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托起我的中国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虽然他只写了前八十回,但就这八十回,就定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地位,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小学。因为只读一遍,而且人物太多,所以大体上没读懂,只是幼稚地认为这是一本言情小说,主要讲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三角恋爱的故事。
第三次读它时,对主人公的见解又更深了一步,宝玉性格叛逆,有情有义,黛玉才华横溢,敢爱敢恨,宝钗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红楼梦》,不仅仅是因为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因为曹雪芹先生刻画出来的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每当入神时,我都会把自己置身于两百多年前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荣国府里,去感受红楼梦里的温柔乡。
再到高中时,《红楼梦》已经成了必读名著之一,我是那么的兴奋。只是因为又可以接触到它。对于《红楼梦》,我已不再是以前短浅、粗鄙的认识,原来《红楼梦》虽然表面上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但实际描写了以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我似乎与《红楼梦》结下了结不开的情缘,它是那么的富有魅力,使我无法抗拒,我一边又一遍地读,就像欣赏美丽的“姑娘”,她彩绣辉煌,举止优雅,一品一笑都流露出中华千年的文化底蕴,“她”时而温情,时而冷漠,时而感伤,时而落泪。这这姑娘抓住了我的心,我的梦。我曾在梦里与她有无数次的约会,可是,纵使我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她”的“爱情羡慕”。每到这里,我便渴望用绝美的诗句,华丽的词藻将“她”写进我的生命里,也是此时,我希望能够成为像曹雪芹先生那样屹立于文坛之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但我又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我只能一次次地向“她”靠近,去认识“她”,了解“她”,“她”就是我的梦,一个让我渴望用尽毕生精神力去书写的梦。
我常惊羡于曹雪芹先生的文字底蕴与写作功底,佩服他能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写出这样的文学巨作,更好奇他是如何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融入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里,不由得生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想法。
《红楼梦》无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也是我作家梦的起源,更是托起我的中国梦的一部文学著作。
【篇二:描写林黛玉的作文】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本就是栙珠仙草转世,注定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她,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可是自小丧母,10岁丧父,小小年纪就如此悲惨,虽然得到祖母的照顾,但是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她失去了父母的爱和温暖。在我看来,她孤标傲世的性格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掩盖自己的孤独、自卑和悲哀。
她是孤独的,经典的“黛玉葬花”中的场景,黛玉把花用布袋装起来,用土掩埋,一边落泪,一边埋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觉得那落花就是自己,孤孤单单的来到这个人世,孤孤单单的落下,孤孤单单的埋葬,孤孤单单的消失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会为自己哭泣。她的悲,又有谁能理解?很多人喜欢薛宝钗的处事风格,大气圆滑,而黛玉却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可是,她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黛玉才会如此,总是独自流泪。
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黛玉在薛宝钗处,薛宝钗一进门就奔向在妈妈的怀里,黛玉看了看,独自落寞的低下头。虽然宝钗很快发现了,化解了黛玉的自卑,可见黛玉多渴望能有父母的温暖和爱。
黛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或许,她在书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元春省亲时,为了帮宝玉,替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才气外露。一句“”把田野的景观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大多数时候,读到黛玉,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最经典的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黛玉最终的结局,我们总是在替黛玉惋惜,觉得她应该大度一些,认为黛玉豁达一点,乐观一些,她的命运或许就会改写。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真实才是最可贵的,有多少次,看着她的眼泪,看着她的跌宕起伏,找到了自己的某一处影子……
【篇三:死亡,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美——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部名著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读来最让读者耿耿于怀的,是高鹗居然让林黛玉在哭骂上天不公之后,最终抑郁地死去。
我们中国人是乐见欢喜大团圆的结局的。为什么不让她因痛失爱人,哭伏在贾宝玉逐渐冷却的躯体上,凄惨却又甜蜜地一起死去呢?那样岂不更遂人心愿?有人这样质疑。
高鹗的续写水平如何,自有专家评说,轮不到我这个小女子置喙。但对于黛玉最终结局的安排,我觉得他还是忠实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说我跟高鹗一样的冷血。但,诸位为什么不先去掉脑中的“圆满”,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再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呢?
