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相关作文

【篇一:《小脚与西服》—重新认识张幼仪】

第一次知道张幼仪是在白落梅写的林徽因的传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书中,这个新中国第一桩离婚案的女主角在这些年总是出现在我看的有关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的故事中,像一个有镜头和少许台词的群演。在读《小脚与西服》以前我一直以为张幼仪就是一个家世平平、思想传统守旧、大字不识,只懂得“三从四德”的旧社会女人。徐志摩那样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新潮诗人,身边又有林徽因那样美貌与智慧并存,且同样新潮的女人,张幼仪的被抛弃似乎能够理解。

虽然在后面通过一些书籍和文章了解了徐志摩的些许事迹,对他们这桩离婚案有了新的认知,可张幼仪弃妇的形象依然牢牢刻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张幼仪在离婚后担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经营一家服装行,才让我对这个被无情抛弃的女人有了新的想要了解的想法。

《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写的,是通过张幼仪自述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张幼仪的生平。我看书其实不太喜欢第一人陈的叙述方式,总觉得不够直观,很容易跟着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但《小脚与西服》采用这样的叙述方法却正合我意,因为之前看了太多作为“群演”的张幼仪的支离破碎的故事,所以我希望能够读到真正的以张幼仪的心路历程来讲述的有关她的故事。

《小脚与西服》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都是形容张幼仪的,小脚是指她离婚以前的唯唯诺诺,传统守旧。西服是指她离婚以后的坚强独立。可是看了一半才发现小脚是指张幼仪,那个接受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张幼仪,而西服是指徐志摩,那个思想新潮浪漫的诗人。小脚与西服实在是很不搭,就像张幼仪和徐志摩。

书中有很多让我动容的地方,第一处便是张幼仪被缠脚那一段。张幼仪从小生活在殷实家庭,并不愁吃穿。她的兄弟们都很有出息,后期也都做出了很多成绩。她父亲在对她兄弟们的教育问题上还是很高瞻远瞩,中西学问并学。但在对女孩的教育问题上却是老套的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张幼仪从小就被教养要遵从女德,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要从夫,要孝顺公婆。所以她也被要求缠脚,小脚的女人才不会随意走动,才会听话,虽然她一直觉得她应该读书,应该接受新式教育。不过幸运的是她的兄弟接受了新式教育,在张幼仪因为缠脚痛苦尖叫时她二哥出来阻止了,并说:“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这才让她的母亲放弃了对她缠脚。看到这里真的让人觉得羡慕这份兄妹情谊。另一方面也觉得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确实很有必要。试想若是她二哥从小接触的只是中国传统教育,儒学思想,怕是他也会觉得张幼仪是应该缠脚的吧!而从后来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在异国他乡时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即便后来做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依然在每天下午五点请老师到办公室给她上课来看,学习是真的能够让一个人改变的。至少张幼仪没有变成普遍意义上的“弃妇”,而是从学习中成长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

另一处让我动容的是张幼仪去欧洲与徐志摩汇合之后。那时的徐志摩已经坠入与林徽因的爱河之中,他在得知张幼仪怀孕时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并在之后将不懂英文并怀孕三个月的张幼仪遗弃在了异国他乡。张幼仪不得不向她的二哥求助,详细的说明了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情况,她二哥的回信中有一句:“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这一句话瞬间让人泪目。张幼仪在她的自述中有讲到在被徐志摩无情抛弃之后,她曾想过带着肚子里的孩子自行了断,但最后使她放弃这个想法的是《孝经》上的第一个孝道守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她从小就接受着这种教育,而这样的教诲也根深蒂固在她的生命中挥之不去。但我更相信,定然也是因为她还有可以依仗的家人。

