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浓浓的爱乡情——读《小海蒂》有感】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依赖并且眷恋的地方,我们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而小海蒂,也不例外。
小海蒂被她的姨妈送到了她的爷爷阿鲁姆大叔那里生活,虽然阿鲁姆大叔那里很贫穷,但小海蒂却满怀欣喜地住了下来,并且爱上了这片土地,认识了许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当姨妈回到这里,把小海蒂带到了克拉拉家时,她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竟因思乡得了怀乡病,变得瘦骨嶙峋,虚弱极了。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回到了自己的家,又变回了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在这本书中,小海蒂曾经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生活,但是,她却没有在那里生活下去,而是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了贫苦却又美丽的家乡,要知道她只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啊,究竟是怎样浓厚的思乡情,促使她回到了家乡呢?小海蒂在阿鲁姆大叔那里生活的时候,丝毫不在乎简陋的生活环境,而是感到十分满足,而且在和羊倌贝塔放羊时,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燕子,飞来飞去,让贝塔伤尽了脑筋,不过还好贝塔并不讨厌小海蒂,在小海蒂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时,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就想这么看下去,一点儿也不想离开。
小海蒂的心灵是温暖的,而且在温暖自己的同时,又在温暖他人。阿鲁姆大叔因为小海蒂,解除了和村子里居民的隔阂,重新搬回了山下的小村庄;贝塔因为小海蒂开始认真学习,克服了以前无法克服的难关;克拉拉因为小海蒂摆脱了轮椅,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平稳地走路了;贝塔的奶奶因为小海蒂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每一天都变得开心快乐。许多人都因为小海蒂更好地生活了下去,小海蒂为什么可以让这么多人快乐生活呢?我想是因为她的乐观、活泼、可爱还有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因为她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也爱着她能接触的所有的事物,那份爱乡情,让她渐渐地学会了去关爱他人,我想,所有的人都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吧。
因爱乡、爱人,有了幸福生活,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世界就会变成连接起来的幸福家园。
【篇二:阅读的味道】
暖暖的微风,拂过了明月,拂过了书本,拂过了我的心田,留住了我最纯真的童年。
我随着暖风来到了我的幼儿园。我并不喜欢与同学们一道看电影,更热衷于一个人坐在一片绿荫下静静地阅读着绘本。不论是《爷爷一定有办法》,还是《小石佛》都在我心中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把我深深折服于奇妙曲折的神奇故事情节。
转眼之间,我到了二年级,那时我也会吟诵一些古诗词了。记忆最深的则是妈妈和我一起坐在床上,妈妈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凉州词》这些英勇,使人热血沸腾的诗词时,我犹如化身为“黄金百战穿金甲”的战士,在战场上“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关思故乡”时,我感受到李白那深厚的思乡情。读到“不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又深深佩服于苏轼的哲理。阅读,使我轻而易举地与作者交流,了解到他内心的感受。
如今,上了五年级,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名人读书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从此,我也更加珍惜书籍这个朋友。我与它一起在书海中遨游,在书的世界中漫步,一起玩耍,一起虚度。
阅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常使我流泪与欢笑,使我深深地品尝到了阅读的味道。
【篇三:古诗词引领我成长】
友情
古诗词里的友情,是《渭城曲》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强烈而又深沉;古诗词里的友情,是送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深切而又依依不舍;古诗词里的友情,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热烈而又深厚;古诗词里的友情,是高适别董大时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情而又潇洒。
如此的友情,壮烈而义无反顾,浓得令人惊叹,在这一首首诗中,我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也学会了珍惜,珍惜友谊的相知。
思乡情
思乡情是什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份渴盼;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缕惆怅;亦或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望眼欲穿?
