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政治小论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侯,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直接联系。比如“人需要空气”和“鱼儿离不开水”。事物在无中介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藕断丝连。说的是事物在表面上好像断了,实际上仍然联系着,这说明联系是客观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说明联系的客观性。其客观性就好比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绕日公转。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我们身边空气的变化就是联系的客观性有力证明。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客观联系,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如中国汉代以后建筑把屋檐做成微微向两侧升高的飞檐。为的是“室始洞然”,使雨流向远处,又有审美价值。
记得几年前,中国的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危及到了北京,使得满城尽带“黄金甲”。当首都为此叹为观止时,而远在朝鲜半岛的韩国人民却组织群众共赴中国西北地区植树造林,以来防风固沙。你可能觉得韩国人太有爱心或说其真是杞人忧天。事实上,现在中国的沙尘暴已经可以通过西北季风影响韩国。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这说明了间接联系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通过某种中间环节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除了直接和间接,还有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及必然和偶然联系等。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个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毛泽东联系中国并分析其优劣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哲学依据。
联系的多样性反映了联系的普遍性。当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停电接下来就氢气爆炸,随后放射性物质就泄露并进入江海、空气和土壤中。造成福岛当地居民撤离电站周围背井离乡。也让世界各国把日本福岛的果蔬及其产品拒之门外。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境内发生“抢盐潮”,说是用来抗辐射。真是如由一中子引发链式反应。除此以外还有2008年的由美国华尔街引起的金融危机,危机全球,以致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疲软,像希腊和意大利。这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的事物有着或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种种联系交织起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起来的,联系是普遍的。
所以,我们要多角度地、辩证地看世界,把世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总的来说我们生活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当你在为一纸两用的节约感到不屑一顾时,远在美洲的蝴蝶用它单薄的翅膀形成龙卷风。这是有名的"蝴蝶效应"。蝴蝶一个举动造成是人的一场噩梦。所以你要相信你的节约保护的是一片森林,林中动物的生命,地球母亲一个“肺泡”。要相信世界也能因小而变。
【篇二:他并不坏】
他带着方方的眼镜,镜片遮住了他的半个脸。他并不高,但走路却是昂首挺胸。
他是我的老师,是我平生遇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让我上课不敢走神的老师,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开学第一天时。
那天,听说别班有个学生上他的课偷偷喝水,结果被他暴打了一顿,并被他摔坏了瓶子。因为早有听闻,在上他的第一节课时,每个人都没有敢在课堂上胡闹,我打心底佩服这位老师,但又为自己感到担忧,担心下一个会是我。
他是一位政治老师,政治这门学科很难,他为了防止我们背不过,于是就制订了规则,凡事背不过的,第一次打,第二次原地站军姿,第三次站到凳子上,第四次站到桌子上……为此,我为政治这门学科下了不少功夫。
渐渐的,对他有些许熟悉了,他制定的规则,我也了解了不少。他总是早早得到教室,只要他在教室,任何人都得从前门进,后门出,有违反者,就会挨打。每次那些受惩罚的学生时露出紧张之色时,他便把脸凑到学生的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说:“孩子,你咋这么可爱呢!”这常常使我们大笑,但是不敢笑太长时间。
我被他用教杆打过,他一杆下去我的胳膊就淤青了,当时我就断定这是我遇到的最坏的老师。打学生虽说是不提倡,但很有效,因为我唯独对政治下功夫。
他不会对我们讲一些大道理,但每次都在我们拼命背东西时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名言,他的字迹很端正,看的出来没少下功夫。
他对我们讲过他的一些故事,他说他小时候因为撒了一个谎,被他的老师用柳条编的鞭子打,打断了五根,他对我们说那使他终身难忘,至今还记得那位老师,但心里是感激。
快到期末了,终于要摆脱这位老师了,心里有些兴奋,以至于我无意间撞到了他,我害怕极了,腿不由得发抖。我至今难忘他当时的神态和他说的话,他微笑着,宽大的眼镜下有着明亮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用手扶了我一下,对我说:“孩子,慢点。”接着走开了,我愣了一会儿,似乎有个东西落在了我心中的最柔软的位置,泛起阵阵涟漪。
分班之后,没有了打人的老师,这是我原本想要的,但因此明天都好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奇怪,我竟有些怀念他。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正在打扫卫生,转眼看到了他,他依然昂首挺胸地朝前走,宽大的眼镜反射出几道光格外耀眼。
他并不坏,只是把一些对我们的爱,转换成另一种方式而已。