林黛玉,一个为情而生且愿为爱而死的女人,可贾宝玉却未必那么痴情,这两人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没有好结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林黛玉年华逝去,容颜不再,谁又能保证贾宝玉一定毫无二心,从一而终呢?不,不会的!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根本就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痴情的林黛玉而言,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昔日送的红玫瑰,也许转眼就成了墙上被拍死的蚊子血;以往买的白百合,恐怕也最终成了嘴角遗留的饭菜粒。而两个极尽浪漫的人,又怎堪忍受如此生活重负,此等粗鄙流俗!一遇到尘俗琐事,你躲避不迭,我唉声叹气,应是生活常态。温室的花朵,怎经得狂风暴雨?“连理枝”或终被摧折,或终成了“分飞燕”。此等结局,应不难料想。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说,在贾家家道中落后,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毅然担起家庭重担,穿着粗衣糙布,插着木头簪子,为贾宝玉辛勤劳作,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可你能想像出林黛玉换下绫罗绸缎,洗手下厨,洗衣做饭时的模样吗?且不说林黛玉弱不禁风,要靠人参燕窝维生,靠苦口良药活命,单就她那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性子,也是断不肯做这种事的。幸好,林黛玉是在贾府彻底没落之前去世的,所以也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在人世饱受磨难浩劫,难免落魄沉沦。
平心而论,林黛玉在大观园内所度过的时光,是相对比较幸福快乐的——有过真心相爱的爱人,有过或闲静或欢愉的美好时光,也有过挥洒才情、被人艳羡的辉煌。与其在生时伤怀悲怆,倒不如抱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死去。
人,生来总有一死,人不应轻生,但也不必太过惧怕死亡。那些恐惧死亡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有时,死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对于林黛玉而言,死,也许才是她最完美的归宿。
这样看来,高鹗如此安排是不是特有人情味、人性美?
【篇四:永远的经典,永远的朋友——我和母亲共读《红楼梦》】
两本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楼梦》摆在面前,我与妈妈相视而笑:这个寒假我们母女要一块儿看《红楼梦》。
对我而言,《红楼梦》是文学颠峰之作,虽断断续续地看过几段电视剧,平日也多提及书中的“宝哥哥”、“林妹妹”,但对于原著,却至今未完整地读过。总以为大家之作高不可测,平平小辈不能彻悟其意,因此不愿细细地通读。妈妈“聊发少年狂”的理由很新奇,她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对《红楼梦》了解很多,顿生羡慕之意,于是决定和我一起看《红楼梦》。
经典果然不凡,两本手捧在手里,明显的沉重感,我有些担心:“咱能看完吗?”妈妈笑了:“咱们慢慢看。”于是我们就向《红楼梦》“开战”了。
最初我们的劲头儿都很足,一有空儿就捧着看,因此每天都能看好几回。记得老师说过这本书的前5回,对于理解整部书很重要,应当作重点来看,我也提醒了妈妈,于是我们在前5回上,花了较长的一段间。随着春季的临近,家里越来越忙,读书的时间被挤的少之又少,而且与看电视、玩游戏、找同学玩这样丰富的假日活动相比,安静地看书似乎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事,在娱乐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读书活动渐渐被荒置了,有时一天也看不了一页内容。
有一晚,我拖着玩了一天的疲惫的身子准备睡觉,忽然瞥见了桌子上的《红楼梦》。这本几天前我还痴迷其中的书如今安静地躺在那里,与这节目的欢乐与躁动格格不入。我静静地拿起它,同样的厚实;翻开几页,熟悉的内容:它一直都没变!我忽然明白:这喧嚣的世界,节日在变,欢乐在变,但一本书不会变,它内在的文化知识是长盛不衰的。一本书可以享受追捧,也可以容忍冷漠,无论你何时想读,它都可以安静地做你的朋友,最冷静的朋友。
第二天,我对妈妈说:“我们继续看《红楼梦》吧。”妈妈笑了:“这些天咱们都把这事忘了。”于是闲暇时分,我们母女又捧起了《红楼梦》。
两代人同读一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黛玉的孤高冷傲,宝玉的顽劣多情,宝钗的精于世故,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母女间也有了新的交流话题。我喜欢宝黛之间的纯真爱情,认为薛宝钗是这份美好爱情的“第三者”,而妈妈则以她更成熟的眼光来看待这场爱情,她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够成熟稳重,黛玉的性格过于孤傲,即使没有薛宝钗插足,宝黛也不一定有结果。可能这就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认识吧。
可是我们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在看待贾政教育宝玉的问题上,我们都不反对这样的教育模式,都以为这样的教育完全没有尊重孩子,一味地责罚、辱骂只会导致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不觉间假期就要结束了,虽然没有读完《红楼梦》,但这次读书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对《红楼梦》有多么透彻的理解,而是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多变的时代中,一本书是你永恒的朋友。
【篇五:浅谈薛宝钗】
翻开《红楼梦》,发现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判词。那么,什么是判词呢?我的理解是,判词就是对这个人物的一种解释,以及她日后的命运结局,而薛宝钗的判词呢?在我看来,无论她是如何来到这个人世的,终究也只是一个孤孤单单的人而已。
