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相关作文

【篇一:难忘的一件事】

就在几个星期前,我们全校五年级同学举行了一次拓展训练的户外活动。全班同学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高兴。我尤其兴奋,因为好久没有去户外运动过了。那天,我早早地来到教室。虽然我的心还在教室里,可是我的心却早已飞到金嫁园去了。

随后来接我们的大巴车到了,我们一路唱着歌上了大巴。原本车厢很安静,可是后来大家就热闹地讨论开了。我和平时玩得要好的几个同学也有说有笑的。

到了目的地,我们在教练的指挥下,迅速地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包放到了帐篷里。之后教练让我们列好队伍,就一一给每个班级指派任务。由于我们班和六班的任务一致,因此我们需要和六班进行对决。

我班班长和六班班长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输赢,并且确定输了的那一方要先进行大巴逃生的项目。当然,作为惩罚,我们班还有烟雾在等着我们。比赛开始前,教练先给我们讲解了逃生的技巧和规则,以免我们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教练一声令下,我们班的同学快速地捂住口鼻,有序地从大巴车上逃生。最终我们赢得了胜利,大家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第二个项目是“考古小分队”。三至四个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领取考古工具。我们组是三个人,当我们领到刷子、铲子和手套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工了。我眼尖,瞄准了一块“风水宝地”后,就乐呵呵地挖起来。时间过去了很久,一点进展都没有。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突然瞄到了一块颜色不一样的物件。一模,果然是铜币。

两个组员看到后,对我连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紧接着,我在不远的地方又挖到了一枚铜币。两个组员也没白费功夫。女生找到了两枚,男生找了一枚。我们组今天收获多多呀!不过遗憾的是,教练说每人手上只要拿到一枚铜币就可以了。我们不得不将多出来的两枚埋进了土里。

第三项人物是“水稻一生”。听到这个名字,我们都满头雾水。教练解释说“每班挑选男生女生各五名,进行割水稻的活动。”原来是这样。

男生们每人发了一把剪刀,我正好是其中幸运的一个。教练带着我们来到一号棚。我们

几个人立马拿了剪刀剪起水稻来。一次大约能剪20根。剪好后我们就交给女生,让她们捆扎水稻。之后是运送到指定的地点,任务就算完成了。

每个项目我都是全力以赴,最后我也收获很多。这里不仅有逃生的知识,还有坚持的喜悦,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次拓展训练,真是让我终生难忘啊!

【篇二:那段西安研学的日子】

正值“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来到西安进行考古研学。西安,这座古老美丽的城……

除却汽车轰轰的鸣笛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北京,西安这座身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给人以缓慢的节奏方式,丰富的历史底蕴,一幢幢古风建筑,仿佛让我置身在古代。

在半坡遗址中,钻木取火体现了史前人类的辛劳与智慧。在经历了艰难的钻木取火的过程后,那跨越千年的温暖得以让我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交流。史前人类千万次的尝试,定是失败占多,成功占少。在发现了火种之后,它便引领着人类时代走向了新的篇章。我用心感受着残留在掌心的温热,重新诠释了“坚持”的定义。

在非遗“六营村”,那一个个洁白的泥塑胚子,经过民俗传承人的细心勾勒,朱红、明黄、钴蓝、翠绿,顿时在眼前呈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吉祥动物,或似蟠龙、或似娇虎,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民俗不俗”。也正是民俗传承人这种“不慕名利”“坚守初心”把我带到了一种“淡看事件浮华三千”的崇高境界。在现代城市下被名利驱使的人们,应该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在秦始皇陵,一个个巨大的陪葬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俑,是秦朝国力强盛与文化繁荣的象征。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死的定义是那么的空虚,即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脆弱的内心依然是那么的惧怕死亡!竟需要带着众多金银珠宝以及无辜的臣民陪着一起下葬。在那里,我对生与死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然而,在西安考古研学的诸多活动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考古发掘。