【篇三:政治小论文】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透过历史的尘封,我再次凝望您,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没人会忘记,1931年9月18日,那一天您流泪了,那一天您流血了。于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心声汇集出同一句话:九一八九一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明天就是我们的第八十二个九一八,在这个国耻日,我们中华儿女痛定思痛,回想起八十二年前的那一天,那时那刻东北人在流血,整个中华儿女在流血,但他更激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从那以后,我们中华儿女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一个亘古不变的敌人,它叫日本,它是曾经的投降国,它一直在做着强盗的工作,曾经的南京大屠杀,如今的窃取钓鱼岛,日本,一直在挑战着我们的极限。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开发钓鱼岛,通过先占取得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98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5年日本将钓鱼岛归还中国,同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1972年,中日建交。周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挂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搁置(钓鱼岛)主权争议,留给子孙后代解决……但1979年,日本在钓鱼岛上修建了直升飞机场,1990年,日本青年在钓鱼岛建灯塔……种种的种种,日本一直在违背诺言,只因他们知道,他们的军事能力亚洲第一,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那我们呢,建国60年来,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但我们依然要记得——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以后的中国要靠我们,靠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只有不断在教训经验中前进,我们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历史已经过去,21世纪的我们要时刻铭记那段屈辱史,以史为镜。
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四:小谈文化】
据《华尔街日报》,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待美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漂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日本出现洪应明的《菜根谭》热;中国的中医、中药、武术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还有,古琴早已走进西欧宫廷……这就是如今出现的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漂洋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仍掩饰不住它的灿烂光辉。
文化是没有界限之分的,哪怕是曾经对立的两方,在文化面前,也变得一致,这是文化赋予人类的魅力所在。品阅精萃的文化,是与一个伟大心灵在对话,从中可以寻觅到某些默契的东西。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那样,“政治是过眼烟云,文化则会永存!”村上春树的耶路撒冷文学奖更是最好的证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政治文题让村上春树的获奖变得格外复杂,然而,巴以冲突并未影响人们对清晰、极简抽象主义作品的喜爱。喜欢村上春树,喜欢马尔克斯等等,只因文化无国界!如果将历史政治渗透到各个领域,殃及的不仅仅是池鱼了,文化也会受到极大冲击,何苦而为之?不同国度的文化不会因国境线或海平面的阻隔而变质!文化不分国界,就像照耀整个世界的太阳一样无私,更不会因国家之间的对峙而阻挠了洒向别国的金芒。
然而,部分人却没有真正理解文化背后的境界。他们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民族自卑感。可事实亦非如此,如果把人类文化比作一棵热带大榕树,这棵大树扎根在史前文化悠远的土壤中,它的不定根和气生根落地之后,长成了许多附生的树干;它枝杈横生相互绞结;它最终长成了一处盘根错节、枝杈交叠的丛林。换言之,人类文化是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更是如此。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受到佛教影响,意境作为其核心,以其夺目的光辉陶治了一代又一代,而一代又一代又在这种超越中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民族的自信。炎黄子孙的那份骄傲和自豪,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中国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当她进入第六个千年之时,我们在回顾,在反思,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似乎没有时间细细端详自己,没有时间回望我们的根,我们的来处。自“文化热”在国内滥觞以来,社会各界的思想热情有增无已,自然就滋长起对各种研讨思想文化的渴望。这一现象是不难解释的,文化赋予给予我们品格和精神,只有认知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认知自我。亦如余秋雨先生在走遍世界几大文明的发源地后回到中国时的感言——《今天我及时赶到》,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
无可奈何地落去,似曾相识者不来。该丢的都没丢,不该丢的都丢了——这才是最令人伤心乃至绝望的。停止迷茫,停止哀怒,共同寻找被埋藏,被遗落的文化,寻找着这千年缄默不言的文明。
【篇五:红与黑读后感】
政治的牺牲者
红色,是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而黑色是处于绝望中的幻想破灭。《红与黑》确切的体现了这一点,在砍头前,于连说的那句:“我真正的罪在你们看来,因为我是一个下等人,竟敢同你们这些上等人讲平等。”更是让人掩卷三思,唏嘘不已。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意志坚强,满怀抱负的青年说出如此悲愤的感慨?是的,是政治的卑鄙残忍,利欲熏心,最后,于连被砍头了,他正是这个破败封建政治的牺牲者。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一生的奋斗与最终失败,其中夹杂着他两次悲愤的失败爱情。于连,是木匠的儿子,他整天看书,经常被父亲和哥哥毒打。于连,他更是哲学家,他崇拜拿破仑,崇拜他由下级军登上了世界顶峰。他坚毅努力,精明果敢,但是却是一个下等人,所以他从小就奋斗努力希望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上等人。如此坚强的大好青年又怎会被砍头?又如何对瑞纳夫人开了两枪,而背负蓄意杀人的罪名?一切都是野心,一切都是政治的黑暗。