薛宝钗,群芳之冠,与黛玉齐名。自小出生在富甲一方的薛家,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后来父亲早亡,哥哥又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为了使得自己的家业不会荒废掉,也为了自己能够进宫,跟着母亲一起投靠了贾家。“可叹停机德”说的就是薛宝钗,“停机德”指的是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的妻子停下织布机不织布,而来劝自己的丈夫努力上进贤淑之德的故事。整句话既是褒义又是叹息,一方面赞美宝钗的这种美德,另一方面又感叹,最终她将会徒劳无功。判词就像是一个引子一样,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宝钗入贾府后,深得长辈和姐妹们的喜欢,因为她的处世圆滑和体贴人情,在和姐妹们的相处过程中,得知湘云要开诗社,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善解人意的她就资助湘云办了螃蟹宴。最后,连心直口快的湘云都大赞,觉得有这样一个亲姐姐的话,即使没有父母,也是无所谓的。在和长辈的相处中,宝钗也是非常体贴入微。贾母要给她过生日,问她喜欢听什么样的戏?宝钗知道老人家喜欢热闹,就按照老人家的喜好回答,让贾母也觉得她非常的聪明懂事。
这样一个人人都说非常好的人,最终的结局却是“金簪雪里埋”。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是贾府的败落,宝玉出家后,宝钗落得如雪一样,白茫茫的一片,空空如也。有人惋惜,有人感叹,但是我觉得,那个封建时代的女性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她们只能被迫的接受。但是,薛宝钗身上的高情商和高智慧,是值得我们来学习的。
【篇六:我心中的红楼梦】
我一直很感谢曹雪芹,因为《红楼梦》实在是太精彩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写作方法上,作者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而辅以象征主义,铸造出这部浸润着作者辛酸泪水的伟大小说。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得数不胜数。有叛逆痴情的贾宝玉,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厌恶读八股文。并尖刻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他的种种叛逆行为,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却被迫娶薛宝钗为妻。因双方思想不同,婚后,他“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但终究无法忘怀“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黛玉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虽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直率,才情横溢,学识渊博,和宝玉同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精神。她蔑视功名权贵,她和宝玉志同道合,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贾母等人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我并不太喜欢的人物——薛宝钗。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的夸赞,最后与宝玉成婚,但宝玉因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而在婚后不久就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红楼梦》中,王熙凤算得上是一个反面人物了。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实际上的管家。她高居在贾府数百人口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王熙凤用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换来的却是在加速贾家的落败,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红楼梦》记述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也描述了贾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着实让人深思。
《红楼梦》中秦可卿临死前对王熙凤说的那几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她对王熙凤说:“三春去后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我仔细思考了这两句话,秦可卿好像知道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来劝告王熙凤的。
读《红楼梦》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这本书里了,《红楼梦》虽然主体是刻画了贾黛恋这一出爱情悲剧,其实曹雪芹通过对贾黛恋这一美好爱情被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封建势力扼杀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不堪。
正如道伦所说,《红楼梦》在毁灭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却创造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人性人情的自然发展的美学风格。确实,看《红楼梦》时,我虽然怨毒痛恨封建社会这颗大毒瘤,却也不得不为曹雪芹精湛的文笔所折服!
看《红楼梦》吧!