思乡情在游子的心尖缠绕着,绵延着,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在这一首首诗中,我体会到了乡情的可贵,也懂得了享受,享受着亲情的美好。
山水风景
诗人迷醉在竹里馆中,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深幽环境实着令人着迷;他在西湖旁边聆听,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欢快场面让人好不向往;《鹿柴》里的那一座空山,《望庐山瀑布》中那如银河般的瀑布,《山行》里的枫林霜叶,在我脑海里模糊成了一幅幅淡淡的素描,越欣赏,越觉亲切,在一首首山水诗、田园诗中,我爱上了大自然。
人生的道路上,是它——恒美的古诗词,一直陪伴着我,引领着我去体会人生的种种美好情愫,引领着我一天天成长。
【篇四:再一次品味诗之美】
看不尽大漠孤烟山山黄叶千寻之塔,听不完笛中折柳歌管楼台响出疏桐,思不断落花时节漫漫故园前路无友。在缠缠绵绵的江南烟雨中,撑起一把莲叶伞,品一口醇醇的白玉酒,诗之美就在眼前。
这是我曾经在忙里抽闲,写下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拿出来欣赏,觉得不是很完整。于是,我在闲暇之余,再次放开思维,品味诗之美。
品味诗之美,一览山水的光环。迷人乱花掩映了漫漫长路,看长风破浪的豪情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漫天飞雪开出了千万梨花,看雪上空留的蹄印送走了久违的友人;遍地荒草点染了沦陷国都,看天上北归的雁阵捎来了无尽的失望;小扣柴扉换来了落寞的等待,看一枝出墙的红杏摇曳了红颜的妩媚。王谢堂前停驻了一群金丝燕,和煦春风吹绿了一片江南岸。痴迷的是画山绣水,倾吐的则是悠然的心境。
品味诗之美,歌颂人间的冷暖。烟笼寒水驱使了夜泊秦淮,听黑暗腐朽的贵族断送了国家的前程;丰年瑞雪昭示着年关将近,听声声入耳的爆竹打破了旧年的乏味;沉香亭前醉卧着薄命伊人,听放荡不羁的青莲吟唱着无奈的调词;魏文殿前架起了沸腾的大釜,听漉菽为汁的豆羹哭诉着手足的无情。七子之歌唱出了一曲思乡情,东方二小辩论了一轮如火日。流连的是大江东去,送走的则是脉脉的情谊。
品味诗之美,拨动感慨的心扉。寒冽秋风吹破了茅草小屋,思万千林立的大厦遮蔽了天下的寒士;澹澹之水拍击着竦峙山岛,思热血澎湃的心灵营造了千里的志向;山河破碎只弄得身世沉浮,思孤苦伶仃的洋中涌动着身世的孤苦;重阳佳节登上了五岳的巅峰,思远在家乡的茱萸只少了我这一枝花。枫林静坐坐出了一曲千古恨,江边垂钓钓起了一江如许愁。神往的是明月楼高,期盼的则是得意的春风。
羁鸟林青山有幸埋忠骨,敬亭山柴门风雪夜归人,千嶂里将军白发征夫泪,哀民生壮士一去不复还。用微风的手翻动书页,令阳光尽情地朗诵,再次端起一杯白玉酒品味诗之美,美哉,壮哉!
【篇五:拾起回忆的点滴】
回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也是无法挽回的。
——题记
美好的回忆已经在我心里偷偷扎根了。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瞬间的点点滴滴都令我回味无穷,像一盏茶,蕴味久远。
童年时代的回忆是天真单纯的时光。自从离故乡而去几余载,我的情感愈加强烈,总有思乡情。之后,渐渐想起孩童时代,不仅怀念那种无悠无虑生活的纯真,也让我想起家。
故乡曾经是美好的。那时,一座朴实的瓦房坐落在小山村内,门前铺满鹅卵石路,零零碎碎生长一些青苔。路边是平坦如砥的草地,沾着露珠,晶莹剔透。草地左端是小小的果园,种植了七八种果树,花样可多了:苹果树,芒果树,橘子树,荔枝树等。每至丰收年,超码收获几大箩筐。若吃不完,奶奶就装好挑出去卖了。
后山上还种了大片毛竹,一根根直插云霄。有时候,我和爷爷扛着锄头爬到后山上挖竹笋,带回家直接炒,堪称佳肴。或着拣些竹叶做饭团,随身携带,干农活劳累时,就吃一口,夹带着肉松和一些蔬菜在其中,渗出酱汁,也是平凡的美味。
不远处的农田闪现着爷爷耕作的身影,我最爱在农田上玩耍,在田埂边爬上爬下。或折一把树枝挥舞,奔到农田深处冒险。爷爷总是吓唬我:“别跑进去哟,有野兽吃人哦”于是我吓得不敢去农田深处,因为农田深处尽是大山,杂草丛生,荆棘遍布,陡峭不平,对我来说极其险恶,万不可低估。
恍恍惚惚记忆中,脑海中显现的一幕幕画面令我怀念,细细揣摩每一件事,轻叹一声时光乍然带走欢快与回忆。轻轻抬起回忆的点滴,只有在心中挽留。
【篇六:赶路】
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的寄托,人们把思念、愁思、喜悦等情感寄托在月亮身上,月升月落、阴晴圆缺,月亮在人们心中赶路,在人们喜怒哀乐中赶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赶路,赶往那遥远的远方。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闲适的诗情、豪迈的诗风,给了月的广阔豪情。“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带着粗矿、豪迈在历史的长河中,喜怒哀乐中赶路。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不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瞧呵,多么有趣的月哈,刚刚还拥有壮志豪情,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位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似的少女,娇滴滴的,“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月,带着少女的水嫩与娇羞,在尘世里继续赶路。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月啊月,它现在又变成了思乡的征人,奈何身不在乡,只得遥遥远望。“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带着征人的绵绵思乡情,在历史的长河里赶路。
