女子的心弦,可结局却是一道“斩立决”号令结束了她的生命。你问我她为何为死?因为看不清自己在情爱里到底需要什么,她打死了自己的侍女,一命抵一命,她该死。看不清而作茧自缚是多少的可怕!无法轻视的情感缚住她敏感的才思。一个人心中只有嫉妒只有恨,只会使自己陷入桎梏。鱼玄机就是这样,看不清的虚幻是她亲手为自己埋下的因,苦果便只得她自己尝。

印度诗人泰戈尔写道:“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看清自己,不被外界因素所蒙蔽,拒绝抱怨,洗涤心灵之窗,才能不被黑暗吞噬,走向辉煌。

【篇七:不悦人眼不追风】

夜把花悄悄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泰戈尔

鲜衣怒马,年少轻狂,在未经岁月沉淀之时,又怎知“不悦人眼不追风”亦是一种低调的华丽。

我们或许都曾幻想过自己是舞台上永不退场的主角。然而岁月年华终将消逝,人事轻薄,天上人间不过一夕之间。世事浮沉,身处名利漩涡的我们仿佛已成了功利的玩物,全凭外物掌控,毫无自己可言。那么,要怎样我们才能挣脱虚幻浮华的泥潭,得到心灵上的归宿?

答曰:拥有一份襟度——不悦人眼不追风。

著名作家陈频在一次冬日漫步中偶然发现了枇杷树的花朵,诧异非常。据他说,自己虽是一位枇杷老饕,但却从未见过它的花朵。朴实,纯粹,平凡,但就是这样的花朵,却结出无数甜美的果实。“不悦人眼不追风”。盛放于初冬时节,不与春花争艳,不与秋风媲美,花开之时,人却未识。纵使有千百人从她面前经过却无人懂得欣赏;纵使有千百人享受着她果实的甜美而对她大加赞赏,她却毫不在意外界宠辱,顾自盛放,平静淡泊,终结出甜美的人生之果。

清新淡雅的枇杷花亦颇似那位守正淡泊的老人。她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埋头书中,紧锁眉头,锁住的是她那份从未示之于人的赤子之心。上百个奖杯拿回家来只是随手放在一旁,任其蒙尘。她有那么警心的诗文,如妙手偶得,字里行间,是她面对世事变迁那不蔓不枝的冷静。在《干校六记》中,她那面对宿命的从容、对于逆境的旷达,展现了她那世人少有的襟度,任尔东西南北风。杨绛,她称自己为“狷”老太,“狷”在毫不在意外界的追捧与质疑,“狷”在完胜了这场人生的搏弈。“任它密雨斜侵,我自坐拥王城”。

中有杨绛风华绝代,外亦有加莱亚诺的勇猛不阿令人倾倒。在当时腐败横行,几无正义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下,他不顾政府的压制,不愿为世俗谄媚,不肯向当权者乞怜。逆社会潮流而动,写出了文坛惊世之作《拉丁美训:被切开的血管》,向现实发出最有力的叩问,叶燮曾言:“功名之士,必不为泉石之声;轻浮之子,必不为大雅之响。”加莱亚诺用他刚正不阿的笔触,写下了他令人敬佩的精神信仰。

天穹苍茫,人类孤弱的背影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既想背负长天飘然万里,便割舍下浮华世间的烟云迷雾,不为物喜不为己悲,那么无论顺境逆境,都阻挡不了一颗要走下去的决心。愿诸位都能如贺拉斯所言:“无论风暴将我带向何处,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篇八:心灵独白】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它不同于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外部的世界。有时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是很有进步的。你总是在外面的世界逗留纠结,不去想想自己心之所向,就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决定了你的生活的外部表现是否会多姿多彩。

当我困惑的时候,我会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不能够保持一颗安然的心。

当我焦虑的时候,我会推敲一下我的心声,究竟是什么让自己不能安然自若。

当我幸福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当我进步的时候,我会感谢我过去经历的一切。

我觉得我们要学会表达,不仅是向他人正确的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对话。给自己一片心灵的净土,不受外界的叨扰,只要拥有这样的一块自己的天地,那么,我相信就算是遇到很棘手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你也有莫大的勇气去克服一切。

【篇九:窗里窗外】

手动拉开窗的一刻,也许你已被置入一个二度空间:窗里、窗外。承载着时光带来的负重感,叹惋和追求的到底是窗里还是窗外,这应该值得思考一阵吧!