还有一处令我动容的是张幼仪后来在被苏医生求婚的时候向她二哥和儿子征求意见,她儿子回信中的一句:“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张幼仪的一生是辛酸的,虽然她后来事业成功,并且始终与徐志摩的父母相处融洽,甚至最后徐志摩母亲以及徐志摩的丧事都是她操持的,可徐志摩对她的伤害却始终让人难以释怀。可最后她儿子的这一句却让人看到了她付出的这一切是被认可、被感念的,终究是值得的。就像在张邦梅的这本《小脚与西服》繁体字版推出之时,曾经有人对这本书对徐志摩的形象可能造成的伤害提出质疑,张邦梅表示,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讲话的机会。她做到了,这本书也做到了。而她对张幼仪的喜爱,心疼和爱护也在简单平凡的文字中展露无遗。

最后一处令我动容的一句话是张幼仪对张邦梅说的:“所以,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绝处才能缝生,有时候看似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总往往会给人新的生机和另一番天地。

【篇二:人生若只如初见】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可见一切的缘分是多么的珍贵,街上行走的陌生人,都是几百年的修炼,才能遇见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徐志摩,被人熟知的多情才子,康桥的那年的邂逅,徐志摩遇见了让他心动的才女——建筑师林徽因。为了林徽因,徐志摩抛妻弃子,奋力追求林徽因。可最后他又得到了什么呢?林徽因随了梁思成,张幼仪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即使后来遇到了陆小曼,可他又真正的快乐吗?飞机失事后来认领尸体的还是张幼仪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的学习工作中“初见”也是那么的美好,可几人一直坚持呢?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学习的劲头还挺足。但是这种热情持续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地消失了,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始终保持这种热情,主动学习的孩子成了尖子生,成绩优异;还有一些半途而废,失去了热情的孩子,就成了学困生,严重的甚至辍学。

很多人也说:干一行厌一行。刚开始工作时,还信心满满,时间久了,热情就消退了。我认识了一个开理发店的叔叔,他经营着一家理发店,最近来了一位员工,大概三十出头的样子。一个星期后,我去了理发店,那位员工早已不见了踪影。叔叔解释到:他说这太累了,坚持不了。他干活啊前几天还挺好,过了几天就没了劲头,这样的人我再有钱也请不起啊!

无论是结识朋友,还是学习,工作,我们总在一开始激情澎湃,时间一长便也觉得无味。若始终保持原有的热情,亦或者在遇见后匆匆忙忙的离开,徐志摩只是徐志摩,不是留下《再别康桥》的徐志摩;班级只有优等生的竞争;也就出现更多的业界精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篇三:得到与忘却】

看似清浅的时光,流转的岁月,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都有所安排,有所遗忘。

凡尘本无桃源净土。不顺,挫折都将接踵而来,毫无声息。有的人困厄其中,闷闷不乐,有的人遗忘不顺,重新开始。

忘却的魔力就在于不被命运所戏弄,不被俗世所控制。

忘却,给与你安宁的余生。

众所周知,徐志摩与其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婚约是遵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徐志摩是民国风流才子,倜傥英俊。张幼仪亦如其他女子一样对他爱慕有加。但是,徐志摩向往的诗与远方,在这个贤淑的女子身上无法获得。他在剑桥认识了林徽因后,便与张幼仪离婚了。

尽管如此,张幼仪仍终生未嫁,忘却徐志摩的绝情,用尽余生来事奉他的双亲。忘却就是一把利刃,斩断了过去,续写了未来。

有人说,时间能够冲淡一切,于我所见,未必如此,遗忘在于主体自身,遗忘又主宰了什么?

忘却给予你平淡的心境。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宋荣子清净无为的心境,可谓高出世俗了。不被世人评论所动,不被别人所扰乱,这是有多大的定力啊。又或者,无论美丑善恶,纷繁落寞,皆可入景入画,皆有情有理。清静无为的庄子,幽居山林的隐士……他们能够安宁,无争,心如止水的原因,不就是因为选择了遗忘吗?