那一轮明镜如水的白月光,从远古到今朝,才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候清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抵达了清秋的人间,将宁静、团圆与温馨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纷纷众生。
【篇七:家乡菜】
家乡的月最圆,家乡的茶最浓,家乡的酒最醇,家乡的菜,最令人回味无穷。
我是位客家人,从小离开了家乡梅州,跟着父母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开辟我们新的家。因为从小在这新的环境长大,对家乡的印象渐渐模糊。但在我的脑海里,那忘不了的是活跃过我儿时味蕾的家乡菜。
家乡菜很多都远近闻名,那些特有的风味吸引了不少人。其中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梅菜扣肉”了,是我爸这一代老客家的最爱了。虽然听起来这道菜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这道菜正代表了客家人勤劳俭朴的品质。
听我爸爸说,我们家乡的“梅菜扣肉”单是梅菜就有许多复杂的制作步骤。农耕丰收时,农民把芥菜收割起来,然后放到太阳下晒至成熟左右,再把菜拿到地面,排好,在上面撒许多盐。据我爸说,他们小时候就是撒完盐后用干净的脚丫不断的踩踏那些菜。踩完后,放到一个器皿里发酵到一个程度,便拿去蒸,再拿去晒……就这样三蒸三晒后,梅菜干现世了!
“梅菜扣肉”另一个主角是肉,肉要选肥猪肉“五花腩”。制作这道菜时,先把梅菜干洗净,切得细细的碎碎的,把肥肥的五花腩放盆子底下,梅菜放上面,蒸好久好久,肥肉的油渗到梅菜干里,梅菜干的香味浸到肥肉里,一揭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梅菜扣肉出锅了!一盆美味可口的梅菜扣肉能吃上好久,因为偏咸,也不容易变质。夹一小撮到碗里,香味四溢,能扒上好几口米饭,那个滋味,要自己品尝才能懂。这样一道菜,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俭朴,是客家人的最爱。
在听我爸爸说起家乡菜的时候,爸爸一脸童时的乐趣、天真,还有包含的浓浓的思乡情。在我爸爸那个时代,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吃上“梅菜扣肉”,要等到过年才会宰猪,所以吃上一次“心头好”也得等过大年才有得吃。
其实在我看来,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远比这道菜让人迷恋。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爸爸那个时代,不能明白一道菜的来之不易;也许是因为没有与家乡接触,不能了解家乡菜的魅力;也许是因为现在的儿女再没有像爸爸那个时代那样艰难,不懂得家乡菜的可贵。但从父亲那留恋家乡菜的样子,我读出了家乡菜的十足魅力,我也爱上了家乡菜。
家乡的月最圆,家乡的茶最浓,家乡的酒最醇,家乡的菜最令人留恋。
【篇八:端午粽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再回粽叶飘香时。端午节没有春节的喜庆;没有中秋的月圆;更没有儿童节的欢乐。端午节是一抹淡淡的艾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思念。
每逢端午,我就会想到远在武威的大姨公,大姨公总是会站在高处遥望东方。大姨公是江苏扬州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战斗中负过重伤,是一名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祖国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甘肃武威,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大姨公特别喜欢吃粽子,但是大西北没有新鲜的粽叶,很多年都是绿皮火车在端午节前夕运送一批粽叶,可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有一次端午节,我跟随阿婆带着粽叶来到了武威,当大姨公看到家乡的粽叶时,用手轻轻捧起,狠狠地闻着粽叶的清香,眼含泪花,我当时不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觉得粽叶有什么可闻的。接着,阿婆亲手给大姨公包了几大锅粽子,粽子煮熟了,浓郁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姨公激动地剥开粽子咬了一大口,高兴地说:“就是这个味道,家乡的味道!”吃过粽子后,大姨公并没有扔掉粽叶,而是小心翼翼地放进水池里,打开水龙头,仔细地清理,就像对待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轻轻抚摸。清理完粽叶后,大姨公把粽叶挂在了自家的阳台上,让太阳那耀眼的光挥洒到那一抹绿色上,久久飘香……