不是很多人都有开窗的冲动。有的人窗破,但他仍看得见蓝天;有的人窗美,美到视线竟呆滞永不移出窗外。当活在窗里的人对待窗口时,再贵的盆景也是为了缩小对外界的关心;当活在窗外者对待窗口时,空空如也为的是让灵魂洒脱在外。如此看来人世间便有了对窗的见解,便有了如下的群体:

窗里者

这样的人大都受过伤害,没有精神心里的安慰,他们沉默哪怕将魂魄锁在屋内,他们怕阳光刺眼因为没有人告诉他阳光有着温暖有着活力,天生缺憾铸成了的一生遗憾是谁伤了他们的尊严!有人如此珍爱尊严,以为自己丑了偷偷撩了窗帘望窗外,无人嘲笑却一再害怕,此时尊严锁了他们的明天。还有人学会了拾起它,当他们有朝一日成了乞丐面对外界冰凉的双手,以屈辱拿他们当成狗一样戏弄,他们不再爱朝窗外观,观到的是虚荣虚伪,他们永远为尊严死在窗里不在窗外!窗里人爱窗里不爱窗外;不爱窗里向往窗外却是不敢;窗里温暖让他们休息,因为窗外他们还要卷土重来……因为尊严、因为专一、因为厌倦,这就是窗里者。

窗外人

他们有的开朗,有的是诗人,他们爱开窗高歌人生美好。他们是幻想者随风一样可以出现可以消失。窗外人也可以是老者,偶尔是那呆滞的眼神,孤独守望。儿女不在身边,他们在看窗外以便度过时光,同时他们化为石头守望转角:也许下一个,下一个就是他们儿女的回归。倾听风声,有一种窗外形成一种嗜好,他们爱用弹弓打鸟爱用水泼路人爱看有人出事,不能说好也岂能说坏,莫回头也许他们还呆在窗外!有时渴望出去,他们开窗为了走出牢笼,他们是犯人也可能是还想报国的退休职工,也许是病人也许是……窗外人爱窗外不爱窗里;窗外人爱窗里以窗外来表示不满;窗外是回忆,窗里会尘封他们自己……因为开朗、因为孤独、因为失败,这就是窗外人。

世间多奇,人间多事,窗里窗外简单说它是一个门,开时闭时都是一个空间别有一番景色,只要自己愿意就去开它就去闭它,去做平凡人。永远别忘了你的心态,记住无论窗里窗外唯一不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灵。

生活,做自己,守住你的窗里或窗外。

【篇十:感动的滋味】

感动,久违的滋味。

除夕,我随父母去祭祖,一路上,步伐匆匆,脸上洋溢着欢聚团圆之夜的喜悦。

陵园里,雾气缭绕。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早已打破了这里应有的沉静;大人们互相道贺的声音打破了这里应有的肃穆。

我漫不经心地看着大人们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一步步的程序,随意环顾四周。忽然,触电般,画面定格了。

一位身着褪色夹克的中年男子站在坟前,他伸出那冻得通红的双手轻轻擦拭着冰冷的墓碑,掸去每一寸灰尘。随后,双膝重重跪下,全身仿佛失去了力量一般,将头沉沉一叩。久久不愿抬起,微微传出些抽泣声,又好像在细说着些什么。与成群结队的人们比起来,他更像一只孤雁。外界的喧嚣似乎都与他无关。在他的身后,还有一袋少得可怜的纸钱,仿佛要与它的主人一道,埋没在这愈加浓烈的烟雾之中。但我想,照片上那位慈祥和蔼的老奶奶一定不会介意,因为有这饱含真爱的赤子之心,这重重的一跪,沉沉的一叩,足矣……

我只是看了他一个最为深情的背影便转过身去,不是因为不屑,而是我怕自己的双眼盛不下那么深那么广的爱。看着其他坟前那一大堆毫无意义的纸钱在燃烧,我不禁有些悲哀。纸钱本是传递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的使者,可它们却与爱无缘。

是大千世界席卷了爱的种子?是金钱之潮除掉了思念的嫩芽?还是灯红酒绿吞噬了心的果实?在我们面对亲人冰冷的身躯时不要以走出阴影为借口而荒芜了思念的田地,请以一颗最为赤诚的心去面对他们,停下匆匆的脚步,远离外界之喧嚣去面对他们!

那一次,面对那么广,那么深的爱,我感动了……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