与世无争,忘却你没有的,守住你所拥有的,也就无所谓汲汲然,无所谓为争夺而用尽心机了。

忘却给予你积极的人生态度。

面对困境有两种人,一种是畏惧困境,徘徊踱步、止步不前的人;另一种是忘记困境,向着梦想进发的人。第一种人只看见了困境,内心便充满着困难,迷失了自我;第二种人选择了遗忘,就如贝多芬一样,忘记了自己是个聋子,而只知道自己是音乐家,要作曲,于是《月光曲》便惊艳后人。

遗忘,是一种安然的静美,端庄悠闲,浸透着岁月气息的芬芳。

选择遗忘,珍视所拥有的,忘却所没有的,只有守住内心的净土,才能不被浮烟所惊。

【篇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才子才女数不胜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更是蜂拥而出。当中,我独爱林徽因。

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出现得最多的除了学识便是追求者吧。在各种关于她的传记中,无一不是从她的感情入手,尤其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三个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能让这三位才子沉醉的,不仅是林徽因那副标致的样貌,更是她浑身散发的书香气息。

一直以来尚有“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说法,梁思成因为有一纸婚书,得到了林徽因,而林徽因也早有用一生去诠释自己这个选择的准备。她与梁思成也的确为门当户对的绝配。而徐志摩为了比他小7岁的林徽因,决心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年龄差距在当时来说,实属是“两代人”。况且林徽因敌不过张幼仪那凄楚的眼神和放不下的梁思成,只好放弃这个她生命中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他们两个的感情正如泰戈尔的诗中所说,旁观者只能叹息了。至于金岳霖,他终生没有娶过一个女人,他用一辈子证明了对林徽因坚贞不渝的爱,林徽因去世后,最悲痛欲绝的人就是他了,常言道“女子当如林徽因,情人当若金岳霖”,就连梁思成也不得不承认,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

在我看来,用一个读者的角度,林徽因就是个传奇。她好比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雅典娜女神。民国不是痴情种子下凡的乱世,我想放在当今这个外表与物质并重的情感世界,依然会有人愿意为她牺牲。她是理性的,尽管与痴情于其的金岳霖毗邻多年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她是坚毅的,尽管在四川已久病在床,仍然坚持写作画图:但她也是争强好胜的,这也造成了她身边男性朋友比女性朋友多,招来了与她实力不相伯仲的女作家的嫉妒。她是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去追求自由的女人。她短暂的人生中,对中国的建筑事业和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面的她,就如一朵素色莲荷、一朵红艳玫瑰……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用金岳霖的话来形容林徽因是再适合不过了。纵然她的故事已被时光掩盖,但再次掀开,依然挡不住她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传诵万年。

【篇五:我的音乐情怀】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曲《琵琶行》浸润了我的心扉,我果断地将它收藏,并开始了单曲循环。

琵琶清脆的声音慢慢在我耳边弹开来,似一滴夜露,落在碧潭里,泛起点点涟漪。伴着那清脆的响声,我似乎也飘到了那个秋夜,那个浔阳江头。

江上几只轻舟在缓缓荡漾,时不时会有一些枫叶落在水面。其中一只舟上,坐着一位抱着琵琶,半遮着面的女子。她手抚琵琶,缓缓地,低头弹了起来。我听出,女子先是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再又弹了一段《六幺》。

女子琴艺高超,弹出来的弦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琴弦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音符,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串又一串的画面。想起这个琵琶女,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只可惜,她把一生托付给了一个重利轻情的商人,那种望月长叹的孤独凄惨,都从琵琶声中一点一点渗出来,痛彻了我的心扉!

又想起那位名叫张幼仪的女子。当徐志摩毅然决然地离去,将她一个传统的小女子扔在国外,她的心里又是如何?会不会也和琵琶女一样?不,张幼仪在与徐志摩离婚后,想过轻生,但在最后,她明白了,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尊重自己,独立自强。

她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蝶:她做德文老师;她经营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她接办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成为副总裁。她从一个封建思想的小女人,蜕变成了有主见,有主张的女强人,在男人涉足的金融界,她做的有声有色,大获成功。

我想,这两个女子,一个可能成为怨妇,一辈子生活在仇恨与抱怨里,抑郁而终。另一个却选择放下,用宽容和爱,谱写出了自己的碧海蓝天。

其实,我们未来想要怎样,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也一样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情怀。这便是音乐的魔力,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喜怒哀乐,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