粽叶的艾香,糯米的黏稠,寄托着人们浓浓的思乡情。我又闻到了大街小巷的粽香,现在的我似乎有些明白大姨公了。当时的武威是不毛之地,可现在的武威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对,就因为有这么多爱国的老兵无私的奉献,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繁华,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大姨公闻到的不是粽香,而是故乡的味道,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端午时节,我们不由得想到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想想屈原不甘楚国被侵略,跳江铭志,成为了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而当年祖国西北大建设,也成就了大姨公他们的一番报国之志。
又是一年端午到,又到粽叶飘香时,就让这清清的粽香绵延流长吧……
【篇九: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大家一度认为他是台湾人。其实,他当年是被国民党押到台湾去的。原本以为只是两三年,便可重返大陆。可是,说好的两三年,却没了归途。亲人在望夫崖,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一直在盼望着他的归来。可是,他们始终望不到归来的船只。海,是平静的,蓝得耀眼。这片美丽的海,依然见不到船只的踪影。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几十年前,亲人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军舰,慢慢远去。可是那艘承载着家人希望的军舰,却再也没有回来。想必诗人在台湾,也一定在远望海对岸的这块大陆。可是他无法踏上祖国大陆的热土。漫漫长夜里,他只能感叹一句“今宵格外长”!
据历史介绍,当年蒋经国驱车到蒋府时,看见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我要回家”,这是千万国民党老兵的心声。这四个字浓缩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遥望着故乡,眺望着远方,几位老兵在昏暗的灯光下窃窃私语。谈论的话题,是当年的家乡。而今时过境迁,那年的家乡早已坍圮,不复存在了。但他们仍然坚信“我牵挂着的家乡,就在那儿!”
殊不知,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野草疯长的土地。泪眼朦胧中,诗人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可是,他深深挂念着的母亲,却埋在了野草深处。此时此刻,思乡情随着母亲飞到了天堂。如果天堂能有思乡情,诗人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将情感化为拥抱。
乡愁,让人无语凝噎。
【篇十:忆太白】
“白也诗如故,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一首《春日忆太白》便将我引入太白的世界。
遥望盛唐,正值夏日,有一孩童在河边玩耍,可这时却是该在学堂的时间,孩童玩着玩着貌似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儿便跑到河边只见有一白发老奶奶手持一根粗铁棒在地上的岩石上慢慢的磨孩童很奇怪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告诉他她要把铁棒磨成针孩童觉得不可能于是老奶奶便说了一句话——只要有毅力终究会完成的后来厌学的孩童重新返回学堂刻苦学习终成大器!他,就是诗仙李白!
回首,只见一男子身着一袭青衣,左手执一把桃木扇,右手持一酒壶。立于月光之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静夜思》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情,后为众多人所熟知。上至八旬老者,下至三岁儿童,问其思乡诗何,必为《静夜思》居首。
但李白出生在一个封建王朝,在那里,高官厚禄是每人所想取悦帝王便可享尽荣华富贵。而他,在朝要高力士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虽有众多羡慕他的,崇拜他的,但亦有许多恨他,怨他的。面对世俗,他选择了淡泊名利,他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举酒当月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他用旷远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往事。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具有了不同于凡俗的高风亮节。他留予了后人他自己的才智,更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留给了我们。
“诗仙”李白,亦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旅客;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鳌客,更是那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酒中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一生仕途不顺,屡屡受阻他不安于现状,又有走投无路的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自信,他坚信终有一天他会成功!他在诗坛无人不知,在乡间民众中更是家喻户晓!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故,“我辈岂是蓬嵩人”。他用洒脱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