一抹红彤彤的残阳,一个落后的不知名的村庄,一组组拿着绿皮铁铲的学生,构成了我们考古实践的热闹图景。同学们一组组分散开来,找到了各自看好的地方便开始动工了。手中的铁铲不停地上下翻飞着,身旁的泥土越来越多。我喘着粗气,不一会就累得腰酸背痛,长时间蹲着挖土,再次站起来市腿已经变得麻木。我稍加休息,便再次开工,一下、两下……,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一半,眼前这个坑坑洼洼的半米多深的土坑依旧没有挖出什么来,眼看着别的组已经幸运地挖到了东西,我和同伴心急如焚,加速挖了起来。突然,铁铲发出一声清脆的碰撞声,我们心中窃喜,猜想八成是触碰到了“宝贝”。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加快了节奏,更换了铲挖的角度,开始在“宝贝”周围松土。终于,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夹击,“宝贝”终于出土了,它原来是一个呈扇形的青灰色瓦片。我用双手轻轻抹去覆在上面的泥土,抚摸着那精美有条理的花纹,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古代繁华的都市里,瓦匠们正在精心烧制瓦片,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地赞叹着。这种巨大的成就感仿佛是个气球,在我挖出瓦片后猛地炸裂,使我的内心膨胀,忘却了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代价。

西安研学的日子短暂却意义非凡,我感受到的是跨越千年的温暖和感动,是坚持的内涵,是民俗不俗,是不忘初心,是生与死的理解,也是眼前远胜历史的繁荣昌盛。

西安,这座古老美丽的城……

【篇三:游良渚博物院】

今天,我们一家早早的乘公交车去参观良渚博物院。下车后,我们沿着一条可以遮阳的小路走,先来到一处名为“观复台”的平台,边上是一大片池塘。我走到台上,向下望去,铺天盖地的碧绿荷叶和粉的发紫的荷花映入眼帘。别样的美丽。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下来就进入了今天的正题——良渚文明。进入博物院一种远古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令我感觉身处文明的圣殿、文化的殿堂。安检时,我抬头看了看安检器上的人数统计,有七百多人!看来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但丝毫没有阻挡大家对参观的热情。

首先是1号展厅。介绍的是良渚文化中的玉文化。玉器在当时是礼器,有些是祭天祭地用的,有些是装饰品,是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陪葬品。通过参观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睛——竟能分辨玉的优劣跟现代机器几乎一样准确;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灵巧双手——竟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玉器;还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用绳子石子在坚硬的玉石上一点一点的打磨成那些精美的玉器,那要花多长的时间啊!玉,就是良渚文化的瑰宝。

走着走着,我就来到了考古体验展厅。展厅内讲述了考古的全部过程以及考古与寻宝、盗墓的区别。还有一个考古知识小游戏。

吃过中饭,我们便开始参观2、3号展厅。

2、3号展厅主要讲的是良渚时代古人的生活及工具的介绍。还介绍了当时人们的水利工程跟现代已经很相像了。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它是夏朝古城的三倍大,足足有800平方公里。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入侵城内便修筑水坝,成功控制了洪水。他们修筑水坝的地方很科学。他们还修筑城墙,挖护城河。当时良渚古人已经有了犁了,不过当时的犁是人拉的,而不是牛拉的。良渚的人们不但水利工程做的好,城内也是很繁荣富足和安全。良渚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良渚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创造和智慧结晶。

【篇四:我在星期八小镇打工的日子】

据朋友说,广州有个星期八小镇是的大型的模拟打工小镇,能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还能挣E币,所以我决定去试一试。

开始我走到小镇门口,然后向里面走了一圈,心里开始担心起来,因为这些工作很多我都不会,但我看到有个叫“培培土”的公司是做泥胶模型的,我觉得我应该行,于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工作开始我特别紧张,后来在导师指导下顺利完成了第一份工作内容——泥胶大象,离开的时候发工资5E币,这时我心跳加快,心情激动,做完这份工作,我明白了挣钱是没那么容易的。

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经验,我信心百倍,我又参加眼镜的检验师工作,首先换上白大褂坐在导师面前认真学习配镜知识,然后就给别人配好镜片我又得到6E币。接着我马不停蹄来到考古学院里,我从穿白大褂的配镜师换成身穿灰背心头戴牛仔帽的考古专家,然后就开始挖了,我拿着铲子走到一个角落里,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挖起来,我一共挖了3件宝物,得到导师好评,多奖了一份工资给我。

我看打工挣取那么多钱,决定使用它,我就交了20E币培训费,学习做蛋糕。先做好蛋糕模型,然后在上面涂满奶油,再用糖浆划了好看的图案,一个美丽蛋糕完成了!