一个轮盘上是红色和黑色,小说中,“红色”是于连穿上红色军服而迈向成功的道路被阻塞,而“黑色”就是于连在野心驱使下的另一条路,是不顾一切穿上黑色教服往上爬。两条不同的道路,命运的断头台,是“少年野心家”最后付出的代价。于连的爱情坎坷而充满杀机。瑞纳夫人厌恶男人的粗俗,但是她对于连白皙的皮肤,温柔的眼神产生了好感。他们第一次偷偷握手,第一次萌生思念……瑞纳夫人在爱情与理智中徘徊,她知道她无法忘记这个大胆的青年。但是,她不知道,这仅仅是于连自尊心的满足,是他残暴的野心,瑞纳夫人是高贵美丽的贵族,而他却是个贫穷的下等人,他对她的爱是强烈的占有,是出于对权贵的报复。于连穿上了军服,但是他知道瑞纳夫人揭穿了他们的关系后,他恼羞成怒,买了支手枪,对瑞纳夫人开了两枪,悔恨的入狱了。对于瑞纳夫人,于连还有一丝真情,但是对与玛蒂尔德小姐是政治上追逐的爱情。玛蒂尔德少女的清高,贵族的傲慢,但是于连知道“她却能将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野心吞噬了理智,于连疯狂的追求她。他不惜一切的骗取她的爱情,为的是地位,为的是权贵。两次失败的爱情,悲愤,痛苦,虚荣,自尊纠结其中,让人难以呼吸。
上流社会,纸醉金迷,利欲熏心一点一点吞噬着于连,腐蚀着于连。他亲眼目睹了上等人而你我诈,勾心斗角,他争着向上爬,最后,因枪击瑞纳夫人,而走上了断头台,断送了自己努力来的光明前途。他悲愤,他不满,他憎恨……
作者司汤达所表现的并没有对于连这个野心家给予批判,更多的是深切同情,对一个下等人拼命奋斗而没有成果而狠狠批判压在法国人头上政治黑暗的社会风气。
于连,是政治的牺牲者,红与黑,是轮盘上的人生赌博……
【篇六:我眼中的作文】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这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期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但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明白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篇七:我眼里的李白】
李白,是一个风流天下的大诗人,李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李白在我眼里就像一个狂妄不拘的人,他整天胡思乱想,总想着三年不飞,一鸣惊人,他不去科举考试,就等着唐玄宗来重用他,好不容易搞到了翰林待诏的官职。但李白觉得这根本没有和政治挂上一点点的边儿,所以他就打算辞职,唐玄宗也看李白实在呆不下去了,就赐金放还。
李白还不放弃一次次的政治机遇,他的确有能力做这个丞相,但他怀才不遇。虽说有同行贺知章评价他“谪仙人”,杜甫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是那么多人虽说这样评价李白,但是李白还是没有办法,只能在那里游历四方,慢慢的寻找政治机遇。
李白他嗜酒如命,就像在他的诗句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这是什么概念啊!光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李白他嗜酒如命,而且在将进酒一文中写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连五花马、千金裘这么名贵的物品来换酒,可见李白嗜酒如命了。
【篇八:品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足百年的三国给我们留下了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过五关、斩六将,智勇双全的关羽,“肃清万里,总奇人荒”而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而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像一个魔方,多少人想要把它复原成真面目,但总是没能成功。他有时善,有时恶;有时重情重义,有时冷若冰霜;有时唯才是举,有时疑心重重。他,就是曹操。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古以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他才华横溢,精通兵书,谋略过人。首先,曹操的文学才华让人叹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写出了他想建功立业,又势在必得的宽阔胸襟;“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他喜欢与朋友把酒凌风,重温旧事,极具亲和力。他的诗犹如巍巍的昆仑,滚滚的长江,气势恢宏,满怀激情。
其次,曹操也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在那个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乱世,曹操采纳了手下的建议,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实行屯田。政府免费向民众提供耕田、农具、种子等,也鼓励士兵在闲余时间种地。“三年耕九年储,仓谷满盈”,既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又备足了军队之需。而在这时,袁绍和袁术的军队还过着“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艰苦生活。他不仅鼓励农耕,还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无洪灾之难,民众的生活趋于安定,为他以后打胜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曹操的政治才能也非常出色。当汉献帝陷入困境时,有的趁火打劫,有的落井下石。而曹操有着深谋远虑,主动迎接天子,他也有了号令天下、征讨四方的强大政治资本。他又在8年之内发布了三道“求贤令”,和刘备的“三顾茅庐”相比,更加有诚意。他不计出身,唯才是举,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神机妙算的郭嘉、洞悉人心的荀彧、多谋善谈的贾许、谋略过人的荀……多不胜数,真可谓是英才辈出啊!他们的到来,让曹操如虎添翼,让曹操一次次取得辉煌。
三国时期,曹操是最真实,也是最可爱的人物。当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上阵,都争先恐后伸长了脖子要看他。曹操喊:“你们是想看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凡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只不过多了一点智慧!”