【篇七:我是薛宝钗的粉丝】
四大名著大家都不陌生,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了。书中塑造了众多人物,有的勇敢果断,有的才情绝世,有的娇憨天真,有的直爽可爱……各有风姿,各具魅力。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薛宝钗。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很多《红楼梦》里的故事,什么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宝钗扑蝶啦……那时我似懂非懂,却对薛宝钗的名字印象深刻,我认为薛宝钗是这样写的:“雪宝差”。妈妈哭笑不得,拿着我的手一笔一画写下:薛宝钗。她还告诉我,林妹妹总是哭,哭的都不好看了,薛宝钗从来不哭,便很漂亮。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哭了,一直把薛宝钗当榜样。
薛宝钗是正月二十一日出生,和我的生日差两天,我认为这是我俩之间的奇妙缘分。她本来应该是一个锦衣玉食的贵族小姐,可她却低调朴素,没有攀比心理。她平时不怎么穿光鲜华丽的衣裳,不爱佩戴漂亮昂贵的饰品,她家中有许多枝宫里制作的堆纱花,自己不戴,全部分送给贾府姊妹们。周瑞家的到梨香院找薛宝钗谈话,看到她的打扮是“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贾宝玉去看望她,见她身上的服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可见,薛宝钗在穿着打扮方面自然随和,有如邻家女孩。她虽然有公主命,但没有公主病,我很喜欢她这种性格。
林黛玉哭哭啼啼的,我不喜欢。贾宝玉不仅女里女气的,还总是惯着睛雯,没有原则,我也不喜欢。薛宝钗非常大气,很为别人着想,香菱想学诗时,她拒绝了,因为香菱和黛玉的风格像,怕自己耽误香菱,也是个惜才爱才的人。她帮助史湘云筹备螃蟹宴,赠送林黛玉燕窝,接济邢岫烟的生活在贾探春实行承包园地的措施中,薛宝钗建议多给婆子们一些经济实惠,而不是斤斤计较,搜刮蝇头小利,看得出,她是个宽厚大方的人。
综上所述,我要大声宣告:我是薛宝钗的“粉丝”。
【篇八:致青春】
青春不散场,梦想不止步。
青春,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因为他的到来,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不一样。
青春的季节里,我们有着太多的彷徨与无奈,也有着它的童话与现实,然而,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还是怀揣着梦想上路,因为我们的青春是无价的,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青春里做我们毕生梦想的事。
我们长大了,我们该融入社会了,于是,我们的耳边不时的响起那些谆谆的教导,必须搞好人际关系,必须为你的生活负责,又一次,我们在那些话语中不时的摸爬滚打着,最终,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有人说,大学里,男生不得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得不读周国平,当时看到这句话时并不觉得怎样,后来去图书馆,偶尔一次,我看到了《周国平论人生》这本书,于是,想到了那句话,从而也将其带回了宿舍。
周国平说,如果你不善于交际,那么,就保持孤独,孤独而不冷漠,才乃人生大智慧。那时的我突然明白,原来世上的人真的是各不一样,自己就是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弄的不知所措,到头来却让自己深受其害,于是,从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爱自己,爱家人,才能爱世界之人。
我读《点击人生》,书中说,仓颉创字,一撇一捺即为人,何其简单,于是,我明白了,人原本就是简单的,那么,我们为何要把自己变复杂呢?
我上高中时,经常听语文老师讲《红楼梦》,听着里面的故事,心中总是觉得很唯美,于是,自己在书店买了四卷,文言文版的,读起来那叫一个爽,曹雪芹先生真不愧是一名古今中外罕见的大文学家,我当时想,我是从来也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让人为之感动,同时,憎恨薛宝钗与王熙凤,她们害死了黛玉,逼走了宝玉。
大学里刚进校门时,我还在读它,渐渐地,一学期过去了,我又一次总结了《红楼梦》里的人物,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生存的完美机制,那就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有林黛玉的才学,薛宝钗的为人处世,王熙凤做事的果断能力,那样,他在这个社会上将永远屹立不倒。
现在,再一次读《红楼梦》,我才觉得我是多么喜欢黛玉这个角色,因为,她才是最好的。她虽然一生凄凄惨惨戚戚,但是,她从无害人之心,她含恨离去,临终前,一声“宝玉你好——”便离开了人世,这一世,她还清了他的债,她活的真实,活的有尊严。相比之下,薛宝钗,她是很会做人,为了自己赢得他人的好感,不惜陷害黛玉,这样的人,即使她赢得了别人对他一时虚假的称赞,可最终,时间还是证明了一切,人就该为自己最本真的一面而活,而不是为世俗所累,再也回不到原处。面对这样的读书经历,我最终发现了一句话,说的是那样的本真。
人生三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还年轻,想这么多干什么,但是,我只想说,每个人多多少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那么,你就应该想一下,简单一点,时间会为你解决一切,你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做你当下最应该做的事,将精力投入到你该做的事中,忘记一切世俗的烦恼,心如止水,用一颗刚来到世界的赤子之心对待你所认为对的事,外界再怎么喧嚣,只要你心怀纯净,那些东西都不会是你梦想路上的绊脚石。
你若如莲,污泥不染。
梦想不止步,青春不散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九:我的老师】
我认为她一个人可以是《红楼梦》里的好几个女子。