我试了试味道,“哇!”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闭馆的时间了,在星期8小镇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所以大家有机会也要去星期八小镇体验体验。

【篇五:我的姥姥】

我的姥姥生于一九四八年农历十月初三的陕西省宝鸡市,在那里长到一岁多,太姥姥和太爷爷把她带到省会西安抚养。当时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却是唯一活下来的那个。我的大舅爷因为得病没钱治,而不幸夭折了。

姥姥在西安长大,从小学念到了中学毕业,之后又上了中专,学的测绘专业,但因为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多上了一年中专,所以拿的是大专的文凭,也算是个马马虎虎的大学生了。

姥姥一直都带着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镜片犹如玻璃瓶底一般厚。在我还小的时候,禁不住好奇,我问她为什么会近视那么严重,她便说:“那个时候家里穷,想看书却买不起,只好管同学借,答应人家几天还,可书太厚,看不完,只好边走路边看,然后大晚上点个昏暗的油灯接着看,这样才能按期还书,下次就好借。”这是姥姥给的解释。大了些后,妈妈告诉我,当年姥姥在文革时期,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师,右眼被别人打坏了,老是疼,但没钱治,最后连着左眼一起近视了。

在文革期间,姥姥被分配到河南做地质勘测,并在那里生下了我的姨妈和妈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每天不仅要做工作,操持家庭,还在努力学习,希望圆自己的大学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在一九八二年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但因为家里人手不够,姥爷自己照顾不了两个孩子,姥姥就只好中断了自己的学业,肄业回家了。作为那个年代真正的大学生,姥姥在背后的付出远要比我想的多的多。她还跟我说,其实她并不想搞地质,因为没有人告诉她,所以她误以为学地质就是学考古,而学了考古就能实现她对中国古代史探索的目标。尽管这样,她还是一直保持着对历史的兴趣,我小时候睡前都是姥姥给我讲个历史小故事。

记得每次从姥姥家回北京,都要带上一大袋儿姥姥亲手做的香肠和炒面,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腻过,吃完了还一直惦记着。姥姥年轻非常好学,也很吃苦耐劳。她当时的单位里有来自中国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人,她因为喜欢吃,也爱研究吃,便向不同地方的人请教当地的特色食物,她经常对我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适合当地的气候,才能得以延传。于是,她在街坊邻里中,向四川人学了做香肠,向湖北人学了做松花蛋,并向老一辈的人学做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带的炒面,然后加以改良,让它变得更好吃。

在我上初中之前,到了春秋之际,身上总少不了一件姥姥织的毛衣,我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衣服上几乎都有姥姥的痕迹。姥姥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做衣服,因为有这方面的兴趣,再加上姥姥对所有事情都很认真,也非常勤快,所以很快在住的这一片儿小有名气,许多人便向她请教。慢慢的,姥姥竟组织起了一个团体,很多人想给她一些钱作为回报,但她却坚持义务教大家,而且对待这件事非常认真,每天忙完其他事还要备课,很是辛苦。但这也为她攒了很多人缘,我回老家时,和姥姥走在街上,总能碰到姥姥认识的熟人,她们也都互相很热情的打招呼。姥姥为人一直都非常和气,跟关系好的人总是客客气气的,即使遇到关系不好的人,她也不会得罪。

姥姥作为现在我的亲戚中最年长的一辈,很受其他人的爱戴。

姥姥的家住在太姥姥家的对面,自打我有记忆起,太姥姥就已是老态龙钟的样子了。独自一人居住的太姥姥总是非常寂寞,而且出门也不太方便,因此姥姥就经常去陪太姥姥聊天,而每次姥姥带我去买菜时,总要多买一些给太姥姥。但时值耄耋之年的太姥姥身体越发的不行,到我上小学时,基本上已经卧床不起了。姥姥作为老大,家又离太姥姥近,就担负起了照顾太姥姥的重任。

前两年太姥姥病得不是很重,姥姥一人就可以照顾,但到快不行的那两年里,无奈的姥姥只好雇了一个保姆,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开始轮番照顾。这两年的日子里,姥姥因为太忙,不怎么来北京看我,姨妈去欧洲旅游想带上姥姥,姥姥也不去,就全心全意的照顾太姥姥。

姥姥虽然坚持不懈、用了自己几乎所有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妈妈,但再有毅力的人也斗不过天。就这样,在姥姥整整照顾了四年之久后,太姥姥还是在ICU中离开了人世。

总之,我十分佩服姥姥爱钻研、爱学习、乐于助人、坚持不懈的品质,也愿姥姥永远健康!