曹操洒脱自然,幽默风趣,却是天下英雄,足智多谋,求贤若渴!
【篇九:原来,初中也很有趣】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转眼间,我们就从小学升入了初中,记得以前,老师总是说初中很苦,学习很紧张,可当我真正升入初中后,才发现,原来,初中也很有趣。
刚开学时,我怀惴着忐忑的心情,兴奋而又激动的走进七八班,这个令我终身难忘的班级。
走进班,一看课程表,其实把我吓了一大跳:上午四节,下午四节,早上有早早读,晚上有晚自习,我心里不禁汗颜,觉得老师说的真没错,初中太苦了,可当我真正适应了初中生活以后,却发现,初中也很有趣。
下午上课时,生物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详细的为我们解释生物的特征,我们聚精会神的听着,并把身边随处可见的生物与这些特征相对照,觉得生物真是一门有趣的课程。
当历史老师走入班级后,原本吵闹的班级立马安静下来,因为历史老师的脸上已经挂上了怒容,所幸,历史老师总没有发火,而是为我们讲起了原始人类,历史老师讲的很详细,大到他们的出现时间,小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听着听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在不知不觉间,一节课已悄然溜走,只有我们所记住的知识是这节课已经上完的见证。
地理老师的教学方式更是让我觉得“有趣”,上课铃一响,地理老师就把书本打开,在黑板上画上地球的纬线和经线,讲一个知识点,大声吆喝着:“啊?知道了吗?”我们不吭声,他就接着吆喝,所以,现在上地理课,就是老师吆喝,我们答应,不得不称之为有趣啊。
政治老师,上课时更是有趣。往往是上节课地理课下课铃刚响,政治老师就走到我们班,这时,地理老师就会走出班门口,问政治老师下课了吗,接着地理老师就会说下课,政治老师的到来,基本可以说是地理老师地理课的下课标志了。
在初中,同学们也很有趣。下课时,几个同学在一起,争论问题的答案,争论下节课要做什么,更有人,为争论一个问题面红耳赤。
初中,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们要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但初中,也是有乐趣的,而我们,就要发现这些乐趣,作为动力,才能事半功倍。
【篇十:我们班的空调】
一个暑假过去了,我们的教室里竟出现了空调,把我们给高兴坏了。
两台立式空调安安稳稳地立在教室两角。每当天热时,总会有一群急不可耐的男生围上去,像是干旱已久的植物遇上了甘露,拼命吮吸着救命之水。直到老师来了,大多数一哄而散,少数一两个还坚定在空调前,像是生了根。
我们白天吹空调,晚上吹空调,电费很快就所剩无几了。乔老师为了唤醒我们节约用电的意识,在班会上强调,电费不够。决定每人交10元电费,呵呵,想吹空调就交电费。
于是,每人老老实实地交了10元。那两台立式空调的电费是另外一个电表上单独记的,乔老师去交了电费后,电费好像是充到了一张卡里,他将卡插在电表上的一个插口。没过一会儿,电表上的数字飞快闪动,我们重新成为了“有钱人”。
电费到位了,有人的小心思不由得电表般飞快地动起来。今晚好像是政治老师看晚修,不如……顿时一呼百应。他们齐心合力地把空调转向讲台,风扇也定向讲台。双管齐下,我听见他们在“嚎叫”:“想姐一定会很凉快的!”顺便说一句,政治老师想姐是一位娇小可人的女教师。
政治老师坐在讲台上没一会儿,感到一股冷风嗖嗖地吹向她,哪里受得了呢?扭头一看,空调风扇统统对准了她,她嘴巴不说,心里一定在嘀咕:“这帮坏孩子!”她走到空调前,将空调的风叶打上去,又走到风扇前,将其关掉。男生们见状,不由得发出了嘘声。
尽管电费还算充足,但两个大家伙用起电来那可是飞快。有人就起了歪主意,将空调插座拔下来,插在另一个排插上,来“偷”学校的电。尝试了好几次,次次接触不灵,只好将插头插回原来的固定插座。
自从有了空调,引出多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