初见她,我觉得她是王熙凤——“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虽然当时她并不教我们。那是一次去办公室,我没有敲门便猛地推开,“出去,敲门。”我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感觉到一股犀利的目光射向我。靠门坐着的她并没有抬头,只眼睛向我这一瞟,她简短有力地说了这四个字,我心想,这个老师不好惹。
后来,她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逐渐接触,我发现她和王熙凤竟确实有几分的相似。她身上似乎自带气场,看到她,我总会不自觉就挺直了腰背。以前,我们班的纪律可谓臭名远扬,而她的课前无一人敢讲话,早读、午休都是提前两分钟就进入状态。但更厉害的是,她从不动武力,也很少讲大道理,只要她出现,原本吵闹的教室,也能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但她和王熙凤又不一样,王熙凤对人是极苛刻的,而她待人是极公平的,从不偏袒谁。她说,早读迟到每个人仅允许一次,无需解释原因。同时,她还是温柔的,刀子嘴,豆腐心。开学第一天,我忘记带上学期的期末试卷了,想到她之前已提醒过,我战战兢兢来到她办公室,吞吞吐吐地承认错误并做好罚抄试卷的准备,她问明原委,竟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备用的,说暂借给我。那一刻我万分感激,原来,她只是吓唬吓唬我们而已。一整张语文卷,那么多字,她怎么忍心罚我抄下来呢?。
细细观察,我又发现她貌若林黛玉,实则薛宝钗。她长得很干净,没有涂脂抹粉,刘海从不过眉。在贾府中,薛宝钗是我心中的博学女神,她便是我心中的薛宝钗。她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论什么时候向她询问什么,她都能脱口而出。薛宝钗样样精通,她也一样。她有时会给我们讲一些名人典故、人生哲理。她仿佛还是我们的时尚顾问,常会给我们讲些穿搭建议。她总想把她的学问全部告诉我们,所以她的课堂永远那么真实,从不乏乐趣。
她还是极可爱的,如史湘云那般。那日,刚好做完劳技活动,她拿起三班同学做的丝网花在手里看了又看,转了又转,甚至还凑了上去,似乎是想闻闻那花香,仿佛忘记那只是一支“丝网花”。
她喜欢唱歌,我们有时能在楼道里听见她干净而有气魄的歌声。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她竟让我们听了《我和我的祖国》,说这首歌会听得人热泪盈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她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我们一堂学生也不由深受感染。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位使我敬爱的老师,愿你能永远如王熙凤那般精细,林黛玉那般貌美,薛宝钗那么博学,史湘云那样可爱。
【篇十:为薛宝钗正名】
因为你在贾府中人际关系好,所以他们说你处事圆滑;因为你总劝宝玉好好读书考科举,所以他们说你思想古板。
可这能够成为他们批判你的理由吗?不能!那么,宝钗,今日于此,我将为你正名。
什么叫处事圆滑?是指处理事务时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薛宝钗从未做事时敷衍过谁,也并没有不负责任。她在贾环不高兴的时候帮他开围,只因担心这位姨娘之子被宝玉教训。她在宝玉与黛玉出现尴尬场面时,用了一个巧妙的理由劝走了宝玉,避免了一场风波。她在黛玉独自一人悲寄人篱下之情时安慰她,赢得了这位冷人的信任。她在岫烟已定亲事还未出嫁、经济能力薄弱的时候,帮她隐瞒出去典当衣裳一事并救济了她。她在哥哥薛蟠之妻夏金桂撒泼时好言相劝,虽每句都被嫂嫂怄回却不因此恼怒。这样博爱、宽容的人广获人心绝非偶然,又怎会是处事圆滑呢?她还温柔体贴,在嫁给宝玉后,即使宝玉发痴病,恋恋不忘林妹妹时她也没有气愤,反而压住心底的一点点失意去安慰宝玉,尽心尽力地照顾他。这样一个尤物,有谁能及?
我们现在说话都讲究语言的艺术,那为什么将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宝钗却被人道是处事圆滑呢?难道林黛玉不顾别人感受,一吐为快的作风更能让人接受吗?有谁愿意接近满身是刺的人呢?宝钗不仅人美,心更美呀!
心美了再就到思想了,如果思想腐朽也算不得完美,可关键是薛宝钗的思想不腐朽。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她的确多次苦口婆心的劝宝玉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当时只有考科举才能有出路的年代里有何过错?在那时的科举犹如今天的高考,都是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科举在现在看来的确漏洞百出,可我们又怎能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强求古代人呢?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社会不唾弃高考制度呢?既然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一件错事,那么薛宝钗的劝更不是一种错。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这里有个不求上进的孩子,父母整天要他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他都不愿意。他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总劝他要努力学习,另一个则整天拽着他出去玩。这个孩子一定更喜欢那个找他玩的朋友。但在我们大家看来,谁对谁错?当然是那个总让他学习的人更让人尊敬。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时,断不可将他抽离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些事放在这个时代可能是错事,但放在当时就可能是对的了。毕竟,人的思想是在不断进步,我们不能要求几百几千年前的人们与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
所以,宝钗并不是处事圆滑,思想古板,而是博爱体贴,顺应时代。
宝钗,今我为你所写之文至此,也该收尾了,语言文字终有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愿别人都能尊敬你,就像我对你一样。