【篇六:上海一日游】

暑假里一个晴朗的周六,爸爸、妈妈、我还有爷爷奶奶一起驱车去松江游玩。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我们乘坐游览电瓶车逛了一圈,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公园,到处都是树,有庭院还有塔。实际上里面有一个神秘的水下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参观,首先看到的是考古发掘现场,有很多像真人一样的专家模型栩栩如生,不仔细看我还以为在真的实地考古呢!接着走进博物馆,大家可以看到古代时期,远古先民们在广富林的生存情景。人们住自己搭建的草屋,通过捕猎和打渔为生,到后来有了农业、商业等等,里面还有很多展品,都是好心人捐赠展示供人观看的,很神奇!

然后,我们去了上海佘山世贸洲际酒店,大家都叫它“深坑酒店”,因为它是采石坑内建成的自然生态酒店,海拔负88米,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我们先去了最底层B15,那里有一个很大的餐厅,边吃饭边可以欣赏各类小鱼游来游去,最神奇的是还有很多鲨鱼,我都看呆了。随后我们来到地面,走了走玻璃栈道,虽然只有100米,但是可以清晰看清楚下面大坑的自然风景,感受旁边的悬崖峭壁,还可以真实体验玻璃破碎的音效。很多大人都不敢走,我却很勇敢地走了过去。

最后,我们来到了上海最经典的景点——外滩,这里人山人海,我们边吃饭边感受着黄浦江两岸的美景,感受夜上海的繁华,实在是太热闹了!

【篇七:和历史靠近一点点】

在课本里学到兵马俑,我就特别想去看一看。今年暑假,妈妈带着我去完成了这个心愿。

到了西安的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只挖掘了它的万分之三左右,如果全部挖掘完,相当于两个澳门那么大!我们先来到一号坑,走进去一看觉得真大,导游介绍说一号坑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估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50多辆,如果非周末过来还有机会见到考古工作者现场考古呢。

兵马俑给人的感觉就是千人千面、栩栩如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丹凤眼,因为秦始皇也是丹凤眼,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一眼望去仿佛看到了当年秦始皇带领千军万马统一天下的壮观场面。二号坑的大小只有一号坑的一半,三号坑就更小了,出土的陶俑也少很多。据说因为这些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本来是彩色的,非常遗憾的是他们居然10秒左右被氧化颜色全部褪去。目前的考古技术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后面的挖掘工作就特别缓慢和谨慎了。

在宣传栏上我了解到,这些出土的兵马俑也吸引了许多各国政要前来目睹他们的真面目,秦始皇压榨了他的百姓,但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奇迹。

西安的博物馆也很多,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它是国家级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年代跨度大,数量多,其中国家级文物达18件,国宝2件,从场馆外排队的长龙便可知它的热度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镇馆之宝“跪射俑”,他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右侧作握弓弩带发状,难得是他还残存一点彩绘,所以博物馆单独用一个厅来展出这件宝贝。见到这么多出土文物,我既激动又惊讶,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也不一定能达到。

西安,让我跟历史近距离接触了一回。我们要牢记历史,爱护文物,保护文物,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见证这些古代奇迹。

【篇八:从古至今的龙文化】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一直从古流传至今,而我们中华民族也是龙的传人,他甚至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雄伟的长江三峡、秀丽的桂林山水、壮观的秦兵马俑、神奇的敦煌石窟……从古流传至今,我最想赞美的是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和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甲骨文。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建筑,远看像一条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凝结了许许多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他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无不令人惊叹!因此,“不到长城非好汉”家喻户晓,世界闻名。

在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埋藏着约8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制战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无不令人惊叹!今天,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作为中学生的我正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献出一臂之力。

【篇九:泥河湾考古生活】

暑假我跟着研究古人类文化的爸爸及他的学生们在泥河湾考古的生活至今难忘。

一天,我早早起床,带着叫“姑娘”的小狗出发啦!“姑娘”轻车熟路的在前边跑着,我紧紧跟着它奔跑在山路上。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发掘现场,发掘现场简直如深渊一般深不可测。爸爸介绍说这里最古老的石器距今有两百多万年呢!听了这个惊人的数字,我迫不及待的要下到深渊里看个究竟。

我沿着台阶小心翼翼的跟着爸爸来到深渊底部。哇!两百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土层花花绿绿:有红色的,石青色的,还有米黄色的。我用手摸了摸,感觉冰冰的。爸爸给我拿来一把小小的铁铲—手铲,教我怎样刮土层。爸爸说:“一定要从上往下轻轻的刮,如果力气大了会破坏石器和化石的!”我小心谨慎地拿起手铲,按照爸爸教给我的动作,从上到下轻轻的刮着。刮几下之后,还要拿起小刷子把土轻轻的刷掉,这样就更能看清楚土层了。这样的工作反反复复了一个多小时,没什么新的发现,我觉得有些无聊了。爸爸安慰我说:“不要急于放弃,再坚持一会儿。”突然,我的小铲子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我赶紧叫爸爸过来,他用小刷子轻轻地把土扫走,居然露出了石头的一角。爸爸说我发现石器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有点难了,还要给石器编号、绘图、测量、照相。我就只能在一边认真地看着爸爸和他的学生工作啦。

爸爸带领他的学生在发掘探方里忙碌着,我和“姑娘”在旁边一边看一边追逐玩耍着。不知不觉太阳公公就要落山了,我们回到驻地,坐在葫芦架下吃着从菜园里摘来的蔬菜和亲手做得农家饭,边吃边欣赏泥河湾夜晚的星空,那密密麻麻的星星伴着蛐蛐的歌声向我眨眼睛,那感觉棒极了!

点评: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段独特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考古人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段田间考古生活快乐、美好!

【篇十:“考古”活动】

前几天,我和同学们参加了一个活动。是2018年福彩公益资助志愿服务项目留守儿童幸福乐园之城市小精灵课堂。

这天的第四节课,我和郭紫燕等人来到了多媒体教室,打开门,走进去,瞧了瞧,除了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我们班是第一个到哦。随后人齐了,有的三人一组;有的俩人一组;有的一人一组。

发道具啦!一个个玩具放到我们面前,接下来就是发一次性的口罩和一次性的手套了,装备齐全。口罩是用来防灰的,玩具里有个眼镜,有个石头,准确来说是个恐龙化石。

准备开始,我拿出化石,郭紫燕在那准备。我剥了好久的袋子,都不如陶俊云的一个大拇指的指甲!环顾四周,有的已经开始;有的已经敲了三分之一;有的已经敲了一半,只有我们这一组还没有开始。

在那磨蹭了几分钟,才敲了四分之一。不过,找到诀窍就可以了。在这几分钟里,我渐渐失望,因为每当我觉得是恐龙化石时,但都不是。郭紫燕在那坚持不懈,她换了一个地方敲,往中间敲,终于没让我失望――找到了,全部在中间。

我瞧了瞧周围,最快的已经在拼了,最慢的还在那轻轻地敲,慢慢地刷。我已经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了一句:“你们怎么慢啊?用力敲!”他们啥也没有说,而我又继续去帮郭紫燕了。

当我们快挖出来的时候,志愿者陶老师从我面前走去,那时我还是忍不住看了一眼陶俊云那一组,只见陶老师一锤子下去,化石已经看见了。我很是惊讶,盯着化石愣了几秒钟就继续去帮忙了,我边帮忙,边说刚刚老师帮陶俊云那一组的事情。

过了几分钟,快下课的吧。大家已经挖出来了,已经做完成了后续工作,收拾了一下,便回教室了。去完成我们的拼装恐龙。

在这个活动中,我很开心。因为很好玩,而且让我认识了许多恐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